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7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参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 第二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样文: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
  3. (一)体育目标皆以提升运动能力与培养身体素质为主.
  4. (二)台湾强调「手段」的体育目标;大陆则强调「目的」的体育目标.
  5. (一)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组成结构皆以体操、运动及舞蹈三领域为主轴.
  6. (二)台湾以团队合作的教材内容为主;大陆则偏重个人技巧的教材内容.
  7.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皆倡导学校本位课程的推动.
  8. (二)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对于课程设计具有弹性发展的空间.
  9. (三)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中空白课程的建构上不同.
  10. (四)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能力在本位的观点上不同.
  11. (一)课程评价由单一内容转换成多元内容、由关注结果转为重视过程.
  12. (二)依据学生个别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性.
  13. (三)重视定性评价的主观作用与多元评价的主流价值.
  14. (一)确认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的主体,并建立发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态度.
  15. (二)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做严厉的禁止规定.
  16. (三)教师角色转换对于专业自主的要求有差异.
  17. (四)教师角色转换对于家长的教育观点有差异.
  18. 第三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模板: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
  19. 第四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例:西安市城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的均衡性研究
  20. 第五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格式: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建设研究

★100篇免费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参考,适合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参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实践取向”是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必然的和合理的价值导向选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变革的呼唤与回应,更是小学教师专业性内在发展、小学教师教育现实发展的期待与诉求.

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实践取向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导向,主张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秉持“实践”的信念,将“实践”放在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实践”为导向,通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品格的“反思型”的未来小学教师,以此建构独立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选题

本文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对国内已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关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并*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概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实践”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育变革的共同指向,研究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契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小学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一章阐释“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内蕴.对实践、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取向做了基本的释义,从理解教育本质的实践性、认识教师的专业性、领悟情境学习的基本理论视界对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明确“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澄明“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的实质,强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未来小学教师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品质.本章为全文研究奠定基础,是全文研究的立足点.


https://www.mbalunwen.net/ufo/91236.html

第二章探讨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制约性.一方面阐述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观点,通过访谈调查归纳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现实诉求,并着重基于小学儿童的特征与教育、小学教育与小学教师对于儿童成长的独特价值、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合理的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凝练基于“儿童发展”的小学教师专业特质,提出儿童发展及对小学教师教育的诉求是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状况,探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本章提供了观照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谐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信念和思路.

第三章阐述“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主要着眼于现代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师(学习)知识的理论,从中挖掘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实践元素,并获得体现课程设置中的实践要义的启示.本章使研究获得了理论与思想的根基与导引.

第四章论述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认为课程设置应有国际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经验;我国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本研究进行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依据;而面向小学教育实践,满足小学教育实践层面的现实需要,是本研究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本章是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

第五章分析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12所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检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适切性调查的个案分析,深入探讨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六章建构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本章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设计了课程目标,描绘了建构的基本思路、结构样态和结构模式特征,论述了课程实施的路径.强调建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特色和综合性特征、体现儿童为本的价值导向、力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融合.

本文认为,“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实践取向”以及“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在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超越,培养符合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小学教师专业性的“反思性实践者”.

第二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样文: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

为因应未来快速变迁的国际局势,各国皆有相关教育改革之政策与作为.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需要的世界新人,是全面推展科技化、国际化、*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教育.大陆和台湾两地本是同根同种,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但长期于社会制度、教育体制等不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状况也会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与比较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发展状况.藉由文献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搜集海峡两岸教育制度及背景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探讨及归纳,并采贝瑞岱(G.Bereday,1964)实证主义取向的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与比较.通过对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各改革之优势,有利于相互借鉴与学习,以利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之结论: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背景因素皆深受社会意识之影响,

二、海峡两岸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皆由单一朝向多元、封闭转为开放,

三、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体育目标皆以提升运动能力与培养身体素质为主.

(二)台湾强调「手段」的体育目标;大陆则强调「目的」的体育目标.

四、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组成结构皆以体操、运动及舞蹈三领域为主轴.

(二)台湾以团队合作的教材内容为主;大陆则偏重个人技巧的教材内容.

五、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皆倡导学校本位课程的推动.

(二)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对于课程设计具有弹性发展的空间.

(三)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中空白课程的建构上不同.

(四)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能力在本位的观点上不同.

六、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课程评价由单一内容转换成多元内容、由关注结果转为重视过程.

(二)依据学生个别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性.

(三)重视定性评价的主观作用与多元评价的主流价值.

(四)对于身体素质的培养,台湾提倡体适能三三三计划与学生游泳能力121计划大陆则明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促进学生素质.

七、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换之动向与异同:

(一)确认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的主体,并建立发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态度.

(二)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做严厉的禁止规定.

(三)教师角色转换对于专业自主的要求有差异.

(四)教师角色转换对于家长的教育观点有差异.

八、海峡两岸持续交流与频繁互动,两者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距离.

本研究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体育课程之核心价值,形塑优质的教育环境.

二、海峡两岸教育主管机关应加强师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列入教材中,并明订实施时间与方式.

四、借鉴大陆地区在体育竞技上的教育成效,培植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人才.

五、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有利于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了解.

六、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后,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是未来值得研究的议题.

第三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模板: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

教师结构变迁可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可以满足学生发展之需要,同时可以满足教师个体及其群体发展需要.因此,教师结构变迁具有教育教学发展的工具价值,学生发展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以及教师自身发展价值.但是,教师结构变迁未必能取得其应然的功能效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统计、访谈、历史比较和推理计算等方法,通过对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地缘、学历、性别、专业、身份、年龄结构五十多年发展变化情况的研究发现,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特别是相关政策以及社会环境、自然因素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外省、外县籍教师比例总体在持续减小,本地教师数量及比重总体在持续增大;中专学历教师总体是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学历的历史主流,但近十多年其小学专科、本科教师比重总体在持续增加.本专科学历中学教师比重在计划经济时代比较高,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专科特别是本科学历中学教师比重有继续上升趋势.

在社会动荡和单纯追求教育数量快速发展时期,公立中小学正式教师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且小学正式教师比例下降幅度大、下降趋向明显,中学正式教师比例下降幅度相对小.改革开放和教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以后,中小学正式、非正式教师比例呈相反的发展方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女教师增长速度比男教师快,而高中阶段男教师增长速度比女教师快.但不论中学还是小学教育阶段,男教师总量和比例在任何时期都超过了女教师,而男女教师性别比总体呈降低和减小趋向.目前农村地区男女教师性别比达到了历史最小值.高中教师的师范专业化程度高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师范专业化程度高于小学教师.20世纪90年代前,师范专业毕业的小学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其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小学教师比例呈相反的发展趋向.2000年前农村中学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其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重呈现下降趋向;2000年后中学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重呈相反的发展趋向.在教师年龄结构方面:(1)小学教师队伍中2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长期不稳定,但该年龄段小学教师比例长期高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比值长期高于高中教师.(2)小学教师队伍中26-35岁青年教师所占比重一直比较稳定,而该年龄段中学教师所占比例长期不稳定;小学、高中36-45岁中年骨干教师在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一直不稳定,但除个别年代外,该年龄段初中教师发展总体平稳.(3)小学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前、初中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重在2000年前持续下滑,从该年之后则开始持续增长,而高中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重一直保持了增长态势.(4)小学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始终在增加,初中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前持续减少、以后又持续增加,高中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在教师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表明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初中教师老龄化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高中教师中年化趋向明显,但老龄化速度在下降.

其中,有些农村教师结构呈现向前发展、改善的特点,有些教师结构呈现出倒退状况;有些农村教师结构呈现出积极的正向功能,有些农村教师结构呈现出负向功能.但总体而言,外省、外县籍教师的正向功能总体在减弱,本地、本县籍教师的功能在逐步增强;教师学历发展的正向功能在增加,但教师学历提升的负向功能一直也存在;一个时期、一个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师范专业化的正向功能在增加,而另一个时期、另一个教育阶段教师队伍非师范专业化的负向功能也在增加;女教师数量、比例上的功能在增强,男教师数量、比重上的功能在减小;改革开放前非正式教师的功能总体在逐渐增强,正式教师的功能在逐渐下降.改革开放后正式教师的功能总体在逐渐增强,非正式教师的功能在逐渐下降.但随着师范专业毕业生进入非正式教师行列,非正式教师的正向功能总体在增加;教师年龄结构方面,小学25周岁以下和50岁以上教师因比重上的优势所起的作用一直大于中学教师,35岁以下小学教师因比例稳定一直能发挥稳定功能,40岁以上高中教师也一直能发挥稳定作用,但50岁以上高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一直在下降.因此,一个时期、一个教育阶段的一种教师结构变化具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性,另一个时期、另一个教育阶段的另一种教师结构变化也可能存在发展的不合理性.为促进西部农村教师结构的正向、合理化发展,本文根据西部农村教师结构发展特点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并针对农村教师地缘、学历、专业、性别、年龄、身份结构变化效果制定了教师学历、性别、年龄结构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教师结构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以及教师教育政策建议与方式.

第四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例:西安市城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的均衡性研究

教育均衡化是近年来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愈演愈烈的竞争趋势和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西安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本论文从地理学区位论的角度出发,利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对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空间布局的均衡性进行研究,对西安市乃至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为此,本论文选题定位于基础教育均衡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证分析,立足于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学校布局为切入点,以西安市城区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空间布局的均衡性展开研究,为进一步制定西安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首先,通过现状分析揭示城区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学校区位与居民居住区位的空间点格局类型;其次,在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度基础教育学校资源配置的水平和类型以及区域差异程度、探究学校空间布局的效率与公平性;最后,根据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西安市城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定量和定性的判定了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①近10年,西安市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增长迅速.②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上升,耦合类型依次为勉强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2002-2005年为教育滞后型,2006年后均为经济滞后型.

2.居民点和校点的空间分异研究.

通过对研究区内156所初中、324所小学、2532个居民点从分布现状、分布密度和点格局类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碑林区居民点和小学校点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但和初中校点的分布存在差异性.新城区、雁塔区、未央区和灞桥区居民点和初中校点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但和小学校点的分布存在差异性.莲湖区居民点和小学校点及初中校点的空间分布均具有一致性.

3.基础资源配置水平的测度、分类与均衡性分析.

①构建了测度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加权指数和模型计算小学、初中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依据该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分为Ⅰ(高质量高配置高经费)、Ⅱ(中质量高配置高经费)、Ⅲ(中质量中配置高经费)、Ⅳ(中质量低配置低经费)、V(低质量低配置低经费)五类.分类结果显示,西安市城区小学和初中教育资源的投入都有向本身就有优势的学校倾斜的倾向,这会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化.并且教育存量与流量具有相同趋势,这也将加大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

②运用差异系数来分析小学和初中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结果显示:在2012年,雁塔区、灞桥区小学和初中的资源配置综合水平都是均衡的,碑林区和新城区小学资源配置都是均衡的,初中资源配置都是不均衡的;未央区小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初中资源配置均衡;莲湖区小学和初中的资源配置都是不均衡的.

4.基于ArcGIS网络分析中的服务区分析和可达性的哈夫模型分别从基础教育学校空间布局的效率和公平来分析其所承载的教育资源的空间均衡性.

①学校服务区效率分析.在53个街道中:小学和初中服务区覆盖率最高的是碑林区,最低的为灞桥区,两者之间的差值小学为0.55、初中为0.5.小学和初中服务区重复覆盖度最大的是新城区,最小的为灞桥区,两者之间的差值小学为0.56、初中为0.47.服务区覆盖效率较好可以保持现状的街道小学和初中均占39.6%;效率良好在将来需要完善的街道小学占56.6%、初中占52.8%;效率较差需要调整的街道小学占3.8%,初中占7.6%.服务区重复覆盖率低、效率较好可以保持现状的街道小学占70%,初中占64.2%;重复率较低、效率良好在将来需要完善的街道小学和初中分别占18.9%和20.8%;重复率较高、效率较差需要调整的街道小学占11.1%,初中占15%.

②居民区就学公平性分析.在2532个居民点中:到小学和初中可达性较为理想、公平性较好,可以保持现状的居民点分别占3%和9%,可达性能够接受、公平性尚可,但在将来需要完善的居民点小学和初中均占60%;到小学和初中可达性较低、公平性较差,需要调整的居民点分别占37%和31%.

③学校布局公平性分析.在324所小学和156所初中里,学校布局公平合理可以维持现状的小学占39%、初中占34.6%;较为公平合理但在将来需要完善的小学占47%、初中占45.5%,其中资源配置稍有冗余的小学占27%、初中占25.6%,资源配置稍有不足的小学占20%、初中占19.9%;公平性较差需要调整的小学占14%、初中占19.2%,其中资源配置冗余较多的小学占3%、初中占5.8%,资源配置较为缺乏的小学占11%、初中占13.6%.其中,未央区和碑林区的小学和初中接近公平合理的比例均最高,灞桥区均最低;莲湖区的初中没有需要调整的学校,公平合理的程度也很高;碑林区和新城区小学都没有学校教师配置过剩,生师比过低的学校,没有产生资源的冗余;新城区初中需要调整的比例最高.

5.基于前述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①增加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②基于泰森多边形和邻域分析建立“大学区”资源共享互助模式.③建立布局结构均衡合理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空间体系.④从空间可达性的角度在基础教育学校布局阶段提供给区域范围内所有学生相对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⑤基于哈夫模型,利用ArcGIS重新规划出各个学校在空间布局上相对均衡的新学区.

第五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格式: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建设研究

无论是基于小学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还是对于小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给予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都显得十分必要.然而,目前我国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建设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入职支持出现狭隘化、随意化、统一化的现象.由于缺少完整的入职支持体系,小学初任教师基本是在“试误”中“自然成熟”或在“青蓝工程”中“师徒式”成长,其结果常常是以牺牲小学初任教师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

论文沿着小学初任教师的“现实状况——入职支持——体系构建——区域研究——行动反思”的逻辑线索,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运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2个区、28所小学、179名小学初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位教育行政部门领导、8位小学校长和2位特级教师进行了访谈,对3名小学初任教师进行了定期追踪观察,获得了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需求、入职适应和入职支持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为支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基础.揭示出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的规律:入职适应随时问的变化而发展,其发展是非直线、非匀速的变化过程,教育教学适应、人际适应和心理适应程度不一,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并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了一年多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小学初任教师的好评.同时运用文献法,对国外初任教师的入职支持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对其支持政策、支持主体、支持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及其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的支持体系建设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剖析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拓宽了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体系建设的视野.

论文从未来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初任教师的专业化角度,提出:小学初任教师是“潜在的变革力量”;小学初任教师的成长不应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和学校的单独行为,而应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对象.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提出对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支持是一种投资,一种发展性投资,不仅要解决现实的困惑,还应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完整的入职支持体系建设能确保其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针对我国目前“零敲碎打”式的入职支持,论文基于内外二维,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学校四个主体,构建了“二维三层四主体”入职支持体系模型,并提出:政府是决策主体、教育行政部门是管理主体、教师教育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是实施主体、学校是保障主体,明确了主体的任务.依据小学初任教师的总体需求和阶段需求,沿着“整体布局、依次推进、逐步提高”的思路,设计了不同阶段的入职支持内容,为入职支持行动质量和效果提供了保障.

通过区域行动研究,提出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支持体系的建设和运行需要更新观念、政府统筹、机构联手、加大投入、健全制度、循序渐进、督导保障,同时小学初任教师要主动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论文可用于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引用文献:

[1]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方向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标题怎么定
[2]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框架怎样写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