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探析

主题:探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3

简介:本文是文化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探析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文化论文范文

探析论文

目录

  1. 一 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2. 二 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现实表现
  3. (一)民间歌舞艺术
  4. (二)民间工艺
  5. 三 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6. (一)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7. (二)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8. 四 新时代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路径探析
  9. 五 结语

摘 要: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极为重视.珞巴族作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需党和国家给予更为广泛、持久、深入的扶持.在珞巴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实现珞巴族民间文化健康长效发展,无疑是珞巴族人民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珞巴族被识别为单一民族及人口较少民族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珞巴族人民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珞巴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所遇问题,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珞巴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珞巴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6-0045-05

关于珞巴族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40年代,E.T.达尔顿所著的《阿萨姆的米里人和阿波尔人》书中便出现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渐转变的珞巴族原始部落.此后,西藏诸学者、探险家们的考察足迹便踏上珞巴族长期繁衍和生活的广袤土地,向世人揭开了珞巴族悠远而朦胧的神秘面纱.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对于珞巴族的探究更加丰富而多元,珞巴族民间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开始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重视.

一 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广袤无垠的喜马拉雅东段以南,被称为“洛渝”,是珞巴族祖祖辈辈繁衍和生息的地方.洛渝地方“隔沟如隔世,一山有四季”是一个气候多样,物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被誉为“西藏的江南”.在“洛渝”之间,珞巴族主要分布在察隅、米林、隆子、墨脱等地,拥有久远历史脉络和丰富民间文化.改革前,珞巴族间的记事方式仍为原始传统的结绳刻木,数字观念十分缺乏.?譹?訛

珞巴人口分布整体呈现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散居于达木、南伊、斗玉各民族乡.传统社会行业分工较为模糊,男女性皆有各项,男性以农牧业、猎户、篾匠为主,女性多为纺织、编染、种植等不一,男女行业常有重叠,相互兼容.珞巴族的语言隶属汉藏语系下的藏缅语族,其内部尚无文字出现,且有着复杂的各类方言土语,常见的三种语言名为义都、博嘎尔与苏龙.因其无文字,珞巴族集体创造而来的民间文化传递主要分为行为表达和口头相授两种形式,代代传下了各类神话传说、祷词仪式、谚语故事等,留下了无尽的民间文化瑰宝,也形成了独特古老的珞巴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西藏和平解放、改革、改革开放到跨进新时代,珞巴族人的生活真正做到了短短数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变化.本文也旨在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行民族识别后,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大力扶持,以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发展为例,借由民间文化中民间歌舞与民间工艺的发展历程,尝试探索新时代下人口较少民族中珞巴族的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向.

我国对于珞巴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科院西藏少数民族考察队在第一次大范围民族识别工作未完全甄别出所有少数民族的情况下,对珞巴族进行的身体力行的调研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民委主持编纂“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诸如《珞巴族简史》等重要图书陆续完备,这些书籍荟萃少数民族大量原始资料,?譺?訛人们对于珞巴族的了解,也走出浅显,从而更为普及深入.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国家对于珞巴族的考察多集中于民族历史、社会生产力和语言层面,例如张江华等人所著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考察记》,以调查的形式指出了研究民族历史不可流于民族文化表象的观点.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于珞巴族的探究拓展更加多元丰富,针对民间文化的考察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从单纯的走访纪录到而后的学术探索,珞巴族的民间文化透过新时代的各方载体,得以传播普及从而为人熟知,研究门类也更为广泛.例如,于乃昌《痴迷的信仰与痴迷的艺术——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与文化》一文介绍了原始文学艺术的产生轨迹;史学家顾祖成一书《从博嘎尔民间传说看珞巴族的起源和社会发展》以民间传说见珞巴族源发展;涂青华的《珞巴族音乐简析》带众人进入珞巴族的艺术范畴;陈立明《珞巴族传统居住习俗及其变化》则以珞巴族的所居为例,介绍了种种传统民俗等等.学者们的关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一个历史弥久而又常新的立体多元的珞巴民族,以其丰富的各类文化传承与精神力量,鲜明的活跃在了当今时代.

同时,我们也对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研究的方向产生了新的思考:当今对于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研究,多停留于具有充分实证性的田野调查中,尽管研究视角不断放大,但仍要警惕“新瓶装旧酒”的风险所在.珞巴族的民间文化中,不乏濒临失传的工匠手艺、图案审美的独到见解与复杂精妙的织纺作品,今人的研究或可将注意力扩展至艺术、统计等多种角度,兼之与现代网络媒体等平台的广泛应用,增强民间文化保护的同时,使传统的珞巴民间文化受到系统、动态、立体的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 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现实表现

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广泛流传于社会基层,内容涵盖很广,蕴含诸多生活智慧.既涉及歌舞艺术,又包含工艺美术,科技教育.有着创作自发、实用娱乐等特点.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多维角度更加深入了解珞巴族.

(一)民间歌舞艺术

珞巴族人能歌善舞,古老悠扬、拟兽仿鸟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舞,丰盈着珞巴族人的精神生活,一代代傳承着朴素原始的民间文化.

歌舞二字,以歌先行.珞巴族的民间音乐中有着体量丰富的动人民歌,可称得上是乐与诗的两相结合.民歌大体分四类,分别是主唱叙事与庆典内容的歌曲“夹依”,主唱社会风俗与礼仪的歌曲“勃力”,主唱战斗复仇的歌曲“月”,以及主唱祭祀宗教的歌曲“亚里”.“夹依”歌常用于各大庆典,以叙事的方式进行演唱,在各个欢庆隆重的场合,让歌声讲述神话历史、英雄史诗抑或是族际渊源,有着鲜明的说唱节奏;“勃力”歌则更为贴近珞巴族人的生活生产,每逢婚庆大事,乔迁宴乐,又或是青年男女间互生情愫的美好时刻,各类礼俗“勃力”歌便发挥效用,以情歌酒歌的浪漫形式烘托氛围,表达珞巴族人的喜悦祝福;“月”歌又称复仇歌,相较其他珞巴民歌,则更为慷慨激昂,它号召珞巴族人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体现出了珞巴人团结勇猛,同时又热爱家园,渴望和平的民族特质;“亚里”歌仪式感很强,常被吟诵于繁复的宗教仪式上,曲调肃穆,词句富有神秘感.除此之外,还有展现劳动、体现时政的种种珞巴民歌,演唱形式也十分多样.无论是较为常见的对唱,还是稍有所别的合唱与独唱,都讲求抒发真挚的感情,随性而歌,歌出珞巴族人的浓烈体会.

伴随着传统珞巴族民歌而产生的,是形式多样的珞巴舞蹈:既有象征着绝对力量,气势威严,具有鲜明珞巴族风格,只能由男性表演的“刀”舞,也有身着盛装,为期足足九天的“索波独努”——杀水牛舞.除此之外,还有反映珞巴族人生活实践的“驯牛”舞;样式规范,男女集体共参的“都怒”舞;媚神娱人,只有脚步动作的“边波独怒”舞;鼓舞出征,伴以“月”歌而起的“波德刚德”舞和“复仇”舞.

品类繁多的舞蹈既体现出珞巴族人丰富饱满的业余生活,也向世人展现了热情刚烈而又不失顽强进取的珞巴民族性格.载歌载舞的珞巴族人,在歌舞声中不仅有了欢聚一时的娱乐机会,也借由身体语言传达着珞巴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想往.

(二)民间工艺

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审美体现在各方各面,尤其是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载体的工艺美术方面.从纺织技艺到雕刻绘画,种种工艺品在珞巴族人的巧手下,被赋予了使世人赞叹的美丽.

织染工艺?譻?訛是珞巴妇女的拿手绝活,织染原料多来自山羊毛和野生植物纤维.到了近代,棉花作为原料使得缝制衣物得以出现.传统的珞巴妇女在空闲时间拧动纺锤,手指搓捻浸泡好的植物纤维与棉花羊毛,再加上数次实践而来的矿物植物染色技巧,而后使用腰机一次次纺织,简单的8寸宽布诞生于一双双巧手.通过彩线的增减配合,添辅以海贝松石金属的数次装点,裁剪过后,繁复精美,配色合理的纺织品便出现了.

伴随织染工艺而生的,是穿戴讲究,审美大方的珞巴族人在造型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工艺.珞巴族人的配饰品类繁多,常见于海贝彩珠、腰环弓箭、铜铁制品、皮革兽牙等等,以佩戴部位可分为头、项、腕、腰、背五饰.珞巴族人的頭饰包括帽、发、耳、鼻.珞巴族男女皆有耳饰,原材料取自竹藤和各类金属,兼或镶嵌绿松石,十分美丽.

如果说织染和装饰工艺解决了珞巴人的穿戴问题,那么实用工艺就是提升珞巴人生活保障的重要工艺.小到家居生活的室内容器,防雨、防晒的斗笠蓑衣,大到木栏结构的竹木建筑,甚至还有极富盛名的藤编架桥,小小的竹藤在珞巴族人的手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大问题.

珞巴族的民间工艺不但解决了珞巴族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兼具美感,作为优秀的珞巴传统文化而被代代传承,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动人光辉.

三 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以进行民族识别后,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在被世人所惊叹和熟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难与瓶颈.如何将古老的民间文化在今世焕发新的生机,这引发了本文对于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下取得更好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在进行民族识别之前,珞巴族常以藏族的一部分为人所知,虽然受到国家统一照顾,却受各因素限制难以继承和发展富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民族识别工作开展后,1965年8月,珞巴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首先将珞巴族划出藏族支系,开始以一个单一民族的形态出现在众人的视野,社会关注度得以聚焦.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受到了专门的保护和弘扬.也使得珞巴族这一民族的各项具体发展就得以开展实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珞巴族位于我国西藏边境,“经济唱戏,文化搭台”国家与社会各界对于民间文化的扶持发展与科学的经济规划,发挥了优势特色,增加了族民收入,改善了族民生活水平,且带动经济了结构调整,形成了特色经济文化产业,加快了边境地区发展与边疆巩固.?譼?訛

其次,对于珞巴族传统民间文化的挖掘探索,调动了珞巴族文化资源,让世人见到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从而扩大了珞巴族民间文化交流传播范围,增强了珞巴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再次,珞巴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不论是特殊的方言土语、抑或是风俗习惯与传统衣食住行所体现出的各类工艺.国家与社会各界的扶持引导均起到了对珞巴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提高了珞巴族人的文化素养与技能水平,使之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日趋走向新的高度.

(二)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珞巴族人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珞巴民间文化.今日的珞巴族,在物质生活层面,可说较以往而言,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时,在党和国家不遗余力地政策帮助下,在西藏地方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与各界人士的扶持中,珞巴人民的生活更加现代化,住宅、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譽?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

首先,古老的技艺、特色的手工面临着消弭的险境.当顺畅的网络、便捷的交通带来流水线上或轻薄或保暖的衣物;当复杂繁多的装饰品、实用的家居器皿在超市店铺随手可得;当睁开双眼便可看到世界的变化.不知不觉间,珞巴族人开始拥有更多的美好生活.同样在无声无息间,竹木杆建筑开始湮灭,美丽的传统服饰暗淡的失去色彩,叮当作响的配饰不再发出声音,古老的民歌新一代难以传唱,欢快的舞蹈大多停留在了以往的步调.

其次,我国对于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发展助推主要是以政府和相关单位企业的扶持项目实施来进行的.在各项规划之初,国家民委有着一套详尽的例则,要求进行民间文化发展时要结合具体的村落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独到的民间文化基础,发展适宜的特色项目,争取做到“一族一策、一村一策、一山一策”.?譾?訛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或对于珞巴族基层状况摸排不够彻底,许多项目的开展遇到了许多难题.例如已经扩大对民间工艺品产量的同时,却因忽视交通等要素造成的产品难以流入市场等问题时有发生,使得珞巴族民对民间文化发挥特色优势,改善民生的心理预期降低.另外,模式化的项目规划不够具体切实,对于珞巴族民间文化的发掘方式单一,古村落千篇一律的旅游开发与简单的编织纪念品难以达到打造文化品牌名片,吸引外来交流与带动产业发展的效果.

再次,珞巴族民的了解、熟悉与高度认同和切实掌握是促使珞巴族民间文化传承不灭发展不息的核心所在.尽管在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各项资金技术的支持之下,珞巴族传统民间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与珞巴族民新的谋生需求,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珞巴人不在少数.

较之于民族识别和各项政策扶持前,珞巴人的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对于民间文化的熟悉程度却有所降低.传统的民间文化不再是解决珞巴人娱乐审美问题的单一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珞巴人大多不再掌握传统的民间工艺与民间歌舞,对于史诗传说,谚语故事更是知之不详.这些优秀灿烂的民间文化,不应被淡忘于历史的烟海.事实证明,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珞巴民间文化有利于增强珞巴族人的凝聚力,有利于带动发展珞巴族经济,有利于增进珞巴族人的文化自信.每一个珞巴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族间文化,让古老的珞巴民间文化在今世焕发新的生命力,民间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四 新时代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路径探析

传统的珞巴民间文化,真的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了吗?答案是绝不然.珞巴族不能失去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无论是歌舞艺术还是民间工艺与器皿用品,都是珞巴族历史的缩影见证,是长久以来珞巴族人心血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中灿烂辉煌的国之瑰宝.这些本可以在当代备受瞩目的特色传统文化,应当于珞巴族人一起同享共进.面临着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的危机,党和国家带领珞巴族民,走上了一条充满生机的道路——传承之路.

西藏地方政府灵活使用权利,组织、支持有关单位和部门收集、整理和翻译出版珞巴族历史文化书籍,保护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珞巴族民间文化.从将珞巴族的民间工艺、服饰等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始,到组织推动培养人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对传统的珞巴民间工艺进行择选扬弃,减少落后的传统技术所带来的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围绕着珞巴传统文化工艺产品的生产,到将高质量的珞巴族传统民间文化产品销往当代市场.目的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當地人民生活质量,解决就业问题的新兴产业,汇集众力众智,多方谋求发展,让古老的技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保障生产的同时,国家大力投入援藏基金,地方配合对口支援,如福建省对口支援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用试点带动民俗文化村建设,?譿?訛并设立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展厅,在展厅中,参观者既可看到流传已久的神话史诗,又可看到珞巴族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加之以丰富的珞巴服饰、民间工艺品、器皿竹编等实物展览.以旅游业带动珞巴族民间文化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具有古老而质朴的美感.

另外,当地政府在村落组织成立文艺表演队,打造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每逢节日庆典,队员们身着珞巴族传统服饰,表演民间歌舞艺术,在宣传珞巴民间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本族人民的成就感与内心的自豪感.同时歌舞活动,也是珞巴族人得以放松和交流的重要时刻,人们在这种氛围积极的交流中,也可不断产生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欣赏.

传承之路上,针对民间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珞巴族将民间文化带进校园,增设传统民间文化课程,开展民间工艺手工实践学习内容.从小抓起,从珞巴族的新一始,无论是哪个地区村落、哪个年级的孩子,都对于珞巴族的传统民间文化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一定的掌握.

在民间文化走进校园的大力推进中,现在的珞巴族学生,尽管还不能做到熟练应用民间文化技艺,却都对于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历史脉络和留下的丰富遗产有了系统行的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对于本民族民间文化的兴趣与自豪感,许多民谚史诗开始在新一代的记忆中传响,民间歌舞也活跃在校园一角.他们是推动珞巴族未来民间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民间文化的传承之火在新一代中埋下火种,不日便可加薪助燃.

在各方的努力下,珞巴族的民间文化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紧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势必会走出一条适合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光明而满载前景的道路.

五 结语

当古老与现代激烈碰撞,当传统与新生渐渐交融.我们好像逐渐看见一个从远方走来的喜马拉雅山林民族,褪下她身上的重担,向世人展示她纯粹的美丽与依旧旺盛的生命力.

电饭锅与石锅搭配,煮出可口的饭菜;竹藤首饰缀上绿松石,依偎在鸭绒大衣里取暖;古老的民歌从听筒里传响,动人的舞蹈齐跳在收看荧幕的人心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珞巴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和极具创造力的民间工艺文化,不仅仅作为以往的审美情趣与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存在,更是作为历经岁月积淀而来的创作结晶和珞巴族长久发展的脉络索引,带领着今人去传承创新,发掘更符合时代价值的珞巴民间文化.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珞巴族人不但增强了对本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更是在潜移默化间,为珞巴族的新生一代埋下了一颗颗民间文化薪火相传的种子.如今的珞巴族,既经得起时光和突变带来的后遗症和磋磨,又捕得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和发展.这是一个人数虽少,却有着无尽美好品质与坚韧,乐于用双手去创造新生活的民族,这是当今的珞巴族.

注 释:

次仁央宗.简述珞巴族社会生活的变迁[J].科教文汇,2013,25(06):78.

珞巴族简史编写组.珞巴族简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117.

陈立明,李锦萍.珞巴族[M].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79.

朱玉福.论大力扶持西藏门巴族、珞巴族发展的意义[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08(01):23,56.

陈立明.门巴族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1(05):13.

朱玉福.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M].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191.

参考文献:

〔1〕关东升.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65.

〔2〕格桑,王蔷.中国珞巴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06.

〔3〕李坚尚,刘芳贤著.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2.

〔4〕于乃昌整理.珞巴族民间文学资料[M].咸阳:西藏民族学院科研处,1980.78.

〔5〕刘佳,过伟敏.门巴族珞巴族传统文化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110-112.

〔6〕朱玉福,张学鹏.珞巴族命名方式变迁研究——以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为考察对象[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56. (责任编辑 徐阳)

总结:本文总结: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文化本科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探析方面论文范文.

探析引用文献:

[1] 探析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文化扶贫和三农类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8000字
[2] 探析论文例文 文化和钦州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2500字
[3] 探析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珞巴族民间文化发展探析》word下载【免费】
探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