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当代建筑和建筑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当代建筑和建筑类论文怎么撰写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当代建筑和建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5

当代建筑和建筑论文范文

《形式追随共享:当代建筑的新表达》

该文是当代建筑和建筑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当代建筑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摘 要】以“形式追随功能”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历经百年,面临了多次挑战;建筑形式的发展在后现代、解构、地方性、参数化和生态化多重影响下,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在信息化和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形式追随共享成为可能.在世界范围,共享对建筑的影响清晰可见;在中国,共享建筑尤其活跃,实例丰富.共享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是:模糊内外边界,延伸线性空间,增强透明性,重组公共与私密.

【关键词】形式 共享 建筑 表达 当代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4.004

从维特鲁威的“实用、坚固、美观”三原则,到普利茨克奖牌上镌刻的“实用、坚固、愉悦”三个词,到我国目前提倡的“实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四原则,建筑的评价要素总是由技术、艺术和人文几个方面相结合的.而建筑的形式,对人们具有最直观的影响,也往往是建筑师在设计创作中最富有挑战的工作.建筑形式从哪里来?不同的时代影响形式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这始终是建筑学界不断探究的两个问题.进入新世纪,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建筑的共享使用的方式,为建筑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核心思想及其不断面临的挑战

现代主义的宣言.从1919年包豪斯学校(Bauhaus, 1919~1933,魏玛-德绍-柏林)建立到今天,已过100年.包豪斯的建立是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在组织机构上、设计实践上和建筑教育上的一次大集结,同时还伴生了由包豪斯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设计的极具标志性的包豪斯校舍(1926,图1),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象征.[1]虽然现代主义的构成是丰富多彩的,不局限于德国,更不只是有包豪斯,但包豪斯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100年的历程也正是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壮大,进而影响了全世界建筑进程的100年.

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归结起来有几句著名的宣言.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1887-1965)的“走向新建筑(法文:Vers une architecture)”[2],“房屋是居住的机器(A house is a machine to live in)”[3];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 1870-1933)的“装饰就是罪恶(Decoration or Crime)”[4],但最出名的当属沙利文(Louis Sulliven, 1856-1924)“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5].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相当大的一部分,被称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建筑形式由此与建造和使用紧密结合,不再屈从于“立面(facade)”的范式.

传播与争论:形式追随多元.“形式追随功能”的建筑思想在百年之中一直面临挑战.起初,折衷主义对传统和雅致的追求一直在与现代主义的激进相抗衡.在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受德国纳粹的迫害而被迫关闭,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师被迫流亡他乡.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格罗皮乌斯入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密斯入主伊利诺伊工学院建筑学院,现代主义建筑在美洲大陆加速传播;而二战以后的欧洲重建也给了现代主义建筑最大的实践机遇,例如柏林的“国际建筑”(Inter Bau)项目(1957,图2)和“格罗皮乌斯城”成为形式追随功能的实物诠释,激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功能主义的模仿.现代主义建筑也因为世界范围内几无差别的传播,被称为“国际式”(international style).

与此同时,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质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以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到80年代前期最甚,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Post Moderni)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1925-2018)提出了“形式产生功能(Form produces function)”,强调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图3)[6];而现代主义早期的门徒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1906-2005)反戈一击,提出了“形式追随形式(Form follows form)”[7].

这场争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宣称“现代主义建筑已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在20世纪80年代占据了话语权的上风,而现代主义建筑依然以量大面广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随之,解构主义(图4)、地域主义(图5)、参数化设计(图6)等各种流派风格不断呈现,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与“形式追随功能”进行辩驳的“形式追随多元”的观点.因为功能主义和国际式带来的“千篇一律”和“廉价的复制”,已经严重影响了建筑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建筑形式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形式追随生态.从20世纪70年代起,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带来的生态反思促使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成为建筑师们广泛关注的内容.被动房(Passive house)、零能耗(Zero-energy)、太阳能房(Solar house)、垂直绿化等越来越多的生态理念和绿色技术被广泛应用.很快人们发现,生态和绿色不仅是技术的填充,更是建筑形式的新动力,形式开始追随生态(Form follows ECO)[8].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和生态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完善,技术先进成熟、生态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生态节能建筑实例不胜枚举.德国建筑师洛夫·迪西(Rolf Disch)设计的“正能源建筑(positive energy)”向日葵住宅(Heliotrope, 1994)惊世骇俗,产生了新一代的机器美学;意大利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设计的米兰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 2014)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底板上加载了新的生态形式(图7);获得普利茨克奖的中国建筑師王澍的代表作宁波博物馆虽然被归为地域主义的方向,但其形式和材料上大量运用回收旧砖瓦,成为生态建筑的同道(图8);而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用“自由建筑(Freeing Architecture)”的理念,形成了自然与人工交织的新的形式语言(图9).

上海800秀创意园(2009)将静安区的老厂房进行改造成为举办展览的秀场,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多功能空间(图13b).

成都的西村大院(2015)以多层建筑三面围合的布局,架起的步道伸入庭院内划分出三片运动场地,并在北侧设置了直达屋顶的共享坡道,成为社区居民漫步运动的新路径(图13c).

北京杂院改造与共享桌子通过合院内的桌子将院子对四户人家进行柔性分隔,并保留了共享的可能性(图13d).

吉林松花湖新青年公社(2017)则是通过取消独立厨房与起居,减小居室单元面积,在共享层置入公共的厨房起居等空间,形成互动交往的青年共享社区(图13e).

吉安夏木塘“趣村”(2018)为UED主办的建造大赛,为村民们提供了多个具有共享意义的社区小品及配套设施(图13f).

此外,在中国还出现了有趣的“群共享”的方式.

伴隨着互联网的传播,秦皇岛阿那亚海边图书馆(2015)成为群共享的活动场所(图13g).

建筑师王俊锋将上海家中的客厅改造成一个可以互动交流的场所,命名为“寂寞客厅”.客厅内举办半公开的学术研讨会,使得有共同学术兴趣、爱好的人相聚在这一共享客厅(图13h).

上海“好处”(Meet Best)以共享客厅为理念,在全市范围内选取有特点的建筑进行改造,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提供客厅的分时共享,并可以提供如轻餐、饮料、主题布置等一定程度的额外服务,激活了原本闲置的城市空间,也重组了空间原有的公共与私密(图13i).

形式变化的期待

共享的出现,尤其是让渡共享、群共享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与互动,建筑的形式语言由此产生了新的变化与可能.

内外边界的模糊.全民共享,尤其是让渡共享的发展,让建筑内外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不少传统上属于建筑内外分界面的空间,如屋顶、外墙、入口玄关,等等,开始出现面向城市生活互动、开放、共享的形式语言.

由斯诺赫塔事务所(Snohetta)设计的奥斯陆歌剧院为了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交汇的界限,通过横向延伸而非垂直度铺设出的通往面向建筑顶部的斜坡,实现最广义的开放.建筑连接了城市和峡湾、城市和景观.人们可以看到大楼内的活动:芭蕾排练、街道层的工作室;屋内的人也可以看到城市的互动:步行在屋顶斜面试图向内观望的游客、翩翩起舞的舞者.室内外的界面在这里开始模糊、交融(图14).斯诺赫塔与华东建筑设计总院共同承担的上海大歌剧院,在屋顶上也有类似处理,既像展开的扇面、舞动的裙摆,同时与地面形成螺旋形大台阶,使得屋顶成为面向公众24小时开放的舞台和聚会场所(图15).

类似这种模糊建筑内外边界的案例还有新加坡社区中心综合医院大楼,以折线坡道的形式将屋顶与地面通过垂直绿化联系起来(图16);张永和的吉首美术馆以“桥”的形式,把美术馆开到市民家门口(图17);赫尔辛基中心图书馆以两个巨大的、跨度超过100米的钢拱支撑,创造出完全没有立柱的公共入口空间,将城镇广场延伸进室内,每天都向所有人开放(图18).

线性空间的延展.共享的出现,使得传统单调、乏味的线性空间在功能、使用和体验上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使得线性空间本身得到极大的延展,形成了共享时代下独具特色的形式语言和空间体验.

日本建筑师坂茂为瑞士斯沃琪(Swatch)设计的总部大楼,除常规的工作卡座外,整个建筑分布着各种公共区域:自助餐厅、不同间隔之间的小休息区,独立设置的“壁龛小屋”,层层退台的开放办公.丰富的内部体验,使得全长240米,宽35米的廊道空间的存在更具有合理性(图19).

线性空间的延展同时会激发沿线的点面空间,从而形成更有“厚度”的线性体验.纽约高线公园本是废弃铁路改造而来的城市线性公园(图20),然而公园与城市之间丰富的交往界面,触发沿线新建建筑在面向公园一侧创造性地采取不同形式、不同手法的空间处理.例如,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在高层区的连续挑空退让的平台(图21);甘建筑工作室(Studio Gang)设计的“纽约第十大道40号塔楼”,顺应阳光切线形成面向高线“上宽下窄”的折角雕塑立面(图22);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住宅综合体,采取从裙楼“分裂”旋转上升的双子塔楼形式(图23);Diller Scofidio+Renfro建筑事务所设计的The Shed文化中心,则在面向公园方向,以乙烯四氟乙烯(ETFE)制成半透明、可移动的“靠垫”顶棚,引入更多的艺术展览和表演空间(图24).由高线公园所带动激发的建筑单体设计,在住客与游客之间制造更加丰富的呼应与对答,塑造了前所未有的线性城市体验.

透明性:立面如剖面.群共享的出现,使得共享空间出现了不同尺度的变化.在高层建筑的表达中,则集中体现在“立面如剖面”这一全新的表现方式.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学中心,把楼梯和阳台作为非正式的学习空间和共享空间,将相互关联的垂直楼梯沿外墙布置,立面上刻意夸大两个部件,呈现出折叠向上的动态延伸,扩展了房子在高度方向上的社交和研究教学空间的 “学研串联”,形成了一个14层的不同大小垂直空间的网络(图25).清华大学海洋中心将传统式院落90度翻折,形成一个垂直的院落体系,在垂直院落的虚实关系里——每两个体块之间插入一个水平的园林式的共享空间:岛屿状的会议室、头脑风暴室、展厅、交流中心、咖啡厅等,使公共设施以开放的形态将师生吸引过来,制造不期而遇的碰撞与交流(图26).

公共私密的融合与重组.共享时代,私密的空间将更加私密而个人化,公共的部分则更加公共开放.同时,公共与私密之间将形成一系列尺度丰富且极具差异性的群共享空间.

以共享办公的鼻祖WeWork为例,有别于传统办公工位排布最大化的布局,WeWork将不必要的公共空间剔除出密集办公区,以形成专注、高效、封闭的工作环境.同时把闲置的公共空间大规模的整合,从而出现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共享空间:大到可以容纳社群分享、线下互动的公共客厅,小到仅容一个人沉浸思考的电话隔间,中间还穿插着吧台、沙发、咖啡卡座办公等不同风格的坐席,既可以满足临时办公或差旅办公的需求,同时也是洽谈、沟通、放松、思维碰撞等一系列偶发事件的孵化空间(图27).

而关于上海长租公寓共享空间的研究显示,个人的私密空间如睡眠、洗漱被压缩到了极致,而带有公共属性、可分享共享的活动则被纳入到各个尺度的场景设计中,将长租公寓面向年轻人共享交流的特点发挥到最大.[17]可以说,共享空间的出现,使得公共与私密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融合与重组(图28).

共享的启示

从100年前的“形式追随功能”,到50年前的“形式追随多元”,到20年来的“形式追随生态”,再到今天正在形成的“形式追随共享”,建筑学的表达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元.这是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的;建筑的共享性是与今天的全球化、信息化相对应的.在全民共享、让渡共享和群共享三種模式中,让渡共享的时代性尤为突出,可以预见,这将成为一种普遍的新的形式动力.

共享,意味着至少有不同主体、不同目的、不同时段的人以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来使用空间,建筑的打开方式,会借助于终端来完成.城市的建筑政策,应该鼓励公益性的共享成为共享建筑的表率,而私人项目的共享,将会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推动建筑学新的飞跃.

作为当代建筑的表达,共享会直接影响建筑形式的变化.至少包括以下四种方式,即内外边界的模糊和复合,更多线性空间的延展呈现,建筑透明性的强化,以及建筑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重新组合.作为共享经济最活跃的国家,我们可以期待建筑形式得到最新的呈现.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享建筑学’的时空要素及表达体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1978468;邓丰、朱怡晨、宋健健、王达仁、卢汀滢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Alan Colquhoun, Modern Architec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152-163.

[2]Le Corbusier,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Translated by Frederick Etchells, London: J. Rodker, 1931, Reprin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85.

[3][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4]Loos, Aldof, Ornament and Crime, Innsbruck, reprint Vienna, 1930.

[5]Sullivan, Louis H., 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1896.

[6][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年,第224页.

[7]《大师》编辑部:《建筑大师MOOK丛书:菲利普·约翰逊》,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8]邓丰:《形式追随生态——当代生态住宅表皮设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

[9]李振宇、朱怡晨:《迈向共享建筑学》,《建筑学报》,2017年第12期,第60~65页.

[1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页.

[1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诸大建、佘依爽:《从所有到所用的共享未来——诸大建谈共享经济与共享城市》,《景观设计学》,2017年.

[13][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日]门胁耕三、王也、许懋彦:《“共享”——近代社会重组的催化剂》,《城市建筑》,2016年第4期,第12~19页.

[15]朱怡晨、李振宇:《“共享”作为城市滨水区再生的驱动以美国费城、布鲁克林、华盛顿海军码头更新为例》,《时代建筑》,2017年第4期,第24~29页.

[16]iBR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享·一座建筑和她的故事.第一部.Series No.1,共享设计,Sharing Design》,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17 ] 王春彧:《互联网经济下的租住社区共享性研究——以上海地区改建项目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18年.

责 编/马冰莹

归纳总结:此文为关于当代建筑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当代建筑和建筑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当代建筑和建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当代建筑和建筑引用文献:

[1] 当代建筑相关论文选题 当代建筑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当代建筑类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建筑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当代建筑论文大纲样本模板 当代建筑论文框架怎样写
《当代建筑和建筑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当代建筑和建筑类论文怎么撰写2万字》word下载【免费】
当代建筑和建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