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怎么写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临床医学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6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探索性研究
  3. 第三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研究
  4. 第四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模板: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
  5. 第五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怎么写: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的构建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研究
  7. 第七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范文:中职院校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8. 第八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格式: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及评价

【100篇】免费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背景:临床实践是决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MNS研究生今后能成为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的高级实践护士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MNS教育刚起步,国内尚无可供借鉴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招收MNS的院校各自按照对MNS临床实践培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与本科生实践教学无明显差异,导致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和护理人才发展规律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是我国MNS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情况,找出我国目前MNS临床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的不足,探讨MNS的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探索临床实践培养环节的组成及运行规律;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验证模式中提出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为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MNS教育质量的提升.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的比较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中美4所大学护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院校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情况.应用比较研究法从临床实践各环节要素出发,对专业方向、临床实践目标、临床实践安排、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指导、临床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与国外的异同及存在差距,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依据及方向.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研究:①应用文献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②应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全国15所护理院校的MNS研究生,了解学生期望通过临床实践学习达到的实践能力及对临床实践过程的看法;通过对我国6所大学护理学院及临床附属医院的13位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专家对MNS研究生应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的看法,为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奠定基础.③应用文献研究法、模式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MNS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对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该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结果:

1.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内涵及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即MNS研究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以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指导,全面考虑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家庭、社区的健康需求,有效地解决临床或专业服务范畴内的复杂护理问题,并为其提供适宜、经济及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内涵,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灵活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在多变的护理工作情境中有效解决临床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的运用是植入到不同的临床工作情境之中,具有情境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具有动态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可评价性特征.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建立的理论指导,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思想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要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基本理念.

3.MNS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临床实践动机、临床一般实践能力、临床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情境实践能力4个基本构成要素组成.其中临床实践动机包括实践兴趣、成就动机、实践压力;临床一般实践能力包括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专科实践能力包括专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临床情境实践能力包括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力、临床执行力.

4.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临床实践考核、临床实践保障机制5个实践环节要素构成.各环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临床实践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是进程性要素,临床实践评价是检验性要素,临床实践保障机制是依托性要素.根据我国生源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两类不同生源的临床实践模块.

5.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教学策略研究证实:该策略有助于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激发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兴趣和调动MNS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教学策略的应用模型.

结论:

1.界定了MNS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提出了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各理论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丰富了MNS教育的理论研究.

2.建立了由4个要素及15个次要素组成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MNS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3.构建了由5个临床实践环节要素组成,且体现不同生源特色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开展MNS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

4.验证了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该策略可作为MNS临床实践教学的优选教学策略之一.

第二篇摘要范文: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探索性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护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护理教育也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研究生的全层次培养体系.但我国护理学还是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定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广泛的认同,这就导致了在护理教学和护理实践中的一些乱象,如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当、课程设置不能反映护理学科的人文属性等.将护理学定位在一级学科,可以按照护理学科的特点和临床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护理学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护理学科培养高层次的科研队伍,这将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理的学科划分是专业设置的指南,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学学科体系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研究.对护理学科体系内部进行分类,是为了科学地反映护理学发展的实际及把握其发展趋势,以加强对护理学的规划和指导,提高护理研究和护理理论的水平,从而更有力地指导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确定学科成熟所需要的条件,论证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我国目前护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护理学科进行历史性分析,参照美国的护理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探讨学科发展的动因和条件;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构建的原则,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及研究生专业设置展望,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本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概论

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相关概念界定.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通过综合分析中西方护理学科的发展过程,结合中美两国护理学科发展的动因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借鉴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我国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护理学科定位为一级学科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护理学科定位于一级学科,有助于护理学科成员强化学科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学科理论的发展,形成护理学科的科学的哲学观、思想方法、专业精神,并应用于全面调整护理学各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护理学科创新性人才,发展护理学科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也是护理实践发展的需要.护理学在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和工作范畴方面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临床医学相比,护理学日益呈现出其重视人而不仅仅是重视疾病的本质,护士的工作已扩大到了医院以外的场所,护士的工作范畴已超出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范畴.护理实践这些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使护理工作者深入进行新问题的研究,需要增加新的知识对问题做出解释和回答,这些知识已不是临床医学所能涵盖的;另一方面,从照护病人的角度,护理实践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实现了与医生合作照护和负责病人,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学科定位为一级学科也是护理研究的需要.目前护理学科的定位一方面影响了护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不足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对护理学科的重视,严重限制了国家、地区和部门对护理学科的投入和资源的分配.

就护理学本身的成熟程度而言,定位为一级学科也有其理论基础,护理学以人、环境、健康和护理作为学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并显现了与医学的区别.目前护理学的学科体系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随着学科的发展,一级学科逐渐增加,而二级学科逐渐减少,这是学科发展的自然生态.因此,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也是护理学自身发展成熟水平所决定的.

第三部分:美国护理学科发展历史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护理学科是在南丁格尔的护理理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1850年以前,护理的重点是提供照护和促进舒适,注重于疾病本身而不是整体的病人.1900s后医学的快速发展对护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医生与护士需要合作,在专业化的医疗环境中的护理实践促进了专科护理知识的发展,护理学科逐渐建立起来.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护理学者意识到了护理科研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发展护理科学研究.学科的发展开始重视护理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学术气氛和学者的发展.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护理学者开始反思有关护理概念、护理范围和发展知识的适当方法,他们借助哲学的探索方法探讨关于护理知识本质的问题,并且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发展护理知识.在以后的护理学发展过程中,将教育、研究和实践进行整合,发展护理学独有的知识体系是护理学科的重点.研究的重点是护理结局、人和环境的作用及护理哲学,护理学科被充分接纳作为一门科学,护理实践是基于特定知识体系的实践,护理知识被承认作为卫生保健知识的一部分.至此,美国的护理学科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护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和多样性的卫生保健领域的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从护理哲学到各科临床护理,以及个体的与护理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知识.

第四部分:我国护理学科发展历史借鉴

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之初也深受南丁格尔护理理念的影响,19世纪后期,随着教会护理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西方教会人员在中国开办医院和创立护校,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以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开办的中国协和医学院护校,开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先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和护理学科的领军人物.

建国后,由于各种政治和经济原因,我国停办高等护理教育,将护理教育定位于中专教育,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中断,这使得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陷入了低谷.*期间,护校停办,护士转行做医生,护理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需要训练就能做的工作,医院的许多护理工作由家属来完成.中华护理学会在*期间也停止了所有的学术活动,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这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在*结束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护理学科有机会发展新的教育项目和完善专业结构.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自80年代中期恢复后逐步走上了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护理实践也开始改革,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引进的责任制护理代替了多年的功能制护理,把人看作不仅是生理的人,而且是心理和社会的人,注重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和护患关系.90年代中期,由美籍华人袁剑*士来华讲学并引进了一种新型的护理工作形式——系统化整体护理,把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更加强调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完好状态.在科研方面,不但实施了系统化的护理量性研究,还进行了大量的护理质性研究,为发展护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条件.

第五部分: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初步设想

纵观我国和美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美国护理学科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而逐渐发展的,由院办护校的建立、大学护理教育、护理研究生教育,到临床护理专业化的发展,护理学科体系逐步完善.我国护理教育已经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但是学科体系不是很完整,有必要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护理学的学科体系,以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对我国护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该植根于我国护理实践,结合国内外护理学科的发展实际,遵循反思性、自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原则,参考其他学科分类的方法,按照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护理活动进行学科分类,按照科学的一般理论,结合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方法,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和方法学科以及应用学科三大类,以科学地反映护理学发展的实际及预测其发展趋势,提高护理研究的水平,进一步发展护理学科.

当然,护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开放性,可以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维度和新的层次.这一学科体系的结构只是探索性研究,是否妥当,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第三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研究

研究背景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决议并通过在我国新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这是继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之后又一个新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至此,我国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由原来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单一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发展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并举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这也表明了我国开始了与国际接轨,转向高级实践护士的培养.作为新生事物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模式尚属探索阶段,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是反映其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评价则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对于临床能力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护理本科生,缺少对护理研究生的研究.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早,且国家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门下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卫科教学发[1999]第119号),已有不少研究者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评价进行过研究.这些都可以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规范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通过小样本实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品质,并通过实测结果分析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现状,以期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提供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测量工具,为评价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手段,促进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分三部分.

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前期应用文献回顾法、理论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探讨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进行指标初拟,再应用Delphi法进行两轮指标的筛选.本研究遴选了来自广州、北京、上海、长沙、成都等地的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专家29人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专家纳入标准:①本科以上学历;②中级以上技术职称;③10年以上护理专业工作经验.④对本研究有兴趣且愿意参加者.调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专家一般情况等描述性分析用频数、百分数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指标条目的重要性均数、满分率来衡量;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一般用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变异系数和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及其显著性检验表示.

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部分研究的资料来源于第一部分专家咨询第二轮的调查数据,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根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的高低确定Saaty标度,构建判断矩阵,采用方根法确定权重及其最大特征值,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并按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排序.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临床医学护理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临床医学护理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实测分析

考虑到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实践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较少,故本部分研究将已经进入临床实践的护理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也纳入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②已完成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学习1个月以上者.根据前面两部分研究构建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指标制定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自评表,便利抽样选取了6所医学院校33名全日制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对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自评表的信效度及区分度进行评价,从而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进行品质检验.

结果

1.基于Delphi法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体系结果

两轮共咨询了来自广东、上海、北京、湖南、四川、海南六个省市的6所医学院校及15家教学医院的29名护理专家,专家年龄为37-59(46.45±,6.60)岁;工作年限为14-43(27.10±,7.21)年;其中护理教授8名,副教授5名;护理博导3名(10.35%),硕导10名(34.48%);本科13名(44.8%),硕士13名(44.8%),博士3名(10.3%).

两轮分别发出问卷35份、29份,回收问卷29份、24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24份,有效回收率71.4%、82.8%.在回收的问卷中,第一轮有15位专家(60.0%)提出37条修改意见和建议,第二轮有9位专家(37.5%)提出了29条修改意见或建议,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两轮咨询的专家平均权威程度分别为0.87,0.89.经过两轮咨询,一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在0.08-0.20,二级指标变异系数0.06-0.21之间.第二轮除*指标外的各级指标和谐系数分别较第一轮有增加,且经检验P<,0.001,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

结合界值法、专家意见、小组讨论,最终形成的考评指标体系包括6项考评内容(思想品德素质、理论知识水平、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23项考评指标以及68评价标准.

2.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权重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大小依此为临床实践能力(0.332)、理论知识水平(0.246)、思想品德素质(0.180)、临床科研能力(0.133)、临床教学能力(0.065)、组织管理能力(0.044).二级指标中专业知识(0.138)权重最高,其次是专业态度(0.090),最低为病房管理(0.005).*指标中“掌握专科护理的理论知识(0.092)”、“掌握医学基础及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0.063)”、“熟悉所从事护理学研究方向的学术新进展和新动向(0.046)”这三项居前三位.各级指标的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结果经检验具有满意一致性.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66156.html

3.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习现状调查及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品质检验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90.0%,有效问卷33份,有效回收率82.5%.调查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来自广州、北京、长沙、苏州、济南、哈尔滨等地6所医学院校.其中年龄22~33(25.03+2.10)岁;女性32名,男性1名;学术学位研究生21名(63.6%),专业学位研究生12名(36.4%);已完成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时间平均5.65±,4.24月;54.6%的人对带教方式表示不太满意或一般;51.5%的人对自己的实习表现表示不太满意或一般.72.7%的学生临床能力自评得分在60-79分.自评总分与6项一级指标评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692-0.903之间,一级指标与其二级指标评分的相关性介于0.540-0.950之间,且均为P<,0.01,呈显著正相关.指标体系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6,6个一级指标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93-0.957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结构效度分析显示,每个因素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系数,说明结构效度较高.指标体系区分度为0.626,区分度较好.

结论

1.基于Delphi法构建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包括6项考评内容(思想品德素质、理论知识水平、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23项考评指标以及68评价标准.其结果可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权重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作为衡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考评工具.其权重结果提示,临床实践能力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3.经实测分析,构建的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区分度,说明指标体系具有良好品质,可用于测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水平.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学生对临床带教方式及自我实习表现满意度较低.

第四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模板: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

“临终关怀”来源于人类对年老体衰者或者病入膏肓者的关怀和供养,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由政府或教会等慈善机构提供,体现为对年老体衰或者穷苦无依者的救助,并不具备医疗功能.

现代临终关怀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强调人有选择“优死”的权力,强调对临终者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全方位关怀和照护,并对临终者家属开展心理抚慰和居丧照护.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西塞丽·,桑德斯创办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院,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开始兴起,之后在美国、法国、加拿大及香港和台湾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起来.随着临终关怀运动在世界上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开展,临终关怀运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学,以晚期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保障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不再将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作为首要的医疗目标.

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目标是为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缓解或者消除病人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来减轻病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恐惧和焦虑,为其提供心理抚慰和精神支持;同时将病人家属纳入到服务对象之中,提供哀伤抚慰和丧亲服务,从而使其尽快摆脱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生活.服务对象的确定既不是依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也不是依据其年龄或性别等生理性特征,而是根据病人生命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临终病人”是指所患疾病在目前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下已经没有治愈希望、病情不断恶化、并且预期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病人.临终关怀学所涉及学科较多,与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学和宗教学的关系密切,交叉明显.按照具体照护方式的不同,临终关怀学又细分为“姑息医学”(或称“善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和“临终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因此,临终关怀服务不是单纯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并且还包含心理辅导与咨询、生死哲学、死亡教育、健康教育、精神和社会支援、居丧照护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体现了医疗保健服务高度专业化和全科化的统一.

从历时发展来看,临终关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早期具有慈善性质的“济岔院”或者教会医院,(二)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临终关怀机构的创办以及初期发展;(三)临终关怀服务和各国医疗保健体系的接轨以及整合.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临终关怀实践和研究都获得了重要的进展.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情况对临终关怀的具体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服务机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总体看来,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机构组织形式:独立临终关怀院;附设于综合医院或其他综合性医疗保健机构的临终关怀病区或者病房;家庭病床等居家临终关怀服务.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临终关怀的概念、纳入标准和服务标准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但是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却有显著的本土化特征.例如,英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采用住院服务的形式,包括全日住院和日间住院两类;美国采用的是家庭临终关怀服务为主、住院服务为辅的服务模式.相比之下,中国临终关怀服务大多在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和养老院的专设病区或病房中开展,基本没有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一个国家或地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模式、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看,决定或制约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医疗卫生制度、文化传统和道德习俗等.西方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服务总体发展水平高、设施齐全、覆盖面广,经济落后地区总体水平较低.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国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英国临终关怀的基本特点是服务机构数量多、覆盖广、专业水平较高、普通民众参与程度高,已经进入良性化的运转轨道,较好地体现了临终关怀和医疗保险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经费问题.英国等国家的临终关怀已形成产业,成为国家医疗体系的一个有机成分,能够为人们的生存质量、死亡前照护质量和死亡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临终关怀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临终”和“死亡”都是禁忌话题,“临终关怀”难以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加之卫生主管部门对此行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医疗费用等方面没有给予相应的扶持,直接造成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严重滞后.因而,中国临终关怀处于较低水平,机构少、规模小、运营困难,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中国每年大约有16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60%以上晚期癌症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痛;然而,每年接受各种姑息医疗和宁养服务的患者估计小足5万人.绝大多数患者临终之际仍旧在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治疗,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痛苦,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低水平的死亡质量与中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协调,与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相悖.除此之外,多种因素决定了今后中国对临终关怀具有巨大需求,例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度发展以及城乡“空巢”老人比例的快速上升,所以,中国民众对临终关怀的潜在需求难以估量.

“临终”是每一位社会成员迟早必经的生命阶段,所以,临终关怀一项关系到社会所有成员的重大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着眼于全面考察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重点针对当前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困难,通过分析、对比国外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探索有益于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运营模式.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比较研究,以现代临终关怀的发源地英国为代表,目的是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梳理全世界范围内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历史,通过对比探讨中国临终关怀的问题,明确中国临终关怀目前所处的水平,以便于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文献整理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等为主;对比分析内容涉及现代临终关怀的起源、背景、服务对象及纳入标准、服务内容、具体运作模式等方面.

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针对中国临终关怀遇到的严峻挑战以及民众对临终关怀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本研究拟考察的重点问题,明确研究的具体方法,阐明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是临终关怀的概念、来源及研究历史与现状.该部分首先对“临终关怀”的涵义以及概念化过程加以梳理,强调临终关怀的首要服务目标是“优死”和“尊严死”,即提高临终病人的末期生存质理,充分体现对其尊严的尊重.另一方面,临终关怀尊重病人的自然生理变化,不采用任何积极手段极速病人的死亡.镇痛研究的进展为缓解临终病人的病痛提供了技术支持;“整体疼痛”概念的确立为临终病人的全方位照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现代临终关怀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临终关怀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范畴,从不同的侧面为临终关怀实践提供参考,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临终者及其家人服务,同时也使医护人员实现精神和心智的双重成长.大陆的临终关怀研究*绍性和借鉴性研究居多,部分学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探索本土化的临终关怀模式.

第三部分是临终关怀的兴起及其背景比较研究.文章对临终关怀的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着眼于临终关怀服务从慈善济贫机构向医疗服务机构的转变,在历时研究的视角下考察现代临终关怀的兴起与发展,为对比中英临终关怀兴起及其背景提供宏观全面的研究背景.

第四部分是纳入标准和服务内容的比较研究.英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临终照护传统、传统医疗机构和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的结果,顺应了人们对死亡的新认识、满足了临终者的实际需求.中国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基本借鉴自英国,但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与临终关怀所主张的“优死”存在较大差异,虽然这种关怀形式为中国社会所急需,但是其中核心理念的接受尚缺乏群众基础,成为中国临终关怀发展的障碍.

第五部分是中英临终关怀具体运营模式的比较研究,重点考察所有制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服务方式、监管体制等.英国临终关怀发展完善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广泛的群众参与以及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相比之下,这正是中国临终关怀所欠缺的发展动力.根据中国目前的状况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些也是中国临终关怀实现进一步发展应该借鉴且能够借鉴的.

第六部分是中国临终关怀而临的困境以及英国等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国内学者之前提出的几种实践模式是经过认真论证且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对其进行补允修订.笔者通过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服务模式,针对我国面的困难以及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的基本构想.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中国临终关怀事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中国临终关怀最重要的是立足中国实际,将外来经验本土化.只有充分评估自己的问题,在比较的视野下取长补短,并适时调整改进运营模式,才能使得临终关怀获得长足的发展、造福于中国大众.当然,“立体化临终关怀模式”尽管已经在小范围内实施,但这一构想主要是一种理论探讨,其初衷是为临终关怀实践提供些新的思路,具体的可行性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调整和不断改进.

第五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怎么写: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的构建研究

研究背景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西方国家艾滋病护理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①成立了艾滋病护理协会;②创办了艾滋病护理杂志;③成立了艾滋病专科护理认证委员会;④形成了大量的高质量专科护理资源.艾滋病护理实践较为规范,主要基于系统化、标准化的指南以及其它循证证据.我国艾滋病护理的发展相对滞后,相关的护理研究开展较晚,尚无艾滋病护理相关循证资源的报道.艾滋病护理实践也相对基础,主要基于护士的工作经验.建议借鉴国内、外艾滋病护理领域和其它护理领域的相关循证资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规范护理实践,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推动临床护理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目的本研究的总目的是构建《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并对指南进行评价.具体研究目的包括:①描述并分析利益相关人群(患者、护士、医生、医院管理者等)对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现状的认识与反思.②描述并分析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护理需求现状.③评鉴并综合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管理和艾滋病相关症状管理的循证证据.④构建《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⑤评价《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概念框架,以循证护理的方法论为基础,并结合ADAPTE方法和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通过对31位利益相关人群的质性访谈,423例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问卷调查,以及采用ADAPTE方法对30份艾滋病护理相关指南的指南改编,采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对44份艾滋病护理相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构建形成《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通过开展指南的可应用性调研、书面评审和现场论证对《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进行质量评价.结果1.通过对15名护士/医生/医院管理者,16例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质性访谈,结果表明我国的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中,对症护理主要基于护士的临床经验,尚缺乏系统性和研究证据支持;护士能够适时地给予患者心理关怀,但是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目前护士较少参与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管理,应当积极承担起这项工作.2.通过对423例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在艾滋病相关症状管理、抗病毒治疗管理和其它健康教育需求方面都有一定的护理需求,主要聚焦在皮肤损害(65.2%),“如果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不好,该怎么办”(91.3%),“如果出现艾滋病以外的疾病,该怎么办”(93.6%)等.3.通过系统的证据检索,基于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共纳入30份艾滋病护理相关指南和44份艾滋病护理相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考虑目前的临床情境和患者愿望,并结合指南构建小组成员的专业判断,最终评鉴、汇总出现有的最佳证据,形成《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4.通过对23名艾滋病科护士的指南推荐意见可应用性调研,结果表明护士对该指南各条目在安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社会*性方面的评分较高.通过4名艾滋病护理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领域专家的书面评审和9名艾滋病护理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领域专家的现场论证,结果表明该指南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中范围和目的、利益相关人群、编写的严谨性、呈现的清晰性、适用性、编写的独立性6个纬度的标准化总分都在85%以上.结论1.需要保证艾滋病科护士的人力配置,提高艾滋病专科护理水平,并加强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在艾滋病相关症状管理、抗病毒治疗管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2.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在艾滋病相关症状管理、抗病毒治疗管理和其它健康教育需求方面都有一定的护理需求,并且在抗病毒治疗管理和其它健康教育需求方面的需求较高.3.《艾滋病临床护理实践指南》汇总了现有的所有最佳实践证据,内容主要涉及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管理和艾滋病相关症状管理(包括心理症状)两个领域,旨在为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4.指南评价结果提示本指南可应用性和总体质量较好,推荐在艾滋病护理实践中使用该指南.

第六篇摘要范文: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观念及尊重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要求护士在维系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同时,要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另一方面要求护理教育者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护理人文教育研究,但深受传统护理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后简称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诸如“实习护士虐婴”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据调查,护生在与人合作、关心、尊重、服务他人及有效沟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护生甚至出现信仰危机,没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唐颖对我国2001年至2008年时间段内发表的有关护理人文关怀的文章篇数统计结果发现,我国护理界在21世纪初普遍认识到了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护理人文教育的研究方面多侧重于对护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护理人文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在护理人文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截至2014年1月已有部分教育专家把护理人文教育融入护理技能实训、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和临床实践中,进行护理人文实践教学的探讨,但尚未形成相对规范化的、比较系统的护理人文实践教学模式.因此,如何加强护理人文理论及实践教育,提高护生人文素质水平依然是我国护理界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在护理人文教育方面,不仅建立了比较合理、成熟的护理人文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还在护理人文授课过程中还采用了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循序渐进的开展了护理人文实践教学活动,如芬兰首先在校内实训室开展护理人文实训课,进而安排护生先后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等护理实践场所开展人文实践教学活动,让护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身感受人文关怀精神,让护生在与病人的接触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达到了培养护生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尊重患者、善待生命的职业修养和人文精神的目的.

对比国内外护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及护理人文教育研究内容和成果,护理人文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生人文素质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护理实践是开展人文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依托.在21世纪初,我国少部分专家开始尝试把护理人文教育融入到护理技能实训、社区实践或者临床实践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护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尚未形成适合我国教育国情的护理人文实践教学及管理模式,同时也未见我国医学院校在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等护理实践场所建立护理人文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长期的、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护理人文实践教学及管理.

鉴于此,本课题组以养老机构为试点,与我校社区老年护理实践基地——广州寿星大厦合作建立了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为保证基地护理人文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建立规范化、可借鉴性强的护理人文实践教学模式,本研究调查了寿星大厦当前的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并制订了一套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并期望能对今后在临床实践中开展护理人文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

1.了解寿星大厦实践教学管理现状,为研制《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后面简称《规范》)提供现实依据和思路.

2.构建一套结构较合理、内容较全面并适用于养老机构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以实现护理人文实践教学及管理行为的规范化,促进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研究意义

1.管理现状调查能为寿星大厦今后的建设和护理人文实践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有利于《规范》草案的制订.

2.《规范(试行稿)》的制订能利于规范实践基地带教及教学管理行为,提高护理人文实践教学质量及护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促进寿星大厦的发展,为后续研究护理专业学生甚至是医学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临床实践中开展人文实践教学及管理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对象和方法

1.护理人文素质实践教育基地教学管理现状调查——以寿星大厦为例

参考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献和寿星大厦教学管理人员访谈结果自行设计《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后简称《现状调查》),经专家修改后确定,内容包括教学管理人员个人资料、基地一般资料、基地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及发展意向.课题组以寿星大厦20位教学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寿星大厦实践教学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回收的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03录入,经核查无误后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统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试行稿)》的制订

结合文献回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医学院校社区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及寿星大厦实践教学管理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拟定《规范》内容.经讨论对《规范》内容设置了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提问,并依据Likert5分度量法(Likert5-scale)把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分为5个等级,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选取18名分别来自医学院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等领域的专家对《规范》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两轮咨询评分,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每轮调查结束后立即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及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规范》结构,筛选内容,最终确定《规范(试行稿)》.研究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咨询专家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运用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等指标,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代表性进行检验.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专家年龄为34~60岁之间,平均43.68±,7.50岁;工作年限为最长46年,最短11年,平均工作年限22.89±,8.76年;全部专家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正高职称1人(5.56%),副高职称7人(38.89%),中级职称10人(55.56%).

结果

1.以寿星大厦为例的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1)寿星厦及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寿星大厦养老院创建于1998年,有管理人员20人,医生15人,护士15人,护工300人.从1999年截至2014年有36所院校与之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其中正式组织过学生进入寿星大厦参加实践教育的院校约占60%,每年定期组织的约占55%,现今每年接待实践学生人数达3000人次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份,有效率为85%.17位调查对象中女性16人,男性1人,年龄在26-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4±,4.630岁;教学管理工作年限:2-3年2人(11.8%),4-5年5人(29.4%),6-10年7人(41.2%),>,10年3人(17.6%);学历:高中或中专9人(52.9%),大专6人(35.3%),本科2人(11.8%);专业:临床医学7人(41.2%);护理专业6人(35.3%),行政管理专业2人(11.8%),音乐专业1人(5.9%),高中毕业1人(5.9%).

(2)寿星大厦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及发展意向

①教学管理部门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方面:寿星大厦于2002年成立了教务处,同时建立了部分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制度.寿星大厦在制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合作院校未参与其中,由于寿星大厦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其自行制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欠全面、欠规范.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均希望能得到合作院校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其中被调查者第一位希望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是《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基地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实践基地教学经费监管办法》、《实践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培训办法》,其次是《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实践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奖惩办法》、《教学设备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办法》、《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最后是《实践基地管理人员职责》、《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选拔办法》、《实践基地*实践指导教师考评办法》.

②在*师资建设方面:合作院校基本上不干预或介入寿星大厦*教师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寿星大厦自行确立了以工作资历、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平时表现等为选拔条件,以医疗、老年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培训为主、以带教技能培训为辅的培训机制,以护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院校教师意见反馈等为考核方式.据调查,*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能致实践教学活动未能达到学校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76.5%的被调查者希望合作院校能组织*教师进行正规的护理专业知识和带教技能方面的培训.

③在教学经费投入与管理方面:寿星大厦每年用于教学的经费达5万左右,其中80%左右的经费来源于合作院校拨款,学生人均约16.67元,主要用于教学设备的配置维修(58.8%)、基地*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23.6%)、教学办公(17.6%)等.81.3%的被调查者希望合作院校能额外加大对基地教学经费的投入,帮助和指导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经费监管制度.

④在教学管理手段方面:寿星大厦与合作院校之间尚未建立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但大部分被调查者认识到了网络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采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只有11.8%的人认为采用与不采用均可.

2.《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试行稿)》的制订

(1)《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试行稿)》的内容

经专家咨询初步确定了《规范(试行稿)》的内容,包括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及管理工作总目标、实践基地建设思路/目标/实践内容、实践基地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实践基地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管理手段等.

(2)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本研究选取的专家对护理人文教育、社区护理教育和(或)实践教学管理较为熟悉,经验较为丰富,专家具有良好的学科代表性.而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是由专家的代表性、积极性、权威程度、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等指标来衡量.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6.4%和94.7%;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用以评价专家的权威程度,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Cr)等于0.835,一般认为专家的权威系数Cr≥0.70为可接受信度,说明参与函询的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其结果可信;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分别是0.160(x2等于136.413,P等于0.000)和0.172(x2等于136.413,P等于0.000),P值均<,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规范》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评价

咨询问卷对《规范》各部分内容设置了7个是否必要的提问,两轮咨询结果中必要性提问的算术均数均在4分以上(满分为5分,下同),介于必要和很必要之间:结果表明参与咨询的专家给出的意见相对集中,普遍认为制订《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是必要的;在《规范》中制订基地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总目标、基地建设思路/目标/实践内容、设置基地教学管理机构、基地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手段是必要的.

对《规范》结构及内容合理性的评分如下:第一轮咨询中设置了32个“合理性”的提问,其中有29项评分算术均值在4分以上,介于合理和非常合理之间;其它3项评分算术均值皆为3.95,说明专家们认为本《规范》绝大部分内容是科学合理的,但仍有一部分需要修改.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对《规范》中欠合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整合、修改,形成了含28个提问的修改版.第二轮咨询中28项评分算术均值均在4分以上,表明专家认同《规范》修改版的结构及内容的合理性.

对《规范》可行性的评价分析:在第一轮咨询中7项评分算术均值在3.74-3.95之间,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形成《规范》修改版;在第二轮中则显示有6项评分算术均值都在4分以上,表明《规范》修改版可行性提高了.

结论

1.寿星大厦在教学及管理方面欠规范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寿星大厦在实践教学及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寿星大厦与合作院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且合作院校对寿星大厦实践教学及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②寿星大厦虽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和功能不太明确,制订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实效性和系统性,导致实践教学行为缺欠规范化管理;③*师资选拔缺乏标准,培训机制没有以实践教学需求为目标,考核办法不全面;④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空白及*师资的带教技能缺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灵活性;⑤合作院校与寿星大厦之间在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方面投入的经费不足,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基地建设受到极大阻碍.这些问题的发现有利于促进合作院校和寿星大厦双方共同加大对实践教学及管理的支持力度,并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试行稿)》的制订提供有利依据,为今后依托养老机构开展实践教学及管理提供参考.

2.《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试行稿)》的拟定对实践基地建设及护理人文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本研究以各级指标的赋值均数>,3.5且变异系数<,0.2为筛选标准,同时结合专家建议及课题组讨论的结果,最终初步确立了一套较系统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规范(试行稿)》的制订能促进寿星大厦的建设,能规范寿星大厦护理人文实践教学及管理行为,解决*师资力量单薄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整体提高*师资队伍人文素质水平,提高寿星大厦护理人文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能为今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3.专家咨询后制订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试行稿)》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中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结果证明了专家咨询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据两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专家对绝大部分问题均给予了肯定回答,表明《规范(试行稿)》中大部分内容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具有可靠性.

4.专家咨询后制订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

第七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范文:中职院校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涉外护理专业始创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2012年得到了国家教育部认可.目前全国开设涉外护理专业院校120所,在校生人数52917人.涉外护理专业是一个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地新兴专业.因此,有关涉外护理专业的研究得到了护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研究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从涉外护理专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和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国外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入手,通过与国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从而提出了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方案.

从涉外护理专业现状调查分析得出:目前在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护理教育理念落后,课程理论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以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目标、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普遍存在以“传统的护理教学强化英语”为主体的课程设置,造成语言培训和专业培训相脱节,部分毕业生不能胜任国际护理岗位;教育教学与国内外职业资格考试脱节、与临床岗位工作实际要求不吻合;双语教学师资存在严重不足够等诸多问题.

从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国外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得出,目前制约毕业生出国就业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是最主要的输出障碍;输出方向单一、地域狭窄;课程设置不能与国际接轨,而是偏向于以临床护理为核心,致使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知识结构单一,整体护理意识匮乏,不能达到国际护理市场对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严重影响了国外雇主来华招聘护士的积极性.

从与国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差别比较分析得出:国内护理教育目前尚未完全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育理念不明确,护理教育目标不清晰,因此,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不能满足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及护理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没有更好地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过分强调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形成了一种在医学基础课程上加上护理专业技术的课程模式,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此外,在课程结构上人文课程比重偏低.

在上述三方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首先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定位于“能在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涉外护理服务工作或在获得相应国际资格证书以后,能够在国外从事相应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培养要求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并进行了细化.在课程设置上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标准为依据,以美国CGFNS考试为切入点,采用模块化、平行式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以生命周期课程为主线,对部分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增加了《英语国家概况》、《世界史》等涉外特色课程.同时改革了传统的中职院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分为公共英语和护理英语两部分,公共英语又分为精读、泛读、听说和写作四门课程.护理英语作为公共英语和临床护理的桥梁课程,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并强调双语教学.

第八篇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格式:循证护理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及评价

研究背景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作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而存在[1](B级推荐),其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2](B级推荐),两者的冠心病症状及治疗效果相比较,即使冠心病程度相似或更轻,糖尿病患者也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3](B级推荐).如果对患者进行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干预疗效不理想时则应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其目的是快速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最大

临床医学护理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临床医学护理论文选题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题目如何定
[2] 临床医学护理外文文献 临床医学护理参考文献有哪些
[3]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提纲样本模板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提纲怎样写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怎么写 临床医学护理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临床医学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