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新世纪农民进城题材小说对故乡和他乡关系的建构

主题:新世纪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1

简介:该文是农民和故乡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和新世纪方面论文范文集.

农民和故乡论文范文

新世纪论文

目录

  1. 一 城市(他乡)意象塑造悖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题材小说创作较多沉溺于“渴望+苦难”的叙事模式.新世纪以来,陈仓与付秀莹的相关创作则表现出对该模式的超越趋向,为如何将“他乡”(城市)转变为“故乡”提出建构思路.但同时,因作家经验的个体性、反思的滞后性以及创作思维的惯性等,二者在城市(他乡)意象与乡村(故乡)意象塑造中,又表现出对既有创作模式的沿袭,使“故乡”与“他乡”之间的建构路径最终蹈空.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作家们代际性地日益脱离鲜活真实的乡土现场.只有准确把握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时代转型,获取当下真切的乡土经验,相关文学创作才可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农民进城;他乡;故乡;建构路径;乡土经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11-0137-07

“农民进城”题材小说创作是指以生长于乡村的农民为谋生目的进入城市之后的生活和生存境遇为内容的小说创作.该类题材创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创作①.历经革命及政治的特殊时期后,经济、社会体制变革意义上引发的“农民进城”题材小说创作,则以路遥的《人生》为代表.伴随着城乡二元对立体制的打破,这一题材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规模,并在21世纪初成为一股创作热潮,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②.这一专注于表现城乡互动关系中的“进城者”的创作潮流,既超出了原有“乡土文学”的边界,又不能归入城市或都市文学,成为世纪之交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此类创作的内涵指向较为集中,一是表达农民对城市的极度渴望,二是呈现农民进城之后悲惨苦难的生存境遇;在精神向度上则一边倒地悲叹乡土命运、批判城市文明,呈现出某种单向度、模式化的创作特点.

在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回不去的故乡”与“融不进的城市”给“进城者”带来的精神上的焦虑与漂泊感,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情感诉求,引发较大范围的社会心理共振.“他乡”与“故乡”所带来的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愈加凸显.以陈仓和付秀莹③为代表的“70后”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开始介入这一题材领域,呈现出颇有意味的创作突破.与之前的作家相比,二者在该类题材创作方面有何特点和局限?推而广之,面对剧烈转型中的现实中国,当代文学相关创作有何表现?新世纪的“城市”与“乡村”——“他乡”与“故乡”——存在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关联?作为“他乡”的城市能不能成为“进城者”所追求的“故乡”?如果能,又将通过什么路径成为“故乡”呢?

一 城市(他乡)意象塑造悖论

“他乡”与“故乡”是一组相互对应、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包蕴着丰富的时空关系、行为姿态与情感结构的文学概念.二者一个对应着出发地和过去;一个对应着到达地和现在.走出之后,被抛在身后的才成为“故乡”,奔赴的远方即是“他乡”.奔赴的“热望”、失望,进而又引出怀念、怀恋的“回望”,情感又在其间获得双向流动.“进城”题材创作也因此天然地拥有两个互相映照、互相牵制的意象——城市与乡村,它们分别由想象与实际所构成.陈仓与付秀莹对这两组意象是如何表现的,对以往类似题材中的文学表达有何承续或拓展呢?

先看城市意象塑造.这两位作家笔下想象中的城市充满了诱惑.主人公对城市的情感与对乡村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的情感产生在离开之后;对城市的情感却发生在进城之前.这种先期萌生的充满美好想象的情感可以称之为“憧憬”或“热望”.二人首先表达的是进城农民对转变和提升自身身份地位的希冀.譬如陈仓《傻子进城》中的“傻子”,就因为羡慕走出塔尔坪的“叔叔”回来时的风光无限,远方的城市便成为他心目中“美好”或“梦想”的代名词,他想尽办法要“进城”.付秀莹的《他乡》同样是在对城市的美好想象中展开,首先也是身份转变的需求.女主人公翟小梨的回忆之所以自高中毕业开始,就是因为对当年高考失利一直耿耿于怀,因为高考扼杀了她进入城市的梦想——“乡下的孩子,对于大学的想象,无非是,借着大学的纵身一跳,到城里去”④.身份地位的提高,同时还意味着金钱权力的获得.陈仓《女儿进城》《麦子进城》等几篇作品中出现的小记者“陈元”虽然实际上穷苦潦倒不得志,但在老家人的想象中,他处在权力的中心,有钱有势,因为他们认为获得了城市人身份就获得了金钱和权力.

都市景观和都市文化所构成的城市意象也在作品中得到展现.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电梯、马桶等城市景觀与现代设施,以及高消费、讲享受等都市文化都成为城市意象的具体阐释.《父亲进城》中“我”迫不及待地将上海的“楼高、人多、有钱”等现代化景象展示给父亲,将电梯的便利、马桶的舒适、足浴的享受塞给父亲.这既是对他自身前期城市想象的一种满足,也是表达自己对城市的一种文化认同.在付秀莹这里,关于城市整体性的想象则附着在有关城市的日常形式上,例如城市的名字、城市的语言、具有城市身份的人等.“南京”这个城市名字在小梨心中是“动听、迷人”“陌生的,洋气的”“光芒四射”.章幼通标志着城市身份的普通话,以及他有别于乡村的谈话主题和生活内容,都构成城市意象,对翟小梨产生巨大的吸引,在她“熟悉的芳村的日常之上,熠熠生辉”⑤.在翟小梨的眼里,那个考到南京去的男孩子,“平凡的容貌里竟然平添了一种动人的光彩”⑥,更别说天生拥有城市身份的章幼通了.在陈仓和付秀莹笔下,这种对城市的渴望是主人公奔赴城市的动力之源,对主人公的人生选择起到很大的主导作用,翟小梨嫁给章幼通就是女性进入省城一个最直接的途径.然而热切的渴望落实到行动中,终究会发现想象与现实是有落差的,这种落差就体现在二者对现实中城市意象的塑造上.

在陈仓笔下,现实中的城市充满了龃龉,想象中的美好在进城之后一个个被打破.主人公陈元很快发现,“乡下人”的身份在大都市是如此格格不入.他到了自己单位门口,门卫却仗着上海土著身份,不认他的居住证,硬是拦着不让进.对他而言,有权有钱有自由的幸福生活目标显得遥不可及.在追求而不得,遭受各种歧视与不公之后,作者笔下的上海城市意象随之发生了改变,主人公对城市不再是“热切的爱慕”,语气转为酸楚与讥嘲.如上海城市地标——东方明珠塔——变成了“大锥子”,不仅扎眼,更是扎心.一栋栋高楼也丧失了现代化的美感,被作者以粗鄙尖利的“戳破天”来形容.主人公身边没有亲人,孤独又潦倒,城市中的物象也呈现出“病态”——连上海的月亮也似乎“患了黄疸肝炎”.整个城市意象出现反转,呈现出病态化的表征.

归根结底,文学创作要首先与当下转型中的乡土现实联通.只有准确把握真实的乡土现实,才有可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物做出准确的思想认知与情感表达.在深入现实方面,作家们应该有更恰切的方式、更无缝的对接,准确评估当下“城”与“乡”的关系.在准确把握城乡关系的基础上,从个人经验的局限中走出去,融入时代精神的洪流,感受时代脉搏,才能真正在创作中揣摩和呈现关系中的人的情感落脚与命运走向.

注释

①该时期作品如潘训(潘漠华)的《乡心》、王任叔的《阿贵流浪记》、吴组缃的《栀子花》、王统照的《山雨》、丁玲的《奔》等,基本以破产农民进城之后的流民生活为表现内容,与启蒙与革命相关联.

②该时期此类题材长篇较为著名者,如尤凤伟《泥鳅》(2002)、李佩甫《城的灯》(2003)、贾平凹《高兴》(2007)等;中短篇如铁凝《谁能让我害羞》(2002年《长城》),鬼子《瓦城上空的麦田》(2002年《人民文学》),刘庆邦《到城里去》(2003年《十月》),邵丽《明惠的圣诞》(2004年《十月》),项小米《二的》(2005年《人民文学》),范小青《城乡简史》(2006年《山花》)等,作品众多,切入角度各异,结合不同的叙述结构、艺术手法,对进城农民的生存境遇、精神状态有集中而深刻的揭示.

③2012年6月陈仓在《花城》发表中篇小说《父亲进城》,开启了其长达七八年的系列“进城”题材小说创作,至今已经发表并出版二十余部“进城”系列作品.其中尤以《父亲进城》和《女儿进城》两部影响最大.2016年至2019年,青年女作家付秀莹的两部长篇《陌上》和《他乡》,也是由“乡村”到“城市”的“进城”题材创作,同样引起热烈反响和评论.《陌上》2016年10月甫一问世,便引发强烈反响,先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6年10月总榜、新浪好书榜2016年文学年度榜等,与格非《望春風》、贾平凹《极花》等作品一道入选“2016年《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并于2018年10月斩获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2019年长篇《他乡》出版,新浪读书则直接以“付秀莹新作《他乡》书写女性‘进城史’”为标题予以推介.

④⑤⑥⑦⑧⑨⑩[B16][B17][B18][B19][B20][B21]付秀莹:《他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14、15、30、50、51、53、52、51、51、51、117、136、138页.

[B11]铁凝:《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文艺报》2020年7月20日.

[B12]阎晶明:《陈仓文集》四部首发式上的发言,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49420885_729499,2018年8月18日.

[B13][B14][B15]陈仓:《女儿进城》,红旗出版社,2015年,第99、109、109页.

[B22]陈仓:《影子进城》,红旗出版社,2015年,第8页.

[B23][B24]陈仓:《父亲进城》,红旗出版社,2015年,第76、153页.

[B25]钱理群编:《乡风市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14页.

[B26]王德威:《原乡神话的追逐者》,《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26页.

[B27][B28]刘大先:《故乡即异邦》,《十月》2020年第4期.

[B29]陈仓:《地下三尺》,作家出版社,2018年,第326页.

[B30][英]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393页.

[B3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B32][B34]雷达:《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文艺报》2014年12月15日.

[B33]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管理世界》2018年第10期.

[B35]贾平凹:《写出个人和时代的命运交契,才是好故事》,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作研究中心主办的“春秋讲学”的演讲,腾讯网,https://cul.com/a/20160412/044597.htm?,2016年4月11日.

责任编辑:采 薇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land" and "Other Land" in the Novels of Farmers Going to Cities in the New Century

— Centered on Chen Cang′s and Fu Xiuying′s Related Literary Creations

Jin Ruixi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creations of the novels about farmers in cities he abandoned themselves to farmer′s thirst for city and their suffering in cities. Since the new century, Chen Cang′s and Fu Xiuying′s related creations present a transcending trend ,which means raising a train of thought on building cities (other-lands) into homelands. Bu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ir writing experiences, the lag of their reflection, and the conventional thinking of their creation, they two show the inheritance from the existing writing pattern when they build city image and country image in their fiction. The path construction between homelands and other-lands becomes baseless eventually. The reason is that writers increasingly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real living rural scene. Only when they grasp China′s tranormation from rural to urbanized and acquire the living experiences from the countryside, they maybe can make a breakthrough on related literature creation.

Key words:farmers in cities; city; homeland; construction path; rural experience

总结:该文总结:此文为关于新世纪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可作为农民和故乡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写作参考和职称论文写作文献资料.

新世纪引用文献:

[1]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 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2] 新世纪论文范文 关于新世纪类论文范例5000字
[3] 新世纪福音战士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新世纪福音战士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新世纪农民进城题材小说对故乡和他乡关系的建构》word下载【免费】
新世纪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