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本土化回归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对“台湾新锐电影”的文化解读

主题:全球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2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文化全球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全球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文化全球化论文范文

全球化论文

目录

  1. 一、台湾“新锐电影”的“本土叙事”
  2. 1.平民化叙事视角
  3. 2.艺术性“叙事语言”
  4. 3.本土文化的再现
  5. 二、全球化的冲击与“本土文化”的回归
  6. 三、本土化的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
  7. 1.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8. 2.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共存
  9. 四、本土意识:共同记忆的“身份识别”
  10. 全球化:聚焦文博:业界——文*应走在文化全球化前列[深视新闻]

■王培培

【摘 要】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胛》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关键词】“新锐电影”全球化本土文化多元文化身份识别

自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浪潮”后,台湾电影一路向下,跌入低谷.但近年来,以强调“本土文化”的台湾电影在岛内屡创票房佳绩、掀起了久违的“本土电影”热,其中2008年《海角七号》赢得了7亿多新台票房币,2010年《艋舯》上映第一周打破台湾十几年周票房纪录.这些“本土电影”在一定程度扭转了全球化下的台湾电影市场被好莱坞所垄断的现实.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融合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先天地具有充当文化载体的优势.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电影,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的热潮.因这类电影大多为新晋导演作品,故本文将2008年以来的台湾“本土电影”称之为“新锐电影”,与80年代“新电影”以区分.同时以《海角七号》、《艋胛》为个例,剖析了台湾地区“新锐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的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等文化冲突、融合及台湾社会多元的文化生态.

一、台湾“新锐电影”的“本土叙事”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新锐电影”对于“本土文化”的建构,是台湾电影面对全球化挑战,不得不选择的应对之策.以下从叙事角度、语言、影视人类学、人种志等角度具体诠释“新锐电影”:

1.平民化叙事视角

“新锐电影”的选材视角继承了“新电影”时期平民化传统.从人本主义出发,以社会底层人物为视角展开叙事.《海角七号》以失意歌手阿嘉和助理友子为主角,塑造了邮差茂伯、客家人马拉桑、原住民父子等几位富有个性的“小人物”,展现普通台湾生活图景.《艋胛》同样从“蚊子”、“和尚”等五个底层小混混的视角讲述黑道中利益争夺与斗争.平民化叙事视角,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权威话语权,同时本地人物身份能唤起受众强烈主人意识.

2.艺术性“叙事语言”

电影的语言系统主要分为蒙太奇和长镜头两个部分:蒙太奇是一种故事性叙述手法,可以传达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而长镜头则主张淡化主观色彩,用全景、深焦距反映事物最真实的面目.台湾电影一直以文艺片为特色,“新锐电影”自然受其影响,其采用大量大景别镜头,以事物或环境为对象,镜头节奏较缓慢,构建起一卷艺术艘的本土文化生态图.《海角七号》中大量海景、稻香等乡土风光,《艋胛》用长镜头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街道、服饰等生活方式,都是本土化背景运用.

3.本土文化的再现

历史上,台湾地区不断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浸渗,在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中呈现了台湾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颇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新锐电影”采取“弱化历史问题、全景展现多元文化之现状”的态度,重新拾起遗失的文化结晶.《海角七号》中胡琴、原住民“琉璃珠”,《艋胛》中祭拜“祖师爷”、丧葬仪式、“台客文化”等的再现都彰显着浓郁的台湾传统民俗特征.这些源自地方本土特色的生活片段,迎合了当地观众的审美标准.

电影作为“一种涉及许多文化方面的整体”,是现代人将思考、行动符码化的结果.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新锐电影”结合当下台湾社会语境,根据时代所需,选择当下社会现实问题、价值观、文化观等审美方式建构电影,达到“写实”目的.

二、全球化的冲击与“本土文化”的回归

一般认为全球化为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文化转型.由于西方文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全球化下,西方文明自然地居于优势地位,蔓延于世界各地.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文化的差异性日趋缩小,文化同质性越来越明显,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都把维护自身的存在看作神圣的职责.

首先,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冲击无处不在.可以说,现在任何国家、地区都脱离不了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对本土化的冲击无法避免.现代电影工业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海角七号》中好莱坞式爱情轻喜剧套路,流行元素,一波三折的剧情等;《艋胛》以青春与黑道为主题,斗殴、打杀人等场景更增添电影的噱头.西方商业化叙事模式无疑充分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内容上,台湾已是全球化的本土.《海角七号》论文范文春小镇中各国模特、海滨酒店等体现了工业化已影响到最边缘的乡村.《艋胛》中“论文范文是下等人用的武器”的争论,体现了工业化中的台湾传统社会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80年代的台北街道、服装、电子娱乐等都体现了现代工业对于传统台湾社会的改变.

其次,“本土文化”的回归是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随着人们对全球化认识的深入,不少人开始反思全球化带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局限性,人们日益怀念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开始得到重视.《海角七号》展现的“乡土台湾”的全景图,《艋胛》追忆台湾上世纪80年代的社区文化,都恰恰暗合了台湾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地文化的回顾和怀念.

三、本土化的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

全球化发端于西方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企图以同质化的模式建构全球化是错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具有统一性.全球化必须以多元文化为前提,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全球化本身是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存在的过程,面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台湾地区本土自然处在弱势地位.但本土文化的非中心化也非全然的劣势,相反会显示出全球化时代弱势文化生存的可能性.

1.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本土化与全球化矛盾直接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新锐电影”中或隐或现地体现了二者既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当《海角七号》中传统的胡琴与吉他、大提琴等共奏《国境之南》,传统与现代达到融合;《艋胛》中“家”的描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大仔”正是中国大家长的代表,作为中华民族根基的“家”的精神将被继承下去.影片展现的传统与现代冲突,全球化下的传统如何生存、延续等,值得深思.

2.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共存

今天,在封闭状态下发展文化已不现实.本土文化不是一种静止、凝固的存在,是在不断创新中保持自己和巩固自己的过程,只能在对外开放中保持自己,在文化碰撞、冲突中发展、证明自己.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集中地带的台湾,既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又有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首先,台湾地区存在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共存.历史上福建、广东等沿海居民大量迁徙,安家台湾,被称“本省人”;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带去了两百多万大陆军人及家属,被认为“外省人”:台湾原本的少数民族,即“原住民”.《艋胛》黑道的本省帮与外省帮的斗争,反映“本省”与“外省”族群间矛盾的现实.《海角七号》中茂伯同时带着原住民“琉璃珠”和“妈祖符”担心冲突时,被论文范文劳马说“大家都是一家人”.尽管不同族群间存在冲突,但归根结底同属于中华民族,而且不同族群文化在冲撞中不断发展,对台湾地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力量.

其次,多元文明、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台湾虽小,但既具有中华文明下的闽南文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也保留了日本文化、美式文化等,呈现了多元文明共存图景.《海角七号》、《艋胛》直接使用国语、闽南话、客家话、日语等,日式的学生制服、可口可乐、“台客”舞蹈等各种文明的符号在生活中一起出现.与此同时,都市与乡土、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本省”与“外省”等不同文化在全球化中碰撞、交流,以发展、证明自己.

因此,全球化给各种本土文化带来的并不是灭顶之灾,而是为本土文化提供了更好的展现自身的机遇.这种展现主要不是由本土文化之外的他人来把握,而应该是本土文化的文化从业者的神圣职责,他们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本土文化的突围,并更好地确认本土文化的身份.

四、本土意识:共同记忆的“身份识别”

电影作为一种声、光、影一体化的综合文艺形式,在民族认同的叙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强化或者解构这种“想象”的民族认同.“本土化”实质上是对某一文化共同体的共同文化记忆的强调,是某一民族群体身份的识别.

从日据“皇民化政策”,到国民党时“文化高压”,从上世纪50年代美国“援助”,到当下“蓝绿之争”,各政治集团对台湾历史文化的有意掩盖或对本土地位的刻意高扬,冲淡了固有的民族集体记忆.加上全球化双重夹击,造就了当下台湾人文化心理上“孤儿”心态.社会身份的焦虑反映在电影上,出现了以侯孝贤《童年往事》、杨德昌《光阴的故事》等一批高度文化自觉影片,传达出对台湾文化身份追寻与反思的努力.“新锐电影”重拾“本土写实”传统,重塑本土文化,唤醒文化的共同记忆.《海角七号》、《艋胛》之所以能够成为民众、媒体、政府三者合谋的“交点”,关键在于影片为台湾各群体提供了适合自我关照的人物影像和共同记忆,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唤醒与重建,为台湾民众建构出本土现实的共同记忆,达到身份认同.

全球化:聚焦文博:业界——文*应走在文化全球化前列[深视新闻]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如何生存、延续,这是大部分国家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尊重主权,维护传统文化,一方面又要倡导全球化,不断吸收与融合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些矛盾的思想和行为正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冲突的现实表现.在此过程下,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地等不同文化不断冲突,有的可能消失,有的可能改变.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文化策略,学会利用全球化展示本土文化,在不断的文化冲突中证明自己,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①吴丽芬,《“海角派青春电影”对台湾本土文化的生态救赎》[J].《东南传播》,2009(5)

②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③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5

④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⑤胡楚城,《论侯孝贤电影中关于台湾身份认同的探索》[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文化全球化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全球化引用文献:

[1] 文化和全球化论文怎么写 文化和全球化有关硕士论文范文3000字
[2] 容易写的经济全球化论文题目 经济全球化论文题目哪个好
[3] 经济全球化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本土化回归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对“台湾新锐电影”的文化解读》word下载【免费】
全球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