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小学教育方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2. 第二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样文: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发展的历时考察与标准研究
  3. 第三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模板:中国*新*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4. 第四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例: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
  5. 第五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格式: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
  6. (一)体育目标皆以提升运动能力与培养身体素质为主.
  7. (二)台湾强调「手段」的体育目标;大陆则强调「目的」的体育目标.
  8. (一)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组成结构皆以体操、运动及舞蹈三领域为主轴.
  9. (二)台湾以团队合作的教材内容为主;大陆则偏重个人技巧的教材内容.
  10.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皆倡导学校本位课程的推动.
  11. (二)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对于课程设计具有弹性发展的空间.
  12. (三)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中空白课程的建构上不同.
  13. (四)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能力在本位的观点上不同.
  14. (一)课程评价由单一内容转换成多元内容、由关注结果转为重视过程.
  15. (二)依据学生个别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性.
  16. (三)重视定性评价的主观作用与多元评价的主流价值.
  17. (一)确认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的主体,并建立发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态度.
  18. (二)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做严厉的禁止规定.
  19. (三)教师角色转换对于专业自主的要求有差异.
  20. (四)教师角色转换对于家长的教育观点有差异.

★100篇关于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小学教育方向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小学教育方向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二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样文: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发展的历时考察与标准研究

本文以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的发展历史和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标准制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全球视野比较法、宏观综合分析法、个案调查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其历时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进而对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的标准进行了探讨.此前虽在个别文献中提及泰国本土教师问题,但从政策层面对泰国汉语教师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的学术成果尚未见到.本选题站在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的标准进行探讨,在学术界尚属首例,不仅对泰国其他国家制定国别汉语教师标准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泰国的本土汉语师资队伍建设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对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发展进行了历时研究,纵观泰国整个华文教师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泰国中小学汉语师资本土化的过程.在泰国汉语教学史上,从最初的无要求阶段,到师资本土化的萌芽阶段,从要求较为宽松到强制本土化,泰国政府主要出于政治原因,无意识地开始了对汉语教师的本土化要求.而到了20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泰中政治经贸交往的日益频繁,促进汉语教学被提升到了泰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成为国家战略之一.提高汉语教师素质,培养优秀本土化教师,也早已列入泰国教育部的重要日程.可以说,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师发展的未来已经明确,那就是师资的科学本土化之路.但师资本土化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甚至拒绝输入式教师的帮助,而是要开创出适合泰国的一套本土汉语师资队伍建设之路,与母语者教师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泰国汉语教学发展.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泰国教师标准及外语教师标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泰国教师标准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行的泰国外语教师标准、“通用教师标准”和其他外语教师标准的考察,作者提出,在制定本土汉语教师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原则:第一,遵循“儿童中心论”的原则;第二,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全面性;第三,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第四,顺应国家教育政策.

此外,本文还就制定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标准时需要考虑的五大因素展开了探讨.首先,从政策制定的概念出发,以“泰国2006-2010年促进汉语教学,提高国家竞争力战略规划”为例,分析了从国家层面对汉语教学、教师发展和教师标准的制定进行政策性指导所产生的深刻意义,指出国家汉语政策应重视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加大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并关注汉语教师职业水平的发展.其次,通过分析泰国教育体制及汉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指出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在多个层面上虽有较大差别,但从中小学汉语师资的特点来看,二者仍有很多共同之处,且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基本相同,因此主张暂时没有必要对这两个层次的汉语教师标准分别进行制定.再次,在以学生、同事、教学设备、社区等几方面为要素的工作环境中,作者发现环境因素与汉语教师的工作状况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在制定本土汉语教师标准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第四,研究发现,泰国汉语教学媒介资源的整体使用情况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综合发展.在制定教师标准时,应该把这一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促进教师充分掌握和利用媒介资源.作者最后指出,由于汉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泰国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应该因势利导,促进教师在个人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与之相适应.在充分考虑到国家政策的制定、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汉语教师的工作环境、汉语教学的媒介资源和汉语的国际地位这几个主要因素后,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最终构建出全面可行的职业规范.

本文最后阐述了“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标准”的主要内容,详述了“汉语交际技能、汉语语言学知识、中国文化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语言测试与评估、现代教育技术、对汉语地位的正确认识及态度、了解泰国华语社区、遵循泰国教师标准”九大标准.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师基本素质四个方面对“标准”进行解构,首次提出了制定本土汉语教师标准应遵循“顺应国家汉语政策”、“符合国家教师标准”、“适应本土教育模式”、“突出汉语教学特点”、“树立国际合作交流意识”等五项基本原则.

第三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模板:中国*新*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中国*在新*主义革命时期所进行的思想理论教育是伴随着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基于此,我们把这个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探索与起步阶段、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形成和确立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成熟和完善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丰富和发展阶段.

新*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是思想理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党自身也是思想理论教育的教育对象.党的思想理论教育通过其领导的宣传教育专门机构来组织和实施,教育队伍的成员主要来自于党、政、军、群等各级团体机关中从事理论宣传教育的骨干分子,以及经过党的专门教育培养或革命改造的知识分子,党的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大都具有留学日本、法国、苏联等国高等学府的经历、受过专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训练的经历.中国*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党员干部、人民军队和工农群众.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导,人民军队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关键,工农群众的思想理论教育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基础.

新*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对党员干部、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成功路子,即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业余教育为支撑,以日常教育为基本着力点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模式.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和指导的,并结合具体实际不断丰富和拓展.总体来讲,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军队思想理论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政治思想教育,人民群众思想理论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

新*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讲就是在对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坚持始终紧密联系*革命的斗争实际、紧密联系各革命根据地生产建设实际、紧密联系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身实际,做到思想理论教育为*革命服务、为解放区的生产建设服务、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服务.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党的思想理论教育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综合运用语言灌输、文字灌输等灌输方法,运用*讨论、自我学习、典型示范等自主教育方法和整党整风运动方法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扩大教育范围,增强教育效果,提高思想理论教育质量.

新*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斗争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政治保证,始终坚持把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和工农群众阶级政治觉悟为根本目标,始终坚持把科学化、政治化和革命化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制胜法宝.新*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是在遵循思想理论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而开展工作的,这些基本规律是:思想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思想理论教育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思想理论教育与人民群众思想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新*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其基本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和规律,为当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为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掌控,为我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都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第四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例: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历史研究是音乐教育研究领域里一个十分重要却一直被人忽视的内容.1901至1976年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从其产生到定型,经历了一个模仿、探索,再模仿、再探索的螺旋式上升,并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产生异变的过程.每个时段的教材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厘清其发展轨迹,掌握其基本特点,能为今天教材的编撰提供思考与启示.全文从教材概况、教材特征、教材编写的背景及特征成因三个维度考察了1901至1976年间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从教材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依据教材体例及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特征来划分历史阶段,即仿日探索阶段、学苏探索阶段、*异变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结合具体案例分层次展开论证,研究音乐教学法教材在历史语境中的发展线索,探析其成因与影响,得出历史的反思,提出教材编写的建议.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91206.html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引论”,首先从音乐教学法教师和教材教法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的角度介绍论文研究的缘起;对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学法课程、音乐教学法教材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相关成果进行综述;再提出研究设计的思路、框架与方法.

第二章为“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从萌芽与初创、建设与曲折、毁灭与停滞三个时段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进行梳理.课程的开设历经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的萌芽与初创期;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发展契机,但在“美育”被取消后受到阻碍;*期间,课程不复存在,仅有音乐师资短训班与五七大学两种形式.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产生息息相关,该部分的研究为教材的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仿日探索阶段(1901—1949)”.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法教材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局面,学堂乐歌唱歌集、音乐教育论文、翻译教材等多元素材孕育和催生了音乐教学法教材,二十至四十年代,教材的从模仿日本走向独立原创.由于日本学校唱歌运动为教材的诞生做了铺垫,学堂乐歌唱歌集及其他出版物对教材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所以音乐教学法教材中的各方面突显出日本元素.而对音乐课程的理解局限性和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使音乐教学法教材重视和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内容.

第四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学苏探索阶段(1950—1965)”.在全面学苏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翻译苏联的音乐教学法教材,虽然后来也有大量自编教材,但苏联影响难以磨灭.这时期的教材体现出整体上的苏联印记、内容上的政治色彩、教法上的实践品格三个特点.究其成因,一方面是政治取向的文艺思想强化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政治性另一方面是苏联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促成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实践品格

第五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异变阶段(1966—1976)”.*中教育革命的开展使音乐教师教育体系遭受重创,*音乐占据了教学内容的绝对地位.中小学音乐课变为革命文艺课,革命文艺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替代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功能.教材在体例上体现出*思想的统帅性;内容构成以统帅文、革命歌曲、样板戏为主,极具革命性;而音乐教学法的内容极其薄弱.

第六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历史反思与编写建议”.从历史的研究中得出教材建设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意识形态对教材的影响、教材编写者的结构三方面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教材的编写提出四点建议:教材目标诉求应从知识载体的独白走向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话;价值取向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人文主义的方向;教法指导应从单纯的理论讲授走向实实在在的实践指导;内容构成应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走向“理论+实践+技能+资源”的多元结构.

第五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格式: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

为因应未来快速变迁的国际局势,各国皆有相关教育改革之政策与作为.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需要的世界新人,是全面推展科技化、国际化、*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教育.大陆和台湾两地本是同根同种,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但长期于社会制度、教育体制等不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状况也会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与比较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发展状况.藉由文献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搜集海峡两岸教育制度及背景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探讨及归纳,并采贝瑞岱(G.Bereday,1964)实证主义取向的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与比较.通过对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各改革之优势,有利于相互借鉴与学习,以利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之结论: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背景因素皆深受社会意识之影响,

二、海峡两岸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皆由单一朝向多元、封闭转为开放,

三、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体育目标皆以提升运动能力与培养身体素质为主.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教育方向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小学教育方向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题目

(二)台湾强调「手段」的体育目标;大陆则强调「目的」的体育目标.

四、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组成结构皆以体操、运动及舞蹈三领域为主轴.

(二)台湾以团队合作的教材内容为主;大陆则偏重个人技巧的教材内容.

五、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皆倡导学校本位课程的推动.

(二)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对于课程设计具有弹性发展的空间.

(三)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中空白课程的建构上不同.

(四)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能力在本位的观点上不同.

六、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课程评价由单一内容转换成多元内容、由关注结果转为重视过程.

(二)依据学生个别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性.

(三)重视定性评价的主观作用与多元评价的主流价值.

(四)对于身体素质的培养,台湾提倡体适能三三三计划与学生游泳能力121计划大陆则明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促进学生素质.

七、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换之动向与异同:

(一)确认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的主体,并建立发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态度.

(二)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做严厉的禁止规定.

(三)教师角色转换对于专业自主的要求有差异.

(四)教师角色转换对于家长的教育观点有差异.

八、海峡两岸持续交流与频繁互动,两者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距离.

本研究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体育课程之核心价值,形塑优质的教育环境.

二、海峡两岸教育主管机关应加强师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列入教材中,并明订实施时间与方式.

四、借鉴大陆地区在体育竞技上的教育成效,培植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人才.

五、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有利于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了解.

六、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后,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是未来值得研究的议题.

主要论述了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小学教育方向引用文献:

[1] 小学教育方向学论文选题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题目如何取
[2]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参考文献集 小学教育方向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提纲范本模板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框架如何写
《小学教育方向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小学教育方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