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奔向疫区的中国援非抗埃医疗队

主题:援非医疗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6

简介:关于医疗队疫情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医疗队疫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医疗队疫情论文范文

援非医疗队论文

目录

  1. 援非医疗队:中国医疗队:海地疫情随时可能爆发

文/《瞭望》新闻周刊特约撰稿 花晓 匡小文 记者 屈辰

中国援非抗埃医疗队半年多来累计收治接诊患者938例,确诊295例,治愈出院25例,阶段性实现了论文范文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目标

不清楚病毒来源,也没有特效药物.2014年以来,埃博拉以其病例数的“指数式”增长,牵动了全球关注的目光.

疫病无国界,患难见真情.2014年8月10日,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总书记、国家主席、论文范文军委主席论文范文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军队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组织优势,担当起疫情防控援助的生力军、主力军.

去年g月16日,由31名传染病专家和护理人员组成的首批援塞医疗队紧急出征.这也是我军卫勤首次成建制独立遂行海外重大疫情防控任务.

至今,已有近500名“白衣战士”站在了援非抗埃的最前线.他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怀揣一颗血性担当和大爱无疆的心,义无反顾地奔向疫区,和患者一道直而死神、奋战疫魔.半年多来累计收治接诊患者938例,确诊295例,治愈出院25例,阶段性实现了论文范文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目标,赢得了非洲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疫情凶险 时不我待

“疫情凶险不等闲”.2014年9月13日,接到搏击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的征战令,解放军302医院仅用72小时就完成了人员抽组、方案制订、物资筹措、防护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在多部门协同下,仅用7天时间,首批援塞医疗队31名队员就将位于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郊的综合性的中塞友好医院,改建为满足烈性传染病收治要求的专科医院.

在另一个抗击埃博拉的“主战场”,由总后机关、第三军医大学、沈阳军区组成的首批援利医疗队的164名队员,仅用28天便在利比里亚援建了一座设施设备一流、防控流程科学、拥有100张床位、总面积5400平方米的埃博拉诊疗中心.这令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由衷称赞中国的无私援助“引领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行动”.

面对地域环境生疏、疫情形势凶恶等考验,首批援塞医疗队队长、解放军302医院副院长李进在出发前曾撂下一句“狠话”:“如果有队员在非洲出意外,我就留在那里守着他.”

李进也坦言,接到任务后,心里曾“忐忑不安”——毕竟2014年以来,埃博拉疫情在短短数月就席卷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等国家,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15000例,死亡近6000人.

首次听闻“埃博拉”,首批援利医疗队医疗组组长、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教部主任吴昊只了解到其主要通过体液传播、死亡率高达60%~90%,并没有直观感受,直到遇到那次令他后怕的面试:

到达利比里亚后,因为人手不够,援利医疗队需要面试选聘当地护工.“第二天通知一位面试者参加培训,他却告诉我们已被确诊为埃博拉患者.”吴吴说,当时此人没有任何发烧迹象,举止正常.“我们最终没有感染,也许是喝了从国内带来的藿香正气水起了作用.”现在说来轻松,但可以想见吴吴当时承受了多大盼心理压力.打胜仗零感染

目前,中国医疗队是世界各国援非抗埃队伍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感染病例的队伍.

原因何在?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吕吉云一语道破:“科学防控、借鉴创新,成为圆满完成‘打胜仗、零感染’阶段性目标的重要原因.”

“‘战斗’很早就已经开始了.”笫二批援塞医疗队队长、302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陈吴阳记忆犹新:出征前,实战化训练演练就已在“模拟留观诊疗中心”展开——在比照疫区营造出的30多摄氏度闷热环境下,队员们需利用20分钟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还没有进行紧张工作就已经大汗淋漓,但每人每次都要咬牙坚持两个多小时,最后还需花费30分钟脱下防护服,体力的消耗可想而知.

除去“苦练内功”,援塞医疗队还借鉴抗非典的经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探索创新了包括穿戴11件防护装备、36步穿脱流程在内的10余项防控方案,制定《穿脱防护用品流程》《患者管理制度》《护理操作规程》等68类243条诊疗制度,一整套符合当地实际的疫情防控规范流程得到包括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引用.

高浓度含氯制剂是杀灭埃博拉的利器.但每次消毒从污染区出来的用品,却是—项“又苦、又累、又危险”的工作.含氯浓度0.5%的消毒液挥发的味道扑面而来,冲破护目镜和防护口罩的重重阻隔,刺激着医疗队员呼吸道的每个细胞.但为了‘零感染”的目标,没有任何人敢掉以轻心.

“医院内交叉感染是此次埃博拉疫情爆发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尽量确保每一个没有感染埃博拉病毒留观者的安全.”陈昊阳说,在埃博拉留观中心,医疗队员既要准确分诊,又要严格管理、科学防控,在确保埃博拉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同时,还要避免与疑似患者交叉感染.

对此,有关方面适时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体温连续远程监测预警平台,以便对工作人员诊疗工作和患者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提醒,方便患者测量体温.

吴吴说,既然制定了防控措施,就绝对不能蛮干.“其实我们连进病房的人员组合都有讲究.比如消毒工先进,清洁工再进,医护人员最后进.”

最终,在所有人的协调配合和积极参与下,论文范文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别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首批援利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护理部主任宋彩萍脑中满是同战友并肩抗击埃博拉、与非洲人民结下深厚友谊的场景.

2014年12月24日,只有5个月大的小约瑟夫被确诊为埃博拉患者.入院期间,患儿每天都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9℃左右.因其母亲病情已很严重,按照WHO推荐的喂养指南,医疗队决定改为人工喂养.

宋彩萍记得,每次进入病房,队员都不顾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带来的闷热,为患儿烧水、兑奶,并用滴管一滴一滴地把准确剂量的药滴到小约瑟夫嘴里.这一过程通常都需要2到3小时,从病房出来,大家大多都感觉快要窒息.

没过几天,小约瑟夫的病情突然恶化.都说氧气支持治疗对患儿很有帮助,但利比里亚首都的医疗用氧很难找到.第二批援利医疗队队长、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王云贵当即表态:“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当地有一家有氧气,都必须给我弄过来.”

已至深夜,王云贵的电话甚至打到利比里亚卫生部长那儿.最终花了一整夜,医疗队借到了氧气罐.当地中资机构还帮忙赶制出一副铁架子,以防氧气罐砸到患者.

“把氧气罐挪到病房里可费了不少功夫.”吴昊说,受条件所限,医疗队员甚至还自制了吸氧管.而在穿着防护服一点点将氧气罐挪到病房的三个小时里,医护人员的后背早已湿透.

然而,小约瑟夫终未敌过埃博拉的侵袭.“我终究把遗憾留在了非洲.”埃博拉诊疗中心治疗一区医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陈盛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就在今年1月11日,诊疗中心传来好消息:包括7岁的小罗伯特在内的3名患者血液检测埃博拉病毒连续2次均为阴性.根据世卫组织相关规定确定为治愈,可于12日出院.

“敬礼!”出院的小罗伯特走到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门口,抬起右手向送别他的叔叔阿姨们敬了一个军礼.

出院当天,3名康复者还和中国首批援利医疗队一道,共同栽下3棵象征健康、生命和美好未来的橄榄树,并唱起一首名叫《消灭埃博拉》的歌:“埃博拉肆虐,人民饱受痛苦.别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当地医护工作者医疗流程和技术,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抗击埃博拉的医疗队,也是中国援非抗埃医疗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陈昊阳很快意识到:这次“授之以渔”的过程注定不会顺利——塞拉利昂的医护人员很少具备传染病防治知识与业务技能,防范意识淡薄,甚至连口罩都不会正确佩戴.

“从‘零’开始.”首批援塞医疗队31名队员采取“示范教学、分组训练、录制视频、情景模拟”等方式,冒着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身着1l件防护用品,强化36道穿脱流程的训练,对47名护理人员和40名保洁人员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一遍不行两遍,一套动作每天重复数十次.最终所有工作人员经过严格培训,逐一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援非医疗队:中国医疗队:海地疫情随时可能爆发

援利医疗队则挑选部分教授组成培训小组,研究设计出12个授课模块和5种教学方式,编印制作3套知识手册和2套视频资料,先后培训1500多名利方人员,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当地提高埃博拉防控能力.

“我们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把中国成熟、高效的医疗流程和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抗击埃博拉的医疗队.”首批援利医疗队论文范文专家、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传染科主任毛青说.

此时,援非抗埃防控任务还未结束.包括42名军队医护人员在内的全国医疗精英正奋战在埃博拉疫情防控一线,为最终取得抗击埃博拉的胜利贡献着力量.

总结:本文关于医疗队疫情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援非医疗队引用文献:

[1] 医疗队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医疗和中国军情相关论文范本8000字
[2] 医疗队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孝感和医疗方面有关论文范例2万字
[3]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论文范文 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方面硕士论文范文2500字
《奔向疫区的中国援非抗埃医疗队》word下载【免费】
援非医疗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医疗队疫情相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