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翻译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翻译专业硕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8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译者术语能力探索
  2. 第二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样文: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本地化翻译研究
  3. 第三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模板: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
  4. 第四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例:中翻英过程中查证行为实证研究
  5. 第五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格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

★100篇关于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翻译专业硕士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翻译专业硕士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译者术语能力探索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翻译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翻译行业对翻译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随之更新.近年来,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巨大翻译市场需求,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设置翻译专业,以前的“译者培训”升级为当今的“翻译教育”.术语是知识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代表了一个学科领域的概念体系,在知识交流和技术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翻译行业非常重视术语的翻译,翻译项目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几乎都会涉及术语问题.可见,术语能力已成为应用型翻译人才所必备的一项职业素质.译者术语能力即译者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术语问题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系统.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形势下翻译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将译者术语能力置于翻译能力的研究框架之下,对其进行重点研究.

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是当前翻译能力研究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四个阶段,其研究模式日益完善,形成了以内省法为主、多种其他方法为辅的研究方法体系,为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持.近年来,翻译研究的认知视角兴起,主要包括翻译专业技能、翻译信息加工、翻译策略研究.本研究将译者术语能力看作一种专业技能,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具有不同翻译经验的译者,发现术语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研究将术语翻译看作一种信息处理过程,通过分析实证研究中术语翻译过程,构建术语翻译的工作模型.借鉴翻译策略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关注译者术语翻译所选用的认知支持类型.从术语翻译原则与方法、面向翻译的术语管理、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三个方面,总结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术语学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术语能力进行研究定位,阐释译者术语能力的理念,初步构建译者术语能力的构成模型,为下一步进行译者术语能力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在实施译者术语能力实证研究之前,本研究针对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势进行了两次社会调查:翻译企业网站调查和翻译能力认知情况问卷调查.网站调查主要发现:当前翻译行业主要需要笔译、口译、译审、资深翻译、翻译项目经理、口笔译兼备、翻译质量控制、本地化翻译等八类翻译人才.翻译人员应具备中外文语言及互译能力、文本审校及质量控制能力、专业领域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翻译技术应用、本地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十项基本素质.翻译企业非常重视术语的翻译,并将其在术语翻译方面的特色作为企业宣传的资质优势.问卷调查主要发现:各组人员认为最为重要的四项素质依次为:双语交际能力、专业领域知识、质量控制技能、职业道德.各组人员对译者各项素质的认知的主要差别在于计算机操作技能、文献管理与信息检索技能、翻译技术的应用技能、工作压力承受能力等四项.在校学生对这四项素质的认知度低于职业译者.在校学生对译者术语能力的认知度也较低,尤其反映为对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的认知度较低.

本研究选取具有不同翻译经验的三组被试(本科组、硕士组、职业组,每组五名)进行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使用多种方法引发和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多元数据定位分析方法,汇总实验所得各种来源的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术语翻译效率、术语翻译决策、工具资源使用、术语翻译认知四个维度考察各组被试的术语能力特征差异.

三组被试的术语能力特征的主要差异表现为:

术语翻译效率:本科组被试的术语翻译用时最少,术语翻译质量最低;硕士组被试的术语翻译用时最多,术语翻译质量居中;职业组被试的术语翻译用时较多,术语翻译质量最高.从总体上来看,术语翻译时间会随着翻译经验的增加而先大幅增加而后略减,术语翻译质量会随着翻译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提升.在译者对所涉领域不熟悉的情况下,术语翻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用于文献检索.

术语翻译决策:本科组所采取的主要认知支持类型为简单型,即SES和SIS.职业组和硕士组对IS-ES型认知支持的选用次数远多于本科组,说明职业组和硕士组在进行术语翻译时更擅于将内部知识和文献检索提供的外部知识相结合,职业组在这方面表现最好.硕士组对DES类型的选用最多,职业组次之,本科组最少.硕士组对DES型的选用次数最多,复杂度最高,说明硕士组对外部主导型支持的依赖度要高于另外两组.简单型认知支持是术语翻译错误的主要原因.

工具资源使用:本科组所用工具资源较为单一,以词典为主,较少使用网络资源;本科组倾向于简单地接受词典查询所提供的译名结果,且不擅长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硕士组所用工具资源较为丰富,涉及词典和多种网络资源;硕士组能够使用词典软件提供的多种资源,但不注重专业词典的使用;硕士组所用网络资源检索词的有效性低于职业组,他们不擅于使用策略从搜索结果中快速定位相关信息.职业组所用工具资源较为丰富,涉及词典和多种网络资源;职业组较为注重专业词典的使用,将专业词典提供的译名作为术语翻译决策的重要依据;职业组对网络资源检索的使用次数多于硕士组,所用检索词的有效性较高,擅于从搜索结果中快速定位相关信息,且对文献检索结果的权威性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

术语翻译认知:各组被试皆指出术语翻译为翻译任务的主要难点,但职业组对术语翻译的认识最为深入,硕士组次之.本科组没有术语管理习惯,对术语翻译的认知较为简单和笼统,且存在实际表现和其术语翻译知识不相符的现象.硕士组基本没有术语管理习惯,其术语翻译知识比本科组更为丰富、具体.职业组大都具有术语管理习惯,其术语翻译知识最为丰富、具体.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研究对译者术语能力的初步模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构建了术语翻译的工作模型.基于此,对翻译专业的术语能力培养提出教学建议:建议翻译专业术语教学应实现理论能力、语言能力、专题知识、信息素养、心理素质、应用能力六个具体教学目标;建议翻译专业实施阶段式模块化术语课程设置,逐步培养译者术语能力的修订模型中的六种素质,侧重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翻译专业的术语教学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翻译工作坊、翻译案例教学、翻译项目教学、企业实习、论文写作等形式;建议翻译专业建立信息化术语教学资源体系,其中包括各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实施,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

本论文是针对译者术语能力的一次探索性研究,虽然所得研究结果与理论发现尚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予以检验,但本研究对于加深我们对翻译能力的认识,推动翻译能力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所提出的教学建议,有助于促进我国翻译教育迎合翻译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第二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样文: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本地化翻译研究

本地化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板块.本地化翻译,即本地化行业内的翻译活动,与信息产业内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代表了21世纪最先进的翻译生产力水平.本地化翻译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活动,经济属性与商业逻辑凸显,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有待翻译学界解决.本研究因此选取本地化翻译为研究对象,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理论上,以本地化翻译为样本,可以思考解释翻译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变迁发展;实践中,考察本地化翻译可以探知社会对译者的需求趋向,从而更新翻译教育,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实践需求的人才.

本研究探究和描写本地化翻译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主体部分共7章,完成了4个子研究:1)描写论述本地化翻译实践的过程与内容,理清本地化翻译与经济全球化、跨国企业经营、语言服务行业的关系,并归纳本地化翻译活动的特征;2)提出“本地化翻译是一个经济生产过程”,探究其经济需求之源,借助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和理论成果,解释本地化翻译的价值来源及使用价值的实现方式,说明翻译技术工具进步和翻译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对翻译生产力的促进作用;3)阐明作为人力资本的译者能力的生产和供给机制,剖析我国翻译人力资本的供求矛盾和解决途径;4)论证翻译研究的经济学范式的可行性.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

1)描写本地化翻译实践.语言服务行业分为7个子版块,本地化是其中重要板块,与其他几个板块关联紧密,且市场份额巨大.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走向全球经营,其全球化的产品开发分为国际化和本地化两个流程,翻译是本地化流程的一个环节.本地化翻译区别于文学、典籍翻译等传统的翻译实践,整体特征为经济驱动和技术至上,体现在发起者、文本、译者、质量标准4个方面.

2)论证作为生产过程的本地化翻译.跨国公司将产品针对具体区域市场进行本地化,是因为区域市场的文化、语言、法律、消费者习俗要求.跨国公司是本地化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商业逻辑决定了本地化行业其他主体的行为.本地化翻译将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是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在生产过程中,译者的翻译劳动创造、转移价值.本地化翻译的使用价值在于降低了跨国公司的平均生产成本、交易费用,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费用.翻译技术工具进步、翻译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促进本地化行业翻译生产力进步.翻译技术工具的发展历经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和语言基础工程两个阶段,能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边际成本及平均成本.为了应对跨国公司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持续要求,语言服务商将基于分工、协作和管理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引入翻译项目生产过程中.

3)分析翻译生产的人力资本供求.在信息经济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翻译生产中使用的人力资本就是译者能力,以能力为导向的翻译教育是发展译者能力的途径.由于学制年限制约,学校教育受生产可能性边界制约,培养的译者能力水平是有限制的.我国翻译人力市场的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供求机制失效导致结构性过剩:对于学校教育期待过高而忽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加强企业内训、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是解决翻译人力资本供求矛盾的可能途径.

4)论述翻译研究的经济学范式的可行性.以本地化翻译为代表的新的翻译实践形态兴起,要求翻译研究更新理论,以反映社会现实.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标准,翻译研究史上出现了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文化范式、认知范式4个范式.新的实践提出了原有范式都无法回答的理论问题,翻译研究因而处于范式的反常和危机期,呼唤新的范式.新范式借鉴经济学的基本视角、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对照范式5要素,该范式的共同信念、基本问题、方法论已经确立,具体问题不断显现,学术共同体已经存在,翻译研究的经济学范式初具雏形,显示出理论潜力.

本研究是以全新的理论视角研究新的翻译现象的探索性尝试.在翻译的语言、文化属性之外,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经济属性,深化了对翻译活动本质属性的认识;对翻译工具、生产组织、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实践的现状与需求,为革新翻译教育提供了依据;对翻译研究的经济学范式的论证,前瞻了翻译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模板: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也逐步引起学界关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兴的翻译本科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学科发展,但遗憾的是,此类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内省法等对我国翻译研究现状、翻译专业建设现状等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翻译学科定位、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及本科翻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测试与评估、师资培养、翻译大纲制定等问题,并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翻译教学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发现,我国虽然引介了部分翻译原著,但在对引介成果的转化和使用、翻译测试与评估、译员培训等方面尚有很大发展空间.翻译教学研究中思辨性成果较多,实证研究相对不足.学术交流方面虽然有几家翻译学术刊物,但在栏目设置、文章质量等方面都应有所提升,在学术研讨、翻译大赛等方面应该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借助语言学、语言教学等理论,对翻译、翻译学、翻译专业、翻译能力等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指出翻译既为两种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交际活动,也指译者或翻译产品.翻译学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大体分为普通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翻译教育三部分.我国的翻译专业需要发展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其中本科阶段培养一般性翻译通才,研究生阶段培养高层次翻译通才.翻译能力至少涵盖母语和目的语两个层面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为互动关系,翻译活动本身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此外,本科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学时、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评估等方面有所不同.

本研究建议我国翻译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立足社会和个人需求,围绕培养目标,综合地域、学校特色和师资、办学条件等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使所设置课程体现翻译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在翻译教材编写、出版、评估和改写过程中,要有先进的编写理念,使其内容丰富,体例有所创新,保持教材引进与自编、学术性和普及性、市场需求和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平衡.在翻译教学方面,坚持突出学科特点、以学习者为本、互动合作、问题探究、开放发展等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形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创设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翻译理论反思和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评估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使社会评估与课堂教学评估,测试性评估和非测试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教学与测试相结合,提升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在翻译师资建设方面,坚持终身教育理念,除了传统的学历学位教育、学术会议等方式外,倡导校本培训模式,促进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建构教研梯队、提高教师的整体教研能力.在翻译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明确翻译的学科独立地位,遵循广泛性、实证性原则,确保其系统科学性.

本研究尝试借用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念,援引大量最新资料,运用图表等形式阐明翻译专业建设中不同流程(如翻译、教材编写过程、翻译人才培养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翻译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将翻译与教育相结合,将互动主义、合作主义、人本主义等理念引入翻译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翻译教学的语言学限制,对于具体教学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参考意义.

第四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例:中翻英过程中查证行为实证研究

近年来,翻译能力要素作为翻译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虽然译界学者对翻译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众说纷纭,但都不否认译者的策略能力、双语能力、使用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及策略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格的译者必须能有策略地调动自己的内部资源(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和外部资源.实际上,迄今为止的翻译过程研究确实证明,在具备双语能力的基础上,译者如能有策略地使用字典、百科全书、搜索引擎、语料库等辅助工具进行资料查证,则能极大地提高译文质量.然而,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得而知,这对于中文母语译者的中英翻译尤其如此.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比研究翻译新手、半专业译者和专业译者在中翻英过程中查证资料的行为,探究译者策略子能力和查证子能力表现形式,以及这些形式与最终结果的可能关联,为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贡献一份力量.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1)译者的资料查证行为与译者的问题意识、和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制定的查证策略是否存在规律性的联系?(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资料查证行为与最终的翻译质量是否存在规律性的联系?(3)译者检索查证资料的时间越多,其最终译文的质量是否会越高?

为了尽量控制可能影响译者查证资料行为的因素,本研究的实验部分选取的测试稿件为一般性商业评论文章.同时筛选出了12名语言能力大致相当、经验各不相同的三组受试者,分别为4名MTI一年级学生、4名MTI二年级学生,以及4名有着5年从业经验的专业译者.本研究以译前和译后问卷调查、翻译过程屏幕录制以及译后过程回述的“三角测定法”收集了数据;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筛选;请外部独立审校对受试者的译文进行了评定;并对视频录制及音频回述数据进行了转录、描述,及定量定性分析.

本研究最后获得了有关译者翻译过程中资料查证行为的若干发现,包括:受试者遇到的翻译问题类型;他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使用的辅助工具;译者使用翻译辅助工具的策略和偏好.最后的结果表明,译者的资料查证活动的强度、复杂程度、以及对辅助工具的使用策略,与最终翻译质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第五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格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

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及其对我国深入改革开放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和深刻的认识.虽有诸多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只是临时性的应对,鲜有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系统地思考、研究这方面的功能.我国目前的翻译研究,由于对翻译活动社会属性的忽视或者很大程度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现实社会中的很多翻译问题没有在翻译研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系统的分析、思考.本研究由文本世界进入生活世界,视翻译活动为整个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翻译活动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深入考察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系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翻译问题.

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本文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与数据统计分析、抽样调查、文献法、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法相结合,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为研究对象,部分环节以世界其他国家的方针、策略作参照,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揭示问题背后翻译活动社会运行的不合理环节或因素,提出相应合理的、科学性的建议,并在理论上进行深度的分析和阐释.

在理论层面上,本文在借鉴、反思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视角,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社会运行的特点,对翻译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进行系统思考,揭示各要素在翻译活动社会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系统思维原理构建翻译活动的整体运行机制,为丰富翻译学理论提供有参考意义的学术探讨.

在实践层面上,运用所构建的运行机制框架,系统思考当前运行机制下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思路,构建、设计、选择和优化翻译活动的各种运行机制,目的是促进翻译活动健康运行,从而达到最佳发展效能,实现翻译活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研究成果体现政策研究的特色,可以为翻译活动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案,也能够积极参与翻译组织各方面的建设.

在“翻译运行整体规划”方面,我们提出避免翻译运行市场失灵的对策和思路:政府应对翻译出版物加以宏观调控;加强非盈利性机构建设,以对翻译组织的趋利行为进行矫正;发展各种文学共同体,引领读者进入高层次的阅读空间,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引进的外国文化成果.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翻译专业硕士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选题

在“翻译系统内部运行机制优化”方面,我们通过分析出版社和翻译公司翻译运行中的关键控制点,构建了面向出版社和翻译公司的翻译运行控制管理流程,以期增加运行效益,实现翻译质量的提升.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0095.html

在“译者职业道德约束机制构建”方面,我们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密集的社会网络有助于非正式制度的执行”这一原理,从学理上提出将各级翻译协会改造为封闭的组织网络,对从业译者采取强制性注册入会的制度,以密集的社会网络来维系和支持翻译质量国家标准的有效执行,从而克服译德失范造成的翻译质量问题.

在“中国图书‘走出去’运行机制优化”方面,我们在指出目前执行机构对中国图书“走出去”运作的不合理之处之后,对法国、加拿大、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文化政策和版权贸易方面进行了评估,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采取不同的资助方针和力度.我们根据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的互动关系,指出我国出版界在现有的“走出去”路径之外,还可以沿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径开发新的、更多的版权贸易国或地区,以扩大中国文化的覆盖面.

在“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方面,我们认为唯学科意识限制了合格翻译人才的培养,应突破目前外语院系、翻译专业的学科边界,以专业为主导,把翻译人才的培养置于各相关学科专业之中,以翻译核心课程架构嵌入各相关专业,采取复合式培养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

论文共分六章,每章的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为绪论.我们在指出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性研究相对滞后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既嵌入翻译活动的社会性研究这一中心议题之中,又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实际状况,以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研究.

第二章为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要素分析.我们从分析翻译活动社会运行的各要素出发,对翻译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进行系统思考,并构建翻译活动的整体运行机制框架,以此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翻译活动发展的社会动因(第三章);揭示翻译运行中不合理的环节和要素(第四章);调整、设计、构建、优化翻译活动的现有运行机制(第五、第六章).

第三章为翻译活动发展的社会动因分析.我们对1978年至2007年我国从国外引进并翻译出版的图书书目进行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运用详实的数据从共时和历时层面,在国际、国内、译本生产、译本接受等四个空间考察各种社会动力因素对我国翻译活动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在国际层面上,经济因素是影响外国文本进入我国的主要动因,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带动了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了文本的跨国流动;我国特定时期与来源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依附在外国文本之上的强大文化资本也是促进文本跨国流动的动因;促进韩国文本向我国大量流动的动因是二十一世纪初韩国的对外文化战略.在国内层面上,我国对外国文本的引进受国家行政性安排、政府部门的干预、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以及文化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在译本生产层面,改革开放之初,译者社会责任感较强,引进、翻译了大批高质量的作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译者的自主性相对增强,译者的个人喜好成就了一批外国经典文学翻译作品的面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利益因素成为多数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或拒绝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动因,结果导致翻译质量下滑.在译本接受层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变国家和社会面貌、改善个人地位的美好愿望是人们阅读西方翻译著作的动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功利化的阅读需*动了出版界对这类文本的大量引进;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成为人们阅读畅销书的动因.这部分的研究发现对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亦具有启示意义.

第四章为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问题分析.我们运用资料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文献阅读等方法,对我国目前翻译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检讨,并揭示问题背后翻译运行的不合理环节和要素,为接下来系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准备.在文学翻译活动方面,通过资料统计分析、文献阅读分析,发现:己过版权保护期的外国文学名著重复翻译出版泛滥、翻译侵权现象严重、翻译作品文学性差、出版社哄抬版税、译者责任心下降等,这些问题背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环节主要为市场失灵,规划、调控机制缺失;非盈利机构的辅助矫正功能缺失;文学共同体的引领功能缺失;翻译出版企业差异化经营方针缺失;社会环境对译者的激励不充分;著作权法律意识淡漠:监管机制不健全;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翻译出版流程控制环节薄弱;社会环境对译者的职业道德约束较弱.在非文学翻译活动方面,通过对33种非文学翻译出版物的抽样调查,发现:翻译出版物存在专名翻译错误、语言知识错误、专业知识性错误以及句法理解或转换方面等方面的较严重错误,这些问题背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环节主要有翻译出版流程控制环节薄弱;译者翻译能力欠佳,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译者责任心下降,社会环境对译者的职业道德约束较弱;监管机制不健全.这也说明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对现实生活中翻译质量问题的无视.在翻译服务产业方面,结合对214家翻译公司的问卷调查和一家大型翻译公司由盛而衰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翻译公司在专业化管理与服务、服务能力、译者翻译能力、价格竞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背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环节:市场准入门槛低;市场监管缺失;流程控制不到位;行业不规范等.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翻译活动功能的发挥,为了保障翻译活动运行有序、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套和谐的运行机制来维系.

第五章为翻译活动社会运行机制优化策略研究.我们结合现阶段我国翻译活动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紧迫性,运用第二章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目前翻译活动社会运行机制问题进行思考:翻译运行的整体规划、翻译系统内部运行机制优化、译者职业道德约束机制构建、中国图书“走出去”运行机制优化.

我们以文学翻译活动、学术翻译活动为主,兼顾翻译服务产业,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整体规划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促进翻译活动的良性发展.翻译产品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翻译生产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政府相关部门应加以必要的干预.对文化产品的引进应该有清晰而明确的整体性规划.对一些极具文化、学术价值但翻译难度又很大的外国图书,政府应有计划地予以资助.新形势下,应重视面向广大读者的文学共同体建设,引领读者积极向上的阅读趣味,更好地消化、吸收文学翻译出版物的内容.非盈利性组织在保护翻译生产活动的文化性、精神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须加强行业性组织建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翻译生产系统的外部要素与内部生产要素和谐互动才能保证翻译活动的良性运行.质量是翻译生产的核心,只有翻译质量得到保证,才能较好地实现翻译活动的社会效益.针对图书翻译活动,我们以译者和编辑为关键控制要素,设计了图书翻译同期控制管理流程;针对翻译服务,我们以译员、项目经理和审校为关键控制要素,设计了面向翻译公司的翻译运行控制管理流程,以实现翻译质量的提升.

译者责任心不强、译德失范是造成翻译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上维持社会秩序的内化规范被打破,低流动性的乡土社会网络不复存在,导致人的自律性大大减弱、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而我国关于翻译活动的正式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家部门负责管理翻译,对翻译标准缺乏正式的法律制度约束.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重塑译者的社会责任和尽职尽责的翻译态度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依据社会网络理论,密集的人际网络有维持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我国己经出台了翻译服务规范和译文质量要求国家标准,该国家标准为非强制性标准,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目前,中国译协和各省市译协对会员都是采取自愿入会和离会方式,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不能把所有译者纳入译协的网络控制范围,网络密度低.有必要效仿我国一些体育协会的做法,对从事翻译活动者采取强制性注册入会的方式,将各级译协改造为封闭的网络系统.这样,对译者职业道德的约束就实现了非正式制度与密集的社会网络控制的有机统一,翻译质量从而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图书“走出去”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研读相关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我们发现相关执行机构不能以理性的态度客观地对待我国的版权逆差,急于求成、贪大求量,确定项目资助之后留给译者的时间极其有限.翻译时间紧迫,翻译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中国文化的表达就会打折扣.中国图书“走出去”在加强增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的提升.目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对中国图书“走出去”扶持和资助是粗放型的,对输出国没有科学的评估机制.为了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有效地使用国家的经济资源,应对资助合理规划,对世界不同地域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科学的评估,针对不同的评估级别,调整资助配置,在推广的力度、重心以及资助额度方面区别性对待.我们通过对法国和加拿大两国文化政策的分析,认为对既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又采取文化保护政策的国家,可以暂时不投入大量的推广力量和资金,但对向我国申请版权贸易资助的项目,可大力资助.通过对德国出版环境的分析,我们认为对那些对我国图书持审慎态度的国家,可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积极培育图书出版*或寻找国外成熟的、有图书推广经验的出版商以合作的方式或资助推广费的形式大力推广中国图书,争取输入国对我国图书的认同或认可.对美国、英国、日本等经济强国,虽然目前我国文化竞争力与这些国家相比还处于劣势,但它们是我国文化输出的最大潜在市场.应对中国图书进入这些国家加大资助的力度和额度.中国图书进入了这些经济强国,就可以较顺利地、迂回地进入其他国家.目前中国图书“走出去”只是顺应了“引进来”的路径,忽视了中国经济对外交流的路径.经济交流会带动文化的交流.我国年度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这些国家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便捷路径.有了中国投资企业直接经济投资的前期铺垫,中国图书走向这些地域遇到的障碍会相对较少,对这些国家的图书市场开发会就相对较容易,实现图书贸易顺差的可能性就大.等这些国家的图书市场开发成熟之后,再往其周边国家或地区辐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我国文化的全球覆盖范围,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就会慢慢显现.

第六章为优化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我们主要探讨翻译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在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中,译者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译者如果翻译能力低下,即使各种机制都运行良好,也不能保证翻译产品的优秀品质.因此,翻译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我国当前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局限在外语学院的翻译系或外语专业,学科的边界妨碍了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翻译既需要语言知识、翻译知识,更需要专业知识.对翻译人才、尤其是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突破学科界限,以各相关专业为主导,将翻译核心课程构架嵌入各相关专业之中,进行跨学科复合式培养.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大力培养各种小语种翻译人才,通过多语种语

此文是一篇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翻译专业硕士引用文献:

[1]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选题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题目怎么取
[2] 经典翻译专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专业硕士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提纲格式样本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框架怎么写
《翻译专业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翻译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翻译专业硕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