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心理学类论文范文参考 心理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心理学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5

心理学类论文范文

心理学类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心理学类论文范文参考:计算机模拟心理咨询病例系统的编制及现代测量学研究
  2. 第二篇心理学类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3. 第三篇心理学类论文范文模板: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4. 第四篇心理学类论文范例: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5. 第五篇心理学类论文范文格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100篇免费心理学类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心理学类论文写作参考,适合心理学类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心理学类论文范文参考:计算机模拟心理咨询病例系统的编制及现代测量学研究

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CCS)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病例临床模拟系统.计算机模拟心理咨询病例(CCSPC)是对心理咨询情境的模拟,用以测查被试在与心理咨询病例互动的过程中的临床诊疗决策能力.本研究编制的CCSPC主要测试被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技能、决策方式等,还涉及心理咨询学中的部分与实际咨询有关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等,可达到较全面测试被试心理咨询技能的目的.同时,表现性测验和客观性测验的编制思想在CCSPC中也较好地统一起来.

对28名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将两组有差异的编码特征作为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础;访谈对象覆盖了高校、中小学和社会机构等单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并探讨了心理咨询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在学习者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可能形式,为编制适用于“学习、培训”阶段被试的CCSPC提供较好的能力模型,为CCSPC测验编制的内容效度和预测效度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借鉴医学CCS编制者的建议,由从事心理咨询和教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各一位根据心理咨询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编写临床典型的心理咨询病例,经过讨论确定强迫性神经症病例作为程序编制的脚本;使用C#2003自编可视化界面,数据库管理由SQL2005实现,采取测试界面和数据库分离的方式,考生通过“初诊阶段”、“心理测评”、“诊断与鉴别诊断”、“咨询方案与实施”等四个模块与模拟病例进行互动.经大样本测试,CCSPC的稳定性、安全性、友好性良好,程序稳定性达到了97.34%.

选取978名被试参加CCSPC测试,有效被试930人,包括心理学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社会心理咨询师学员,通过CTT和IRT两种测量学理论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CTT分析主要进行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及结构效度分析;经过维度检验之后,采用IRT分析项目和测验的信息量并通过Bifactor模型进行结构效度分析、MIRT模型进行记分;对CTT和IRT各自记分框架下的效标效度及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IRT模型在项目和测验的误差控制上有较大的优势.基于CTT和MIRT记分的人口学分析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

经过系列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了心理咨询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一组2名编码员首先进行编码,另一组2名编码员进行验证性编码,编码的归类一致性、编码信度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编码及差异性检验,得到心理咨询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包括9种胜任特征,即保密原则、洞察力和敏感性、时机意识、建立信任关系、倾听、熟悉诊断标准、理论流派与技术、信息采集和专业观察、支持性原则.

(2)心理咨询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作为心理咨询模拟病例编制的出发点,考生的各种处理能较好地涵盖9个胜任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模拟病例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联结.模拟心理咨询病例开发过程中,体现了表现性测验的模式,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世界”的心理咨询过程进行模拟.“初诊阶段”、“心理测评”、“诊断与鉴别诊断”、“咨询方案与实施”等模块,体现了情境性、过程性等特点.但模拟病例中也使用了部分客观性测验如选择型题目,以辅助测查考生的临床知识和能力,系统实现了表现性测验与客观性测验的有效结合.CCSPC尽量控制了在对话环节、病例病情变化环节等的复杂性,较多地突出了心理测评、诊断与鉴别诊断之间的互动性,从而简化了模拟病例的路径.

(3)CTT分析显示CCSPC的难度分布比较合理;根据非“因事而变”的项目分析,CCSPC的内部一致性良好;IRT分析根据难度、区分度、猜测参数的综合指标即信息量选择项目,分析显示CCSPC测验信息量较高;CTT分析和Bifactor分析表明,CCSPC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心理咨询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CTT记分和MIRT记分均得到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证据,表明CCSPC所测内容与心理咨询师考试有一定关联,但所测内容结构可能不同;两种记分方法表明,大多数CCSPC得分指标随学历、年级的提高而显著提高,这提供了CCSPC的成长发展性变化的测验效度证据;CTT记分和MIRT记分均表明,在所有指标上女性得分均高于男性;CTT记分和MIRT记分均表明,应用心理学组和心理学组本科生在CCSPC某些指标上没有差异,但在绝大部分指标上二者都显著高于基础心理学专业;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或近期接受专业培训的被试在CCSPC各指标上有更高的得分;综合本研究及以往研究,IRT在项目参数和能力参数不变性、合成分数估计精度、测验等值、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等方面体现出诸多优势,更适合用于CCSPC的数据分析.

第二篇心理学类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91798.html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三篇心理学类论文范文模板: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课程的水平决定着教师教育的特征与质量,中俄两国在教师教育课程方面曾有过相同的经历,但自从前苏联解体之后,则有了较大的区别,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两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特征与宝贵经验,对两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从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俄罗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三个维度所做的文献综述;第三章主要研究俄罗斯与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历程与背景.描述了俄罗斯和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阶段和相应的社会经济与教育背景;第四章描述俄罗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包括现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未来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不足,人文精神缺失、教师教育尚不能有效形成未来教师的职业特性、实习课程的质量有所下降、教师教育教课程育内容和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有待加强等非问题;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指导思想、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内容、标准、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主要研究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化、人文化、一体化倾向和两极教师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建立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立等倾向的比较,并论述了两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互启示;结论部分则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炼,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的观点.

第四篇心理学类论文范例: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1999年以来,伴随着大陆高等学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其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否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相吻合.高等学校专业该如何设置,其结构该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状况如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切关注.

心理学类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类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心理学类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心理学类论文范文选题

综观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台湾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中产业关系的不断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重要背景,引发了台湾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多次调整.本研究力图凭借较为翔实的文献资料对台湾劳动力市场变化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论证,探寻台湾高等教育为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而进行的相应变革,通过比较研究,希冀有助于大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劳动力市场中高级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进行一种新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从而建立一种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和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论文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以历史演进为主线,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视角,对台湾光复迄今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总体概貌和侧重点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大量数据深入探讨了台湾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因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劳动力市场对高级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对不同行业、职业、技能的高级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为了更确切地判断每一个历史时期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否适当,还对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尤其是“学用配合”情况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特点、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认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是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动力,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主要是受劳动力市场对高级劳动力的需*动而形成,人力规划是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形和求学者的升学意向,适时调整专业及招生人数.相比较而言,台湾的私立高校、技职院校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更为敏感.从管理体制上看,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匹配”模式.

第三部分,通过对两岸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比较,深入剖析了两岸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存在的异同点,并得出了若干对大陆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有益启示.具体包括:政府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角色调整,强化劳动力市场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导向作用,从社会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自主调节作用,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高校办学特色,避免专业设置同构化,强调“柔性化”专业结构模式的建立,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专业质量监控、激励机制等等.

第五篇心理学类论文范文格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所面临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急剧变动并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世界中的人们,深陷于对自我归属感的获得、自我意义感的追寻以及自我认同的建构之中.

自我认同的建构首先是基于自我的多元化身份,个体会围绕着各种范畴(如性别、职业、民族国家等)展开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确认,进而形成归属感、意义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在诸多身份范畴中,与工作相关的身份(如组织成员身份、职业者身份等)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尤为重要.基于组织成员身份形成的自我认同指涉组织认同,基于职业身份形成的自我认同指涉职业认同.由于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可雇佣能力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职业走向专业化,这其中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职业认同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立意于考察职业认同问题,并确定以企业人力资源者(简称HR)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评定了个人自我认同中职业角色的重要性.研究HR职业认同问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其一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正摇摆在专业化和非专业化之间,专业化的HR被冠之为(绩效)专员、(薪酬)专家、(战略)顾问、职业经理人,非专业化的HR被戏谑为“万金油”.其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充斥着难题和挑战,譬如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确认问题,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究竟能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及带来多大价值的问题;又譬如组织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平衡难题,即所谓的“夹心饼干”境遇;第三,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充满了对组织的依附性,即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职能必须借助组织平台才能实现.这些职业特征既是对HR的挑战,令其困惑和退缩;也是HR的契机,令其充实和奋进.其中的关键,即在于HR对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也就是HR职业认同问题.

围绕该主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特征,确定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哪些因素影响了HR职业认同2.职业认同对HR的工作产出有何影响3.组织认同在HR职业认同与其工作产出的关系中发挥着何种作用

针对上述研究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等方法开展研究.在文献研究部分,揭示了符号互动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归类理论等对职业认同研究的基础性意义,回顾了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提出教师、护士职业认同研究的借鉴意义.在获取12份访谈质性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形成27类次范畴、7类主范畴、2类范畴间关系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认同成因与效应的概念模型.进一步结合文献分析,形成实证理论框架.

经由预调研(N等于102)与正式调研(N等于226)过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和SPSS、 AMOS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HR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方面.(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HR,其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HR;有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质证书的HR,其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没有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质证书的HR;身为管理者的HR,其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身为普通职员的HR.(2)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自我效能感、社会型工作价值观显著正向影响HR职业认同,一般自我效能感部分地通过人际自我效能感影响HR职业认同.(3)公众职业形象感知、自我职业形象感知显著正向影响HR职业认同,公众职业形象感知部分地通过自我职业形象感知影响HR职业认同.

2.HR职业认同的影响结果方面.(1)HR职业认同显著正向影响其任务绩效、创新绩效.(2)HR职业认同显著负向影响其离开职业的意愿、离开组织的意愿.

3.组织认同在HR职业认同与工作产出关系间的调节效应.(1)组织认同调节HR职业认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在高组织认同条件下,HR职业认同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在低组织认同条件下,HR职业认同与创新绩效负相关.(2)组织认同调节HR职业认同与离开组织的意愿的关系:在高组织认同条件下,HR职业认同与离开组织的意愿负相关;在低组织认同条件下,HR职业认同与离开组织的意愿正相关.

上述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认同的相关实践.其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做了适当拓展,拓展至“准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群体.第二,识别出人际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型工作价值观两类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认同的因素.第三,识别了组织认同在职业认同与工作产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即组织认同在职业认同与创新绩效、离开组织的意愿关系间的调节效应.

这篇心理学类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心理学类引用文献:

[1] 大学生应用心理学类论文题目 大学生应用心理学论文题目如何取
[2] 管理心理学类论文题目 管理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3] 家庭心理学类论文选题 家庭心理学论文标题如何定
《心理学类论文范文参考 心理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心理学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