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参考 食品安全问题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食品安全问题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2

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

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2. 第二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样文:食品安全规制研究
  3. 第三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模板: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
  4. 第四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例:环境传播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研究
  5. 第五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格式: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

★100篇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食品安全问题小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食品安全问题小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中毒事件使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再次受到审视.食品安全已经被我国公众列为社会生活中最差的环节.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问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快速推进,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上传染性或非传染性的食源性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了社会福利和生产效率.

由于食品具有信任品的特性,在食品安全供给上存在着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问题,市场失灵就成为一种常态.解决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的办法就是用政府食品监管这只“有形的手”去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然而这些年的监管实践证明,政府监管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政府失灵”问题仍然困扰着社会各界.从理论上看,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机理还缺乏深刻认识,对食品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统一认识,食品安全的决定原理还不清楚,缺乏建立廉价高效的监管体制机制的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对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体系研究较少.诸如此类问题悬而未决,并已成为研究食品安全的重要课题.因而,研究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公共管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实践背景下,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出发,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参照系统工程原理,按照监管体系的构成要素(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手段、监管效能改进)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的机理、模式与路径.按照逻辑关系,将论文分为10章.

第1章导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在食品安全供给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为了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政府进行监管.然而实践证明,政府监管也存在“失灵”问题.本论文按照系统工程思路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目的是找出问题症结,提高监管效能.

第2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食品安全的概念是研究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逻辑起点.论文对食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厘清了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食品卫生的关系,认为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组成因子,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食品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分析食品安全监管要以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政府监管理论为基础.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理由是解决食品供给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和负的外部性问题.食品安全监管的本质属于社会性监管.

第3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国际比较.本章从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政策法律和技术标准体系)两个维度对美国、欧盟、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提出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自然过程和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专业能力整合我国监管机构职责分工.同时,我们应当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高效、科学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以适应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国际化的需要,用严密的监管体系筑起食品安全的“堤坝”.

第4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成及其决策模式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三类外部要素和四类内部要素构成.我们假定外部因素是给定的,内部因素是监管者可以影响的因素.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食品安全水平是由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监管机构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本章在生命价值理论和消费者意愿支付(wilingness to pay)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和博弈方法,分析安全食品的生产者和需求者的决策模式,以及政府监管的决策模型.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三种力量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共同决定了一个具体社会的食品安全水平.

第5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客体分析.本章分析了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现状,用“三聚氰胺”事件案例剖析了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着企业缺乏自律、监管制度漏洞、技术法规和标准不完善、产品责任模糊、监管体制弊端、法律执行不力等六个方面的困境.

食品行业的总体特征与监管模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食品行业的总体集中度不高,只有啤酒、饮料等少数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可以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全国制定统一的监管政策,监管部门对这些行业应主要实行以HACCP认证为主的监管政策,对于产业集中度低的行业,应该以分散监管为主,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市场准入监管政策,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第6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取决于监管机构之间的科学分工,还依赖于工作努力程度(Vigorous)和和能力强度(Capacity),即:监管绩效等于监管态度×,监管能力等于监管态度×,(监管者专业素质+技术装备+其他设施),用函数式表示为:P等于f(V,C),式中的P代表绩效水平,V代表积极性、努力程度、责任心,C代表能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9个相关部门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有5个部门.这些部门的职能配置在横向上存在着交叉和重叠,在纵向上存在着垂直、半垂直和分级管理混合的现象,基层存在监管真空.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导致监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原因首先在于我国的监管机构职能存在横向过宽、纵向层次过多的问题,人为地加大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其次是一些监管机构特别是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地方政府工作懈怠,其三是因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因此,要提高监管成效,应在国家一级强化监管职能,整合各部门的资源.缩窄横向监管幅度,调整部门职能分工.按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机制和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控制理念,将以“过程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策略,调整为“以品种监管为主,过程监管为辅”的监管策略.同时,要从理顺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增加经费保障、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四个方面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

第7章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与工具.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律手段、技术法规和食品标准手段、行政手段三类.在比较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的构想,进一步明确三者之间的职能定位,建立层次清晰、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各种手段的运用.按照系统工程的原则,只有遵循整体化原则、优化与可行原则、决策科学化原则、组合效应原则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创造科学、适用、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本章着重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政策模式,运用风险决策矩阵进行分析,认为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应进行规范整顿,准许其限时间限地域生产,最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也是最符合便利性、安全性目标要求的选择.提出了明确监管责任、创新监管制度、分级分类监管的政策思路.

第8章食品安全监管的运行机制.本章运用激励—控制理论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运用监管政策影响监管对象的实际过程.提出运用执法力度系数来衡量我国行政执法力度,我国质检系统2005年、2006年、2007年的执法力度系数仅为0.33、0.37和0.58,远远低于1.0的基本要求.由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设计不完善,常常导致“大棒不痛、胡萝卜不甜”的局面.

本章还分析了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危机管理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我国已经进入食品安全危机高发期,食品安全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信息的有限性、边界的模糊性、发展的非线性等特点,分析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理论模式和我国的实践模式,提出从4个途径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工作.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理论研究与宣传,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二是加快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法制化进程,三是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四是优化危机管理流程,实现危机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

第9章提高监管体系运行效能的方法探讨—绩效评估.政府监管机构领导不断被问责的事实启示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较低.为了督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使其避免出现工作懈怠、玩忽职守、渎职等问题,论文研究筛选了一套监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应用政府绩效评估的一般理论和各地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际,并按照德尔菲法用SPSS分析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形成了包含三个维度、六个业绩领域、20个指标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为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工具.

第10章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六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法》与原来已经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的《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还比较差,需要将各个法律法规统一起来.此外还需要制定产品责任法,解决执法过程中对执法者的监督问题.二是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改革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将其中涉及安全的内容分离出来,建立食品安全法律、食品安全技术法规、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三个层次定位明确、功能完备的制度体系,三是将政府部门独自监管转变为以政府部门为主,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的协作监管机制.短期目标是先对现在的分工进行调整提高*权威,减少管理层次,缩窄管理幅度,完善监管网络,将8-9个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责集中到农业、卫生(食品)、质检三个部门,长期目标是将消费者联盟(协会)、社会*组织、舆论媒体、生产者纳入监管主体范围,实现监管对象的全覆盖.四是严格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将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实施,纳入人大执法监督范围,加大民事维权执法力度,消除弹性(选择性)执法现象,五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小企业监管政策.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小企业、小作坊实行差异化监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灵活有效的监管政策,六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建立督促监管机构认真履行职责的监督机制.食品安全监管过程要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循环模式实现闭环管理,四个环节缺一不可.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要坚持透明、公开的原则,吸收消费者、生产者等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运用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体系,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能力.

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食品安全问题小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题目

结论和展望.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严重的政府失灵现象,亟需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监管绩效水平,食品安全水平是由食品生产者、食品消费者、政府三种因素或三方力量共同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缺失或运转失灵都会降低整个系统的功效,重构与创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该采取6条政策,结合国情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其他组织协作监管的机制是提高监管效能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样文:食品安全规制研究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如何实现“更好的”食品安全规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借鉴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对食品安全规制进行了理论解构:对食品安全规制相关行为人的行为特征、利益诉求、互动关系和行动能力进行了经济学解释,从食品安全规制的产生、实施和变迁三个方面,对行为人与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解读,从规制决策和规制实施两个方面对食品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公众与政府之间委托*链条断裂是导致食品安全规制失灵的制度根源,建构了一个包含规制决策、规制实施和规制手段三个层次制度安排的食品安全规制框架,并以此为参照系对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立法体制的缺陷、权力监督缺失、行政程序不规范、问责制度不健全以及政策导向失衡是我国食品安全规制失灵的根本原因,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思路和对策,即: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保证规制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深化规制体制改革保证规制实施的高效性,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保证规制手段的先进性,从而实现食品安全规制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

第三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模板: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

小矿是小型矿山的简称,包括小型矿山和小矿山(含零星个体采矿).它因规模小、启动资金需求量小、技术要求低、收益快,因而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小矿在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为各国增收创汇,特别是在缓解贫困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推动各国矿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门.然而,小矿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相背离的.这些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小矿由来已久,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在“有水快流”政策的影响下,它(当时被称为乡镇矿山)异军突起,飞速发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多年来,它为缓解我国矿产品供需矛盾,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扩大就业门路、脱贫致富,推动小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相伴而来,各种小矿鱼龙混杂、开采技术落后、无序竞争、私挖乱采、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事故频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国家正常的矿业秩序,也成为制约小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各类小矿,特别是对小煤矿进行大规模治理整顿,先后经历了“关井压产”和“资源整合”两个重要整顿阶段,开展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活动.前一阶段以治小、散、乱为主,后一阶段则侧重矿产资源规划布局的调整.经过十余年的整顿,小矿几度关停,到2005年我国各类矿山数目由1995年的28万余个减少到12万余个,小煤矿的数量也由7.6万个减少到2.5万个.按照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的联合部署,到2010年小煤矿要减到1万个左右,到2015年基本退出煤炭行业.随着国家的三令五申,小矿的绝对数目在有计划地减少,但被关停的小矿屡关屡开、死灰复燃的事件却频频*,由此引发的矿难亦不绝于耳.这些小矿为什么久关不闭小矿主为什么置矿工的生命而不顾顶风作业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从*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小矿的规制为什么会失灵失灵的症结又在哪里资源整合是否简单地等同于关闭小矿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国当前资源整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它们不仅关系到我国整顿矿业秩序的成败,而且事关小矿及其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社会的稳定.本文就这些问题从法律规制角度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进行理性的、规范化的整合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合法小矿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条依法开采、依法治矿的有效途径.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8670.html

国外对小矿法律规制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成果较多.而国内同类研究则断断续续、比较分散.其中深究小矿的负面影响,探讨如何关闭、取缔小矿的成果不在少数,而客观地评价小矿,研究如何规范、促进其发展的成果却屈指可数.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试图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现阶段在小矿规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探讨我国小矿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与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考察与比较,廓清小矿法律规制的内在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体系的建议.

论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从“小矿”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与评价国内外现存的关于“小矿”的各种概念,并对与“小矿”相关的几个概念——小小矿/手工小矿、非正规矿、(中)小企业进行辨析,之后,给出了本文对“小矿”下的定义:“小矿是以谋生或营利为目的,采用简单的或基本的采掘设备与技术,在有限的矿藏范围内从事某种矿产品采选活动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矿山企业.其中包括开采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型矿山标准的小型矿山企业和开采规模在小型矿山上限1/10以下的小矿山企业(含零星个体采矿).小矿是采矿业最基本的构成部门.”该定义厘清了小矿的概念及其法律含义,为解决小矿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切入点.

第二章探讨国内外小矿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小矿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为国家增收创汇、缓解贫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它存在的问题亦十分突出.虽然国内外略有差异,但无序开采、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是小矿共同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一方面,除资源禀赋条件外,小矿的存在源于贫穷,低投入、粗放型运作又使其回归到贫穷原点,以致小矿不得不在恶性循环中重演着“公地悲剧”.而另一方面,政府不公允的政策与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小矿问题的严重性.鉴于此,本文提出,小矿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运用矿业知识、环保或安全标准进行“一刀切”式的“关闭”或“取缔”,而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从而使小矿问题得以根治.

第三章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小矿法律规制的理论支点与依据以及小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本理念强调,要把满足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放在优先地位.我国基于国情、又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孕育而生的科学发展观也同样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在尽可能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条件下,优先消除贫困,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弱群体的基本需求.小矿虽然问题很多,但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贫载体,它自身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它又是促进整个矿业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规制小矿的目的就是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国家有关的矿业政策、法律、法规与法律制度,对小矿的准入、生产经营活动、税收、环境管理、安全健康及劳动用工等状况进行干预与监管,帮助小矿除弊兴利,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生活的永久保障.

第四章对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历程、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和分析.总体上,我国在小矿法律规制上政策弹性大,稳定性差,鼓励、扶持不足,限制、责备有余,立法分散庞杂,法律层次低,权宜性明显,管理体制复杂、多变,权限模糊,缺乏协调,监管手段单一、效率低下.本文认为,这些缺陷和不足与我国在矿业政策上长期以大矿利益为重,忽视小矿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密切,这也是导致我国小矿发展过快、过滥,开发无序,环境破坏严重,安全事故多发,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十分有必要尽快完善小矿立法,改革小矿管理体制.

第五章考察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过程与特点,总结出国外小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与逐步形成的法律制度以及小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结合哥伦比亚规制小煤矿的个案研究,归纳出国外小矿规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本文认为,国外小矿法律规制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中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在政策上充分肯定小矿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缓解贫困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小矿的发展战略融入到整个农村复兴和农民增收战略当中.二是在立法中明确小矿的法律地位,相应的法律制度与管理制度的设计以促进小矿发展为本,把规范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第六章首先对我国小矿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继而对小矿的存废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本文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国家长期“重大矿、轻小矿,重封堵、轻疏导,重经济、轻社会”的政策导向和管理手段是导致我国小矿问题久而不绝、治而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而我国矿产资源又以小型矿床居多,这种国情、民情、矿情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留存少量合法小矿的必要性.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路径应当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策先行,正确评价小矿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立法,优先制定小矿专门法律,设立独立、权威的小矿专门管理机构,转变管理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多元服务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挖掘外部资源,扩大国际合作,形成共管共促格局,全方位推进小矿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法律规制角度对我国的小矿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2)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观,提出我国小矿的法律规制应当注重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应当把规制小矿与减贫战略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结合起来.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规制就不再是资源整合的目的,而成为促进小矿健康、有序发展的手段.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避免我国目前为整顿而整顿、不计后果地对所有小矿实行关闭的“一刀切”做法,实行统筹规划、疏堵结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对我国的小矿进行了现实且较为科学的概念界定与法律含义分析,为依法规制小矿提供了法律依据.4)基于我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小矿还有必要继续存在的客观现实,建议修订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法》,在其中设小矿专章,并对小矿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原则与法律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议.这些立法建议将有助于充实与丰富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理论的内容.5)本文提出设立独立、权威的国家小矿管理机构,并根据我国行政区划特点设立直属于*的地方小矿管理机构,为小矿提供一站式服务与实施统一监管.6)本文提出政府应当加大对涉及小矿的行业协会或社团的鼓励与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外部资源,促进全社会参与规范小矿的行动,从而降低政府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第四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例:环境传播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研究

环境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环境传播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学校园增设了环境传播学科与课程.二十一世纪初,国际上有关“环境与传播”的年会定期举办,有关环境传播的学术期刊陆续发刊.至今,环境传播的研究领域已扩展至“环境话语与修辞”、“媒介与环境新闻”、“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社会营销与环境倡议运动”、“环境合作与矛盾解决”“环境风险传播”、“大众文化与绿色市场中的自然表征”等多个方面.

目前,国内的环境传播已经起步,所涉及领域多限于大众传媒的环境新闻报道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政府努力不懈地始终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除1984年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外,基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话语也先后出现在国家发展纲要以及各种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国家领导峰会和环境论坛中.环境传播课题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不仅对于保护与改善环境本身十分必要,而且对于探讨国家的环境责任以及提升国家形象也意义重大.因而,将中国环境传播研究目前较单一的环境新闻研究领域扩展至其它多分支领域,这对国家发展及环境传播领域的理论完善都极具学术价值.

本论文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国内外资料搜集与实践总结、剖析;思考的路径;结论与研究价值的可靠性论证.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环境传播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与评析了环境传播的概念演变;环境传播的社会和文化建构立场、方法及框架;环境传播中的修辞策略;环境政治;新旧媒体的环境传播;以及环境风险传播等几大热点研究领域.之后,本论文将环境传播与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相结合,创新地提出二者影响与互动机制,并对环境传播运作机制中各要素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分别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在对环境传播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将实证与实质性研究方法相融合,基于文化批判与社会建构的立场,剖析了大众传媒、网络新媒体、环境NGO及政府部门的环境传播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影响,其中包括从大众传媒的环境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来反思其绿色公共性;提出网络新媒体进行环境传播的门户、搜索及聚众式传播方式,以及从“绿色”新闻、“绿色”议题向“绿色”公众培育的传播态势;网络传播的“绿色”话语与主流大众传媒的话语同构;环境NGO的传播运作机制与媒体策略,以及环境NGO的话语形式与种类对公民“绿色”身份的建构、对绿色公共领域的影响;政府的环境传播机制、特点及“绿色”话语实践等.这些也都是本文与国内以往环境传播类研究相比的创新之处.

笔者在研究中注重多元全面的分析方法,不仅运用了大量案例分析,比如从环境风险的建构视角考察了厦门、广东番禺的集体“散步”事件,网络绿色公共领域形成与发展中的三大事件—“怒江建坝之争”、“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南京法桐保卫战”;还运用了话语分析方法,如对环境NGO主办的“地球熄灯一小时”行动的官方宣传文本与气候变化的话语实践进行详细解读;从政府的绿色语言与行动出发,考察分析了政府环境传播中“节能减排”话语的整个建构过程.

同时,笔者为保证结论与研究价值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分别针对普通公民、报纸环境新闻报道的条线记者、环境NGO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搜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由于环境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较集中于国外的理论文献,因而笔者查阅的英文原版书籍及期刊较多,结合这些丰富的二手英文原版资料,本论文在国内外关于环境传播的资料搜集上比较多样与全面.此外,笔者曾经在浙江电视台从事三年的电视记者工作,对环境新闻报道有切身实践,之后又在国际环境NGO—世界自然基金会从事了两年的环境传播工作,此间不仅搜集了国内外大量环境NGO的相关资料,而且组建了长江中下游环境新闻条线记者的报道网络,与国内环境记者保持了较多联系与互动,这些都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本论文不仅将环境传播的概念与研究方法较详细地引入国内,既弥补了国内在环境传播研究领域的不足,又丰富了世界环境传播的中国内容,而且在环境传播与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研究方面提出了以上诸多创新点,这些都为学者今后在环境传播各分支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板.

第五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格式: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

本文提出了植保生态经济系统这一新概念并构建了植保生态经济系统,对该系统及其三个子系统(植保生态系统、植保技术系统、植保经济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一一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阐述了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设计了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途径和手段方法.

农户是植保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第二章,概括了农户植保行为及特征,定性描述了影响植保行为的因素,对影响植保行为因素建立了显著性分析模型,设计了农户植保行为问卷调查表和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地,就农药使用的决策和组织问题进行博弈分析,得到了结果:若n个农户合作成小组进行使用农药的植物保护,小组内统一决策、小组间独立决策,则小组越少,投入的农药总量就越少、总的防治收益反而越大,并提出了促进合作的若干对策.为科学组织农药使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理论指导.农户确立规范科学的植保行为,除农户自己努力外,还有赖于市场功能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发挥.

在本文的第三章,概述了我国农药市场、施药器械市场和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状况以及农药企业的状况;阐述了农药企业对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生态安全及人畜健康的影响,说明了改变我国农药企业状况的必要性;就整合农药企业与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了整合农药企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整合农药企业的若干途径措施:分析了植保技术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及其特点,指出了影响植保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因素;概括了当前我国植保服务新特点、新要求,分析了我国植保技术行政推广体系和植保服务社会化的状况,论述了植保技术行政推广体系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定位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必要性和做法,指出了放活经营性服务、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最终以市场提供植保技术服务为主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仅有植保生产资料市场、植保技术服务市场和农产品市场还是不完备的,必须还要有相关市场的协调配合,发挥其优化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应有作用,如农业保险市场,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以矫正、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

风险是植保生态经济系统所具有的属性之一.在概述了风险的各种定义的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给出了生产者(农户和农业企业)植保风险的定义并进行了风险分类,找出了各类风险的风险因素.建立了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估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和方法,探讨了生产者进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定义了区域病虫危害损失风险,指出了风险损失的可能分布类型,给出了分布检验程序,设计了风险损失区间及概率的计算方法,说明了该概率在确定作物保险费率中的作用.对福建省龙岩市水稻主要病虫害损失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风险概率分布,计算出了风险区间及对应的概率.最后,提出了若干降低风险的综合措施.但市场有它的局限性,在植保生态经济系统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需要政府的积极调控和职能发挥.

政府具有优化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职能.本文第五章,概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认定了植保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论述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完善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培育社会化植保技术服务组织和市场的职能,阐述了植保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指出了政府矫正植保经济活动负外部性的方法途径和手段措施,鉴于县级植保站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我们关注了县级植保站的绩效评价问题,建立了县级植保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给出了纵向评价植保站以及植保站之间横向比较评价所对应的评价方法,说明了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发展绿色食品是优化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措施之一.在本文第六章,分析了影响绿色食品需求的因素,建立了消费绿色食品及同类一般食品的效用最大化数学规划模型,引入绿色食品置信度参数并建立了一个可计算的二次效用函数,导出了该二次效用函数对应的需求函数,讨论了绿色食品需求函数的性质,描述了绿色食品置信度对需求的影响,论证了《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严格执行与否是影响绿色食品质量和置信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说明了生产经营中严格执行标准和铬守诚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分析了在各种需求和价格条件下,生产者的最优选择,导出了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被生产者主动遵守所必需的价格及需求条件.绿色食品是我国政府倡导发展起来的,对植保以及整个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为优化植保经济生态系统另一项综合技术措施,在本文第七章,提出了“小块单一、大片混合、控病增收”的作物混合种植模式概念,给出了地块多样性的概念和测度公式,建立了作物病情与地块多样性关系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划分地块的一种方法,找出了求解实现作物不连片混合种植所需的品种数以及布局方案总数的方法,提出了在实施作物混合种植时的布局优化问题,构建了分别适应于不同划分的种植地的多个布局优化数学规划模型和

这篇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食品安全问题小引用文献:

[1] 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题目范文 食品安全问题小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小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问题小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食品安全政治小论文集 食品安全政治小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食品安全问题小论文范文参考 食品安全问题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食品安全问题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