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政治经济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5

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参考: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论文样文: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模板: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关系研究
  4.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论文范例:政治经济学的存在论批判
  5.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格式: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100篇免费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参考: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作用,一项经济政策的出台受到政治市场上的政府、党派、国会、选民和利益集团等的影响,在能源领域尤为突出.美国能源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与国会,而利益集团通过国会或直接游说政府等手段参与政策制定,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政策的制定过程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这部分介绍了文章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经济政策的一般理论研究及能源政策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整理,阐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为美国能源政策的制定与决策过程.能源政策包括国会制定的能源法和其它立法当中有关能源的内容,美国各能源监管部门经国会授权所颁布的行政法令,以及基于这些行政法令所进行诉讼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法院惯例等.本章首先分析了美国能源政策制定的制度框架,从宏观上把握了美国能源政策制定的制度设计;然后分析了美国能源政策制定过程当中的政治决策力量及其能源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倾向,从政治经济学视角了解美国能源政策的制定过程.总统、国会、行政机构是美国能源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决策力量,利益集团通过国会或直接游说政府等手段参与政策制定并影响美国能源政策制定.与能源政策相关的利益集团分为三类:传统产业利益集团,新兴产业利益集团及公益性利益集团.

第三部分为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政策的演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石油危机后的美国能源政策的发展,并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美国不同阶段的能源政策的制定过程.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的能源政策以应对能源危机为主,从尼克松、福特到卡特的三任美国总统均实施了大规模的能源变革措施,以政府主导和集权化为特色,追求“能源独立”.石油危机让决策者认识到威胁性,如果不采取政策改革将会导致更有威胁性的政治与经济状况,但是政策的出台不仅仅取决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更取决于复杂的政党斗争及利益集团的实力对比,因此,总统与国会及相关利益集团对于能源政策的不同立场导致这一时期的能源政策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国会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使得推动立法的成效非常有限.而后经历了自由放任的能源政策,里根及克林顿总统主张通过市场的力量配置资源,但这一阶段并没有取得进展,稳定的能源供应、对立的政策决策过程及党派分歧使得美国能源政策变革失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3E观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小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体现了美国向3E协调发展能源观的转变,《美国能源政策报告》、《2005年能源政策法》以及《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是布什政府能源政策的集中体现,但是应对能源危机所采取的开发传统能源与环境保护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在一系列能源政策的出台过程中充满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博弈和斗争.

第四部分为美国能源政策的发展趋势.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加剧,奥巴马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利益对国家能源政策进行调整,将能源改革放在其各项政策的优先位置上,提出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并刺激经济增长的能源政策新目标.本章首先考虑了气候变化下美国能源政策的转向及转向的原因,国际及国内利益因素影响着美国能源政策转向,其次分析了奥巴马能源政策的新进展及其能源政策制定过程中多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仍然深刻影响着美国能源政策的出台,奥巴马能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共和党与*党、国会、石油利益集团、环保组织多方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最后对奥巴马能源政策进行了展望.

第五部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美国对华能源政策.美国的对华能源政策从合作主导型向合作与竞争并存型转变,追求绝对的国家利益.美国对华能源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能源消耗问题没有凸显,因此这一阶段美国对华能源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合作.第二阶段是90年代以后,美国对华能源政策虽然呈现出友好的态势,但是伴随着中国能源消费及需求的增长,对美国能源利益造成威胁,加上美国利益集团的多元化及国内党派性日益增强,美国对华能源政策表现为合作与竞争并存.本章从美国对华能源政策特点出发,采用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政治因素,以促使中国更加了解美国对华能源政策动向并提前做好战略防范,中国应明晰美国既合作又竞争的能源政策,加强双边合作以增进两国互信,积极开发国内新能源并制定符合中国的能源政策,同时应加强与美国政界及利益集团的沟通.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论文样文: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作为土地资源精华的耕地资源就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条件,直接或者间接的为人类存在提供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成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形成的基础性条件,并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格局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新古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明确指出“不论在早开发的国家还是在新兴的国家里,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感到对土地立法,比对其他财富形式进行立法,对后代将负有更大的责任”.在目前人类生命存在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还不能保证人类离开耕地产品而独立存在,因此,耕地保护仍将是当代经济研究面临的不争现实.2006年的最新数据表明,在我国98.58亿亩农业用地规模中耕地仅有18.27亿亩,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整体质量不高,高产耕地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1.55%.从变动趋势观察,1996年至2006年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1.24亿亩,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因素影响,其下降速度更快,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504亩下降到2005年的1.401亩,下降幅度达到13.78%.

在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全球共识背景下,面对人口持续增加和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趋势,基于人类基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安全角度考虑,我国必须进行严格有效的耕地保护政策,*政府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持续下降的耕地面积说明现有耕地保护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论文利用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及现代经济学分析理论和工具,探讨我国不断加强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攀升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形成机制,寻找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低效率运行的经济学发生原因,对我国未来耕地资源保护制度调整提出建议,以期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亚当·,斯密语境中“令人愉悦和心满意足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论文共分8章,其中第5、6、7章为论文的主要部分:

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对象界定、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方法.明确提出论文将按照侯风云总结界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划分耕地保护利益主体,通过利益主体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研究探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规模及质量出现双下降现象背后的原因.同时对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文献述评分为两大部分.论文认为梳理经济分析对耕地的理论认识首先应当了解经济增长理论演进过程中对土地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指出在经济增长理论演进过程中对土地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认识存在一个“重视-忽视-重新重视”的循环过程,当代经济研究对土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重视在理论分析中正逐步与主流研究进行融合;另外,论文分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耕地资源保护已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国内的耕地保护经济学研究基本上是借鉴国际成熟研究成果和技术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进行的分析,缺乏把耕地保护纳入整体分析框架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而指出论文的研究价值.

第3章为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概念界定和适用的基础理论.本部分首先在辨析经济理论演进过程中土地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现代经济研究在土地概念界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对论文研究中使用的耕地、耕地保护概念和耕地保护外部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在基础理论部分,对论文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相对详尽的说明.

第4章主要对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税费制度和耕地征收补偿制度三个具有重要物质利益分配影响的耕地保护相关制度进行了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明确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调整方向.通过上述耕地保护相关制度和实践分析为论文研究奠定一个基本的制度背景.

第5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与经济增长两个具体角度出发,指出目前制度条件下,地方政府采取去耕地保护、变耕地为建设用地的机会主义行为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是制度内生的行动.该种地方政府的内生经济行为可能导致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措施在地方政府层次上的执行效果不理想.从长期经济增长角度考察,地方政府在粮食供应外部化的假设下,会使区域经济增长摆脱耕地和建设用地等资源条件的约束,按照索洛模型证明的方式使地方经济发展收敛于长期经济增长路径,但是从*政府层次方面考察,过快的耕地规模下降可能会使国家层面的长期经济增长不能达到索洛长期经济增长均衡路径的水平,甚至使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在收敛于长期均衡路径之前就会受到耕地与建设用地规模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从而使总量生产函数由柯布-道格拉斯形式转为里昂惕夫形式,造成国家层面的长期经济增长变动率严格受制于耕地或建设用地规模等资源条件.

第6章为中国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研究.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和共容利益理论双向解释了集体组织及成员在集体物品提供中的行为方式.因为我国农村集体组织不符合奥尔森集体行动条件,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组织、乡村干部与农户之间共容性利益缺失,造成农户主动性耕地保护供给偏离社会最优数量,以及集体组织和乡村干部利益追求中存在去耕地保护现象.促进耕地流转,实施选择性激励,重构农村共容组织,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将是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在农村集体组织层次上的调整方向.

第7章为中国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经济结构转型期,我国农户将拥有更多的自由在更大的空间内配置资源以实现收入最大化.以劳动力配置为基础的收入最大化条件证明,在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效应影响下,农业经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收入贡献相等时,农户能够实现收入最大化.在实现收入最大化过程中,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是否发生关键在于耕地保护劳动投入是否能得到补偿,充分分享耕地保护收益是农户层次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基础条件.而耕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户农业经营劳动力投入和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比较静态分析则进一步说明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复杂性,国家层面应充分考虑耕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资源禀赋变化趋势及行为选择,调整和完善耕地流转政策.

第8章对论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从我国目前耕地保护各个利益主体物质利益关系协调和提高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效率和效果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另外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进行了展望.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模板: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关系研究

本论文研究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关系.这一研究力求回到政治经济学与近代思想史的语境,围绕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本质的争论,展开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与批判关系.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马克思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本质,并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构想.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是现代市民社会的科学理论.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市民社会理论终结了政治观念论的传统,通过把经济置于现代政治的核心,为现代政治哲学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论域.而康德与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观念论反思,既构成了对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超越,也为马克思在更高的理论界面上展开资本主义批判铺垫了思想史背景.

第二章,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认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财产权和经济视角对市民社会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性分析,它构成了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市民社会理论,其主要目的是论证市民社会的合法性,而历史唯物主义要在“历史科学”的层面上超越市民社会理论,即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三章,社会问题是马克思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路径.青年马克思曾经在法学上为穷人的利益作辩护,但在穷人的利益具有正当性之前,则先有斯密在*学上论证穷人和富人具有相同的道德禀赋,从而扭转了西方思想史上对穷人的偏见.古典政治经济学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是诉诸于自由市场,它认为自由交换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了自由市场的乌托邦性质,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才是造成社会问题的全部根源.

第四章,马克思重塑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斯密的《国富论》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它从生产视角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冲突,另一方面它又从交换视角说明资本主义是和谐的.前一视角经过李嘉图改造,发展出了“穷人政治经济学”谱系.后一视角则被萨伊和西尼尔继承,形成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富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不仅继承了“穷人政治经济学”的道义立场,而且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深化了生产概念的规定性,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本质进行揭示,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批判.

第五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主题是正义.在现代意义上,正义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斯密所理解的正义主要是指交换正义,李嘉图社会主义者则依据劳动价值论原理把交换正义改写为分配正义.马克思认为,分配正义理论依然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应该奠基于生产领域的革命,通过建构合理的生产方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真正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即生产正义.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94298.html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论文范例:政治经济学的存在论批判

自《资本论》发表以来,引起诸多争论,尤其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问题,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一般而言,学界主要从纯粹的经济学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要么认为马克思超越了政治经济学,要么认为马克思没有超越政治经济学.不可否认,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更是颇有建树.但是,在费彻尔看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经济理论”,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所关心的是批判,是为扬弃他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那些关系所进行的实践.众所周知,《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不是“政治经济学”,这意味着它不是学科分类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而是特殊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如此,“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是“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换而言之,对马克思来说,“革命家”这一称谓是“首要性”的,他既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家,也不是纯粹的哲学家,而是“为全人类而工作”的革命家.所以,我们不应该囿于经济学的视角,仅仅把《资本论》理解为以“资本”为内容的“政治经济学”,而应该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一“首要性”出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诠释《资本论》;否则,我们既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的真实关系,更不可能把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实意蕴.既然如此,马克思为什么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如果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经济理论”,那么它是什么?它是否超越政治经济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正是鉴于政治经济学的形上本质——“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黑格尔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严格地说,黑格尔是确证政治经济学的形上本质的*,他不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市民社会中那些为政治经济学所一直遮掩的现实对抗,而且意识到存在于物化的生产关系中的商品拜物教的客观方面.鉴于此,为了克服市民社会中的现实对抗,挣脱全面依赖的物化的社会联系,必须超越经济社会领域,步入更高级的道德政治国家.很显然,黑格尔试图批判和超越政治经济学,但他把物化的人扬弃为观念,即“把帽子变成观念”,仍然落入“抽象统治”的窠臼.就此而言,“抽象统治”使黑格尔和政治经济学结成“神圣同盟”:在政治经济学那里,个人现在受资本(货币)的统治,人变成帽子;在黑格尔那里,个人现在受观念的统治,人变成观念.换而言之,黑格尔只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最现实”的生存状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尽管如此,黑格尔的这一理论贡献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秘密”,而且对其进行了“跨越性批判”,即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既然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不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经济理论”,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那么何谓“批判”?在马克思看来,“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揭露“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最现实”的生存状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就此而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存在论批判,它不仅变革了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而且使其“正立过来”,即不再把社会学范畴(存在论范畴)还原成经济学范畴,乃至单纯的事物之间的定量关系,而是把经济学范畴上升为社会学范畴(存在论范畴).如果“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那么“批判”的目的何在?对此,卢卡奇指出,“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使无产阶级自己看清形势,为了使它在这种明确认识到的形势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阶级地位去正确地行动.所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受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沉重”,进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电大论文、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政治经济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选题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在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发现了问题所在;这里的问题既不是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要“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么使用它的人”.确切地说,马克思的“问题”不仅在于使政治经济学“正立过来”,克服其形上本性;而且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推翻使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所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仅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纯粹的科学认识”,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行动”,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它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存在论批判,而且通过“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彻底超越了政治经济学.这是“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的“毕生的真正使命”.

然而,要想“创新”马克思主义,使其恢复活力,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为榜样,分析21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正如马克思分析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即撰写21世纪的《资本论》;否则,我们只会从一个想象的马克思主义走向另一个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格式: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劳务派遣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新出现的一种用工形式.其区别于其他雇佣形式的雇佣关系特征主要表现为派遣机构“雇人不用人”、用工单位“用人不雇人”的三角雇佣形态.劳务派遣的出现满足了众多用工单位的灵活用工需求,并且对于解决失业人群就业有重要作用.然而劳务派遣发展中也出现许多问题,表现为派遣工就业质量差、待遇不公正、劳务派遣对正规就业“过渡挤出”等,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派遣工权益受到侵占问题.

由于劳务派遣出现较晚,对劳务派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相关研究多将重心放在对劳务派遣合理性解释以及对其法律规制状况的分析与评价方面,而对于劳务派遣侵占劳动者权益的事实还缺乏足够重视以及充分的理论解释.基于目前我国劳务派遣已经严重影响人民就业质量、造成劳资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本文立足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充分利用现代合约理论、利益关系理论等成熟理论体系,将劳务派遣合约作为研究对象,对围绕劳务派遣合约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进行界定和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在劳务派遣合约执行过程中的自我执行与第三方执行的内生缺陷,并据此讨论了劳务派遣合约与其他雇佣合约的边界,最终对我国劳务派遣合约中劳动者权益屡遭侵犯这一社会现实给出理论解释.总体而言,不同利益主体面临不同利益目标函数,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在劳务派遣合约中,某一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必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并依此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缺乏有效的制衡手段,用工单位利益将得到更好的表达,结果是劳动者权益被过度侵占,同时这种局面也将导致劳务派遣行业偏离其健康发展路径,扰乱市场经济竞争秩序,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

论文共有7章,其中第3章至第7章是本文主要内容.

第1章导论主要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理论和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进行了说明.为了后续研究的一致性,本章还对以劳务派遣为中心的相关概念包括劳务派遣、合约、不完全合约、劳资关系、劳资公正等进行了概念界定.

第2章对国内外有关劳务派遣的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论文认为目前国内外对劳务派遣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对劳务派遣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解释分析,研究方法以经验研究为主.而对于劳务派遣侵占派遣工权益的事实,虽然已经有不少研究有所提及,但仍缺乏深入的理论剖析与解释.现有文献偏重于对法律规制缺陷的强调,忽视劳务派遣合约内部利益主体、政府等第三方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本文正是致力于填补劳务派遣研究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3章对劳务派遣合约内部雇主自我履约行为进行分析.根据自我履约理论,当合约一方实施“敲竹杠”所获收益并不能弥补由对方私人惩罚给自身带来的损失时,将实现自我履约.对于劳务派遣合约而言,派遣工实施私人惩罚的对象主要为用工单位,方式主要以市场信誉贬值惩罚为主.在这一履约机制实现过程中,派遣机构的立场选择将对惩罚效果、进而对用工单位的履约行为产生重要作用.当派遣机构诚实时,用工单位选择履约的可能性较高,易于形成双诚实均衡;当派遣机构不诚实时,用工单位往往与其串谋,易于形成串谋均衡.通过对比双诚实均衡和串谋均衡对微观主体利益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得出双城市均衡优于串谋均衡,应采取可行措施促进劳务派遣合约双诚实均衡的实现.

第4章对劳务派遣合约的第三方执行进行分析.第三方执行主要包括劳务派遣法律规制和政府的监管执行.劳务派遣法律规制是目前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重要措施,用以规范劳务派遣发展、给出劳务派遣合约签约规范、促使劳务派遣合约履约,保障派遣工各项权益.法律规制作为社会秩序规范能够对社会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起到引导、约束与威慑作用.但法律规制的有效性需要政府充足的执行力提供保障.政府作为有自己偏好和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将对是否严格执行法律规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通过对政府与劳务派遣两雇主的博弈过程分析发现,政府的策略选择取决于其严格执行带来的社会收益与宽松执行时收获的额外税收与成本节省之间的权衡.

第5章对劳务派遣合约与其他雇佣合约的边界进行分析.根据合约选择理论,不同合约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其边界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对比.劳务派遣合约与非正规直接雇佣合约对应的交易性质相同,因此二者可以发生完全替代.劳务派遣合约与正规雇佣合约对应的交易性质有所差异,当专用性投资数量较高时,两者交易费用差别明显,劳务派遣合约不能替代正规雇佣合约.只有当专用型投资数量较少时,劳务派遣合约才可能以其制度优势对正规雇佣合约发生一定程度的挤占.因此对于威廉姆森意义上的“纵向一体化”合约,劳务派遣合约将不能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不能构成威胁.然而如果当劳务派遣合约因存在自我履约与第三方执行困难而导致雇主方可以侵占派遣工利益时,则会产生劳务派遣对正规用工“过渡挤出”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来自于派遣工权益受损所带来的用工单位用工成本节省.

第6章对我国劳务派遣发展实践中劳务派遣履约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依次对我国劳务派遣合约自我履约、第三方执行过程中的履约障碍进行分析.其次,基于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国劳务派遣履约情况的现状调查结果得出,当前我国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与派遣机构雇主责任履行不到位、对派遣工权益侵占问题仍比较严重,对前述理论分析进行验证.再次,基于包容性增长审视我国劳务派遣发展,得出我国劳务派遣履约现状亟需进行改善.

第7章是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部分.基于保障劳务派遣工权益、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从调整我国目前劳务派遣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物质利益关系视角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并对论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进行展望.

论文的主要结论是劳务派遣合约由于在雇主自我履约、第三方履约方面存在一些制度内生障碍和问题,将导致派遣工权益受到来自用工单位和派遣机构的侵占,这一侵占也成为劳务派遣“过度挤出”正规用工市场的主要诱因.本文的最大创新在于论文全文贯彻运用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对劳务派遣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展开分析,丰富了有关劳务派遣研究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并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支撑.论文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我国劳务派遣合约履约困境的调研分析中,由于劳务派遣现实问题较多,调研过程十分困难,使得微观上的调研内容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提高.

关于免费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政治经济学引用文献:

[1] 高一政治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 高一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经典高中政治经济学论文选题 高中政治经济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论文题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政治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