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包容性和谐社会的建构

主题:社会的包容性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4

简介:关于包容性社会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包容性社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包容性社会论文范文

社会的包容性论文

目录

  1. 一、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精神实质
  2. (一)包容性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发展
  3. (二)包容性发展是开放的发展
  4. 社会的包容性:张德江指出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 (三)包容性发展是共享的发展
  6. 二、传统发展模式与和谐社会建构的问题
  7. (一)发展不平衡,发展成果难以共享
  8. (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收入悬殊
  9. (三)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凸显
  10. 三、包容性发展是和谐社会建构的路径选择
  11. (一)包容性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12. (二)包容性发展,促进发展公正
  13. (三)包容性发展,增强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

任政 孟丽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200235;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 要] 包容性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把握.论文范文同志在论文范文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共享的发展.包容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只有实现包容性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发展动力,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社会规律;和谐社会;共享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 (2016) 04 -0119 -06

包容性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共享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包容性发展是社会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因而,包容性发展也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发展成果难以共享;社会群体利益分化,收入悬殊;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凸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包容性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才能推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一、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精神实质

包容性发展就是要在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包容,就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发展,开放性的发展,也是共享的发展.

(一)包容性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发展

1.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他们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对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总结和概括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他们对作为人类社会特殊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运行的内在规律.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过程中,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即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文范文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在阶级社会,社会发展成果往往被少部分统治阶级所独占,而广大被统治阶级则在发展过程中承受了发展所带来的代价.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消灭阶级,建立一个人人共享的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发展,因而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才能为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提供实现路径,最大化地满足不同人群的诉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共同福祉.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状态.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社会,其终极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当前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就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要求.可见,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内在地蕴涵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之中.

2.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短期内迅速实行“三大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因利益诉求的差别,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这是任何社会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从而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存在着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的,并非是不可化解的敌我矛盾,如何在改革与发展中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经济社会逐渐进入新常态阶段,“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长期中高速的平稳发展阶段,不再一味地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而是把更大的精力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上,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关注点,让改革和发展的红利更多地被人民所共享.但是,这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棘手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党和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不断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在人民群众的共享共建中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目标.

(二)包容性发展是开放的发展

1.包容性发展是内部开放的发展

包容性发展要求实现内部开放性发展,深化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大陆地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促进各地共同繁荣与发展.首先,要实现大陆内部东西部各地区之间以及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加速经济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内部开发程度,实现各地区之间互联互通.其次,要实现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相互开放发展,实现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平等交换,加速推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最后,推动大陆地区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相互开放与紧密联系.只有实现国家内部的互联互通,促进大陆地区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推动经济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增加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才能提高包容性发展的程度,促进大陆地区与港澳台地区人民的共同富裕.

2.包容性发展是对外开放的发展

包容性发展还包括对外开放发展,只有对外开放发展才能为促进内部经济发展增加活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只有与世界人民共同发展才能为我国发展创造外部机遇,从而为我国人民群众创造发展机会.早在《论文范文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测到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当前全球化程度已经大大加深,各国的发展都不能违背这一客观发展规律,否则将会错失良好发展机遇,导致自身发展落后.因而,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发展,维护人民的发展权利,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就应当实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世界发展舞台促进自身的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对我国实施发展“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推动作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海陆联动的对外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同沿途各国和地区多领域、多维度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

社会的包容性:张德江指出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包容性发展是共享的发展

1.包容性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发展本身就是围绕人的发展,最终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包容性发展观创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主体性、目的性和自主性.实现包容性发展,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

2.包容性发展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就是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包容性发展是指要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合理地共享发展的权利、发展机会特别是发展成果的一种发展.”包容性发展就是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安全感,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的自信,为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和新的动力.同时,这种分享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物质分享,保障公民获得公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基本的公共资源,提高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还包括居民基本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的分享,提高社会发展论文范文程度,保障社会成员更加自由、平等,人权得到保障,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二、传统发展模式与和谐社会建构的问题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社会问题不断凸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危机潜伏.和谐社会建构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发展成果难以共享;社会群体利益分化,收入悬殊;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为此,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包容性发展,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

(一)发展不平衡,发展成果难以共享

1.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内在的客观自然历史原因.一方面,历史上中西部地区长期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濒临大海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中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利用明显的区位优势,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率先发展起来,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东部地区的人民也率先富裕起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已经取得重大的发展,但是,中西部由于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利,发展速度缓慢,总体状况严重落后于东部地区.论文范文曾经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为此,只有实现包容性发展,协调区域发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

2.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长期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致使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广大农村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其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严重差异.近年来,虽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仍有不足,如交通道路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以及体育设施建设的滞后等等.其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资源不均等现象依然存在.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资源等基本公共资源享受方面依然比农村居民好得多,这也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先天不平等,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和长远发展.其三,各方面机会的不平等.城市由于是企业和公司的聚集地,给城市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村地区则享受不到这种机会,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机会等等.总之,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实现城乡地区的包容性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

(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收入悬殊

1.社会分层不断加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呈现出社会分层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私有制经济因此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工作岗位等,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给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以便使自己能够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利益的差别甚至是对立,思想文化状况的差异以及生活背景环境的不同,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往往难以沟通,难以达成和谐共处的局面,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从根本上说,社会分层是由于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别造成的,利益的差异与对立,是社会矛盾与摩擦的根源.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的加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2.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社会主义发展不可能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提出了让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即先富带后富的口号,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家致富,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受益者.但是,有少部分人却利用当时法治不健全等客观因素,走非法道路实现了非法致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当前,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处于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社会仍然呈现出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状况,富者在帮助穷人致富方面远没有达到预想的先富带后富的效果.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心态朝不健康方向发展,“仇富心理”在社会上不断蔓延,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疏导,有可能转化为社会的长期不稳定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为此,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协调社会利益冲突,实现包容性发展.

(三)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凸显

1.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加深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论文范文就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性质已经由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对立的敌我矛盾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性质依然没有变,但是人民内部矛盾却因市场经济下利益诉求的差异与对立变得更加激烈,并有着不断加深的趋势.尤其是官场腐败问题,部分官员不拿手中的权力为人民群众服务,不为人民谋利益,却拿着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去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官场的恶俗风气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和质疑,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贪污腐败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整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场恶俗风气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状况依然令人堪忧,这就需要我们党在发展中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从而实现和谐社会构建.

2.社会不公背后隐藏的社会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实现跨越式突破,但是经济发展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社会不公,潜藏着社会危机.社会建设严重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发达地区和城市居民享受着不平等的公共资源,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会导致落后地区和农村居民形成严重的社会不平衡感、被剥夺感,因而成为隐藏着社会危机的因素,一旦被激化,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第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各项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但是依然需要建立使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保障体系,或是说使人民群众感到普遍安全感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这些都是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三,社会不公情况的存在.一些社会成员由于掌握着某些权力和社会资源,在发展和占用社会资源时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享有无以比拟的优势,这并不是一种天生的不平等,而是后天不公,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使社会大多数成员感到不公正和心理不平衡,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包容性发展是和谐社会建构的路径选择

建构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长期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坚持遵循社会规律、开放、共享的包容性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包容性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分享发展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权益,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远大目标奠定基础.

1.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在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物质资料巨大丰富的同时,部分人民群众并未完全享受到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红利,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为此,要推动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促进更大范围内的经济红利共享.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参与市场经济的机会,为每个人的致富提供机会平等的路径,为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从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化利益.同时,经济发展的成果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形式分享给社会成员,如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经济成果的共享.

2.推动政治论文范文化进程,分享公民基本权利

社会主义中国是人民论文范文论文范文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因而人民群众的论文范文权利应该得到基本的保障.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人民的论文范文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不断得以实现,并随着改革的推进得以丰富和完善,得到法律的保障.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权利,分享政治改革和论文范文化发展的成果,保障基本人权,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等.政治权利的共享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只有基本人权得到保障,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才有保障.总之,只有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分享,实现包容性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3.分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文化和社会权益

新中国成立初期,论文范文就提出在思想文化领域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因而,分享思想文化成果,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当前包容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满足人们的社会权益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另一要求,包括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等.可见,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是包容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包容性发展,促进发展公正

发展并不能消除差距,只有包容性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公正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素.实现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保障社会成员在发展中的公平正义.从本质上讲,包容性发展实质是一种差异性发展但不是对立性的发展.发展不可能是理想化的同步发展、同时发展,更不可能是同等发展.发展的程度也可以是有多有少、有快有慢,这也符合发展规律.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都应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应该或多或少分享发展成果,在发展中有所得.因而,推进发展公正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基本依靠和保障,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必然走向.只有实现发展公正,人民群众才能在更有安全感的社会中生活和发展,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到幸福,提升社会成员满意度.同时,实现发展公正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资源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为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提供保障.因而,实现发展公正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发展公正主要包括发展权利公正、发展机会公正、发展规则公正、发展结果分配公正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权利公正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在基本发展权利方面享有的公正,如生存权、发展权、基本人权等;发展机会公正是指保障公民公平参与社会发展,保障基本公共资源均等化享受,如教育、就业机会的平等享受;发展规则公正是指社会制定的发展规则要对每个公民都平等对待,不能有对部分公民歧视现象的出现;发展结果分配公正是指要改变传统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方式,要协调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强调公平分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保障公平.

包容性发展内在要求实现发展公正,要求有相关法律制度来保障发展公正,还要政府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贯彻与实施公正的发展.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保障公民的参与自由与公平竞争,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防止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政府在贯彻和落实法律制度时,制定具体的政策、方针要切实维护发展公正,为实现发展公正提供具体的行政保障,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公共资源服务,把发展公平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只有为发展公正的实现提供法治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公正,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包容性发展,增强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

1.共建共享发展为发展增添新动力,维护社会和谐

共建共享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而增加人民群众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共建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让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家致富,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共同合作实现双赢,实现和谐人际关系.共享有利于让人民普遍分享改革成果,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增加社会成员的安全感、满意度和信任度.只有通过共享发展,最大化地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才能化解社会内部对抗,从而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危机.同时,共建共享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发展动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2.开放发展为发展提供新动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包容性发展还要求实现开放发展,开放发展可以为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增加经济的活力,对外开放是时论文范文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对外开放中,促进经济要素在国家之间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各方的经济共同发展.当前,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优势,促进经济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一带一路”就是要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发挥各国经济优势,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为此,我国要充分利用这一海陆一体化的途径,拓展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把利益惠及广大中西部沿途地区人民,推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共享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总结:为您写包容性社会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社会的包容性引用文献:

[1] 材料与社会类论文选题 材料与社会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优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选题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3] 初中社会小相关论文题目 初中社会小论文题目怎么定
《包容性和谐社会的建构》word下载【免费】
社会的包容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