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怎么写 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翻译期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5

翻译期末论文范文

翻译期末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外语系《商务英语翻译》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从CET-4翻译新题型看文华学院大学英语期末试卷翻译题型的设计
  3. 第三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翻译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常见的翻译错误分析——以一次期末考试中的汉英句子翻译为例
  4. 第四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模板: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
  5. 第五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怎么写: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分析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翻译理论课在本科翻译专业(方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广州大学《翻译研究导论》课程为例
  7. 第七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大学英语翻译考试人工辅助计算机评分初探
  8. 第八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格式: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谱分析及表皮蛋白BmorCPT1的功能研究
  9. 第九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翻译转换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00篇】免费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相关摘要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外语系《商务英语翻译》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具有检验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双重目的,试卷分析,是对考试成绩的一次总结,既可了解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水平,也可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活动和试题开发创造基础.本文对《商务英语翻译》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

第二篇摘要范文:从CET-4翻译新题型看文华学院大学英语期末试卷翻译题型的设计

本文以文华学院为例,分析了大学英语期末试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CET-4改革之后的翻译新题型特点,探究未来大学英语期末试卷中针对翻译题型作出相应调整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法.

第三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翻译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常见的翻译错误分析——以一次期末考试中的汉英句子翻译为例

笔者对所任教的非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的汉英句子翻译错误进行了统计,以通过实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探究错误原因,寻找解决对策,并对如何搞好翻译教学提出了建议.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这对以后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四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模板: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

专业口译教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西方开展以来,一直与外语教学划清界限,提出口译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口译教学训练和提高的是口译技能,外语能力是学习专业口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反观当下中国的口译教学实践,仍然存在以外语教学的手段进行口译教学的做法,也存在将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等同起来的认识.为了对口译能力和外语能力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已有的口译能力研究主要从专家-新手对比范式的角度出发,鲜见对口译技能发展过程和路径的实证研究,而口译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基本围绕译语方向性和同传教学中的B语提高,没有将把对口译能力和外语能力的考察同时纳入研究视野.本研究遵循实证研究的思路,将外语能力和口译能力结合起来加以考察,针对现有研究中的空白点,在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核心概念界定后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会议口译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以一年级组的入学考试口试为研究起点,通过合适的测试手段考察两组人处于交替传译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口译能力和外语能力.对外语能力的考察通过雅思模拟测试的方式进行,而对口译能力的考察则通过双向交替传译测试.一年级组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进行一次雅思模拟测试,二年级组在学期初进行一次雅思模拟测试,一年级组在学期末进行双向交替传译测试,二年级组在学期初进行双向交替传译测试.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年级组前后两次雅思模拟测试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一二年级组在雅思模拟测试中各项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人的双向交替传译测试成绩之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对两组学生双向交替传译表现的具体分析表明,其主要差异在于对主要信息的翻译量上,对主次信息的有效甄别上,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有效程度上,在译语表述中对译语监控策略的有效性上,以及在源语信息密集或逻辑结构复杂时的准确完整性上,而这些无法通过提高外语能力得以提高的口译专有技能也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本研究通过对一年级组在入学考试复述表现和期末交替传译表现的对比发现,与入学考试时的表现相比,一年级组倾向于在期末交替传译测试中出现了更多抓取主要信息,以及译语监控和协调方面的问题,B语表现与入学考试复述中的表现相比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说明从未经过专业培训的“自然口译”向专业口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任务类型和技能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初期的技能学习和磨合过程中面对更专业化的演讲和更高的技能要求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相比而言,二年级组已经完成了对交替传译阶段口译技能的磨合和调试,因此在口译技能和策略运用方面与一年级组存在明显差别.交替传译阶段口译能力的发展呈“U”字型路径.一二年级组在单语交际语境下的外语表现基本相同,但是两组人在口译交流语境下的B语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不能将外语能力和口译能力划等号.

本项研究是对专业口译教学语境下口译能力和B语言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的首次尝试.作者采用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视角,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对会议口译学生交替传译阶段口译能力和语言能力表现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初步结果对专业口译教学和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此外,论文中也总结了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第五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怎么写: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分析研究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掌握探求真理,形成科学意识,科技创新,协助导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而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在科学研究上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充分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水平的高低主要指通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来实现口头及书面交流.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研究生虽然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研究生期间还有公共英语课,但英语水平仍无法达到现实需求,在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阅读英文文献及发表英文研究成果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一制约我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的因素随着国际合作机会的增多而日益突显出来.

本研究整合了硕士研究生四、六级考试,期末考试,学位考试多种考试成绩,从总体及各单项的平均分、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各分数段成绩分布情况等方面来*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现状,找出其薄弱环节.并配合自编调查问卷,分析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为英语教学及学习,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提供参考.

研究生多种水平考试成绩指研究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期末考试以及学位英语考试成绩.对2008级研究生参加的各种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表明:(1)学生英语在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各部分发展不均衡,阅读部分以及写作翻译部分要好于听力部分:(2)各项水平考试都显示出学生之间高分低分差距很大;(3)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发展不均衡,其中文科和艺体,理工与农学,理工与艺体,农学与艺体差异及其显著(p<,0.001);文科与农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文科与理工科差异显著(p<,0.05).

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1)研究生英语水平总体来说处于一般水平,平均值M等于4.07(总分是8分,下同).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以及翻译各方面比较,阅读水平较好(M等于4.57,),其次是写作(M等于3.70)和翻译(M等于3.66);听力(M等于3.33)和口语(M等于2.84)水平较差.(2)女生英语总体情况要比男生情况好,在英语总体水(p<,0.01)和阅读方面(p<,0.01)存在非常显著差异.(3)不同年级差异检验,研一和研三差异不显著,研一与研二在阅读方面差异显著(p<,0.05),写作差异非常显著(p<,0.01),翻译差异非常显(p<,0.01);研二与研三口语差异显著(p<,0.05),写作和翻译差异及其显著(p<,0.001)(4)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英语口语,其次是听力,再次是阅读;学习有困难的是英语听力和口语,英语听力口语是既重要又存在困难.(5)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都是与自己的升学就业有关,对于英语的实用性关注并不多,36.1%的学生选择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听说方面,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上发展不均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研究生水平也不均衡;研究生英语水平不均衡,高分低分差距大.造成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可能有四个方面:第一,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第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枯燥乏味;第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只为应付考试;第四,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滞后.因此,有必要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师教学技能、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及编著适当的教学大纲等措施来更好地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第六篇摘要范文:翻译理论课在本科翻译专业(方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广州大学《翻译研究导论》课程为例

自教育部设置本科翻译专业学位点以来,翻译专业教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对于广州大学这一类未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相关的翻译教学研究相对薄弱,其中有关翻译理论课程设置的研究尤为少见.以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方向本科生开设的《翻译研究导论》课程为例,结合期末考查和期末问卷调查情况,阐述本科翻译专业(方向)教学中设置翻译理论课的重要作用.

第七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大学英语翻译考试人工辅助计算机评分初探

翻译考试一直被看成是一种很需要人工和智力投入的考试,传统上大学英语中的翻译考试都是由人工进行评阅的,基于大学英语考试参加人数多、教师工作量大等特点,本文从研究机器翻译自动评价的现有成果入手,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考试在人工辅助下经由计算机自动评价的可能性与相关实现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大学大学英语教研室在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期末考试中翻译部分的评分工作,针对评卷教师反映评卷工作量大、后期由于疲劳准确度下降等问题而开展的.就大学英语考试的特点,本文提出利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和算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大学英语翻译考试网络化和自动评分.

第八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格式: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谱分析及表皮蛋白BmorCPT1的功能研究

昆虫表皮是生物界最坚固的结构之一,是昆虫适应复杂外界环境的重要保护器官.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表皮蛋白和几丁质组成,因此表皮蛋白是昆虫重要的结构蛋白.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节律性变化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蜕皮变态,而在昆虫蜕皮变态过程中表皮是变化最明显的器官.作为表皮重要组分的表皮蛋白的编码基因必然受到了激素的严格调控,因此表皮蛋白基因是研究昆虫激素调控的理想靶标.然而,激素对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仍所知有限.而目前表皮蛋白基因表达谱数据的缺乏是认识这一科学问题的主要障碍.多个昆虫基因组数据的解析表明,表皮蛋白基因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基因家族.家蚕利用多于1%的基因组编码了超过200个表皮蛋白基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昆虫激素及调控的转录因子对它们的调控,包括调控表皮蛋白基因的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分析,而关于表皮蛋白的功能知之甚少.

昆虫依靠先天性免疫系统应对外界微生物的侵染.主要依赖于体内的模式识别蛋白区别“自己”和“非己”,同时这些识别蛋白也是激活昆虫体内免疫反应的最重要的分子.不同的识别蛋白能够识别并结合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前人的研究已经在昆虫中鉴定到了多个模式识别蛋白和微生物结合蛋白,这些蛋白质主要包括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葡聚糖识别蛋白GNBP/βGRP.LPS结合蛋白以及凝集素分子等等,除此之外尚未鉴定到能够结合微生物并同时能够激活昆虫免疫反应的其他蛋白质.昆虫的先天性免疫是一种全身性反应,当受到外界微生物侵染时,其体内的体液免疫反应迅速激活,启动TOLL和IMD途经和酚氧化酶级联反应产生抗菌肽和激活血液黑化反应;同时昆虫的血细胞通过吞噬、集结和形成包囊的形式参与微生物的杀灭和清除.果蝇中的研究表明革兰氏阳性细菌引起的TOLL途经的激活需要PGRP-SA.PGRP-SD与GNBP1等至少三种蛋白的共同参与,表明微生物的识别过程是由多种识别蛋白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这一模式在其他的昆虫中可能同样存在.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60217.html

家蚕的基因组在鳞翅目昆虫中得到了最为详尽的研究,其基因组和EST序列较为完善,并建立了全基因组基因芯片平台,这为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的分析提供了可能.与果蝇相比,家蚕的先天性免疫的研究较为落后,其原因在于相关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缺乏基因功能研究对应的突变体.然而,家蚕的优势在于其体型较大,易于获得更多的体液和参与免疫反应的组织样本.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了家蚕基因组编码的表皮蛋白基因,并利用基因芯片的方法研究了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时期表达谱;同时对家蚕的Tweedle表皮蛋白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的研究.另外,采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Northern blot、 Western blot、染色质免疫共沉、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LC-MS/MS以及piggyBac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等技术方法对BmorCPT1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功能进行了探讨.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谱研究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家蚕基因组中鉴定到255个表皮蛋白基因,其中包括151个CPR基因、5个CPF/CPFL基因、4个Tweedle基因、51个CPG基因以及44个CPH基因.并对11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昆虫的表皮蛋白基因的数目进行了比较,发现双翅目昆虫中表皮蛋白基因较其他昆虫更多,鳞翅目昆虫基因数目处于中间水平.

利用家蚕全基因组芯片的23134个探针研究了家蚕表皮组织的表达谱,在11个发育时期内共检测6676个基因的表达.等级聚类的结果表明,11个时期明显聚类为两群,第一群的时间点主要处于家蚕食桑期,第二群则主要在家蚕蜕皮期.K-means聚类显示表皮组织表达的6676个基因具有3种不同的表达模式,分别含有2450,1853和2373个基因.GO分类的结果显示,3种表达模式的基因在功能分类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家蚕在食桑期与没有进食的眠期,表皮组织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不同.进-步筛查了4龄眠期对比4龄4天、上蔟3天对比上蔟2天共同上调和下调表达大于或等于4倍的基因,共鉴定到94个上调表达和2个下调表达的基因.

家蚕基因组*鉴定得到255个表皮蛋白基因,其中249个基因具有对应的寡聚核苷酸探针.其中,227(93%)个探针检测到表达信号.3对表皮蛋白基因出于核苷酸序列高度相似,因此无法设计单个基因特异的探针;6个基因无法设计合适的探针,但是获得了其EST数据.进一步采用Northern blot检验了基因芯片结果的可信度.通过聚类分析,选择的16个发育时期聚类为两群,其中第一群主要是生长期,第二群则主要包括幼虫眠期和蛹期未期,且两群的基因表达模式差异较大.表明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受到自身发育状态的影响较大,暗示激素调控家蚕表皮蛋白基因.K-means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家蚕表皮蛋白基因能够分为5类不同的表达模式,分别标注为A-E组,其中A组的表皮蛋白基因在几乎所有的16个发育时期均有高水平的表达;B和C组的基因主要是在幼虫蜕皮期、预蛹末期以及蛹末期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D组的基因代表了主要在蛹期高表达的表皮蛋白基因;E组的基因的表达模式则比较杂乱.另外,分析发现B组的基因在蛹期比C组具有更高水平的表达信号.分析表明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与保守的氨基酸基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B、C组包括101个表皮蛋白基因中,有49个分布于22号染色体上,而这些基因均属于CPR基因家族.表明家蚕的表皮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具有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22号染色体上的49个基因,发现其中26在幼虫期至预蛹期具有一致的表达模式,并在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鉴定到了3个共有的保守元件,推测其可能具有协同表达的模式.

2.家蚕中含有Tweedle基序的表皮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谱研究

通过11种昆虫的比较,发现Tweedle基因的数目在不同昆虫中差异较大,最多的黑腹果蝇具有27个,最少的蚜虫只有3个,4种鳞翅目昆虫中均只含有4个Tweedle基因.家蚕的4个Tweedle基因分别命名为BmorCPT1-4.通过对11种昆虫的81条Tweedle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不同昆虫的Tweedle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化较大,然而在Tweedle基序的某些位点上是保守的,将Tweedle基序的4个BLOCK概括为:KxxY/F、YK/RxxxFKAP、 KTxxYVL、 KPEVY/FFxKY,其中x为V、I、L等疏水性的氨基酸.系统发生分析的结果表明鳞翅目昆虫的Tweedle基序更为保守;来自黑腹果蝇的14个Tweedle基因与其他的基因分离而单独聚为一支,支持了基因加倍的观点.

6种鳞翅目昆虫的25个Tweedle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BmorCPT1的同源基因与其他具有较大的分化.BmorCPT1直向同源基因的结构分析表明它们在核苷酸水平上差异较大;通过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在BmorCPT1蛋白质羧基端鉴定到一个新的保守基序,包括18个氨基酸残基.随后的分析表明这一基序只存在于鳞翅目昆虫的BmorCPT1同源蛋白质的羧基端,遂将其命名为L* (Lepidoptera Specific Motif).

利用RT-PCR的方法研究了家蚕Tweedle基因组织和时期表达谱.BmorCPT1基因主要在表皮、精巢和头部高量表达,在气管和脂肪体有微弱的表达信号.BmorCPT2基因只在精巢和头部检测到微弱的表达信号.BmorCPT3基因在10个组织中均不表达.BmorCPT4基因在气管、精巢、马氏管、中肠微量表达.在胚胎期,BmorCPT1基因在96小时表达水平较高;BmorCPT2和BmorCPT3基因在产卵后96和120小时表达;BmorCPT4基因在产卵后120小时有高量的表达.在家蚕胚胎后期,BmorCPT1基因的与其他的3个Tweedle基因的表达谱具有明显的差异,由RT-PCR的结果可以看出,除了3龄眠期、4龄眠期、蛹期4天至蛹6天微量表达,BmorCPT1基因在家蚕的绝大部分发育时期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此外,BmorCPT1基因的表达还具有一个特点,在幼虫期的前期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而在该龄期末则表达水平较低,这一趋势在3龄至5龄期的幼虫表现尤为明显.与BmorCPT1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BmorCPT2~4基因的表达高峰则几乎都出现在幼虫期每个龄期的眠期、预蛹期末以及蛹期的中后期,而其他时期表达水平极低或者没有信号.BmorCPT1与其它的Tweedle基因时空表达谱差异较大,暗示它们可能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功能.

3. BmorCPTl的表达调控与功能研究

克隆了BmorCPTl基因上游2002bp(-1992bp至+10区域,翻译起始位点为+1)区域,并在其-1442bp的位置鉴定到一个NF-κB因子的结合位点.构建了基于pGL3-basic质粒的转染载体,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Western blot(使用荧光素酶抗体)证明BmorCPTl的启动子能够被LPS(脂多糖)激活,这种效应能够被NF-κB信号的专一性抑制剂PDTC抑制,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NF-κB因子能够结合在BmorCPTl基因的NF-κB结合位点上,证明LPS对BmorCPT1基因的激活是由NF-κB信号介导的.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Western blot保幼激素类似物JHA(苯氧威)激活BmorCPTl的启动子,而蜕皮激素类似物EA(虫酰肼)对其没有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LPS的激活作用能够被JHA和EA抑制;通过检测NF-κB信号途经上游的激酶IKKa/β的磷酸化水平,发现JHA不影响IKKa/p的磷酸化,而加入EA则导致IKKa/p磷酸化水平降低,表明两种昆虫激素对其抑制作用的位置是不同的.所有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的结果经过T-检验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将去除信号肽的BmorCPT1基因的克隆到pET-28(a)载体上,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到BL21表达菌株,通过IPTG诱导了BmorCPT1重组蛋白的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存在于包涵体中,利用8M尿素溶解包涵体,通过组氨酸亲和柱纯化和超滤浓缩,并经过银染检测,获得的纯化蛋白与目的蛋白分子量一致,表明重组蛋白已被纯化,可用于免疫新西兰公免,制备抗体.通过检测获得抗体的效价达到1:32000.

利用Western blot分析了BmorCPT1蛋白在家蚕5龄3天组织中的表达,其中在表皮和头部高量表达,在气管中和脂肪体低量表达.进一步检测了BmorCPT1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表皮组织中的分布,发现在家蚕4龄2天和3天表达量较高,进入4龄眠期过程中,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在家蚕进入5龄后,BmorCPT1蛋白的水平剧烈上升,并在5龄2天至5龄6天,逐渐下降.另外,在上蔟2天和3天的预蛹期表达水平较高,在进入蛹期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先下降而后迅速上升的趋势,并保持较高的水平持续到蛹期第6天;在蛹期7天和8天以及成虫表皮中没有检测到BmorCPT1蛋白质.在5龄期表皮中的BmorCPT1蛋白质的表达量随着其体重和体积不断增大的同时反而不断下降,表明BmorCPT1的表达量与家蚕的体形变化呈负相关.

微生物诱导实验的结果表明,BmorCPT1蛋白仅在微生物诱导后的家蚕血浆中被检测到.在注射球孢白僵菌和黑胸败血菌的家蚕血浆中3、6和12小时有较低水平的表达;而在注射大肠杆菌6-24小时,则具有明显的上升的趋势,在注射24小时之后,信号达到峰值,这一趋势与某些已知的免疫相关的蛋白相类似,表明BmorCPT1基因对于大肠杆菌的侵染较球孢白僵菌和黑胸败血菌更加敏感.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大肠杆菌免疫后表皮组织中BmorCPT1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差异,脂肪体中具有轻微的上调,血细胞中BmorCPT1在诱导后开启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诱导前后表皮中BmorCPT1蛋白质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同时发现血浆中BmorCPT1蛋白质条带较表皮组织滞后,推测血浆中的BmorCPT1蛋白质经历了翻译后修饰.脂肪体中BmorCPT1在诱导后表达上调,只在注射大肠杆菌的家蚕血细胞中检测到BmorCPTl,而且在血细胞中检测到与血浆中一致的滞后条带,证明家蚕BmorCPT1的翻译后修饰是在血细胞中发生的.基于文献,猜测家蚕血浆中检测到的BmorCPT1可能经历了糖基化修饰,对其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BmorCPT1氨基酸序列中不存在N-糖基化位点;预测得到18个O-糖基化的位点,这些位点集中出现在418~456位的氨基酸残基,得分最高的是434位的苏氨酸.

收集大肠杆菌免疫后的家蚕血浆进行了细菌结合-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免疫后血浆中的BmorCPT1能够强烈地结合大肠杆菌,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果.为了进一步分析BmorCPT1的功能,基于大肠杆菌免疫后的家蚕血浆,利用免疫共沉淀寻找BmorCPTl的结合蛋白,通过LC-MS/MS共鉴定到429个肽段匹配61个蛋白质,其中包括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5和脂多糖结合蛋白LBP.通过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 blot的方法证明翻译后修饰的BmorCPTl能够结合BmPGRP-S5和BmLBP.

4. BmorCPT1的转基因研究

构建了基于piggyBac转座子的转基因载体,piggyBac{3xP3-DsRed--pDmHSP70-BmorCPT1_ORF-SV40},简写为PBHT.利用黑腹果蝇HSP70基因的启动子pDmHSP70驱动家蚕BmorCPT1基因的表达,以3xP3启动子驱动的红色荧光蛋白DsRed作为转基因筛选标记.最终共获得了32头G1代阳性个体,转基因阳性率为28%.通过提取转基因品系家蚕PBHT的基因组,利用反向PCR的方法确定转基因载体插入到家蚕第12号染色体上,在基因组上的位置为chr12:6278159-6278000.

选择BmorCPT1基因mRNA水平极低的4龄眠期的家蚕作为热激处理的对象,经过42℃,90分钟的热激处理,在热激后4小时和8小时,利用Northern blot在经过热激处理的转基因家蚕(PBHT-AHS)中检测到BmorCPT1基因的高量表达,对照组(未热激转基因家蚕PBHT-CON、热激非转基因家蚕WT-AHS和未热激非转基因家蚕WT-CON)中没有检测到BmorCPT1基因的mRNA.证明热激处理能够特异的激活pDmHSP70驱动BmorCPT1基因的表达.通过分析热激处理对家蚕产卵-孵化率的影响,发现4组PBHT-AHS、 PBHT-CON、 WT-AHS和WT-CON家蚕的发育及产卵-孵化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本次热激实验对于家蚕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状态没有影响.

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翻译期末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翻译期末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通过Northern blot分析发现家蚕肽聚糖识别蛋白BmPGRP-S5和脂多糖结合蛋白BmLBP基因在热激处理后8小时的PBHT-AHS家蚕中上调表达,在三组对照组中保持本底水平表达;另外,PBHT-AHS家蚕的抗菌肽基因BmGlv1和BmGlv4在热激处理后8小时高量表达,对照组中检测不到BmGlv1和BmGlv4基因的mRNA.表明在没有任何微生物侵染的情况下,提高BmorCPT1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够激活家蚕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BmorCPT1基因的异位表达能够激活BmPGRP-S5和BmLBP基因、IMD途经基因Bmlmd、 BmDredd和BmRelish以及抗菌肽基因BmGlv1和BmGlv4在脂肪体中的表达.

综合上文细菌结合实验和免疫共沉淀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家蚕血细胞表达并完成翻译后修饰的BmorCPT1分泌进入血浆,能够与肽聚糖识别蛋白BmPGRP-S5和脂多糖结合蛋白BmLBP结合,共同参与识别并结合大肠杆菌,并通过家蚕IMD途经激活抗菌肽基因BmGlv1和BmGlv4的表达;家蚕利用翻译后修饰的策略,将含有Tweedle基序蛋白

第九篇翻译期末论文摘要:翻译转换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必比(2004:40)曾说翻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认知过程.翻译能力,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翻译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其研究缺乏翻译能力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尤其是翻译转换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实证研究.基于此点,本研究采用问卷与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结构转换能力(翻译转换能力的一种)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创造性思维水平参与者结构转换能力的对比研究,分析翻译转换能与创造性思维力的关系,以及分析创造性思维两个不同水平组在状语化定语从句结构转换能力所表现的异同.

本研究采用威廉斯创造力量表测量实验者的创造性思维水平,用状语化定语从句的关系转化来衡量结构转换能力,并且把实验者上学期英语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参与者的语言水平的标准.根据试验者的创造性思维水平,结合上学期英语期末成绩及问卷的完成情况,从参加实验的100名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选取30名创造性思维水平高者作为创造性思维高组和30名创造性水平低者作为创造性思维水平低组.

本研究采用SPSS16.0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创造性思维水平和翻译转换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创造性水平与翻译转换能力相关.受试者创造性思维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在翻译转换方面表现得越好.这符合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即独创性、流畅性和新颖性,和前人研究的创造性思维高的个体抑制能力较弱,更易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而创造性思维低的个体抑制能力较强,表现较高的注意能力,从而使其所注意的内容更加狭窄,不利于突破原文结构限制.

2.创造性思维与原因状语化定语从句的翻译转化能力无相关,但与时间状语化定语从句、结果状语化定语从句、目的状语化定语从句、让步状语化定语从句、条件状语化定语从句的转换能力相关.同时,创造性思维与非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的状语化定语从句的转换能力上均相关.

3.创造性高组和创造性低组在原因状语化定语从句翻译转换能力差异性明显,而时间状语化定语从句、结果状语化定语从句、目的状语化定语从句、让步状语化定语从句、条件状语化定语从句无明显差异.

4.结果表明两组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翻译转换能力上差异不明显,而在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差异性明显.这与英文的限制性状语化定语从句与中文的句式差距太大有明显的关系,与思维定势有直接联系,创造性高者更容易突破思维定势.

本研究证实了创造性思维与翻译转换能力之间的关系.相同语言水平下,创造性思维水平推进翻译转换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其翻译能力的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水平在各种从句的表现不一.该研究结果可为以后的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第十篇摘要范文: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各校纷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快大学英语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着传统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环境、师与生的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另一方面,各高校在推行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与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新教学模式进行的实验和探讨,较少有研究关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更鲜有研究去探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因而也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本研究尝试从生态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研究大学英语教学,考察探究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英语教学后,大学英语教学到底发生了何种变化,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寻根求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步骤,以推动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生态学视角下,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系统,各生态因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兼容、稳定的状态.然而,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英语教学之后,必然使传统的教学目标、模式、教材、课程等因子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诸多失调现象.因此本研究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入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失调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优化措施,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生态氛围,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以求重新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

基于这一目标,本研究梳理并尝试回答了以下问题:第一,信息技术这一生态因子是否引起大学英语教学这一生态系统的变化?第二,如果信息技术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变化,那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失调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第四,如何解决这些失调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使之重新达到生态平衡?为了探讨与解答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的三所高等院校(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和聊城大学)为研究背景,并有针对性的选取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的51名教师,以及随机抽样选取的48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来收集研究所需的文字、录音及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和探究考察.

通过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各生态因子较之传统教学在如下方面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估、课程设置、师生角色和生态环境等.这些变化打破了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了很多失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规定、计划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失调(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形式、评估方式等方面);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失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的失调;教学模式与教学条件的失调;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失调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失调等方面.针对这些失调现象的根源与表象,本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此做出了全面分析并指出这些失调现象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因子的生态位混乱、生态链受损以及无法准确把握生态规律等因素造成的.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试图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如何处理并解决这些失调现象的建议和对策,探索如何优化构建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生态,以协调各因子间的关系,使失调的教学系统重新进入各生态因子能够兼容而且能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和对策:

(1)架构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优化模式,强调学生是这一模式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教师、教学要素、信息技术、环境等因子在适宜的生态位上发挥作用、协同变化,并通过系统内外各因子间循环往复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确立要实践这一优化模式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具体策略,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平衡性原则的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生态位、自组织和群体效应原理发展学生种内关系,关注其生命成长以促进种群的良性发展;根据共生协变和限制因子定律处理好种间(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信息技术等)关系,实现协同进化,达到兼容状态.

(3)强调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优化模式,以人为本,就要以教师为关键因素,一方面,在正确定位教师生态位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其建设,实现教师生态位的拓展;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激发内部动力,实现教师种群的生态化建设.

由于实验样本选择的局限性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复杂性,本研究提出的策略和措施,不可能完全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全部问题,但笔者期望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能对他人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贡献微薄之力.

本文关于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翻译期末引用文献:

[1] 翻译期末论文题目范文 翻译期末论文题目怎么拟
[2] 翻译期末论文大纲模板 翻译期末论文框架怎样写
[3] 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怎么写 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翻译期末论文摘要怎么写 翻译期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翻译期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