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发表 > 文章内容

电化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电化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电化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7

电化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电化教育论文范文参考: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
  2. 第二篇电化教育论文样文:民国时期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研究
  3. 第三篇电化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对电化教育的作用及贡献研究
  4. 第四篇电化教育论文范例: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
  5. 第五篇电化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研究(1928-1949)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电化教育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电化教育相关参考文献,是电化教育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电化教育论文范文参考: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史,教育与技术一直如影随形.历次教育变革均为新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结果,反过来,教育改革又推动了教育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这种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与发展.时至近代,西方数百种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其中,一些媒体技术如幻灯、电影、广播等在改变人们休闲文明的同时,也悄然进入教育领域,改变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凝聚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与智慧的幻灯、电影,跟随传教士播撒基督教义的征途一路东进到中国,由最初传扬基督教义的工具转变为辅助教育发展的物件,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和运用.由于其独有的科技特质与便捷的教育优势,被时人称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器,特称为“电化教育”,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促发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的诞生.正是电化教育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与普及化,在成为中国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引起中国教育方式变革以及促发中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同时,还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力量.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教育界追求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奋斗求索史.由是可见,研究电化教育的传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构以及电化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无疑对信息化环境下利用媒体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国教育、促进信息化教育良性发展以及实现教育强国梦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总结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那么,新兴的媒介技术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与中国的教育耦合在一起,如何被中国教育界接纳与吸收,电化教育学科又是如何创建的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充当传播者角色的是哪类群体,传播的载体又是什么这些传播者与传播载体在不同时段内传播了什么,对中国教育有何影响中国电化教育学科是如何构建的,电化教育的传入与学科构建有何关联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题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中的拉斯韦尔模式为基本分析框架,对电化教育整个传入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应也即实践表征、中国教育界的接纳与吸收以及由此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电化教育传入中国植根并得到生发与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时中国社会之动荡起伏与时代的变迁更迭,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引入过程中,其引介主体与传播载体在传播内涵上均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时代面貌与阶段特征.缘此,结合传播学5w传播模式与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实情,将研究内容做出如下章节安排:首先为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择本论题的学术缘由、现实原因以及研究意义;对电化教育、传播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交代了选题的范围;对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阐明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观点,并对现阶段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介绍了与选题比较契合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分析了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与发展;近代中西教育与科技发展上的势差;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入的早期宗教基础、文化背景及时代要求.第二章梳理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即传播者.包括分析电化教育传入的中西群体如传教士及其*组织——基督教青年会、早期出洋的国人、教育考察者、留学生以及外国来华的教育人士等对电化教育的介绍与传引,阐明电化教育传入过程中不同传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章阐述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即传播渠道.包括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报纸——《申报》,教育类杂志的主要代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以及综合类杂志《东方杂志》等纸质媒体,分析这些纸媒载体对电化教育的宣传,以期勾画此期丰富、多维的电化教育传入渠道.第四章解析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包括新式学校的试办及拓展、社会教育领域的运用以及电化教育运动的兴起,从而呈现国人在不同教育领域运用电化手段及其发挥教育功能的实况,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实践基础.第五章介绍了电化教育在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情况.主要分析中国社会对电化教育认识的心理转化过程,中国学者对国外电化教育著作的翻译,一些教育家如陶行知、舒新城、雷沛鸿、陈友松等人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揭示电化教育手段被接受与被应用,电化教育理论被吸纳与中国化的历程,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思想基础.第六章阐释了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的历程与内涵.从学科建构的基本要素出发,论述了电化教育系科创建与人才培养问题、论文与著作的发表情况与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专业学会与期刊的创办历程等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中的基本问题.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电化教育在中国传入及学科构建中的主要特点加以总结,并对近代电化教育的引介及学科建构明示作者的认识与看法: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是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电化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既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电化教育的传入催生了电化教育学科的创建.


https://www.mbalunwen.net/yishi/079165.html

第二篇电化教育论文样文:民国时期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研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处于民族危难之际,国家积弱、人民穷困,“唤起民众”、提高国民素质成为当时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批有志之士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社会改良社会实践运动之中,幻灯、电影、播音等教育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改革之中,电化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利器”.

对于民国时期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研究,近些年,尤其是2005年以后,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开始得到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例如,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朱光岳老师编著的《江苏电化教育史》,从高教电化教育、普教电化教育、社会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学术团体4方面对早期江苏省电化教育进行了论述.2007年,由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经过4年的研究,在一批热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资料收集和挖掘,涌现出不少优秀研究成果,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做了有益探索.我国台湾地区也有一些研究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会长张霄亭,*研究院编著的《近代中国教育史研究集刊》中对20年代的电化教育也有简略叙述.但笔者认为,上述研究中对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不够:

1.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江苏省电化教育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值得对其发展原因和历程进行深入探讨,

2.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与全国各地电化教育交流和互动,最终形成支撑了当时极具影响的民众教育发展,对二者之间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3.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技术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技术应用观念变化带来了哪些教学观念变革?

本文试图以史料为基础,围绕江苏省电化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交流阐述江苏省电化发展历程,通过典型性江苏省电化教育人物的活动、教育思想说明江苏省电化教育对全国的影响,旨在对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史进行系统、完整的梳理和深入研讨,探索近代江苏省电化教育的发展规律,探寻电化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并对当今的教育技术发展进行较深层次地思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背景

这部分介绍20世纪20年代初,江苏省电化教育兴起建立的客观条件,说明江苏省既具有特殊的地理和地域特点,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责任,使其教育特别是电化教育事业得到极大地推动和发展.

2.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概况

主要从江苏省电化教育的组织管理、各地在学校和社会开展识字教育、电影教育、播音教育等方面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情况,借助历史文献资料、覆盖人数、经费统计、当时的社会报道,说明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历程.重点以镇江民众教育馆、南京民众教育馆、徐州民众教育馆开展电化教育活动,认真梳理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各地电化教育近30年的发展历史.

3.电化教育人才培养

重点从高校开展电化教育教学、社会电化教育培训活动,论述江苏省电化教育人才培养和普及活动,阐述了学校及社会机构开展电化教育的内容、规模、经费使用等,阐述了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壮大的根源.

4.电化教育学术研究

根据民国时期江苏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刊物(如《民众教育通讯》、《教育与民众》)、电化教育专著、社团活动,对江苏省电化教育学术研究及其对电化教育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阐述了江苏省电化教育传播的基本思想方法.

5.电化教育交流活动与示范作用

重点从省内、省际、国际三方面论述江苏省电化教育交流情况,阐述江苏省电化教育交流活动对全国电化教育导向和影响,同时通过江苏省电化教育与全国电化教育互动,通过国家倡导电化教育、全国普遍推行电化教育,阐述江苏省电化教育的社会影响,探讨早期电化教育交流的意义.

6.电化教育技术引进与创新

本章重点从电影及播音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创新、幻灯技术改进及创新两方面阐述了江苏省引进电化教育手段积极开展教育应用,在开展幻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对光源和声音扩音进行了技术改进,创造性地设计了六伏脱两用教学机,解决巡回教学用电问题,着手自行设计了适合交流电、直流电的中华式扩声机,在推广电化教育应用中起到良好功效.

7.代表人物及其电化教育思想

民国时期,江苏省产生了一系列的电化教育工作者,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陈果夫、刘之常、赵光焘、陈汀声、俞庆棠、赵鸿谦、戴公亮、孙明经等人的电化教育活动,详细阐述了具有江苏省地域特征的电化教育思想形成过程.

8.江苏省电化教育的社会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在阐述了江苏省电化教育产生与发展历史原因的基础上,说明了江苏省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以及特定条件下激发的社会需求催生了江苏省电化教育,政府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推动引导江苏省电化教育不断发展.同时,文章也以历史条件为背景,根据史料情况说明了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中人员、教学理论、电化教育实施方面的不足.

第三篇电化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对电化教育的作用及贡献研究

自20世纪初电影事业渐为发达,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将电影作为辅助教育、宣扬文化的工具.当时我国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启发民众斗志,发扬民族精神成为社会民众教育的主要问题.利用教育电影、播音以及幻灯片辅助民众及学校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形式.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由政界、教育界和电影界人士共同创办的关于教育电影研究与推广的社会团体,它成立于1932年7月8日,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电化教育学术组织.

本文从原始资料入手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工作,搜集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历届年会会务报告、专刊特刊、分会年刊、会员名录、电影年鉴等协会编纂的各类出版物,以及协会会员撰写、编辑、翻译的专著、论文集和译著等刊物.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我国首个专业电化教育研究团体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厘清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背景和概况,认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是该协会创建的主要原因,也是促使该协会积极开展活动的动力.通过对该协会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教育活动的安排及实施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发现该协会在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方面有显著成就,特别是对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会员们对教育电影的理论研究,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挖掘,利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考证,力图还原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发展的历史原貌;对民国执政地南京,陪都重庆等地档案馆、图书馆进行资料收集,利用原始资料对当时历史背景、事件发展进行审视;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及事件进行分析,介绍他们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贡献以及电化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历史比较法将当时与现在不同时期电化教育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了该协会的教育活动对电化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本文对该协会活动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认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7年以前的主要活动有:参加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组织协会会务工作;成立分会;制定教育电影取材标准;自制、添置和交换教育影片;施行巡回放映教育影片及推行电影教学;组织优良国产影片竞赛、参加国际教育影片大赛;编制电影年鉴等.1937年以后迁至四川的主要活动包括:推行电影教学;摄制教育影片;调查国产影片;参加联合年会;主办文化界月会;督导上海分会;增设香港分会.在分会活动中,上海分会是教育电影活动最为活跃的分会之一,在分会会员的努力下,创办首个电化教育专业期刊《电化教育》(月刊),成立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

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学术研究成果方面,重点从自行发表刊物和译著两方面进行介绍,协会自行发表刊物包括:该协会出版了《中国电影年鉴》,这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介绍电影理论的综合工具书;此外,对协会会务报告、专刊特刊、期刊杂志等都有详细介绍.国际方面,本研究以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有较大帮助的意大利人萨尔地《电影与中国》的译著为例,主要介绍萨尔地对中国进行教育考察的记录和讨论.该协会代表人物及其电化教育思想方面,以对该协会有重要贡献的人物蔡元培、郭有守、孙明经、陈友松等人为例进行研究.

电化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化教育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电化教育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电化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本文认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主要贡献有:1.该协会重视国际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影片比赛.国际会议和教育考察交流,促进了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也确立了本国电化教育的国际地位,其工作在国际教育电影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2.该协会发展教育电影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唤起民众爱国热情.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抗战时期,教育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激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3.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积极开展国产影片比赛,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教育影片本土化,以及摄制国产影片的热情.4.协会致力于在学校教育上推行电影教学,构成早期电化教育辅助教学模式.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对早期电化教育的历史作用体现在:1.该协会制定的教育影片取材标准,为教育电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协会以推广教育电影事业为纽带,汇通教育、电影等各界人士,形成早期电影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合体.3.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电影教育活动不仅为社会教育增添了活力,还扩大了教育范围,提高了教学效率,开创了社会教育新模式.4.该协会会员吸收国内、外先进电影教育思想,结合我国的教育环境,优化了教学手段和方法.

第四篇电化教育论文范例: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

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与困惑,迫切需要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研究.目前国内虽然已有关于此问题的探讨,但却出现了过于依附西方,对本国经验总结不够等偏向.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考察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在系统梳理和反思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问题,全面总结我国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是:在考察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梳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主题并对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梳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分章对教育技术学的若干主题进行分析、反思,第三部分,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法、历史法和归纳法,辅助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文献检索主要借助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CNKI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库和电子“超星”图书,以传统的纸质文献为补充.数据处理采用了国际通用的SPSS软件.

由于作为概念,“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有着不同的内涵,而作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由“电化教育学”改名而来,指的是同一个学科.因此,在本文中,除了专门讨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时以外,这两个概念互换使用.

通过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几点结论:

1.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可按学科独立性的标志划分为5个阶段

关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传统的方法是根据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变更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本文以新的标准——学科发展水平或学科独立性的标志,将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化教育学的萌芽”,第二阶段是“电化教育学的草创”,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第四个阶段是“教育技术学的多元化”,第五个阶段是“教育技术学的中国化与本土化”.

这种划分方法较之传统的划分方法更突出了学科发展特征,对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电化教育与教育的关系是“种”与“属”的关系,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从逻辑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看,电化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电化教育与教育的关系是“种”与“属”的关系,电化教育是教育的子系统,作为子系统的电化教育完全具备教育的属性,教育技术是技术的下位概念,教育技术与技术的关系是“种”与“属”的关系,教育技术是教育的一个构成要素,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作为构成要素的教育技术一般不具备教育的完整属性.由此可见,“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将“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从逻辑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概念属性和定义概念的方法,可使概念含义明晰,避免泛化与歧义.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技术问题”

在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广义教育技术观与狭义教育技术观之争.从该学科目前使用产生于美国的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来讲,广义的教育技术观更符合其本义,也符合美国的实际,但广义教育技术观不符合我国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狭义教育技术观更符合我国的实际.“广义派”与“狭义派”之争,实际上是学科建设上的“体系主义”取向在确定研究对象上的反映.如果将“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结合起来并联系中国的实际,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现代教育技术问题”.以现代教育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种将“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结合起来并联系我国实际确定的研究对象,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拿着技术找应用”是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工作

有人批评电化教育是“拿着技术找问题”或“拿着技术找应用”,颠倒了研究程序.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两类不同研究方式的价值: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根据问题找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但部分教育技术研究者为了技术创新与推广,为了探寻最优的技术应用模式,“拿技术找问题”的研究同样重要.

本文肯定了“拿着技术找应用”的研究价值,认为这种研究可以不断发现新技术的应用领域,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学科的发展.

5.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

“教育技术”的核心词是“技术”,教育技术的定位是技术,但这里所说的定位是“技术”,主要强调“教育技术”仅是教育的一个构成要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这不是说教育技术学的身份问题,不是说教育技术学定位于“技术学”,更不是指教育技术学姓“电”.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技术学,由于其研究的问题是教育问题,采用的方法是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它必然属于教育科学.

这种将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分开来讨论定位问题的做法,既可以保证教育技术学的教育学学科性质(不姓“电”),又避免了过去直接将“教育技术”定位于“教育”所出现的修辞学上的悖论(教育技术的核心词是技术,教育技术怎么会定位在教育呢).

6.电化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技术”

根据“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和“电化教育属于教育而教育技术属于技术”这一前提得出:电化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应有不同的逻辑起点.根据“逻辑起点不是研究起点、不是研究对象,而是一门学科的叙述起点,逻辑起点不是一个关系或矛盾,而是一个范畴,是一个',点',”等规定性得出:电化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现代媒体教育”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技术”.

这种逻辑起点观不仅能经受逻辑起点规定性的检验,而且符合当前学科理论体系的实际,为构建理论体系提供了明确的起始范畴(概念).

7.教育技术学理论框架由“五论”构成

根据民族性、开放性、系统性等原则,构建了教育技术理论的“五论”框架:本体论、基础论、原理论、方法论和评价论.“本体论”阐述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能做什么及其产生与发展等问题,“基础论”阐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原理论”阐述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论”阐述教育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原理论”基础上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评价论”阐述运用教育评价原理和绩效技术确保用最小代价取得最优的效果.

这个理论框架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与应用为核心,以系统方法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既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理论又体现了中国特色.

第五篇电化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研究(1928-1949)

无线电广播技术传入中国以后,《申报》、《东方杂志》、《晨报》、《大公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等媒体的积极宣传,使得无线电广播逐渐为普通国人所认识,《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年刊》开我国广播专业书刊的先河.随着无线电广播在我国的发展,上海和东北地区相继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和收音群体.*广播电台成立后,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收音计划,早期广播电台的播音内容中,已经设有教育节目,但时间还不固定、内容亦有缺陷,不成体系.随着各地广播电台的发展以及播音对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播音在各种教育机关如学校及民众教育馆在得到推广,教育性质的播音逐渐增多,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广播电台和北平育英广播电台等教育电台开始出现.*广播电台及各省地方广播电台担负起了早期播音人才培养的任务,*广播电台管理处先后开办三期训练班,人才培养逐步完善.

早期教育播音零散的发展为后来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广播电台的逐渐增多、收音机的普遍装设使得教育播音具备物质上的基础,广播在宣扬文化、普及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使得教育播音的观念深入人心.1935年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正式在全国范围推广播音教育,教育播音事业在全国获得了良好发展,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教育播音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抗战爆发后,形势对教育播音的发展很不利,建立不久的广播电台部分遭到日本的破坏,收音机也受到很大损失,教育播音的物质基础受到巨大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政府的西迁,西部地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抗战胜利后,教育播音事业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和提倡,教育播音的基础设施开始恢复,节目设置也有所调整,与此前教育播音节目的不同体现在参与教育播音的广播电台在地域范围、在经营性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教育播音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推进十分有限.早期教育播音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以*培养为主,地方及其他机构培养为辅的格局,并且形成由学校、国民党支部、民众教育馆等收音单位出入、教育部、*广播电台、各地方电台等播音机关组织训练的培养模式.

教育播音事业的推行需要相关的政策来保证实施,同时又需要相关的法规规范其发展,教育部及国民政府相继颁布相关的政策法令,这些政策法令可以按内容分为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节目改进等,对教育播音各个方面进行指导.民国时期出版的电化教育刊物有《广播周报》、《播音教育月刊》、《电化教育》、《电影与播音》等,另外教育部根据教育播音的内容,出版了一套《播音教育小丛书》.广播电台和收音装置构成了广播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教育播音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完善程度和科技含量也是无线电广播技术生动体现.镇江民众教育馆持续开展了“定位电播教学”和“巡回电播教学”活动,成效明显,后建立起空中学校,通过播音的形式开展系统的民众教育工作.教育播音在普通中学中的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国时期,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推行民众教育的依托机构,地方上民众教育的推行多由高校负责,高校自然成为教育播音的积极参与者,高校成立教育广播电台,积极利用广播电台进行教育播音,不仅教育播音的讲师大部分来自高校,而且各高校还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教育播音的专业人才.

陶行知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技术手段,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教育播音作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落后社会的利器.陈果夫作为国民党*广播电台的创始人,为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教育播音的发展.陈礼江1936年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后,积极推动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大力倡导播音教育,为教育播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元任在中国播音教育的起步时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和有益的尝试,为民国时期播音教育乃至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纵观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的发展,可以看出它是在不断的反思与检讨中取得发展的,时人注意对当时教育部及各地推行的教育播音进行总结与回顾,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此促进教育播音的不断发展完善.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二是播音教育性的增强,从民国时期的教训经验可以反思当前教育播音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政治局势的稳定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教育播音事业的发展要靠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政府的提倡推广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民众的积极参与则直接影响着教育播音的成效,教育播音民国时期的教育播音在先驱工作者们有目的、有计划的不懈尝试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国家、民族与自身需求的发展道路.

主要论述了电化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电化教育引用文献:

[1] 电化教育教学方向论文题目 电化教育教学论文题目怎么取
[2] 电化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电化教育论文题目怎么定
[3] 经典电化教育研究论文选题 电化教育研究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电化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电化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电化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