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文学信仰新闻真实性

主题:新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3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新闻文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新闻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新闻文学论文范文

新闻学论文

目录

  1. 新闻学:【新闻采访】论文范文网:中国网络文学的颠峰论文范文

阿 忆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7-1330/G4( 2011) 01-011-3

[内容提要]新闻不同于文学,真实不是判断其价值的标准之一,而是判断新闻能否成为新闻的准则.新闻失实有一个一直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即将新闻与文学混淆.我国的新闻教育习惯于把新闻专业并于文学专业之下,部分记者用想象代替实地调查,部分文字编辑的后期修改作用被过分扩大,受众新闻素养的缺失导致受文学描写性新闻大行其道.这些原因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如果新闻离文学、想象、虚构、修辞越来越近,离法学、实地调查、去形容词记述越来越远,这将不利于新闻教育,有害于新闻真实.

[关键词]文学新闻真实

近些年,批阅各类试卷,批改各式论文,常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新闻价值标准,有真实性一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并非小事,甚至相当严峻.衡量新闻价值的高低,西方在一百多年里曾有过种种指标,旧中国也有过许多指标,新中国综合古今中外,通行的共识指标有5个——重大性、时效性、显赫性、接近性、趣味性——越是具备这些条件,新闻就越有价值.但是,无论如何,这里面从没有过真实性指标.原因很简单,真实性是新闻的定义,是新闻的核心和灵魂,是新闻价值的前提,没有它,不是新闻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还是不是新闻的问题.令人担忧的是,在业界许多学子那里,真实性并非新闻的本体属性,只不过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一个指标——新闻越真实.越有价值,越不真实,越没价值——问题是,新闻可以不真实吗,不真实还是不是新闻?其实,这种现状很好理解,中国人一直没能很好地区分文学和新闻,常常把这两个领域进行混淆.如果说,文学越真实越有价值,越不真实越没价值,尽管立论有瑕疵,但毕竟没有全错.如此,当中国人把新闻当成文学的一种类型,就很容易认可,新闻越真实越有价值,越不真实越没价值,把真实性降低到新闻价值标准的层面.甚至可以说,屡屡出现假新闻和失实新闻,其中一个重要的隐秘原因,是中国社会一直把新闻和文学混同齐观.

新闻学院不再颁发法学位

大约10年前,人大新闻系、复旦新闻系、北京广播学院的毕业生,获得的是法学位.尽管中国内地的新闻培训更愿意亲近文学,与法学相距甚远.但能颁发法学位,毕竟是一种暗示——你学的不是文学,浪漫、虚构、文彩、绘声绘色不是你的命根子,你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你像警探或检察官,做着证据采集的枯燥工作,真相是你的发掘对象,它并不需要文学呈现,你提交给舆论的,只是一份报告,就像是一份提交给法官的关于真相的报告.然而,非常离奇的是,当这些新闻院系扩大了规模,更多的新闻学院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后,所有这些校院的毕业生却改拿文学位了——这也是一种暗示——你是一个文学造诣上合格的学生,你有能力使用各种文学技巧使你的报道栩栩如生,枯燥繁琐是你没本事,你交给读者的,不只是一篇关于真相的报告,它首先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人、煽动人、令人称奇的传世之作,至少是一篇报告文学.实际上,这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一次最深刻的堕落,新闻毕业生,不再是政治生活和法治生活的参与者,而是文学的边缘部分,是一群文学青年,搞的是创作,重要的是发挥,在他们的心目中,好的新闻记者,就是好的文学家.

仅仅10年,这种暗示和启迪不仅在学生心里产生了作用,而且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淡忘了本源的培养目的.一旦发现学生素质有问题,新闻教授们最先想到的,是请文学院教授来补课,讲语法,讲修辞手段,讲结构,强调加工,强调警句的锤炼.至于学生的客观洞察力、逻辑意识、实地调查能力、有限表述策略、二手材料的水平阅读习惯,很少进行严格训练——这些东西,离文学远了点,似乎是法学院或社会学系的授课内容.但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一名拥有法学位的毕业生最珍贵的财富.却又是近年来新闻毕业生最匮乏的才能.在其中,新闻教师不清楚自己也是法学的一部分,一直自视为实用文学的传道者.

把新闻学视为文学的一部分.新中国是有传统的.1 952年,燕大新闻系被撤消,不是并入北大法学院,成为独立的一个系,而是并入中文系,降级为新闻专业.1958年和1978年,中文系新闻专业全体师生,两度整建制并八人大新闻系,毕业生曾经拿过法学位,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改拿文学位的厄运.

专业教育如此,可想而知,自学领域会弥漫着何种幻象.近年来,新闻领域最可悲的是,新闻毕业生大多没去做新闻,做新闻的多是其他学科的有志者.对于后者而言,没有基本的专业滋润,社会认知又一直把新闻当做高雅文学的世俗分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很容易把自己当成文学旗帜下的热血文艺青年,不断写出一些背离事实的所谓新闻报道.

实际上,新闻学学习和实践,离法学越近越好.离文学越远越棒.

用想象力替换实地调查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科尔内楚克的话剧《前线》中,有一名随军记者,名叫“克里空”,他报道前线新闻时,不是去实地观察调研,而是坐在指挥部里想象,把催人泪下的虚构故事当成现实,深深打动了读者.他的报道很动人.但却是虚假的.40年代,论文范文在宣传系统开展一场整风,号召党媒记者必须去实地调查,反对坐在家里臆造所谓新闻,史称”反克里空”运动.不过,这场运动不算著名,即使新闻从业人员,也很少知晓并且今天还牢牢记着,它无非是研究生面试中偶尔出现的一个偏题.

事实上,今天的新闻总量,一线报道的比例很小,多数是二手复制,并在转载中加入了自己的臆想和主观评论,充满信息瑕疵,甚至时常出现重大的虚假事实.这些瑕疵和虚假成分,其实不堪一击,只需做一次实地调查.就会发现其漏洞百出.但是,很少有记者去做这种苦差使,他们是一些充满文学情怀的人,自视具有推理的头脑,又自信有过一些生活经验,于是一旦看到别人的一线报道,为了抓紧时间.降低工作成本.他们干脆足不出户,发挥—下想象,像克里空那样,提笔就写.这样做,没有事实束缚,很容易自由地调集文学技巧,把报道写得活龙活现.

1 999年.央视《新闻调查》记者董倩.听说少女董书君为拒绝做论文范文.跳楼摔成终生残疾,她跋山涉水,去做专访.使董书君引起社会关注,住进北京康复医院.董书君成为各种媒介的关注对象之后.真愿意去做实地调查采访的记者并 不多.数月后,董书君病情好转,出院回家.小姑娘离京那天上午,新闻发布会来了近百名记者,盛况空前,但火车子夜离京时,没有几位记者愿意熬到这个时候,站台上只孤零零站着央视《本周》的两名女记者.董书君拉着她俩的手,说“姐,我真的不想走”.列车启动后,董书君含笑告别.可是第2天,北京多家早报报道,“董书君含泪离京”.

有时候,事实更震撼人,不是一般人的想象力可以比及,记者只需亲临其境,即可探囊取物,记述这种震撼.如果记者坐在家里,董书君的坚强和微笑,就会被抹杀.不过,这种臆断歪曲,的确符合一般记者、平庸小说家、普通受众的想象力水平——董书君太悲惨,她怎能不哭呢?

更多的时候.真相平淡无奇,与天生生满翅膀的谣言相比,显得虚弱乏力.记者去了现场.仍然面临抉择.如果是一名记者,拿法学位的,必须无条件接受事实,记述传达事实,假如是一位文学家,拿文学位的,必须尽力去除冗长,克服平实,添枝加叶,渲染悲喜.糟糕的是.为弄出一篇好新闻,被文学浸染过身心的新闻记者,会习惯性地选择后者.

90年代中期,传统新闻评论开始盛行,新媒体发挥作用后,渐渐形成了一种格局,去实地调研的新闻记者越来越少,坐在操作间里仅靠资料搜索便进而论道的新闻评论员越来越多.新闻记者的一条简讯,经无数新闻评论员的交相推演和主观评论之后,经常完全走样,有的甚至与事实背离得相当远.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表面上看,因为坐而论道很轻松,二手材料的搜索成本很低,几乎是零,而收益巨大,这与记者的状况截然相反,记者的调研成本极高,不仅艰苦,而且经常充满危险,收益和成本不对等.但究其实,还是文学心态在作怪,文学不一定非要深入实地,更多的是利用”刻板印象”原理,完成主观表达,满足受众需求,坐在书房里苦熬冥想就可以完成.观察—下,那些活跃的新闻评论员,有几个人是在实地调查之后才发表评论的呢.他们像小说家一样自负,认为世间万物,都像文学作品里的虚构事实一样,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在虚假新闻屡屡出现之际,这种对想象力的刚愎自用.常常对不实信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闻学:【新闻采访】论文范文网:中国网络文学的颠峰论文范文

可以说,实地调查被假想、网络搜索、主观推测所取代,虚假新闻一定会层出不穷.

文字编辑凌驾于一线记者之上

在新闻实践中,编辑这个行当,应该格外警惕.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组建之前,编辑专业同样挂在中文系门下,被文学和文字学浸泡着.如果以为新闻编辑仅仅是做文字上做做校对工作,那是小看了新闻编辑的职责.在传播学上,编辑是把关人,用行业规矩和个人一贯坚持的某些标准矫正着新闻记者的来稿,比记者拥有更大权力.他们有权修改新闻稿的措辞,甚至改变报道角度和标题.问题是,坐在编辑室里的新闻编辑,凭借什么去修改新闻记者的实地调查稿件.

郭德纲是相声界的后起之秀,忽然名声鹊起那年,记者采访姜昆,要他评价郭德纲.作为相声同道,路数不一样,又是前辈后辈关系,许多话不好说,所以姜昆推说头疼,婉言谢绝,溜之大吉.记者只是记录了这个事实,由于经常面对面接触姜昆,不忍乱说,怕给他造成麻烦.但编辑完全不受交际情理的约束,反正也不认识姜影.最后竟把题目改为”一提郭德纲,姜昆就头疼”.紧接着,此话在疯狂转载中越变越偏,评论家和各类评论也如醉如痴.最终定论为“姜昆说,别提郭德纲,一提他我就头疼”、“姜昆鄙视郭德纲”、“郭德纲迅速窜红.姜昆无法承受”.

编辑比记者权力大,至少有三大坏处.一、记者可亲临前线,编辑只坐镇后方,理解和判断都是经验化的想象,是想象制约亲历.二、记者接触采访对象,很容易建立起与采访对象及其事实的忠诚关系,编辑置身度外,可以保持冷静客观,但也非常容易无视采访对象的情感,漠视他们的权益.三、编辑不接触采访对象,但得罪了人,总是由记者承担,这使记者万分尴尬.编辑却丝毫感觉不到,因而我行我素,很难想到调整编辑作风.

事实上,编辑行当,更多的是文学毕业生或工美毕业生,与新闻学相去甚远.毕竟,职业新闻记者的理想主义与职业艺术家的理想主义不一样,甚至刚好相反.拥有文学位的编辑,对采访稿件的修理,靠的是想象天分和阅历判断,在精彩事实面前,这些能力显得平庸低下,在平淡的真相面前,这些能力又过分活跃,文学教授曾告诉他们,平淡无奇的文章没有价值,因此,他们的主观判断总是与客观世界不大相称.更为重要的是,编辑调整文字的依据,更是凭借对受众需求和总编意图的透彻把握,为了迎合市场和上司的意思,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可以增删篡改的,这是新闻真实性和细节精确原则的死敌.

受众模糊了新闻与文学的界线

民国时代.北大新闻学教授徐宝璜曾提出,新闻学教育,不应该只是高校的专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是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徐教授这个宏愿,在中国内地至今没能实现,受众对于新闻的认知,其实只是把它当成文学的一个支脉,不需要太多文彩,但故事最好离奇一点,开始有悬念,中间要栓扣,结尾一定要拔高,一篇新闻报道的优劣,不在乎它是否传播了真相和信息,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成为传世名篇,进入各类教材.因为没有新闻学的基本常识,受众用经典文学的标准.来定义什么是好新闻,使许多因为文学化而严重失真的新闻得到了热烈的市场.

受众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口味直接影响生产者的态度,甚至影响一部分产品鉴定师的态度.80年中期,有一篇叫做“九米拼搏”的新闻通讯,报道大客司机毛计三,为救乘客,英勇牺牲.在参加第5届全国好新闻评选时,《九米拼搏》曾进入复评,请看它如何描写毛计三牺牲前的情景

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列车相遇等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有一秒的延宕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倒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等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将撞击烈度减到最小.

只需要一点点新闻素养,读者一定会问,记者是怎么知道毛师傅牺牲前的心理活动的.在新闻写作中,必须杜绝的是,以文学技巧中的这种全知视角来组织叙述,这是记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臆断.不过,这种叙事视角.最容易被习惯了文学描写的广大受众接受,相反,新闻写作中不断介绍材料来源的做法,反而会被认为是累赘罗嗦,绝大多数百姓并不习惯客观视角的拘泥和局限.由此,如果一名记者老老实实地使用限知视角,受众不一定喜欢,一位小说家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受众会觉得酣畅舒服.这种四处弥漫的文学情结,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而且蔓延到了新闻专家群体那里,尽管《九米拼搏》在复评中被最终否决,但这样一篇纪实文学,怎么可以作为新闻进入到了复评阶段呢7它应该从一开始就被淘汰!

中国人有一种天然的文学崇拜,文学早已越过自己的疆界,长足侵入其他领域,新闻是被它侵蚀最厉害的学科.近年来,虚假新闻和不实新闻层出不穷,固然有许多其他原因,但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少有行家关注,这就是,新闻学离文学、想象、虚构、修辞越来越近,离法学、实地调查、去形容词记述越来越远.这是全民倾向,也是专业倾向,是一种至今仍未引起重视和警惕的倾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新闻文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新闻学引用文献:

[1] 文学和新闻真实性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文学和新闻真实性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8000字
[2] 新闻学和数据新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新闻学和数据新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2万字
[3] 新闻评论和文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新闻评论和文学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2万字
《文学信仰新闻真实性》word下载【免费】
新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