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学科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科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2

大学科学论文范文

大学科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3. 第三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摩洛哥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4. 第四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模板: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的政策选择
  5. 第五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怎么写: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科研资助政策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18-19世纪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发展研究
  7. 第七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范文:大学科学研究的性质、地位、作用之比较分析
  8. 第八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格式:大学科学研究:类型、特点及原则
  9. 第九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大学、科学与政府:近代法国大学模式的形成、特征与评价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科学论文摘要范文资料,适合作为大学科学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

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出知识生产的情境化、集体性和跨学科协同性,知识生产的主体多元性和组织多样性,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性和杂合式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大学科研的理念、目的、地位、组织结构、科研评价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兴趣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及大学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打破了既有的大学科学研究的学科依附壁垒,改变了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因此,基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等多种知识生产模式,成为个体自由探索研究之外的重要研究范式和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摘要范文: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大学是传播科学、促进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要实现科教兴国就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而要发展科学技术、要培养大批科学家就必须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不断对大学科学教育思想进行改革.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二十世纪初至民国前期,中国大学的科学教育思想异常活跃,国内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与留学归来的教育学者团结合作,在“科学救国”的思想指导下,纷纷对中国大学进行改革,承担起发展大学科学教育的重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的培养,具体实践科学教育内容,科学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中国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古代高等教育,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直接为政治服务,教育的内容主要以强化政治、*、人文道德教育为主.受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特性的影响,古代高等教育呈现出只重视人文社会学科、轻视自然学科的特点.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由古代转入近代,外国的入侵使洋务官员和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对科学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科学教育思想的萌芽.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们改革科举,主张“开民智”,孕育了近代科学教育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在“教育救国”思潮和西方近代大学科学教育思想传入中国的背景下,清朝晚期对教育进行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度,颁布了新学制,高等学堂的科学教育课程及教学都体现出了科学教育思想,这一阶段的科学教育处于探索阶段,为民国大学科学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科学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科学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科学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大学科学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了《大学令》等高等教育法规,确立了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壬戌学制的颁布说明了中国近代学制的定型和科学教育体系最终在条文上最终成型.教会大学的改革体现出了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及科学教育思想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和“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国内兴起科学教育思潮,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及北京大学的改革说明了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的发展,展现了抗战前十年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与科学教育情况.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别体现在对科技进步的推动、涌现出了对社会有用的已大批优秀科学家、二十世纪初著名大学校长的科学教育思想、提高了全民科学索养几个方面.

当前中国大学科学教育存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不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影响我们的科学教育、大学科学教育功能单调导致饿了学生创造力不足等一些问题,从而有一些对当前中国大学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些想法和启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政府应创造有利于科学教育发展的机制、大学科学教育中应处理好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关系、大学应确立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培养目标、大学科学教育的过程应该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第三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摩洛哥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现代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主要场所,在科研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实现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摩洛哥大学的科学研究为对象,通过梳理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和改革举措,探讨摩洛哥大学科学研究的改革意义.对于处在不断探索中的我国来说,研究摩洛哥大学的科学研究改革也能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本论文第一部分梳理了摩洛哥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摩洛哥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殖民统治之前的高等教育萌芽、殖民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独立之后的教育体系重建,和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改革四个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包括殖民时期科研机构的建立、独立后高校科研的兴起、80年代高校科研的分流,和20世纪末科学研究的发展.第二部分分析了摩洛哥大学科研改革的背景.摩洛哥大学的科学研究改革是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摩洛哥进行科学研究改革,国际教育和经济援助也推动了摩洛哥科学研究改革进程.另一方面,摩洛哥的科学研究存在经费不足、管理不善、人才培养不力和人才流失等内部问题,亟需通过改革以实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鉴于大学在科研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改革大学科学研究对摩洛哥科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阐述了摩洛哥大学科学研究的改革举措.首先,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和完善评估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宏观调控.其次,国家科研管理*化和大学科研组织化等措施的推行有利于完善科学研究的管理.最后,为了提升科研资源的利用率,摩洛哥进行了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更新科研设施设备、改善科研人才培养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等多方位的改革.第四部分以穆罕默德五世阿哥达勒大学的科研改革为案例,具体呈现了摩洛哥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状态和改革动向.第五部分探讨了摩洛哥大学科学研究改革带来的思考与启示.通过对摩洛哥科研改革的介绍,可以看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科研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积极改善科研管理有利于促进科研效益的提升.摩洛哥大学科学研究的改革也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科学研究带来了启示:完善科研管理是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大学科研是促进国家科研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对新时期科研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模板: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的政策选择

从学院科学时代向后学院科学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科研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高度强化,更加注重科研的",效用",及其社会价值,使得大学科研政策在科学和利益之间徘徊摇摆,导致大学科研发展高深知识的功能弱化.因此,形成自由探索研究和以社会需求研究并重的大学科研政策理念,确立自由、开放和多主体协同的大学科研体制政策,尊重科技劳动规律的大学科技人员激励政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衡发展的大学科研资源配置政策,以成果和贡献为核心的大学科研评价政策就成为了后学院科学时代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政策选择.

第五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怎么写: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科研资助政策研究

二战作为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科研资助的分水岭,对于美国研究大学科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自1897年美国第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后至1940年,美国大约只有十几所大学才被称之为研究型大学,同时这些学校几乎没有获得任何美国联邦政府的经济资助.而直到二战后,伴随着研究型大学在“曼哈顿工程”中的卓越表现才拉开了联邦政府大规模资助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序幕.

为此,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以二战以来联邦政府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资助为研究聚焦点,阐述二战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科研资助政策演变的轨迹,分析其中围绕联邦大学科研资助政策所展开的博弈,展现大学——联邦政府伙伴关系的演变历程,并期望在对美国政府的大学科学研究政策的结论性思考中,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发展提供反思与启发,以防微杜渐,避免科研资助过程中重走不必要的弯路.

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采用三重螺旋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并依据研究需要,交替运用文献法、历史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探究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型大学科研资助政策.本文由二战后联邦政府资助研究型大学的背景、历程与演变、结论性反思等这三个部分(共六章)构成,旨在探讨美国联邦政府为何参与研究型大学资助,不同历史阶段联邦政府颁布的资助政策,联邦资助政策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的影响等若干问题.

资助背景研究——第一章:本部分梳理与分析联邦政府参与资助以及持续资助大学科研的背景,为联邦参与大学科研资助提供支持与依据.二战结束后,意识到大学基础研究对于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用,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加大对大学的科研资助,成为了大学科研经费的首要来源.1944年,瓦尼尔.布什提出《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充分论证了大学基础科学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美国建立以大学为核心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由此,大学基础研究被视为一切科技的来源(‘科学研究之本’),此后,不论是基于意识形态竞争还是经济竞争力竞争,美国联邦政府都强调与大学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发现,伴研究型大学科研的日益重要性、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六大游说联盟)、大学融资困境、全球化与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竞争力挑战等因素成为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加紧扩大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资助主要因素.

资助历程与演变——第二章至五章:本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聚焦二战后联邦大学科研资助政策所展开的博弈,展现大学——联邦政府伙伴关系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在漫长的科研资助历程中,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角色发生转折,从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了政府施政优先事项,而与此同时,由于大学与政府在定义科学研究的理念上存在分歧,两者之间时常发生摩擦.基于国家利益及党派更替,不同历史时期,美国联邦政府都制定了不同的大学科研资助政策,而这些科学政策多受政治议程的影响,难以完全依照大学科学自由之研究要义,科研资助出现资助失衡、实用化、科学政治化等刺激学术研究敏感神经的困境.二战后至1957年苏联卫星危机前,联邦政府资助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工程学领域,而后,为了回应苏联卫星危机,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防教育法》,制定阿波罗工程,将联邦科学资助的重点放在了物理学领域;20世纪末21世纪初,面临严峻的健康问题,美国联邦资助又集中于生物医学领域.里根执政后,面对美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威胁,强化了联邦政府大学科研资助的选择性,在其执政之际,更是通过了《贝尔——多赫法案》直接将大学科学研究推向了市场;在21世纪初,布什政府执政时期科研资助集中于“导弹、医药”组合,科学政治化问题激化,联邦政府大学科研资助政策受到质疑;而随着2009年,“科学之友”*党人奥巴马执政后,大学——联邦政府的伙伴关系才慢慢得以恢复,奥巴马当局试图改变布什政府的科学政策,不断将科学研究回归之应有之地.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58270.html

结论性反思——第六章:本部分的研究,力图客观反思与总结联邦政府科研政策对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的双重影响.透过研究发现,—方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化,联邦——大学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联邦政府已经将大学科研纳入了施政要义之中,联邦科研经费成为了大学科研经费的首要来源,为美国大学的科研研究拥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驱动力,保证了美国高等教育、乃至美国经济竞争力的竞争性;另一方面,繁荣的联邦科研资助也使得大学科研面临多方面的危机.特别在经济危机的困境时期,联邦政府通常以紧缩财政为由,减少科研资助的幅度,强调了大学科研资助的实用性及目的性,使得大学科研自由受到制约,科研探究精神受到束缚,导致大学仍然面临学术独立性下降、资助经费分配不均、资助领域失衡等困境.

第六篇摘要范文:18-19世纪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发展研究

18-19世纪是苏格兰大学步入辉煌的时期,在引进科学课程、推行科学教育方面,苏格兰大学比英格兰早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苏格兰大学的科学教育是苏格兰大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它在18-19世纪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构成了苏格兰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以18-19世纪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爱丁堡大学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其兴起背景、历史演进、主要特征、地位及其影响等问题的剖析,试图揭示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模式,探索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对于苏格兰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绪论部分阐明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及研究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交代了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兴起的背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奠定了历史基础,苏格兰大学世俗化、*化的教育体系、传统课程的变革、实用性教学原则的引入为其准备了教育土壤.第二章分析了18-19世纪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三个阶段,阐述了每一阶段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的发展状况.第三章剖析了爱丁堡大学科学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试图揭示其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第四章阐述了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的特色、地位及影响.结语部分揭示了苏格兰大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及成败得失,对大学传统与大学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反思.

第七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范文:大学科学研究的性质、地位、作用之比较分析

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家科学事业及其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基础性、理论性仍是大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作为教育机构,大学科学研究的主要作用首先仍然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大学在科学事业发展上的贡献,主要在于通过基础研究产生新认识、创造新理论、扩大新知识,大学通过应用与开发研究对技术的贡献,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和明显的作用.

第八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格式:大学科学研究:类型、特点及原则

大学科学研究的类型、特点及原则虽然是一个老旧问题,但我们还是试图对此去做新探索,即在学理上作新思考,在内涵上作新补充,在理解上作新阐释.这对于大学学人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科研的特点,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科研的原则,仍然不乏启示意义.

第九篇大学科学论文摘要:大学、科学与政府:近代法国大学模式的形成、特征与评价

19世纪法国大学模式是近代欧洲大学分化和法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改革的产物.大革命和拿破仑政权共同奠定了法国大学模式二元并存的体制结构和集权、共生和区隔等特征,也形成了法国大学、科学与政府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帝国大学确立了政府管控的制度框架,科学和技术是专家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力量干预大学科学发展,以及政府和体制化科学存在诸多联系.20世纪50-90年代法国文化界的学术反思运动深化了人们对19世纪法国大学模式的理解.

第十篇摘要范文: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

本文通过对中国教会大学1901-1936年科学教育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教会大学在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影响下的科学至上的办学思想,并将其科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分为单科课程、专业系科及专业学院三个阶段,然后分析了教会大学在本土化影响下的工学教育,最后分析了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基督教精神影响下的社会服务意识,并着重论述了最能体现其服务社会思想的医学教育和农学教育.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西方博雅教育理念对传教士在中国办大学的影响及科学知识进入教会大学的历程.基督教会研究学术的传统和其认为科学源于宗教的理论的影响,使科学成为教会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科学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其认为传播科学知识可以向学生展示神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传教士在中国办学的指导思想起初受到其所在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自由教育理念即人文的博雅全面教育观是其核心.教会大学以自由教育理念为导向开设了大量科学课程,科学课程中的基础理论课程占了绝大部分,那些过分职业化的技能训练则被排斥在外.教会大学反对中国人重实用轻基础的求学取向,认为热爱知识是因为知识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它的效用,因为知识是在神的律法统治之下,这种律法的目的在于达到至善境界.自由教育理念体现在科学教育上就是重科学轻技术,所以教会大学开办伊始仅设有理学课程,只在后来才有极少学校开设工学科.

第二章分析了中国教会大学理学教育从单科课程阶段到专业系科再到专业院系阶段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其理学课程.虽然传教士认为只有研究自然的知识才能称为科学,并值得在大学传授,但由于师资和生源的限制,导致抗战前教会大学的理学研究和教育比较薄弱.当时的国立大学的理学研究也进行得不多.但在动荡的环境中,教会大学仍坚持着其严谨的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教会大学理学发展三个阶段是:1901-1918年单科课程时期(创建时期),1919-1926年专业系科时期(繁荣时期)和1927-1936年专业学院时期(本土化时期).第一阶段1901-1918:是教会大学创立、合并及调整时期,学生起初多学习相同理学课程,接受综合教育,此时的科学教育只有单一少量课程,不分科系.除了医学和神学,所有课程包含理学科在内统一称为文科.第二阶段1919-1926:是教会大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理科课程增多,理科从文科中单独分离出来,众多相同门类理学课程形成专业,学生分系学习.第三阶段1927-1936:是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本土化时期.工学科开始进入教会大学.同时每所教会大学都成立了理学院,与教育部定的理学系科课程对照,每所教会大学都开设了部定的必修课程,但不同的学校所设选修课程不同.在专业设置和学科课程设置中,均体现出教会大学办学者的博雅教育思想.

第三章分析了中国教会大学引进工科教育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工科教育概况.这一时期教会大学的发展进入了更为动荡的阶段,政治形势、社会要求及各种政策因素都影响着教会大学的课程和院系设置乃至大学自身的存续.教会大学开始更深地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教育体系中来.少数学校增加了工程科目,这是本土化的重要特征.但直至1936年前,教会大学开设的系科仍然多为文理科,工程科目课程较少,内容宽泛,也没有如文理学科一样组成学院.

第四章论述了中国教会大学的医学农学教育及其社会服务工作.西方大学自11世纪产生起就设有文法医神4科,教会大学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国有条件的学校中也开设了医学院,以美国和法国的医学教育为标准,系统地讲授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的现代医学知识,培养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杰出的西医医生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此外,*战争后,大量传教士深入中国农村传教,并相继办了许多农业学校和乡村服务社,农学校几乎遍布差会所在各个村镇.传教士多年服务于中国农村的实践为教会大学的农学教育打下了基础,他们在大学开设了系统的农学课程,成立农学院.这造就了当时国内大学中农学质量水平最高的金陵大学农科.农学和医学是教会大学在中国兴办得最早最系统的学科,它在这两个领域的杰出贡献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第五章是对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思考.首先简述了中国教会大学以质量为重的原则,他们培养精英,成就斐然.1936前教会大学的科学教育课本几乎都是外文经典教材,其中有些教材至今仍被一些学校指定为参考书,课程与国外大学同等程度.教会大学采用主辅修制学分制,平时考试非常严格,学生毕业率很低.虽然培养的毕业生总数现在看来不多,但学生很出色,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然后对教会大学的办学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阐释了其博雅教育的内涵和服务社会的传统.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两个重要特点,即传授科学知识与服务社会并重,以科学至上,以服务为中心.科学至上的原因在于,传教士认为,大学应教给学生真正的科学知识,技术课程不应该在大学传授.在传教士眼中,科学知识是上帝安排在自然界中的理性秩序,大学生应该在学校认识学习探究它们.因此科学课程便成为教会大学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技术则是不受关注的,虽然教会大学后期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学生的喜好,开设了少量工程学科.服务社会原因在于,在传教士观念中,服务众生,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别人,是一个具有基督徒品格的人必须做的,为社会为穷苦人为弱者服务是基督徒的职责.基督徒的服务精神和牺牲精神使其对农业和医疗服务工作倾注了极大热情,并在中国近代农学和医学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教会大学的科学教学和管理模式对现在的大学仍有借鉴意义,其对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服务的认识也仍然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为您写大学科学毕业论文摘要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大学科学引用文献:

[1] 最新大学科学论文选题参考 大学科学论文题目怎么取
[2] 大学科学论文大纲模板 大学科学论文大纲怎么写
[3] 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学科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大学科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学科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大学科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