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文化重构摭探

主题: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7

简介:关于对写作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论文

目录

  1. 一、信息技术对教师文化的影响
  2. (一)信息技术助推教师文化的传承性
  3. (二)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文化的学术性
  4. (三)信息技术催生教师文化的创新性
  5.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文化的多元化
  6.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文化重构的路径
  7.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教学文化的重构
  8.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师生关系文化的重构
  9.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学习文化的重构
  10. 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德化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济南250014;2.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临沂276000)

摘 要:信息技术对教师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可以推动教师文化的传承性,提升教师文化的学术性,催生教师文化的创新性,促进教师文化的多元化四个方面.面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文化需要在教学文化、师生关系文化以及教师学习文化三个方面做出重构,以担负起对学校的文化引领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4)11-0038-04

收稿日期:2014-09-28

作者简介:1.黄翠,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2.赵兰,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3.郭峰,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以及学术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大学文化的核心部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深入融合,在增加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相对宽松、灵活的学习环境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行为.对此,信息技术条件下重构教师文化成为必然.

一、信息技术对教师文化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教学文化、师生关系文化以及教师学习文化三个方面.理性分析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师文化的影响,有利于重塑教师文化的内涵,促进教师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助推教师文化的传承性

每一所学校都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教师更是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直接的、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群体在进行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身文化样式,教师文化在对他人的言传身教中得以传承.教师文化的传承性主要体现在“传”和“承”两方面.

首先,教师文化的传承体现在教师对国内外教育思想、观点以及优秀文化的认同与继承.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如电子期刊、图书等大幅增加,为教师学习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提供了多元化的工具.

其次,教师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家的思想、优秀文化的继承,还体现在教师对其自身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在传播、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间的交流,而信息技术扩大了教师间交流的途径,为教师进行自身文化的传播、推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文化的学术性

首先,学术研究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活动,学术性是教师文化的根本特征.进行学术研究,要求教师把握世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拓展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此外,学术研究,还需要教师与其他研究者相互交流,信息技术在拓宽学者交流渠道的同时,也实现了向“以学术研究、学术创新为根本,推进学术健康发展”[1]这一目标的靠拢,有利于大学教师学术合作精神的培养.

其次,学术研究要求教师及时补充、更新系统知识,“由于在互联网上数字形式的文件无需传送论文范文、关税或其他税费,人们可以完全免费地登录大规模的网上图书馆”[2]193,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化获取技术为教师及时更新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氛围,可以凸显教师文化的这一根本特性.

最后,跨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而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学科间的鸿沟,填补了跨学科研究、交流的“空白”,为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搭建了桥梁,提升了教师学术性文化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催生教师文化的创新性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创新成为教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文化需要创新,因为创新可为教学、科研活动注入活力,还可以引领它所依附的学校进行创新实践.

首先,教师文化创新要求教师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创新思想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大量、广泛地吸取各种知识、信息,以建构起特有的创新型思维模式.而信息技术为教师获取各种知识,锻炼其创新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场所.

其次,教师文化创新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换而言之:拥有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而信息技术为教师积累更广泛的知识,以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对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的开发,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最后,教师文化创新要求教师进行科研创新.院士王鸿祯曾说:“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有所创新.创新的基础,一是新概念的指导,二是新方法的突破.”一方面,教师进行科研创新首先需要新概念、理论的指导,信息技术恰好为教师及时地掌握世界最前沿的理论动态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科研方法及科研工具大大改进,为教师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文化的多元化

首先,多元文化强调不同文化间的独特性,并主张文化只有在相互对话与沟通中不断发展.的确,每一种文化都是在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后而获得进步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好为教师通过相互对话、沟通汲取其他教师文化的精髓,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虚拟化自由市场.

其次,正如英国当代政治哲学家伊赛尔·伯林所说的那样:“人类个体有自主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单一的价值和原则,每一种价值都与人类不同的经历有关,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选择也是人的本质特点,自由是与无阻碍地选择的机会有关的.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他能够自由地选择他的目的和价值.”[3]信息技术作为传播多元文化的媒介,给教师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为教师进行多元价值的选择、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渠道,从而丰富了教师的精神世界.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文化重构的路径

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正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只有实现教师文化的重构,教师才能顺应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教学文化的重构

教学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群体共享的教学价值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它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和迈克尔·富兰指出:“以往的教育改革着力于从外部促使学校成为变革的场所,而更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应该是产生于学校内部的以人际关系互动为中心的教学文化.”[4]因此,教师需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日益融合的趋势下,主动重构教学文化.

1.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作为教学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观念体系等.有学者认为,蕴涵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教育信息技术,将掀起第二次“以人为本”的教育革命.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关注使用该技术的人,并非技术本身,从而赋予了信息技术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重科学、轻人文教育的传统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致力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知识,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能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到这种差异.”[5]而且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平台,拓宽学生学习领域.

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将教育信息技术仅看作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这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理念相悖.教师应摆脱传统理念的驱使,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完美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而非教师在课堂上作秀的一种工具.

2.革新教学内容.在信息社会,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受到知识的影响.教师需跳出教学大纲、教材框架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实践性,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此外,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在知识的生动性和深刻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以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好的教学体验.

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中.“当信息从无数未经证实的渠道源源而来时,责怪媒体是没有用的.相反,学校应该采取新的态度对待,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种种工具,比如搜索引擎和信息检索工具,同时学生也必须对这些信息采取批判态度.”[2]209为此,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当自觉地担负起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鉴别真伪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

3.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信息媒介的新发展在启发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确,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为教学提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同时,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应采取适应论文范文“数字土著”学习者的教学方式.

开展基于网络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用上,应重在启迪与引导,而非灌输与储蓄.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是信息时代下特别提倡、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开放性等特点.教师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设备提供与当前教学主题有关的资源,引导学生处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意识.

形成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能充分地考虑到学生间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有效形式.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为个别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2014年1月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使用率高达86.2%,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和方便携带成为教师个别化教学的有利助手:师生使用即时通信软件(腾讯论文范文、MSN、微信等)进行及时的教学辅导、知识传递、文件共享等.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把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引入传统课堂教学内外,并利用多媒介教学软件,完成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辅导,以实现个别化教学的完成.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师生关系文化的重构

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的“开放性”和“远程性”,使传统以教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出现“水土不服”.教师需及时审视传统的师生关系,重塑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文化,以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重构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文化最主要体现于教学中.在信息时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6]9,这种教学强烈冲击着教师传统知识传授者、灌输者的角色.为此,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进度的指导者.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增添了信息的多样性,学生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信息咨询者,一位提供意见的参加者.

其次,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的交往关系.传统教育中,师生的交往是在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情境中发生的,这种面对面的师生交往已不适应目前的变化,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克服时空隔离带来的师生交往不便.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构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之间的联系,促进师生的双向交互”[7].然而也应意识到:当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进度被信息技术赋予更大灵活性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会逐渐变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间的联系.教师此时更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加彼此的互动.

再次,建立论文范文、平等的对话.“师生共同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文化传递模式已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获取信息的能力上已不享有优先权,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必须建立在论文范文平等关系的基础上”[8].的确,学生本身也可以成为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共享者,信息技术在悄无声息地拉平师生间地位差距的同时,也为师生进行平等、自由交流提供了平台.

最后,提高自身能力,形成内在的权威.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能力存在超越教师的可能性,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吸纳新知、更新观念,成为喜欢学习、善于质疑、具有创造力、乐于尝试新事物的典范,而且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以拓展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并将新的发现用于教学实践,努力成为知识渊博、业务精湛之人,形成内在权威,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学习文化的重构

很难想象一个处于信息时代的个体,仅依靠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就能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学习文化进行转型,以自觉的态度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最终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学习文化.

首先,树立信息时代的学习观.信息时代的学习观应该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的主动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个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个体能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8].因此,教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必须扬弃传统的学习观,重塑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学习观.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终身学习最终成为一种实践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便利条件.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只有巩固终身学习观念,进而指导其终身学习活动,利用以天网和地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更新知识储备,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挑战.

其次,丰富学习内容.面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教师为了继续胜任知识分子的角色,第一,应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及时的补充、更新.第二,“信息化社会中,个体获取、利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强弱,将成为其个体发展与否的决定性因素”[9],教师应把如何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以及利用信息变成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教授治学是教授天然的品格,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是大学提高管理水平和学术质量的客观需要,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石”[1].教授治学要求教授在具有高深学问的前提下,掌握最前沿的学术信息,教师若想完胜这一重任,需要娴熟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是担负起教授治学的又一项学习内容.如:互联网中蕴含的信息资源无时不刻都在变化更新,学习网络资源检索工具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检索过程中的弯路.此外,教师还应学习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方法,更好地了解不同媒体的教学特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来呈现教学资源.

再次,以生为师.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师,以开放、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缩短,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学生取得的知识内容可能多于甚至优于教师,学生成为教师的一种“知识资源”.除此之外,以生为师还表现在不少学生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使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可给予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帮助.

最后,参与不同群体间的对话.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有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以及不受时空约束,它的发展为教师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不少学校通过搭建教师网络学习平台的方法,提供学习资源,鼓励教师上传分享资料,来加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网络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专题类论坛(如经济类论坛、军事类论坛、文学论坛等)对教学科研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是研究参与其中,在文化交流和知识探究中吸取彼此有益成分,重构自身新型学习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峰.如何为教授治学创造良好的环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1).

[2](美)简·柯里等.全球化与大学的回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峰.论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文化的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

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德化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4]Andy Hargre论文范文es. Rethinking Educational Change: Going Deeper and Wider in the Quest for Success [M].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1997.1-26.

[5]陈德云,周南照.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的开发——以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认证为例[J].教育研究,2013(07).

[6]郭琼.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7]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8]程桂芳.论现代和谐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当代继续教育,2013(02).

[9]王松涛.信息时代的成人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1998(01).

总结:这是一篇与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引用文献:

[1] 新颖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论文题目哪个好
[3]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相关论文题目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文化重构摭探》word下载【免费】
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