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易象符号系统的生生哲学起源

主题:起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6

简介:本文是哲学论文范文数据库和起源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哲学论文范文

起源论文

目录

  1. 一 《易》象思维与生生哲学

摘 要:《周易》独有的《易》象符号系统的创立,一定程度上源自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根源性领会与理解.《易》象系统蕴含的“象”之思维方式,及其与奇偶筮数关联的基础阴阳爻画,均可溯源于古代的生命世界观,或曰“生生哲学”.阴阳爻画三叠排布为“小成”之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为六位之六十四卦的傳世《周易》《易》象符号形态,可谓是基于“关联性思维”对于古代生生世界图景的最佳符号化表征方式,这也是汉代以后出现的种种拟《易》之作如《太玄》《潜虚》等始终无法超越原始《易》象符号系统的原因.

关键词:《易》象符号系统;生生哲学;关联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9-0114-06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是一本预测吉凶、予人教诫的占筮之书,更在于其为中国古代哲学塑造了以“生”为主流图像的世界观整体.《周易》独有的《易》象符号系统的创立,一定程度上源自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根源性领会与理解.正如《系辞》“生生之谓易”之语所昭示的,“生生”之思实构成了“《易》象”的始源.

一 《易》象思维与生生哲学

广义上说,《易》象的本质即是对天地万物进行广泛象征与分类的抽象符号图式,可谓是西方汉学所言“关联性思维”这一为古代文明所共享的思维方式的独特形态.①而《易》象所构建的象征与关联性世界图景,与古人对生命的理解恰是息息相关的.如果采信《系辞》“仰观俯察”与“观象制器”的说法,则《易》象皆源自对人与万物的细致观察,且其所象征的具体内容无非是以下三类:其一,对于天、地及其间的种种自然现象作为生命之创始及其生长场域、环境的象征(八卦所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其二,对于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命之具体形态、特质的象征(八卦所象动物、植物及人体各部位);其三,对于人之生命自身的生活方式、生存境遇的象征(六十四卦所象人之活动、器物、处境).可见,《易》象的象征意义无一不具有明确的生命指向.

进一步说,《易》象反映出的“象”之思维方式本身,亦源于对生命现象的把握.依《说文》,“象”字本义就是指一类体形庞大的“南越大兽”.至于其何以引申出“象征”“想象”等抽象意涵,《韩非子·解老》中提供了一种解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②老子本为史官而掌《易》,故其文多用《易》之“象”字,韩非子因为之作解.按韩非之说,先秦时人罕见活象,只能借死象骨骼描摹出图像并加以“意想”,推测活象之貌,故“象”字可表示“诸人之所以意想者”,即有“想象”“象征”之意.此说显然透露出《易》象思维的关键特质——凭借人的想象力,将如“死象之骨”般静态、简洁、抽象的图式符号与“生象”一般灵动、复杂、难以直接把捉的实际生命现象相关联,由此达成对于变化纷纭、具体丰富的生生世界的“易简”领会.

由此,我们亦可追溯构成《易》象符号的基本单元——阴阳爻画的生生哲学起源.近年来学界通过对出土文献发掘出的“数字卦”的研究,已经基本确认《周易》卦爻画应推源于筮数.③就《周易》的卜筮功用而言,这一结论固然不错;但是如果从《易》象蕴含的“关联性思维”方式来考察,则犹须追问:源自筮数的爻画与卦象何以能关联出如此丰富的意义与价值象征呢?显然,此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来自筮数本身,因为纯粹的数字或数量是没有任何意义、价值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古人既然将特定的奇偶数字作为筮数描画成简洁符号,并以之为广象天地万物之《易》象的结构基础,便意味着筮数自身已经先行关联着某种自然天道意义.丁四新据《系辞》“天地之数”之说,指出先秦时期称非奇即偶的筮数为“天数与地数”④,这便提示出,《易》之筮数实际上来源于古代哲学中被理解为万物生命之创生者的天、地.可以设想,在古代先民眼中,万物生命皆仰赖天空所降阳光、雨露而初始发生,复经由大地之含容哺育而生长成形,由此逐渐形成了《系辞》所谓“《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即天生万物、地成万物的源始世界观念.随着古代思想的发展,生命初始阶段的稚嫩未定形、充满活力与变化之可能的状态进一步与天象之不定多变的特征相关联,其成熟阶段的稳定成形、活力衰竭的状态亦进一步与地上事物的定形不变特征相关联,从而超越天、地之具体实然指称,引申出生命初始方生之未定、多变性与最终成形之已定、不变性这一更其普遍、抽象的意义.⑤以古代“气”的世界观的话语来描述,未定、多变意味着一种主动、积极的“气”动过程,其必定扩散、伸展而相互连通为“一”,这正是肇始一切生命的无定形的周天之气的样态;已定、不变则相应可看作一种被动、顺从的“气”动结果,必定收敛、凝聚而相互别异为“二”,这便是生命最终成就于其上的地之形气的样态.由此,天、地观念经由其所引申出的生命之未定与已定性意涵的,便与最基本的奇、偶数字——“一”与“二”联系起来了.推广开去说,《系辞》所述“天数”中三、五、七、九等奇数与其相邻偶数之差只在于“一”,则蕴含主动变化与扩散连通意味的“一”可谓构成了全部奇数的本质;而“地数”中四、六、八、十等偶数皆可等分为“二”,故蕴含被动不变与差异凝聚意味的“二”即构成全部偶数的本质.由此可见,奇偶之数之所以作为筮数而被符号化为《易》象单元并与丰富的象征义相关联,其根源仍在于与奇、偶数相应之天、地观念所禀具的生命之始生与终成(“终始”)、未定与已定(“象形”)、主动与随顺(“健顺”“刚柔”)、发散与凝聚(“聚散”)、伸张与收敛(“屈伸”“动静”)等一系列生生哲学意涵.至战国时期,伴随《易传》对《周易》的创造性诠释,这些与天地、奇偶相关的意涵逐渐被萃取、涵括于我们熟知的“阴阳”观念中,其基本符号亦被革新为“—”“--”之阴阳爻画,方形成了传世《易》象系统的面貌.宋儒朱子喜用张咏“公事未判时属阳,已判后属阴”⑥之语解阴、阳,恰恰把捉到了易学阴阳观念本于生生哲学的源始实质.

二、《易》象系统作为生生哲学的最优符号化象征

以上我们看到,《易》象系统蕴含的思维方式及其基础符号单元均可溯源于古代的生命世界观或生生哲学.实际上,如果提取生生世界观的几方面基本特质,并考虑如何建构一套抽象符号系统使其能够最完备地摹写、呈现此生命世界图景的话,我们将会发现,阴阳爻画三叠排布为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为六位之六十四卦的《周易》卦象形态,正是凭借“关联性思维”以符号化形式表达或象征古代生生世界图景的最优方式.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基于古代生生哲学的以下六方面基本特征,来考察《易》象系统的建构思路.

第一,易简.如前所述,源于生生哲学的“象”的思维是一种将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化繁为简加以抽象把握的思维方式,因此基础的符号系统必定具备如《系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所述易而不难、简而不繁的形式特征.这意味着,《易》象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剔除烦琐因素,以尽量寡少的基本单元,通过尽可能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来建构具有广泛生命象征意味的符号系统.下文将要论及的《易》象符号的由繁至简的演变历程正是“易简”原则发挥作用的结果.

第二,两分.根据前文的论述,在古代生生哲学的起源处,古人即是通过化生万物之天空与大地、万物生命之始生与终成、未定与定形之类二分对待的观念来理解生命现象的;结合易简原则,则相应的抽象符号系统亦当由且仅由两个基元构成,以呈现此至为简洁、均衡、对称的“两分”世界模式.考古发掘所见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易》图像的历史变迁,明显呈现出由繁杂数符向“两分”基本符号归约的趋势.张政烺先生于其中最早发现“数字卦”的周初青铜器铭文卦象由四、五、六、一(七)、八、九六种数字符号组成,但其作为筮数实仅有奇、偶两类,可看作“两分”原则的原始形态.至战国时期的秦简《归藏》及清华简《别卦》则化简为单纯由表征一(七)、六的“—”“”两种符号表示.⑦另外,或源自不同筮法系统的马王堆帛书、上博楚竹书《周易》的卦象则由表征一(七)、八的“—”与“\”(或写作“┘ └”)两种基本符号构成.⑧从符号形态上看,此两类《易》象的爻画均采用平直与弯折的形象,其象征义或主要指向天阳之“刚健”与地阴之“柔顺”.⑨而今本《周易》则进一步将后者的一(七)、八筮数符号抽象和简化为“—”与“--”的阴阳爻画.相比其早期形态,今本《周易》的符号单元无疑是以“连续的一长线”与“中断的两短线”这一至为简洁明了的图形,呈现出作为奇偶筮数之本质、具有天地之生成与生命之终始意涵的“一”與“二”的特征.并且,阳画之连续而充实与阴画之中断而空虚复与天之阳气流行满布、地之阴气虚中含容的天地生物图景更相符.⑩这些都表明,传世《周易》的阴阳基础爻画正是生生哲学之“易简”与“两分”原则的绝佳体现.

第三,秩序.生命世界“万物并育”的和谐景象赖以成立的关键,在于其固有的自然秩序,即世界的空间与时间方向性.如作为化生万物之始源并构成其活动场域的天、地之间,即呈现出天在上、地在下的空间方向性秩序;作为生命生长繁衍之时序环节的昼夜、四时的恒定推移过程,则体现出世界的时间方向性秩序.而生生哲学的这一秩序原则对于天道与人事的沟通也具有关键的意义,正如《系辞》开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所表达的,天地自然秩序正构成了人事价值秩序的客观基础.显然,一种符号系统如欲表征生命世界的秩序性,就必须采用将基础符号以特定方式堆叠组成复合符号的方式.就此而言,两种基本爻画的纵向上下排布以及横向左右排布都是可设想的《易》象形态,但《周易》符号系统实际采纳的是纵向排布的形式,因为爻画的上下位置不仅可以直观彰显出生命世界中最为显见的天上地下的空间秩序,同时也可表达地上生命自低下趋于高耸、自卑小趋于盛大的生长变化历程中蕴含的时间方向.《周易》爻画的书写顺序皆为自下而上,以最下为初、以最上为终,正是万物生长与人事发展遵循的时间秩序的体现.单纯的爻画依据秩序原则上下排布而构成复合符号即卦象,便产生了“位”的概念,爻位的上下关系即是后世易学诠释爻象之“乘承”体例(上位乘下,下位承上)的基础.而这里还需进一步考虑的是每一卦象中爻位的数量:爻位太少则卦象数亦寡,无法以足够的多样性广象万物;爻位太多则使卦象符号过于烦琐,有违易简原则.后面我们会看到,《周易》卦象的特定爻位数量可由下面将要讨论生生哲学的其他特质充分、唯一地限定.

第四,中道.古代生生哲学将人作为万物生命中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德性和价值生活的生命形态来看待,故其对于天地自然的理解皆与人世价值相关联,皆为找寻人世价值的天道根基,易学之“会天道人道”亦本于此.蕴寓于自然生命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价值特质,就是构成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品格的“中道”.对万物与人而言,“中”意味着生命成长、人事进展所达至的一种最为恰切的尺度或分寸(生命的生长成熟或人事的恰当完成),前此则为“不及”(生命的稚嫩未成熟,或人所为不足),后此则为“过”(生命成熟之后的衰杀消亡,或人所为过度).《易》象符号欲表征此生生哲学中的“中道”价值,诚然可考虑在基础爻画符号中额外引入表征阴阳、刚柔之“中”的第三种符号,如汉代扬雄《太玄》之所为.但这种做法不仅有违《易》象之两分均衡原则,而且也难以充分反映“中道”蕴含之恰如其分、无过不及的意义.显然,一种表征“中道”的更合理的方式是:不通过爻画本身,而通过爻画的居位,以上、下位之间居中的位置为“中”之象征.这一象征方式不仅能够体现“中”之为生命或人事自下位所象之初始成长发展至上位所象之终结的变化过程中达到的最为恰切的成就形态这一意涵,同时也可凸显人处天地之间而与之并成“三才”这一人之生命形态在天地自然中的崇高地位.以中位象中道,必然要求爻之位数为奇数,因为偶数爻位中是不存在恰好居中的单独一位的,这便与中道原则作为事物之“最为恰当的尺度分寸”的唯一性违逆了.依据易简原则,《易》象符号应在能够表征中道的所有奇位数中选择最简洁者,即位数最少者,这个位数显然就是“三”.故《易》卦以阴阳爻画三叠成八卦为“经卦”、为“小成”,八种复合符号已具备足够的多样性而能广泛象征自然事物;其必取三位的根据,或正在于古代生生哲学之“中道”特质.

总结:归纳上文: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起源方面的论文题目可用作相关论文提纲和哲学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

起源引用文献:

[1] 优秀爱情哲学论文题目 爱情哲学论文标题如何定
[2] 辩证哲学论文题目范文 辩证哲学论文题目哪个好
[3] 大学生哲学专业论文题目 大学生哲学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易象符号系统的生生哲学起源》word下载【免费】
起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