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中国武术节和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与协同发展

主题:武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1

简介:该文是中华武术和中国军情有关论文范例与武术方面论文范文集.

中华武术和中国军情论文范文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等,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关系及协同发展路径.在当前举办的中国武术节中,存在3个共生单元:武术节、主办方与地域武术,这三者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的共生关系.其中: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而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则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要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的协同发展,需加强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建设;深化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关联;促进中国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武术节;地域武术;武术文化;互惠共生;协同发展

中圖分类号:G 852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mbiosis relationship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h of Wushu festivals and regional Wush in China with literature review and other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In the current Wushu festivals being held, there are three symbiotic units: Chinese Wushu festivals, the organizers and regional Wushu in China, which he formed three different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Chinese Wushu festivals and the organizers, Chinese Wushu festivals and regional Wushu formed “intermittent symbiosis organization” and “symmetric reciprocal symbiosis behior”. The regional Wushu and the organizers he formed “intermittent symbiosis organizations” and “non-reciprocal symbiotic behior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Wushu festivals and regional Wushu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festiv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Wushu festival; deep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ushu festivals and regional Wushu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ushu in China.

Keywords:wushu festival; regional wushu; wushu culture; mutual symbiosi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我国现代武术节是现代社会节庆活动的一个典型的仪式性活动.当今,我国每年都举行武术节,且武术节的开展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中国武术节的举办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而中国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又对武术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的兴盛相辅相成,互促共生.“共生”最初源于生物学概念,是指不同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存的关系.“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也广泛存在于社会中”[1].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2].在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有自身的组织模式,共生单元之间也存在着共生行为模式.“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便形成共生系统.共生系统的状态是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的组合决定的”[3].我国目前举办的武术节大多为“地方政府+武术协会”的办节模式,其中,地方政府在武术节的举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武术项目是武术节举办的文化资源.基于此,本文运用共生理论阐释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关系,构建中国武术节(以下简称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以下简称地域武术)的协同发展路径.

1 我国现代武术节的发展演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级体育局对武术逐渐重视,中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武术热”.“在‘武术热’的文化消费空间中,武术以‘武侠’的符号被人们消费,而‘武术热’又最终体现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诉求”[4].随着“武术热”出现了“武术节”这一现代社会节庆活动.中国武术节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产生既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出现的“武术热”,也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支持.1989年,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率先登场,由此拉开了我国现代武术节的序幕.在沧州国际武术节之后,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中国四川峨眉山国际武术节、中国青岛国际武术节、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天山武林大会、中国金华国际武术节等各类武术节相继举办.时至今日,中国武术节已成为一种周期性的武术社会活动.同时,在沧州、郑州、烟台、青岛、峨眉等武术节中,大多冠名以“国际武术节”,这表明中华武术的国际交流逐渐频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为武术节的举办创造更多的机遇.

2 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互惠共生

2.1 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关联

我国现已举办的武术节,无论是沧州国际武术节,还是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抑或四川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大多是基于中国地域武术而筹办.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两者间主要存在2种关联,即主体关联和内容关联.

1)在主体关联方面.在任何一次中国武术节的筹备与开展过程中,作为筹办主体的中国地方政府与作为参与主体的中国地域武术习练者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以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为例,该武术节自1991年创办以来,至今共举办了12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以规模宏大著稱,在第12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幕式中,就有登封少林武术馆校的8万6 000名学生参与,设置了长达8.2 km的少林武术迎宾展演廊道.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大的规模,在于河南登封少林武术馆校的习武者达10万余人.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规模宏大就在于其拥有数量庞大的参与主体.

2)在内容关联方面.中国武术节的举办,首先依赖于有数量相当的参与主体,其次需要办出特色.中国武术节要办出特色,与中国地域武术资源息息相关.具体而言,在中国武术节举办过程中,要能够凸显中国地域武术项目特色.例如,沧州武术节主要凸显了沧州武术、郑州武术节主要凸显了少林武术、烟台武术节主要凸显了螳螂拳,等等.显然,中国各地武术节的特色与中国各地地域武术直接相关,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离不开二者之间的内容关联.

2.2 中国武术节中的共生关系类型

按照共生理论,在共生系统中,基于共生组织和共生行为的二维构建,共有12种共生关系类型(见表1).笔者基于此来阐释中国武术节中存在的共生关系类型,将中国武术节视为一个共生系统,该系统主要有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中国地域武术3个共生单元.其中:主办方又可分为非政府组织(NGO)与地方政府及协会(NGO)2个类别,相应地,中国武术节也可分为2个类别:非政府组织(NGO)主办的武术节、地方政府及协会主办的武术节.在3个共生单元之间,基于不同的结合方式和不同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地域武术3个不同的共生关系.分析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资源之间的互惠共生,不可不论及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武术节、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关系.

首先,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武术节的共生主要取决于中国武术节主办方的价值诉求.中国武术节作为现代社会节庆活动,是主办方根据一定规划而开展的社会活动.对于大型的现代社会节庆活动主办方来说,中国武术节要契合中国武术节主办方的价值诉求.特别是对于中国地方政府主办的武术节,无论是沧州国际武术节,还是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以及四川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其首先要与中国地方政府举办中国武术节的价值诉求相符.例如:沧州国际武术节的“融武术、文化、经济为一体”;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集武术、旅游、经贸、文化交流于一体”;峨眉山国际武术节的“武术赛事与旅游相结合”等.在中国地方政府主办的武术节中,地方政府除促进武术文化交流之外,还有招商引资、吸引旅游等方面的价值诉求.中国地方政府举办武术节侧重于武术节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主办方是中国地方政府而言,武术节具有的促进武术文化交流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国地方政府的价值预期.从共生组织而言,由于中国武术节的举办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之间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模式O2;但从共生行为而言,二者之间是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B3,由此,二者之间对应的共生关系类型为S23(O2,B3),即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属于“间歇共生组织”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

其次,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则是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地域武术、资金之间的共生.一方面,中国地域武术为中国武术节的举办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武术节主办方筹备中国武术节的重要资源.我国地域武术分布广泛和武术项目繁多,诸如具有地域性的沧州武术、少林武术、峨眉武术等,对于中国武术节的主办方而言无不是不可多得的武术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中国武术节主办方通过节庆仪式实现了对中国地域武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开发.在中国武术节中,以节庆仪式统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资源,实现了对中国武术文化资源的形式转换.在实现中国武术文化资源形式转换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国武术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转换.中国武术文化资源具有经济价值,通过市场化,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体现出中国武术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5].中国地方政府通过举办中国武术节使中国地域武术产生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体育文化发展.中国地方政府举办武术节的一个根本动因是促进经济发展.以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为例,在最近3届(第10~12届)中国武术节中,河南省某市政府通过武术节招商引资,签约金额分别为523亿7 000万元、137亿6 000万元和437亿3 000万元,引资总金额高达千亿元.但是,作为构建中国武术节的中国地域武术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经济效益.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地域武术没有直接关联,中国武术节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从共生组织维度来看,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同样是间歇共生组织模式O2;但在共生行为维度,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却是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由此,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类型应为S22(O2,B2),即中国武术节主办方与中国地域武术属于“间歇共生组织”与“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

2.3 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资源的互惠共生

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关系.一方面,中国地域武术成为了中国武术节举办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中国武术节为中国地域武术构建了新的“体育文化空间”,搭建了武术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关系是S23(O2,B3),即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属于“间歇共生组织”与“对称互惠共生行为”.

首先,中国地域武术是中国武术节举办的文化支撑.“地域武术通常指由代代沿袭或传承的有一定历史的地理区域中带有明显的历史传承烙印和痕迹的武术文化”[6].武术项目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既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地域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诸如河北省的沧州武术、河南省的少林武术与太极拳、福建省与广东省的南拳等.也正是由于我国武术文化资源地域分布的广泛性,使得武术文化资源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中国地域武术的多样性,又为举办特色突出的中国武术节奠定了文化基础.在我国现举办的武术节中,有少量的竞赛性武术节,而大多数的武术节是基于中国地域武术举办的节庆文化活动,例如沧州国际武术节中的沧州武术、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的少林武术、四川峨眉山国际武术节中的峨眉武术.

其次,中国武术节为中国地域武术构建了新的“文化空间”.“武术‘文化空间’是武术文化交流较为集中的一个空间和时间,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整合和出新产生重要影响.”[7]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在城市文化空间振兴的同时,村落文化空间加速衰落.而传统的中国地域武术赖以存续的文化空间正是村落文化空间,村落文化空间的衰落无疑使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空间逐渐丧失.中国地域武术中的传统武术赛事空间构建不足.而现代武术节的创办,在中国地域武术固有文化空间逐渐丧失的情况下,构建起了新的“文化空间”,为中国地域武术创造了更多的交流与展示的契机.

最后,中国武术节为中国地域武术搭建了文化交流平台.中国武术节相较于专业性武术赛事,其参与主体多为不同武术项目的业余爱好者.中国武术节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举行的节庆活动,武术节成为了承载着不同武术项目业余爱好者情感交流与精神追求的方式.”[8]中国武术节在为不同武术项目业余爱好者构筑竞赛展演平台的同时,也為不同武术项目业余爱好者创造了情感交流、武术技能切磋与交流的“以武会友”的机会,例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就是“意在营造一种集体参与,共同体验的武术盛宴”[9].

3 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协同发展路径

3.1 加强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建设,实现中国武术节的连续性

社会中的共生系统是向着对等互惠共生行为和融合共生组织模式发展的.“共生系统中3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共生机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在共生机制作用下,促使共生系统以融合互惠共生模式发展,达到共生单元共赢”[10].对于武术节的共生系统而言,武术节在契合主办方利益诉求的同时,还要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协同发展.在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之间的3个共生关系中,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之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中存在短板.要促进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协同发展,就要调整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的共生关系,进一步补齐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之间的共生短板.

调整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2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需要推动其从现有的S23(O2,B3)共生关系向S33(O3,B3)共生关系转化,其中,从“间歇共生组织模式”转化为“连续共生组织模式”是关键所在.虽然中国武术节的举办在时间上具有间歇性和周期性,但在组织模式上可以实现连续性.可通过建立和健全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的连续共生的组织模式.

首先,制定中国武术节节庆章程.综观现已举办过的中国武术节,所有中国武术节均有竞赛规程,但多数中国武术节没有制定节庆章程.由于武术比赛是中国武术节的主要内容,竞赛规程便是中国武术节的必要构成.要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的连续共生的组织模式,需要有“章”可循,这就需要中国武术节主办方在已有办节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国武术节节庆章程.

其次,保持中国武术节举办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中国武术节是一种“传统武术的社会性赛事,目前,部分赛事正在逐步形成传统,每2年举办一次,这些赛事的开展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社会化进程”[11].现已举办过的中国武术节,虽然大多以1年或2年为周期,但并未形成严格的周期性规律.以我国首个现代武术节——沧州国际武术节为例,沧州国际武术节自1989年创立以来,至今已举办了10届,其中:1990年举办的是第2届、1991年举办的是第3届、1993年举办的是第4届、1995年举办的是第5届、1999年举办的是第6届、2003年举办的是第7届、2010年举办的是第8届、2016年举办的是第9届、2018年举办的是第10届.从以上沧州国际武术节举办的规律性而言,其并未形成固定的周期,这10届中,间隔年份分别有1年、2年、4年、6年、7年,短则1年,长则7年.而中国武术节举办周期不固定不是个案,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四川峨眉山国际武术节举办周期也类似.例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在2001年第7届之后,曾一度中断9年,至2010年才举办第8届.中国武术节举办周期缺乏规律性,体现了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不完善.这方面可借鉴体育赛事,对于大型武术节,可采用每4年1届;对于中小型武术节,可采用每2年1届.

最后,成立中国武术节常设专项组织.“武术节的申办与举办由各地体育局主管,在武术项目协会实体化后,基层武术项目协会实体化程度还不够”[12].中国武术节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举办属于社会生活中的大事,特别是沧州国际武术节、郑州国际武术节、峨眉山国际武术节这样的大型武术节,在节庆期间,往往需要中国地方政府多部门协同,统筹安排交通、住宿、餐饮等诸多方面,以保障中国武术节的顺利举办.现代大型国际武术节,参与者动辄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中国武术节的组织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国武术节筹备期间需要做充足的准备与周密的计划:节前的组织报名、竞赛展演编排、选调裁判、开幕式排练等;节庆中按计划执行节庆程序,保障节庆顺利进行;节后编印与发放成绩册、总结办节经验.要办好一届中国武术节,无疑还需要一个专业化的节庆组织,贯穿中国武术节的筹备、节中与节后的整个环节.由此,对于中国地方政府主办的武术节,可成立一个由多部门构成、并含有中国地域武术人才组成的武术节组织委员会,挂靠体育行政部门,设立中国武术节组织办公室,健全武术基层治理组织,以实现中国武术节组织的常态化.

总结:总结:本文是关于经典中华武术和中国军情专业范文可作为武术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华武术和中国军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武术引用文献:

[1] 中国军情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军情方面论文范本10000字
[2] 机和中国军情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机和中国军情类论文范文检索2000字
[3] 中国军情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关于中国军情方面论文范本2万字
《中国武术节和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与协同发展》word下载【免费】
武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