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学定教课程设计重建——人教版新教材《“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为例

主题: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2

简介:关于对写作学生思想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学生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学生思想论文范文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论文

目录

  1.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2. 二、第一次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3. 一、“师夷长技”
  4. 1.“师夷长技”的提出
  5. 二、维新变法思想
  6. 三、第二次设计: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不容易
  7. 一、“开眼看世界”
  8. 1.原因
  9. 2.代表人物
  10. 3.影响
  11.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 1.提出的背景
  13. 2.实践——洋务运动
  14. 3.影响
  15. 三、维新变法思想
  16. 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17. 2.实践——维新变法运动
  18. 3.影响
  19. 四、第三次设计:教学理念的改变带来授课方式的转变
  20. 一、两面的林则徐
  21. 1.我们熟悉的林则徐
  22. 2.你不知道的林则徐
  23. 二、不一样的李鸿章
  24. 1.先进的李鸿章
  25. 2.彷徨的李鸿章
  26. 3.传统的李鸿章
  27. 三、变法的康有为
  28. 1.强烈救世的康有为
  29. 2.无奈的康有为
  30. 五、总结
  31.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2011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吴仁山讲话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21) 廖丹萍

笔者尝试使用新教材缘于参加赛课,抽签结果是选了人教版的新教材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在教学设计之初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也不清楚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接受赛课任务后,经过认真学习及同事间的反复听课、讨论和修改,才逐渐有了了解.下面结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的几次课程重建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初步认识.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要改些什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则提出,新课程改革要构建新学生观、新教师观、新学习观、新师生观、新课程观、新教学观、新评价观.这些说明要做好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带来观念的变化: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对教材观念的变化以及对学生观念的变化.

二、第一次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学影响非常大,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教学方式的改变.以笔者教学《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一课为例.刚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脑海中没有新教材的理念,仅凭着老教材的上课模式和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对新教材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次设计

一、“师夷长技”

1.“师夷长技”的提出

(1)两个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

②魏源与《海国图志》

(2)“师夷长技”的原因

2.“师夷长技”的实践——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为什么要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实行的目的

(4)与林则徐、魏源的关系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2011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吴仁山讲话

(5)实行的结果

二、维新变法思想

辩论:要不要维新变法

正方:要维新变法

反方:不要维新变法

(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2)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区别

(3)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4)维新思想的影响

第一次课下来同组的教师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本节课有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观念的变化?从哪些方面体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这几个问题抛出来,笔者一下子就懵了.因为设计本课的时候笔者更多考虑对教材如何处理,教学如何围绕着本课的核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的三个内容,即背景、过程、影响,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了辩论.因此自认课堂设计还不错,以为这就是课程改革.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教而教,围绕着教材教,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想到这样设计给同事的印象是笔者的教学观念没有变化.

于是笔者开始思考: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变化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其次要求对教材观念及对学生观念的变化.教学观念变化的基本要求是做到以学定教,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打破原有的教师满堂灌、学生闷头记的教学现象.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学会在课堂中留白,让师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带着这一认识笔者再次进行课程设计.

三、第二次设计: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不容易

第二次设计

一、“开眼看世界”

1.原因

2.代表人物

3.影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提出的背景

2.实践——洋务运动

3.影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2.实践——维新变法运动

3.影响

这次设计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所以上课时自我感觉不错,但是同事听完课后认为“和第一次设计相比可以看出教师思想观念已经有意识地转变,但是对教材观念、对学生评价观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两次教学设计并没有多大区别”.经过自己仔细对比、分析两次教学设计,才发现表面上看两次设计是不同的,但从深层次分析就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变化.从对学生的评价看,两次的教学模式都习惯于以背景、过程、影响这三方面进行设计、授课,侧重点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和认识依然停留于知识点的掌握与否,忽略了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成长.从教师对教材的观念看,在教材的处理上两次授课都侧重于如何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思想史的特点没有体现,教学的设计严谨有余,而让师生思想的碰撞留白不足.

两次教学设计都沿袭旧教材的教学方式,没有体现新教材的理念!这时笔者才意识到原有的教学习惯影响有多大,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而要改变教学习惯还要对新旧教材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于是把新教材的教学大纲和课本阅读了一遍,体会新旧教材的区别:旧教材是以通史的形式编写高中课本,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脉络比较清楚,它给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网络,而对专题史不太重视,因此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侧重于对知识前后联系的分析.旧教材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能背书就可以把历史学好.而新教材把初中的教学纳入了高中教学的视野,高中的课程不再是初中课程的重复,而是在初中的基础上以专题史的形式编写教材.要把高中的历史学好,得有初中的通史知识,否则很难弄清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和相互间的联系.因此反映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侧重点不在于是否能抓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而在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收获些什么;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关注的重点所在.

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后,要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还需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于是笔者又找来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郑大华、彭平一的《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刘大椿、吴向红的《科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罗怡明的《康有为君主思想研究:康有为君主思想的演变及探析》等一些书籍、文章来阅读,通过阅读、查找相关的书籍开拓自己的视野,通过知识的积累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教学达到举重若轻.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才有了第三次的教学设计.

四、第三次设计:教学理念的改变带来授课方式的转变

第三次设计

一、两面的林则徐

1.我们熟悉的林则徐

2.你不知道的林则徐

二、不一样的李鸿章

1.先进的李鸿章

2.彷徨的李鸿章

3.传统的李鸿章

三、变法的康有为

1.强烈救世的康有为

2.无奈的康有为

第三次设计才真正把握本节课要从哪些方面体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要以学定教,所以笔者决定把本节课的第一大亮点放在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史.对教材处理的变化,不再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通过史料的补充丰富教材的内容,所以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放在以史料的比较推动教学发展.对学生评价的变化,不再限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拓宽视野,培养思想情操,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中就借助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这样在反复的思考与修订才最终形成完整的思路.

第三次设计的第一大亮点在于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史,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看,要把思想史的内容上得既有深度学生又爱听有一定的难度.思想文化的内容不能讲得太抽象,否则学生不好理解,而且容易上成政治理论课.在寻找本节课有什么亮点的过程中,笔者想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给15岁的孩子讲述哲学的方法是:让一个个历史名人重新站起来,让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思想,让站在历史这一端的我们和站在历史那一端的他们跨越时空界限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烈感受思想巨变的沧海桑田.

教学理念的根本改变,带来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笔者最后决定选取三个历史名人,引领学生感受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第一个林则徐,选他而不选魏源,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的两面性深刻反映了在西方文明大举进攻的时候,即使如他这样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也认识不到当时中国不改革就没有活路的状况.第二个李鸿章,他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性人物,洋务运动是在“师夷长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主要通过他在洋务运动中的彷徨,反映新思想到来时社会存在的强大阻力和国家面临的艰难局面.第三个康有为,他是维新变法的代表,用他来说明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学西方已不仅是朝廷的官员,还扩大到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通过康有为变法前后思想的变化,说明当时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学技术的同时要变革旧的制度,同时也突出以他为代表的社会先进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刻有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用三个历史名人带领学生体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是如何蹒跚前行的.

五、总结

教学理念的变化带来对教材处理和对学生评价观念的变化,这体现在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用史料比较推动教学.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认为,知识与能力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进一步印证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第一,选什么样的史料?使用这些史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本课是思想史,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名人进行思想交流,教学中要让学生倾听历史人物的声音,触摸他们的思想,所以设计时应首选第一手史料(历史人物的原话或文章),能反映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主张.其次是后人评价的史料,这一类史料(有些是资料)的选取是为了立体展现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名人,培养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第二,如何把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本课讲述的是论文范文战争、第二次论文范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社会思想文化受到的巨大冲击,夹在新与旧、东方与西方剧烈冲击下的历史人物,他们是矛盾与彷徨的,课程设计意图是通过三个历史人物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矛盾与彷徨,突出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是如何艰难地向近代化社会迈进的,所以围绕着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分别设计的几个大小标题,既是为了突出历史人物在东西方碰撞中内心的矛盾,更是为了把史料与教学内容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整合.当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评价就不再受原有的教学习惯的影响,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几经修改最终成稿,多次试讲反复修订才形成最后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才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给自己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冲击,才知道所谓思想观念的改变既要包含自身教学理念的变化,也要包含对教材观念的变化,更要包含对学生评价观念的变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新教材的理念: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庞丹丹)

总结:本文关于学生思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引用文献:

[1] 毕业论文调研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答辩
[2] 毕业论文调研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格式
[3] 调研报告基本写作方法 调查报告写作方法
《学定教课程设计重建——人教版新教材《“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为例》word下载【免费】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