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乡情、认同、维系:传播仪式观视阈下的大湾村社火

主题:社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简介:本文是关于乡情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社火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乡情论文范文

社火论文

目录

  1. 一 传播的仪式观
  2. 二 社火表演对传播仪式观的建构
  3. (一)社火表演中仪式化的传播形式
  4. (二)社火表演对仪式观中传播媒介的建构
  5. (三)仪式观视角下社火表演的共同体建构
  6. 三 结语

摘 要:传播的仪式观指出传播是对一个社会的维系,是共享文化的过程.社火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祈福、庆祝等多种含义,从传播的角度看,社火通过各种媒介符号将人们聚集起来参与到庆典中,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强化了对文化信仰的认同.天水市大湾村由于地形分布特点和自身传统特色,社火表演不同于其他地方,这一仪式活动在联系村民情感、维系村庄秩序和构建群体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共享文化;社火

一 传播的仪式观

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他认为以往美国文化中的传播就是将信息在空间上传递给他人,以达到控制的目的.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有了新的阐释,他从文化层面提出了传播的另一种形式-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①.受杜威和芝加哥学派思想的影响,他指出传播的意义在于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的社会,通过传播社会得以创造和维系.凯瑞的仪式观将传播看作是包含了多种社会意义的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二 社火表演对传播仪式观的建构

社火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庆祝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各地会自发组织社火表演,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活动,包括各种形态:舞狮、舞龙、跳秧歌儿等,具体形式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式,但都是从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传承下来的,寓意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凯瑞指出“传播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②.传播是一种共享文化的过程,重点意义在于过程中的参与分享.因此从仪式观的视角看社火表演就是一种民间的文化仪式庆典活动,是人們聚集在一起共享文化的过程.

(一)社火表演中仪式化的传播形式

社火表演作为春节期间各地庆典活动的仪式,传播形式也具有多样性.我们将社火表演看作一种传播现象,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4种传播形态: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这些在仪式中产生的传播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联系起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维系了基本的社会秩序.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湾村的社火同样存在这4种传播形态,但因大湾村地形的特殊性,大众传播仍显得最重要.

1.仪式化表演中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作为最基础的传播形式,个体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动作、表情、声音、神态等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传达的意义容易被理解,更能产生共鸣的情感.

社火表演作为庆典仪式,将不同的社会成员聚集在一起,为人际传播提供了平台,在仪式情景中,人们利用身体感官等形式进行直接交流,传播更具真实性.大湾村的社火会轮流到村民家里进行表演,称为坐庄,庄头要准备各种招待品,村民聚在一起边吃边谈.在表演时,观众一边观看仪式,一边相互交流,通过语言、身体或者其他暗号提示旁边的人观看精彩的节目或交流观看的心得体会.大湾村的社火表演不仅是为新的一年所进行的祈祷,也是村民之间联络感情的纽带,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社火,大湾村的社火会将本村的特色和方言加入到表演中,以传承给后代.戈夫曼将表演分为前台和后台,社火表演的演员在后台准备时,互相交流表演经验、熟读台词,信息的互通潜藏在漫无经心的聊天中;在前台表演时通过服装、声音等,把观看者带入表演的场景中,表演者和观众之间通过想象的情景互动,增进了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2.仪式观下共享的群体传播

仪式观强调传播享文化的过程.群体传播的常见表现是多数人聚集在特定的场合进行信息的交流.作为一种双向性很强的直接传播,交流的内容和效果是互相反馈的.在正月十五,多个村庄的社火聚集在大湾村进行表演,将各自最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展示出来,周围村庄的人会赶来观看这一视听盛宴,在这种公开场所相互交流切磋.群体意识在群体传播中非常重要,在社火表演时表现的尤其强烈,观看人员不是以群体成员身份聚在一起,而是分散的、无组织的,周围的人可能都互不认识,但会互相讨论表演节目,评价节目的好坏与群体身份相联系,两个不同群体的人会对其他群体的节目作出负面评价,而对双方群体的社火表演持正面评价,在对话交流中“我们”式的语体-如我们村、我们的节目-加深了个体的群体身份认同.

3.仪式传播下的大众传播工具

任何传播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传播媒介作为载体,麦奎尔认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关系的③,大众传播通过扮演解说员、路标、镜子等社会角色,成为连接我们和现实社会的桥梁.早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是我们了解信息的重要窗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手机、电脑等成为我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作为听觉媒体的广播,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在大湾村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湾村背靠着蟠龙山,呈带状分布,村民间相隔较远,村子里需要商议的事情都会通过广播告知村民,是村民快速了解村里事务的重要工具,在社火表演前,村民们会等着广播通知看社火的时间和地点,当广播声开启的时候就好像某个神圣的仪式开始了,大家会驻足倾听,不错过任何从广播里传来的声音,而等待广播通知已经成为村民观看社火表演前的一个仪式.

4.仪式表演中的新媒体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交流工具,各种社交软件的开发应用,打破了时空限制,尤其是以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的流行使传播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信息的发送和互动同时进行.以快手为主的直播软件在大湾村社火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演者在快手直播表演现场,通过现场解说与舞台表演的呈现让不在现场的观众在观看直播时产生一种在场的心理体验,在拉近乡情的同时也将当地社火表演的传统习俗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社火表演对仪式观中传播媒介的建构

凯瑞指出“传播通过符号形态的建构、理解与利用创造了现实,并使现实成为一种存在”④,他认为传播是符号互动过程.仪式通过运用符号展示来构建意义上的一致性,在社火表演中,人们利用一系列象征符号构建了社火在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圣意义.

1.视觉符号的展示

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视觉符号以色彩、光线等元素传达信息,通过感官刺激吸引注意力.在社火表演中人们通过视觉符号的展示来传达庆典活动的意义,表演者通过形象装饰沉浸在扮演的角色中,脸谱作为视觉符号,告诉人们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有不同的类型,通过脸谱的类型来判断人物的性格、命运;参加表演的人会穿戴统一的装束,颜色搭配都有讲究,舞狮的人服装都是红色的,寓意红红火火,舞龙的服装是的,这和中国古代代表贵气有关;其他服装颜色根据表演的节目而定,比如唱曲儿的要求服装是上衣下裙,佩戴古箍;饰演媒婆的人左边嘴上角要点个黑痣,这样的形象展示很容易让人们猜测出人物背后代表的含义.通过用这种视觉符号来突出仪式的独特性、神圣性,营造欢庆的氛围.

2.听觉符号的展示

视觉符号通过色彩搭配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听觉符号能够给人带来更直接生动的感受,使人更容易沉浸在符号建构的情景中,在社火表演时表演者现场唱曲儿,表达所扮演人物在戏曲情景中的情绪,唱曲人的声调会比平时高,人们会通过唱曲人的声音来判断人物的喜怒哀乐,还有二胡、三玄等乐器的伴奏,结束时会用敲锣打鼓的声音来告诉人们表演结束了.作为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规则,锣和鼓成为大湾村演奏的主要乐器,锣鼓升天在当地代表着喜气,具有好彩头的寓意.相比视觉符号,听觉符号使仪式效果更强烈,更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强化共同体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信仰.

3.仪式观下的场域建构

传播是现实的符号生产过程,现实是由符号和特定的联合行动构建的,而空间的稳定性为现实构建提供了平台,仪式性活动的特征之一就是稳定性.大湾村的社火每年都会如期举行,时间很固定,最后结束庆典的地点都固定在村里的菜园寺,稳定的仪式场景使得社火表演更具有一种神圣感,强化了村庄凝聚力.其次,手机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通过社群性的传播,将各类信息传播给同类群体,现场和在场感融合在一起,线上直播模式使得人们即使不身处现场也有一种在场的共享感觉.在社火表演时,现场参与的人会通过手机直播给未能到现场的人,在直播时与现场进行互动,即使未能到现场参与庆祝,通过手机也会产生一种在场参与的共享体验感.

(三)仪式观视角下社火表演的共同体建构

仪式觀视角下的传播具有参与、共享、维系等特征,人们参与到仪式性活动中,产生共同的文化体验,并从现场活动中获得共同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完成共同体建构.而媒介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使得这种现场参与感降低,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参与,这种仪式活动中的互相交流,在心理上给人们造成一种归属感,获得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完成共同体的建构.

1.仪式观下的边界建构

从仪式观视角看传播的作用不是提供信息,而是一种确认,包括身份确认和文化确认.对于身份的确认主要从现实的社会生产中获取,通过统一的服装、习惯、地域标志等显现.在大湾村的社火表演中,人们通过对演出服装和道具装饰的规定,来区别自己与其他村庄的不同,另外在社火表演期间在村口和村尾搭建代表村庄特色的彩门,过了彩门就相当于进入村庄了,言行举止要符合村庄的风俗习惯,通过这样一种地域标志物的边界建构,在村庄内部形成一种“我们”的共同体意识,从个人身份认同到群体身份认同,在村民心理上建立归属感,增强村庄的凝聚力.

2.仪式观下的文化建构

文化是一种集体意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文化建构的表现是对仪式活动中的程序和规则的传承,大湾村的社火每年如期举行,这是对村庄文化的传承,社火表演中缴纳的会费集中起来为村民服务,这成为村民的一种集体意识.社火表演中的节目形式是从以前的传统中流传下来的,村民对这一秩序的遵守与传承,巩固了文化认同在村民心中的地位.社火表演作为这样一种共享文化的仪式,塑造了人们共同的文化信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 结语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人们从文化层面研究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对共同体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而仪式对于共同的意义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仪式化活动中,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交流分享信息,反映出了仪式共享下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人们寻求信息是为了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传播是消除不确定性的手段,社火表演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了解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并作出适当调整,不让自身与社会脱节,通过这一仪式化的活动构建一个有意义、有秩序的文化共同体,将个体纳入到团体中,从“我”变成“我们”,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约书亚·梅罗维茨.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M].邢春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5] 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6]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 任宝旗.全媒体视域下宗亲文化传播对社会的价值维系—以河南卫辉比干祭典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02):62-65.

[8] 洪杰文,刘建明.“传播的仪式观”的思想渊源探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206-215.

[9] 刘建明,徐开彬.“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之原因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2015(04):80-84.

[10] 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08:44-49.

[11] 成云.传播学视域下的春节“走亲戚”习俗研究 —以山西霍州杜庄村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3):131-134.

[12] 傅叶芝.节日仪式传播的文化共享与信仰重塑——以湘西苗族“四月八”跳花节为例[J].传媒论坛,2019(17):165-167.

[13] 任宝旗.全媒体视域下宗亲文化传播对社会的价值维系——以河南卫辉比干祭典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S2):62-65.

[14] 谢太平.乡村影像的“自—他式传播”与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创新——基于西北村庄的田野考察[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7(05):120-127.

[15] 熊迅,李婧.仪式与传播的互融———以广西宜州壮人的葬礼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05):40-43.

注释:

① [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7页.

② [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7页.

③ [荷兰]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54页.

④ [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13页.

作者简介:张芸(1994-10),女,甘肃天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专业:新闻与传播.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总结:本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社火方面的乡情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乡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社火引用文献:

[1] 屋檐下和乡情论文怎么撰写 屋檐下和乡情在职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同样的乡情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乡情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3000字
《乡情、认同、维系:传播仪式观视阈下的大湾村社火》word下载【免费】
社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乡情相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