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0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参考: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样文: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
  3.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小学学生心理*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4.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中国西部农村小学生的健康与教育研究
  5.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校园*智慧论

★100篇免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参考: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社会弱势群体.自产生以来,留守儿童数量急剧上升,2005年底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预计该数据在今后20年仍将不断攀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因群体数量庞大且成长环境特殊在受教育机会、营养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安全、行为与学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弱势,而生活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因其居住地可利用的生活、医疗和教育资源更为匮乏,而成为留守儿童中更加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

儿童健康是儿童福利和发展的最基本指标,对其成年后的健康、社会经济地位乃至终身成就都至关重要.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健康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多从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发展的视角出发,但对身体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且综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度的全面健康研究尚未发现;第二,研究多以现状描述为主,缺乏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健康影响的深入研究,尚不能从现有研究中明确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具体作用路径;第三,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父母外山务工在贫困农村地区对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改变可能与非贫困地区存在差异,因此贫困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不能简单套用非贫困地区的研究结论.理论上讲,父母外出务工一方面可能通过提高收入增加对孩子健康的经济投入,对留守儿童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因父母家庭角色的缺失会减少对孩子的健康照料,对留守儿童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两种途径的作用程度还不明确,无法从总体上推断父母外出务工是提高还是降低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因此,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留守儿童健康的研究,探讨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留守儿童健康研究也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发现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缩小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儿童健康差异提供政策落脚点,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儿童健康水平并促进社会公平性发展.

本研究以儿童健康生产理论、儿童健康决定因素理论和依恋理论为基础,以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为切入点从经济和家庭照顾两条路径构建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挖掘可能影响留守儿童健康的*因素,进而为增进留守儿童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总体研究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贫困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干预措施,并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目的是:构建父母外出务工影响留守儿童健康的理论和实证模型;揭示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差异;实证研究父母外出务上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探索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提出增进留守儿童健康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资料来源于《中国贫困地区卫生政策能力加强项目》的子项目《宁夏农村地区妇幼健康研究》,分为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两部分:定量调查于2010年6月进行,包括学生体格检查、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问卷调查三部分;之后根据定量调查的初步结果和深入研究的需要,调查组于当年11月回原调查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定性访谈,访谈重点是对定量结果的内在原因的探索,同时也对定量结果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解释.选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典型调查,综合考虑各县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原州区、西吉县和彭阳县作为项目县,根据3个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调查研究的需要,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3个县的6个乡镇共抽取7所小学,共获取1-6年级2017名小学生的个人信息和1125户家庭信息,学生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能够匹配的共1474对,本研究以这147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687名,非留守儿童787名.定性访谈在西吉县和彭阳县进行,通过目的抽样共访谈63人.

在儿童健康测量方面,本研究借鉴WHO对健康的定义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健康维度总结并选取合适的儿童健康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在自变量分类中,本研究将调查对象的特征按照其与父母外出务工之间的关系重新归类为儿童类型、背景特征、父母外出务工相关特征和留守儿童专有特征4大类,以便探索和明确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和*因素.

在分析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合适的自变量,以此为基础确定纳入儿童健康实证模型的自变量.具体估计方法依因变量类型而不同,二分类健康因变量采用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考虑到自变量既有连续型又有分类型变量的特点,连续型健康因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在广义线性模型设定中,通过Box-Cox和Modified Park检验来确定连接函数和分布,最终确定带有伽马分布和对数连接函数的广义线性模型.

研究结果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差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虽然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略好,长期健康状况(常见疾病患病、慢性病患病)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短期身体健康状况(四周患病)显著差于非留守儿童,前者四周患病的风险是后者的1.61倍,尤其以跟随其他亲戚留守的儿童四周患病风险最高.

父母外出务工行为除其本身能对儿童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之外,还能通过家庭照顾路径中的增加儿童劳动负担、降低主要照顾者对孩子健康的关注程度、疏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和延长打工年限等减少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照顾行为来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身体健康差异.具体表现为:劳动负担重、主要照顾者不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主要照顾者与孩子不太亲密分别能使留守儿童的四周患病风险提高107.6%、149.6%和214.0%;随着父母打工年限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四周患病风险逐渐升高,直到到达4年后四周患病风险才开始缓慢下降.

同时,父母外出务工能通过经济路径中的给留守家庭汇款有效降低留守儿童的四周患病风险,为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但父母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支持的正面效应无法抵消减少家庭照顾的负面效应,因此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仍显著差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整体而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差,体现在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差,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在孤独感水平上两类儿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孤独量表得分平均比非留守儿童高0.92分.在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中,以母亲一方外出打工、跟父亲留守的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最低.

父母外出务工通过家庭经济状况、主要照顾者受教育水平、主要照顾者对孩子心情的关注和主要照顾者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差异来导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数值每增加1个单位,儿童孤独量表得分平均减少0.02分;主要照顾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单位,儿童孤独量表得分平均减少0.01分;当主要照顾者不太关注孩子心情时儿童孤独感水平提高为非常关心时的1.07倍,当主要照顾者与孩子的关系不太亲密时儿童孤独感水平提高为非常亲密的1.10倍.

在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未发现增加经济支持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反而因父母外出打工、所获得的家庭照顾有所减少导致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产生消极的看法和内心感受,以及父母在儿童年龄较小时外出打工和与孩子联系频率较低都能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当留守儿童经常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心情不好、觉得打工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很少想念打工父母、非常想和父母在城市一起生活时,其孤独感水平为对照组的1.07、1.07、1.06和1.03倍;儿童开始留守年龄每增加1岁,其孤独量表得分平均下降0.01分;随着打工父母与孩子联系频率的下降,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逐渐升高.可见,父母外出务工通过家庭照顾路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行为表现、学业表现以及综合社会适应能力均比非留守儿童差,两类儿童间差异尤其在社会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最为显著.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行为本身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它能够通过引起儿童主要照顾者年龄、文化程度、焦虑或沮丧水平和与孩子亲子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差异,表现为:主要照顾者年龄越大,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越高;当主要照顾者为文盲时,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仅为主要照顾者为非文盲时的0.68倍;但当主要照顾者精神状况较差(自感焦虑或沮丧)时,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反而为主要照顾者精神状况较好时的1.64倍;当主要照顾者与孩子关系不太亲密时,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仅为二者关系非常亲密时的0.60倍.

同时,父母外出务工通过增加对留守家庭的经济支持来有效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留守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越大;能得到打工父母汇款的留守儿童具有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高于未能得到打工父母汇款的留守儿童.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打工父母对儿童照料减少的各个变量均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负效应,但父母外出务工所引起的留守儿童主要照顾者相关特征的变化能显著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且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于非留守儿童可以判断,减少儿童照料的累加负面效应仍然超过增加经济支持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存在差异: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非留守儿童差,社会适应能力与非留守儿童无明显差异.儿童健康危险因素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群中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暴露于身体健康危险因素(儿童劳动负担重、主要照顾者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低、主要照顾者与孩子不太亲密)的可能性较高,暴露于心理健康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差、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低、主要照顾者与孩子不太亲密)的可能性较高,暴露于心理健康保护因素(主要照顾者对孩子心情的关注度高)的可能性较高,暴露于社会适应能力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差、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低、主要照顾者与孩子不太亲密)的可能性较高,但暴露于社会适应能力保护因素(主要照顾者年龄较大)的可能性也较高.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经济支持增加的正向作用远小于人力支持减少的负向作用,当留守儿童跟祖父母留守、主要照顾者受教育水平较高和能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面对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环境变化时,能得到较好的健康状况.

主要政策建议:现阶段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促进策略仍应以降低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以及提高留守儿童各个维度健康保护因素的暴露水平、缩小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为主要目标.(1)针对身体健康差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增加社区社会支持以减轻儿童劳动负担,提供社区健康教育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关注度和健康照顾能力,缩短儿童累积留守年限等途径改善其身体健康.(2)针对心理健康差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在学校开展家长课堂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对儿童心情的关注度并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样文: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首先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地区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寄宿制学校已经逐步成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相比之下,寄宿制学校管理滞后于规模的扩大,在寄宿率逐渐增加的同时,有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同步跟进,绝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上是非寄宿制学校在时间上的延伸与空间上的转移.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普遍存在办学条件简陋,人员配备简单化,学生生活与学习机械结合的状态.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欠规范,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无限制地延长寄宿生学习时间剥夺了学生课余生活,影响了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及其身心正常发育,同时也制约了寄宿制办学模式优势的发挥.为了巩固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和对湖北、江西、甘肃、广东和广西5省13县3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的理论依据,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的背景、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对策思路.

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

第二章主要阐述我国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的理论依据,即从社会化理论、教育规模经济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来阐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及其公共产品属性,以期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章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动因及政策预期,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但从建国初期发展至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目标.

第四章主要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材料的综合归纳,结合文献资料,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地域分布特征、生源特点、教师生存境遇、学校成本结构、学校硬件设施及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章总结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认真总结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有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六章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低重心的义务教育管理和财政体制的制约,政府办学理念的偏差,制度设计简单化的限制等.

第七章针对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即构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寄宿制学校新增寄宿成本;构建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整体功能发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满足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小学学生心理*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目的:

1.构建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学生心理*理论模型,初步编制一套中小学学生心理*自评量表,为研究中小学学生心理*提供一个可操作的量化工具.

2.检验新编中小学学生心理*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

3.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学生心理*的检出率、相关因素及受虐学生的心理健康.

方法:

1.随机抽取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永定区的12所中小学五年级至高三的497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262名,女性235名,年龄12-18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建构学生心理*理论模型,建立项目库.经相关专家对每个项目逐条打分评价,筛选出效价高的项目,编制学生心理*自评量表初稿.

2.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永定区四个区域的28所学校,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中12所,初中12所,小学4所.采用二级分层抽样法,在每所中学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2-3个班级取样,在小学随机抽取5年级或6年级的一个班级取样,发放问卷3200份,有效问卷2977份,年龄10-18岁,平均(14.4±,2.06)岁.其中女生1515名,占50.9%;男生1462名,占49.1%.采用学生心理*理论模型结合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学生心理*自评量表进行初步的因素构建,再选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因素结构的合理性.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选用Cronbachα系数、条目间相关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相关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学生心理*自评量表等问卷对农村和城市学生心理*的检出率、相关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3.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永定区四个区域的28所学校,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中12所,初中12所,小学4所.用二级分层抽样法,在每所中学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2-3个班级取样,在小学随机抽取5年级或6年级的一个班级取样,发放问卷32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2943份,年龄10-18岁,平均14.2±,2.02岁.其中女生1491名,占50.7%;男生1452名,占49.3%.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学生心理*自评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等问卷对农村和城市受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进行横断面调查.

结果:

1.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确定中小学生心理*自评量表有40个项目,由五个维度:贬损、控制、剥夺、歧视、忽视组成,解释总变异的55.365%.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项目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382-0.520,Cronbacha系数为0.795-0.887,分半信度为0.804-0.872,重测信度为0.884-0.919;内部相关分析表明,各维度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为0.777-0.877.效度检验:该量表经该领域15位专家对项目内容进行评估,保留至少5位专家评估达到所测目的项目.效标关联效度,学生心理*自评量表的各维度分、量表总分与儿童心理*量表各维度分、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19-0.432,呈显著正相关(p<,0.01).

2.中小学生近一年来遭受心理*的检出率为35.40%;其检出率是男生高于女生(p等于0.000),高年龄高于低年龄(p等于0.000),农村高于城市(p等于0.000),身体健康不良者高于身体健康者(p等于0.001),内向者高于外向者(p等于0.210),学习成绩和守纪情况不良者高于学习成绩和表现优良者(p等于0.000),父母受教育程度低者高于受教育文化程度高者(p等于0.001),父母关系不好的高于父母关系良好的(p等于0.001),家庭经济状况差的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p等于0.001).学生心理*的相关因素包括:学校地域、住校、性别、学校类型、学习成绩、守纪情况、问题行为和父母关系等.

3.心理*对学生自尊(p<,0.05)和自我效能感产生不良影响(p<,0.05).青少年心理行为自评量表中所有维度分及总分与学生心理*自评量表的各维度分和总分均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1.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与作者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86533.html

2.通过考察项目间平均相关系数、Cronbach a系数、分半信度和重信度,该量表有较理想的信、效度,量表的稳定性、内部一致性等结果都达到了测量学要求.

3.中小学生心理受虐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学校类型、学校地域、住校、问题行为、学习成绩、守纪情况和父母关系等.

4.心理*对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行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中国西部农村小学生的健康与教育研究

我国已经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然而我国目前仍然只能称作人力资源的大国,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平均教育水平还较低,这严重地制约着西部的经济发展.而且,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扶贫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落后地区要摆脱落后、实现经济追赶,必需要提高人们的健康和教育水平,人力资本追赶往往是经济追赶的先导.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地区之间的各方面差距拉大,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变得更加迫切.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基础教育、卫生健康在他们的成长发展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关注两部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健康与营养状况,关注健康和教育的互补性.论文从经济学的视角,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对于其教育成绩的影响,揭示健康与教育的内在联系,为改善西部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和教育状况,推进两部农村学校卫生事业提供有益的探讨,为改善相关农村卫生政策、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提高政策措施效率提供可能的参考.

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身高、体重的分析发现,西部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判断,样本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分布为,正常体重占44.02%,超重和肥胖分别占3.34%、4.93%,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分别为42.26%、5.45%.分析发现,营养不良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0岁~14岁年龄段的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2)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标准对西部农村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了筛查分析,结果不容乐观.小学生的总体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0%,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逐渐增加,ll岁以上的小学生中营养不良检出率已经超过了50%;14岁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超过了80%!无论是从发展趋势上看,还是从营养不良检出规模看,西部农村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都是非常严峻的.(3)小学生缺铁问题比较普遍,45.21%的学生处于缺铁状态,40.4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与全国同龄学生相比,西部孩子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要高出5~8个百分点.不过,样本小学生的视力状况要好于全国同龄平均水平.(4)工具变量法估计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其学习成绩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小学生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每增加一分,其语文成绩、数学成绩、自然成绩将分别提高0.443、0.315、0.142个标准差;相当于按百分制评分,三科总成绩提高接近9分.年龄别BMI的z评分每提高一分,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将分别提高1.559、1.146个标准差;按百分制计算,其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将分别提高14.72分、11.41分,总成绩提高24.14分.(5)健康对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健康状况较差的小学生身上的影响程度更大、更显著,而且同幅度的健康水平提高对男生的教育回报要高出女生约二分之一.

论文建议政府加强对小学生群体的营养干预,通过改善学校供餐;加强食物营养强化项目在西部的推广;强化对小学生的定期体检及健康营养教育;探索改进健康评价标准、推动营养立法等工作,为提高孩子的营养健康水平提供保证,通过采取营养健康干预措施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促进西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校园*智慧论

校园*是校园内部发生的神圣而又具有人文本性的*关系的总和,以及这种关系所蕴育的精神与智慧,它包括校园本身的道德性和校园内教育关系的道德性,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在于“教育共同体”的教育责任.将校园中的主要关系定位在教育的责任关系,就在于这一责任的落实,同时促进校园中人际关系的关怀性价值取向,尽可能地减弱其庸俗化和功利化倾向.中国教育的现代性是开放的结果,其市场化特征似无法避免,但这不可以成为其抛却关怀精神的理由,更不可以成为其放弃为学生自由人格奠基的基本功能的理由,否则,校园就放弃了*性追求.

对江苏南京市区和苏北农村共9所中小学校的18个班级的调查研究发现:(1)学校道德教育很少从校园*整体的建构角度考虑,更多地关注校园建设的实用功能,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2)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比较单调,普遍存在课程学习中心化、学习压力过大、尽可能削减文体活动内容等倾向,这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捡出率的重要原因;(3)中小学生校园生活远离自然生态系统,也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熏陶,自主的、关怀的意识相对缺乏.看来,我国中小学校现阶段的校园*建设还缺乏人文、自然生态的多角度考量系统,缺乏班级-校园-家庭-社区的整体建构理念,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利于其自由的、关怀的人格品性的形成与发展.调查中也看到较为成功的案例,一些学校努力贯彻爱心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

为落实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教育责任,需要对校园*进行智慧性的、生态性建构,这种建构需要整合和承继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精髓,如我国古代儒道文化中的合理的*学思想和西方关怀*学思想,培植校园*中的团结、公正、尊重的文化特质.具体地说,在校园*的建构中要坚持多元文化融合原则、系统渗透与整合原则、主体性原则,并采用多种策略与途径,如发挥教学*的促进作用、建立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及价值体系、提升教师的道德品性和人文关怀精神、统合多种教育影响以形成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

此文是一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用文献:

[1] 关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选题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格式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大纲怎样写
[3]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