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销售培训论文范文参考 销售培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销售培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4

销售培训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销售培训论文范文参考: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实证研究
  2. 第二篇销售培训论文样文: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3. 第三篇销售培训论文范文模板: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4. 第四篇销售培训论文范例:可持续性理论视角下的县级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效果研究
  5. 第五篇销售培训论文范文格式: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的质量行为协调机制研究

★100篇免费销售培训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销售培训论文范文参考: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实证研究

在市场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农户也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和新的市场机遇.尤其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农户,其生产经营已经逐渐转向专业化生产,农户已经成为参与市场经营的主体.研究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以及面临的制度约束,对增进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使得农户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励竞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国内外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继而考察了柑橘生产的自然特性并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以从事柑橘种植的农户为研究对象,根据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从农户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户的柑橘种植意愿、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农户销售方式选择对收入的影响以及交易成本对农户销售方式选择的影响等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农户合作行为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之处可能有以下三点:(1)从契约角度入手,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视为一项交易,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视角,对现有研究有一定补充作用.(2)基于实地调研资料归纳总结了样本农户柑橘销售的主要方式,从交易成本角度,依据交易对象、交易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等特性对柑橘销售方式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农户销售方式选择对农户销售收入的影响.研究拓展了农户销售方式的研究范围,完善了现有相关研究.(3)在农户销售方式对农户销售收入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交易成本度量指标体系,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农户销售方式选择的影响,丰富了现有交易成本对农户销售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如下:

第一,农户的种植意愿反映了农户对柑橘产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和信心,中国柑橘产业长期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也在于此.本文以来自中国柑橘主产区的柑橘种植农户的微观数据,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农户柑橘种植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接近70%的被调查农户柑橘种植意愿较强烈,表明多数农户对柑橘产业的发展抱有信心,愿意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大柑橘种植面积;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对农户种植意愿影响并不显著,这也表明被调查农户所参与的各种柑橘专业合作组织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此外,农户柑橘种植意愿受到户主的年龄、是否参加技术培训、相’橘种植年限、是否了解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增强农户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户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增加农产品的供给,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本文利用中国柑橘主产区的实际调查数据,从契约的视角,把农户农业技术需求还原为一个契约,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交易成本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反映信息成本的家庭是否拥有通讯及信息接收设备、家庭是否能够收看相关农业频道节目、是否与其他农户经常交流对农户农业技术需求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反映执行成本变量的户主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生产中是否能顺利解决技术难题对农户农业技术需求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此外,农户特征变量也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其中农户户主年龄对农户农业技术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种植面积对农户农业技术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三,利用湖北省宜昌市的实际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销售方式对农户柑橘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销售方式的选择对农户柑橘收入有着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通过中间商销售,自行销售柑橘可以使得农户的收入增加约176元/亩;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还表明,户主种植柑橘年数、户主是否接受过培训、种植面积、农户每亩投入农药成本等变量也是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

第四,在分析了不同销售渠道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之后,本文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农户柑橘销售方式选择的影响,回答了农户销售方式选择中的“非理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选择自行销售方式销售柑橘销售价格较高,但受交易成本以及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通过中间商销售柑橘仍然是被调查农户的主要选择.其中,在反映信息成本的变量中,是否了解柑橘市场行情和是否通过中间商了解柑橘价格变量对农户选择自行销售方式有显著影响,两者的影响方向分别为正向和负向;在反映谈判成本的变量中,农户对中间商报价公平程度的看法、自行销售同等级柑橘相比于通过中间商销售的销售价格差异变量分别对农户选择自行销售方式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在反映执行成本的变量中,农户到最近农产品市场的距离变量对农户选择自行销售方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农户个体特征也会影响农户柑橘销售方式的选择.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是否有成员从事非农产业对农户选择自行销售方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五,通过对一个具体柑橘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剖析解释了农户合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生产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以及相应而来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农户成立合作组织的主要动力.对农户来说,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户市场谈判地位,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是农户合作行为产生的内在诱因.此外,农户成立合作组织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推动.因为靠农户自发成立合作组织将遭遇“集体的逻辑”的困境,政府的引导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强制手段,对合作组织的成立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销售培训论文样文: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总目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实现医改目标的核心策略.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骨干,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主要力量.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是否完善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对“保基本、强基层”的医改策略能否实现和农村居民能否享有可及和有质量的基本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有的对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研究和探讨,普遍认为乡镇卫生院存在功能弱化、功能错位、重医疗轻预防保健的问题.对乡镇卫生院功能缺少明确详细的界定,政府投入不足,卫生人员配置不合理、能力水平低,缺少有效监管和考核是影响乡镇卫生院功能完善的主要因素.但以往的研究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对乡镇卫生院功能多为观点性的探讨,实证研究多为对某部分功能或工作任务的研究,而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2)多为横断面的现状描述,较少动态变化的研究:3)较少对筹资、人力资源的投入变化与乡镇卫生院功能变化的综合研究.

销售培训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销售培训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2500字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销售培训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销售培训论文范文选题

新医改出台了针对基层卫生机构的一系列政策,涉及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筹资和人力资源建设.在此契机下,乡镇卫生院的资金筹集和人力资源配置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服务功能的变化是否符合医改的目标,还存在哪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资源投入及服务功能变化,为完善乡镇卫生院功能、实现医改强基层目标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1)揭示新医改前后乡镇卫生院财力筹集和人力资源配置变化;2)分析新医改前后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的变化;3)研究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4)为完善新医改强基层政策和实施提供证据和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包括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两部分.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来自全国31个省市288家乡镇卫生院2008和2011两年度的机构问卷调查,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数据主要用于分析新医改政策投入和实施情况,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筹资补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构成在医改前后变化情况.典型调查数据来自2011年对吉林、陕西、山东、重庆、安徽五省市的3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的机构问卷调查,以及这30家乡镇卫生院的403名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的卫生人员问卷调查.典型调查数据主要用于补充人力资源的素质能力、人员培训、人员流失与补充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典型调查中,对106名县市卫生局的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医生和防保人员进行了关键知情者访谈,以对医改以来乡镇卫生院在服务功能、筹资和卫生人力方面的变化进行深层次分析.

本研究对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界定主要以《中国基本卫生服务及国家基本卫生服务包研究》中基本卫生服务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参考其他研究以及世界银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通过课题组研究讨论和专家咨询确定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和项目,包括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大类,共9大项、100小项服务项目.采用项目升展比例和机构开展比例两个指标评价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开展情况.对卫生人员的素质能力,除采用学历水平指标外,还采用闭卷测试的方式,测试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对基本医疗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定量数据采用Microsoft access二次录入系统录入,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推断分析方法.定性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方法.

主要研究结果:

(1)医改政策实施和对基层卫生机构投入:新医改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功能、筹资和人员队伍建设.新医改强调加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各个县(市)陆续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但进度不一.对基层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强.西部地区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主要来自*财政投入.医改最初各个县(市)主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建设的投入,在2009年达到最高,2010年略有下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增加,大部分县(市)将资金拨付与考核结果挂钩.大部分县(市)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投入增加迅速.

(2)乡镇卫生院筹资变化:医改后,乡镇卫生院筹资来源的结构发生变化.实施全额预算拨款的乡镇卫生院比例增长了15.2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2010年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超过药品收入,成为乡镇卫生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地区问的表现不一样,2011年西部地区已有57.5%的乡镇卫生院实施了全额预算拨款;但在东、中部地区仍以差额预算拨款为主,实施全额预算拨款的乡镇卫生院不超过20%.东、中部地区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仍略低于药品收入,而西部地区则高于药品收入.

财政投入对乡镇卫生院的总的支付力度提高,财政补助占总支出的比例由2007年的20.4%提高到2010年的34.9%.对人员经费支出的支付力度上,2010年,财政补助中48.9%是基本人员补助,基本人员补助占人员经费支出的比例为59.1%,不能完全覆盖人员经费支出;但总的财政补助与人员经费支出之比由2007年的0.62上升到2010年的1.12,己能够支付全部的人员经费.在基本建设支出支付力度上,63.4%的乡镇卫生院2010年末获得基本建设补助,67.3%的乡镇卫生院当年也没有基本建设支出,平均来说,获得的基本建设补助大于当年的基本建设支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付力度上,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专项补助占财政补助的27.8%,79.2%的乡镇卫生院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补助高于其当年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支出.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补偿力度,尽管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的乡镇卫生院数量增加,但2010年实际获得财政专项补助的乡镇卫生院卫生院仅占42.4%.且补助的力度较低,仅占卫生院财政收入的10.8%,仅能支付药品支出的11.6%.

(3)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从人员数量和结构来看,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略有增加,护士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医护比倒置的现象仍然严重.从人员质量来看,卫生技术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58.3%的卫生技术人员仅拥有中专及以下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对基本医疗卫生知识的测试成绩不高.人员的流失现象有一定程度缓解,2008-2010年间,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规模很小,平均每家机构的净流入人数由2008年的0.3人增加到2009年和2010年的0.8.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平均每日工作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6天左右,大部分卫生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量较大.

人员编制设置在不同地区变化不一致,但总体上编制数变化不大,无法满足人员变化的需要,编制不足的机构增加.订单培养、上级对口支援等吸引和补充人才的措施效果还不明显.乡镇卫生院65.1%的卫生技术人员在2010年参加过各类培训.总体上,卫生人员认为医改后的培训数量增加、培训质量提高,但对获得的培训机会的评价仍然较低.

(4)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变化:总体上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2010年服务功能开展项目比2007年有所提高,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项目的提高程度高于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受到重视,乡镇卫生院从过去的重医轻防转向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的功能定位.政策的重视、政府投入的增加、考核和激励制度的实施是促进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迅速开展的主要原因.

分析2010年开展机构比例不足90%的服务项目的未开展原因,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项目未开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设备、人员能力不够、人员数量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项目未开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上级无要求,其次是人员能力不够和人员数量不足.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全额拨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乡镇卫生院出现了不愿意提供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萎缩的现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虽得到加强,但限于服务能力,部分项目的开展遇到困难,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结论和政策建议:

乡镇卫生院的筹资结构发生转变.财政补助收入成为乡镇卫生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药品收入所占比重下降.财政补助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付力度较强,提高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而对药品零差价销售的补助力度较弱,降低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质量均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大,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人员培训的数量增加、培训质量有所提高.人员流失的现象得到缓解.用人机制不活,编制仍是引进人才的障碍.所实施的各类人才吸引和补充政策作用有限.

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转变,由重医轻防转向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开展的范围和力度均有所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更快,服务的可获得性增强,但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政策的重视和引导、投入增加、考核和激励制度是功能转变的促进因素.卫生人力能力不足和财政投入不到位是影响服务功能开展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投入责任,确保政府对基本卫生服务投入的持续性,确保投入资金的到位;2)根据基本卫生服务提供的要求和卫生服务需求,对乡镇卫生院所需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进行合理规划;对现有的人员补充政策进行总结评价,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发展医学教育,增加培训机会,改善培训质量,提升乡镇卫生院的人力素质水平.3)放松编制的管制,采用更灵活的用人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工作岗位,政府根据工作岗位进行投入.依据工作岗位招聘人员,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薪酬待遇,废除编制身份的终身制;4)注重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应进一步根据基本卫生服务的要求,出台细化的操作指导手册,对卫生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考核中加重服务质量的比重.

第三篇销售培训论文范文模板: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食用菌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消费者主要食品之一.作为食用菌的一种,黑木耳因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及其他药用功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大消费者的美味佳肴.中国黑木耳产业异军突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1949年的0.45万吨到2011年的60万吨,增加了130余倍,已超过香菇,夺得中国食用菌产量之冠.2011年中国黑木耳总产值近400亿元,接近中国食用菌总产值的30%.从产值来看,黑木耳也是中国食用菌中的优势产业.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黑木耳生产原料得天独厚,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雄厚的食用菌科技力量和国家南菇北移的战略布局使得吉林省发展黑木耳的条件十分优越.同时,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缓解吉林省人地矛盾,有助于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吉林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吉林省黑木耳总产量近8万吨,就产值和产量而言,仅次于黑龙江省,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黑木耳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黑木耳种植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但与福建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等黑木耳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吉林省黑木耳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品种单一、黑木耳标准化、工厂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偏少、市场不规范等方面.因此,研究吉林省黑木耳产业的发展问题,对进一步促进吉林省黑木耳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黑木耳产业是指依托黑木耳资源形成的经济集合体,即包括黑木耳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到消费等的整个链条,还包括针对这个链条的政策、组织和关系等.黑木耳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这些具体环节的良性发展.因此,本课题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重点分析吉林省黑木耳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现实状况,指出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吉林省黑木耳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吉林省黑木耳产业竞争力,为政府与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本文的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基本方法、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描绘出本研究的基本轮廓.

第二章是基础理论和文献评述部分,重点界定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后面重点研究章节提供研究的基础依据.

第三章为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围绕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地位,运用SWOT分析探讨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资源、气候资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支持是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优势;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珍品较少、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效益不高,产销脱节以及菌种和杂菌的污染等,是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存在的劣势;黑木耳深加工的潜力巨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利润空间较大、科研实力雄厚是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机会;原材料资源的短缺及生态的恶化是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

第四章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消费者购买意愿受到消费者家庭月均收入、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优质黑木耳的溢价幅度、优质黑木耳的资产价值、转移心理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受教育程度对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消费者对优质安全黑木耳的认知程度也会越高,消费者越可能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溢价会造成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的意愿降低,符合消费者需求理论.消费者购买愿意支付的溢价幅度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系数关系数为负,说明随着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溢价提升,会导致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的意愿下降;家庭月均收入对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消费呈现正向影响.随着消费者家庭月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的几率会显著地提高,说明家庭收入是影响优质安全黑木耳产品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转移成本对明确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消费者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的转移成本越高越不利于消费者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价值资产对明确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的消费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于不一定购买优质安全黑木耳的消费者影响不显著.消费者将优质安全黑木耳作为礼物或者有益于健康的食材是比较重要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基于吉林省菌农调查数据,分析菌农供给优质安全黑木耳行为.采用Logistic模型,探讨菌农对优质安全黑木耳的认知、菌农生产优质安全黑木耳的动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影响优质安全黑木耳生产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为构建黑木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言献策.研究结果显示,黑木耳生产者的优质安全生产意愿与优质安全生产技术选择与产业化组织以及政府的管理显著相关,其他因素只是在个别模型中才显著.目前,黑木耳生产的门槛很低,仍属于“大路货”的生产方式,已有的黑木耳生产者的受教育水平、对优质安全产品的认知水平也不高,尚不具备具有较大竞争实力的意识和思维,通过产业化组织显然可以有效推动黑木耳产业的整体升级.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将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可以更好地推动和促进黑木耳生产者采用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尤其是加大对优质安全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对促进黑木耳生产者提升优质安全黑木耳生产也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实施政府质量安全规制可以提升农户质量安全管理意愿.从新技术渠道选择上看,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加入产业化组织、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差异会对生产者的技术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

第六章对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业发展问题分析.探讨了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行分析,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业处在普遍采用传统粗加工方式,逐步利用初加工技术,研发探索深加工方式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干耳制品销售为主的市场模式仍然是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企业和种植农户获利的主要途径;较低的生产准入门槛造成许多投机型种植农户短视利益,加工规模和加工水平参差不齐,由此所带来的原料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黑木耳加工产业链条短而单一也是制约我省黑木耳加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另外,吉林省黑木耳加工业还存在产品加工层次低,加工企业融资困难,人才短缺问题的瓶颈;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通过加工业升级,促进黑木耳加工产业链条的完善.依托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业的整体创新力.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90978.html

第七章从吉林省黑木耳市场与营销环节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构建吉林省黑木耳市场营销体系,找出影响黑木耳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以及环境因素都对黑木耳种植农户销售方式的优化决策有显著性影响.随着户主教育水平的提高,黑木耳种植农户采取订单销售木耳的可能性增大;随着年龄的增加,黑木耳种植农户采取订单销售木耳的可能性减小;户主的性别及风险偏好对黑木耳种植农户销售渠道选择没有影响;随着非农收入比重的上升,黑木耳种植农户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非农行业,更倾向于选择合同销售行为;家庭劳动力比重对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销售渠道的影响不显著,其运输费用不是决定木耳经营成本的关键因素,劳动力比重尚不足以影响其销售方式的抉择;随着木耳规模的增加,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订单农业销售方式的可能性增加;随着木耳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的增加,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订单农业销售方式的可能性减小;协会会员比非会员选择订单农业销售的可能性更大;离市场较近的农户比距离远的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订单农业销售的可能性更小;对订单农业收益预期高的黑木耳种植农户比收益预期低的黑木耳种植农户选择订单农业销售的可能性更大.

第八章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对研究内容进行评述总结.本章以促进吉林省黑木耳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分别从黑木耳产业生产、加工、营销、消费等各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找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第四篇销售培训论文范例:可持续性理论视角下的县级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效果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和进行深入政策梳理的基础上,设计调查工具并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在县级医院的实施现状,掌握实施与未实施―零差率‖销售的医院之间的效果差异,分析影响实施效果的机构、医生、患者以及外部配套政策等各方面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两方面给予基本药物制度在县级医院取得有效的可持续的效果提供政策建议.

材料与方法

(1)文献分析

以卫生政策可持续性理论为贯穿整个研究的主线,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两方面,对比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国内目前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现场调查资料分析

确定县医院最常见8个病种的36种基本药物作为调查药品目录.选择安徽省内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的10家县级医院作为调查现场.调查结果指标包括机构药品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合理用药.使用SPSS16.0对机构、医生、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处方/病历质量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检验水准ɑ等于0.05;医生合理用药处方质量指标以及患者基本药物相关知识知晓水平及态度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

(1)总体情况

共调查10家县医院,其中5家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调取并统计4个门诊病种处方5044份、4个住院病种2640份病历,医生行为处方5460份.共计有578名具有处方权的医生和1064名患者完成调查问卷.

(2)基本药物可获得性

实施―零差率‖销售的医院基本药物存储率为85.87%,未实施―零差率‖销售的医院为89.22%,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等于0.038).

(3)基本药物的可负担性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县医院平均有30%的药品不可负担;未实施的县医院平均37.22%的药品为不可负担.

(4)机构合理用药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医院与未实施―零差率‖销售的医院相比,患者所取到的药品标示清楚比例较高(分别为46.6%和37.3%)、患者知道服药剂量的比例较低(分别为75.0%和78.8%)、患者的平均接诊时间和配药时间较长,处方药品数量和实际配药数量均较高.

(5)医生合理用药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医院与未实施―零差率‖销售的医院相比,门诊病种处方中的平均药品数量较多(分别为2.34和2.3),通用名比例较低(分别为96.8%和99.1%)、抗生素比例较高(分别为21.2%和18.26%)、基本药物比例较高(分别为38.8%和34.03%);住院病种的抗生素比例较高(分别为21.37%和20.0%),注射剂比例较高(分别为87.58%和85.73%),基本药物比例较高(分别为65.5%和57.7%).

(6)患者基本药物知晓程度和态度

1064名患者中,听说过―基本药物‖概念的仅有159人(14.9%),其知识来源主要是:医务人员(45.3%),电视(39.6%)和网络(27%);19.2%的患者表示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原因主要为不信赖其疗效(87.7%),认为质量难以保证(26.5%).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医保类型等与其基本药物知识了解程度以及使用意愿不相关.

(7)医生合理用药影响因素

影响医生处方药品数量的因素有学历和专业;影响处方通用名使用比例的因素有学历、专业、教育培训经历及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态度;影响处方抗生素使用比例的因素有年龄、学历、专业;影响处方注射剂使用比例的因素有学历和专业;影响处方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的因素有学历、专业和药品专业知识.

研究结论

(1)县级医院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总体上较高,但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县医院的可获得性反而低于未实施的县医院.

(2)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县医院药品可负担性要明显优于未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县医院.

(3)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县医院与未实施的县医院处方/病历相比,处方药品数量偏高,通用名使用比例偏低,抗生素和注射剂使用比例偏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较高.

(4)医生的年龄、学历、专业、接受的教育培训经历、对药品的专业知识了解程度等因素均会对其处方的合理性产生影响.

(5)基本药物制度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方式单一.

(6)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补偿不到位;机构内部未形成竞争性的人事制度,无法产生激励作用.

政策建议

(1)建立科学适用的县级医院基本药物目录

统一遴选标准,以―适用、经济、有效‖为原则;遴选参与主体构成公开透明,综合考虑;地方增补目录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健康问题的差异性.

(2)合理定价,规范配送,确保基本药物的可及性

建立平衡定价机制,在确保低价的同时要保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做到价格和质量的平衡;尝试中标企业直接负责药品配送,减少中间环节.

(3)转变医院管理理念,优先配备并使用基本药物

改变―以药养医‖观念,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制定促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具体实施办法及措施、明确本单位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培训考核方案等;加大对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的监督.

(4)加强培训,规范医生处方行为

加强对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成立处方管理部门,对医生处方行为进行分类和限制;加大医生处方抽查、点评力度,明确奖惩措施并真正落实.建立起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薪酬制度、竞争性的人事制度和激励性的分配制度,提高合理用药.

(5)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构建多渠道的补偿机制

建立新型财政补偿制度,落实政府办医主要责任的同时,形成医疗保险基金购买服务补偿、医院服务价格补偿等多元化的渠道.

(6)优化基本药物报销政策,发挥医疗保险的杠杆作用

社会医保部门参与基本药物制度各环节制定;基本药物取消起付线,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门诊基本药物100%报销;住院病种实行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方式.

创新与不足

(1)创新在国内卫生政策研究领域首次将卫生项目的可持续性理论引入基本药物制度在县级医院的实施效果之中;在分析合理用药指标与医生方面影响因素过程中,能够做到将医生的处方与其问卷一一对应,弥补了现有的相关研究中两者分开的缺陷;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为基本药物制度在县级医院实施效果的分析提供依据,将实施的机构和未实施的机构进行对比,不仅增强了结果的可信性,更能从比较分析中得出实施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

(2)不足

实证调查只选取安徽省内的三个地市作为现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反映全国的现状,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做多个省份之间的对比;由于本研究从制度本身、实施制度的主体、外部配套政策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囊括了制度各方面可能的影响因素,针对基本药物制度核心的医疗保险和政府补偿两方面内容未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今后的研究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点进行深挖掘.

第五篇销售培训论文范文格式: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的质量行为协调机制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我国的猪肉质量普遍存在着安全隐患,导致猪肉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既影响了国内猪肉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又制约着中国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存储运输、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各个环节.行为主体的质量行为不规范、质量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导致猪肉供应链的质量预防水平、惩罚与利益分配水平均不合理,最终导致猪肉质量链的不稳定、失控和断裂.在生猪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屠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质量行为协调,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机制,促进行为主体间的质量行为的配合得当,最终确保从生猪养殖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的猪肉质量安全,已成为我国政府、企业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研究.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文献、走访相关专家并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提高猪肉质量安全水平和消费者满意度为切入点,以实现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目标为目的,综合运用了系统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构方程计量模型分析、熵变模型分析、微分博弈分析和系统仿真等方法,从相关文献综述、系统全面认识研究对象、现状统计描述、影响因素识别、协调机制分析、对策建议提出等六大方面,对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的质量行为协调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优质猪肉、优质猪肉供应链、屠宰加工环节与销售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相关问题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界定与阐释,从宏观层面上全面认识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系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表明,为实现协调状态目标和协调结果目标,优质猪肉供应链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行为协调是以认知为基础,以系统观为思想,以提高优质猪肉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动因的动态演化过程.

本文利用山东省等9省(市)的982份问卷调查数据,从双方的认知协调与行为协调2个层面实证研究了双方在环境维护、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设施配置、生产档案、员工培训、质量标准与追溯等7个方面的质量行为协调状况.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超市质量行为协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认知与行为均优于超市.并且超市的质量行为协调认知状况受经营特征、环境特征的显著正向影响,超市质量行为协调状况受认知特征和经营特征的显著正向影响.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优质猪肉供应链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形成与演进机制模型,从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实现机制三大主导机制,以及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两大辅助机制方面深入剖析.然后,运用熵变模型深入系统地揭示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行为协调演进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得到结论:熵变模型视角的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行为协调机制表明,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两环节质量行为协调逐步提高,实现质量行为协调效应的根本途径,并利用两环节的实地调查数据印证了理论分析.

在猪肉供应链质量行为及其协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一般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微分博弈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由单一屠宰加工企业和单一超市组成的二级猪肉供应链质量行为协调机制,考察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博弈情形下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的最优质量行为决策,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的质量行为以及猪肉供应链总体利润均严格优于在非合作决策模式下的相应值.然后通过证明给出了能够使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的个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进而实现双方质量行为协调的供应链总体利润分配系数的取值范围.最后运用算例试算和系统仿真验证微分博弈得到的结论.

基于前文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屠宰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政府应加强理念宣传,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立法与监管,维护良好的猪肉市场秩序;行业策略有健全行业组织培训与协调职能,推动信息共享和信用制度的建立;供应链策略包括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制定协调度评价体系;企业应作出坚定的信任与承诺,强化内部学习与责任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消费者应培养健康的消费理念,提高信息反馈与维权意识并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主要论述了销售培训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销售培训引用文献:

[1] 销售培训方面论文题目 销售培训论文题目怎么定
[2] 销售培训外文文献 销售培训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销售培训论文提纲模板 销售培训论文大纲如何写
《销售培训论文范文参考 销售培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销售培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