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法专论文范文参考 法专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法专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2

法专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法专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
  2. 第二篇法专论文样文:中医“和法”的概念与范畴研究
  3. 第三篇法专论文范文模板: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
  4. 第四篇法专论文范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5. 第五篇法专论文范文格式: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与近代学术流派整理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法专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法专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法专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法专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

艾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自然疗法,具有适应症广、廉价、方便易用等特点.寻找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对扩大艾灸疗法的临床使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减轻国家和人民的医疗负担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艾灸疗法的文献,发掘艾灸疗法的应用规律,为艾灸疗法的临床使用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明清及以前的文献研究部分,通过对艾灸疗法的医学文献研究以期了解艾灸疗法在各个时期的应用规律和特点以及艾灸疗法的历史发展的源流.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找出艾灸疗法的内容,从艾灸疗法应用的角度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文献中的艾灸疗法的应用特点和规律及同时期的艾灸疗法的应用特点和规律.

研究结论

现存的先秦时期针灸医学的文献较少,从此期的文献可知先秦时期灸法己日臻发展.

从秦汉时期的医学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灸法在秦汉时期己被广泛使用,并已有灸法的适宜症和禁忌症的明确记载,及灸针药并用的先例,已形成灸法理论指导灸法的应用,为以后灸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灸法文献可以看出,灸法的适应症己大大扩大,不但应用于日常的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而且用于急症的治疗.灸法的种类开始增多,出现了隔物灸.灸法的理论也日益丰富,已有禁灸穴和慎灸穴等的记载.

隋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出现了不少灸法专著,当时在不少综合性的医籍中也有大量的灸法的内容.从此期的文献可以看出灸法治症越来越广泛,灸法治疗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灸法的种类逐渐增多,施灸逐渐规范,灸疗的理论逐渐完善.

金元时期,可能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和针法应用的日益推广,灸法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灸法治疗的内容也散见于各医家的著作中.但仍然在不少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灸补脾胃的主方和热证施灸理论的探讨.并出现了现在所用的铺灸和非瘢痕灸的萌芽.

明清时期是我国针灸医学从完备走向成熟而又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偏重针法的研究,灸法仍然有一定的发展.此期的灸法专著有21种之多,从明清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灸法的实践越来越丰富,后人在总结前人灸法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灸法的应用和理论越来越完备和成熟.灸法应用的病症越来越多.灸法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灸法.

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对近三十年艾灸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以期发掘现代临床使用艾灸疗法的规律.

研究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灸法的文献,再按照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人工阅读和检索,获得所研究的文献.病症名和病症系统按国际疾病和健康有关问题的统计标准(ICD-10)进行分类和统计.将所收集的文献的有效信息:篇名、所治病症、所用的方法、所用的穴位、有效率、发表年份、有无对照组、有对照组的有无用随机方法、有无提及盲法、有无提及退出与失访、Jadad评分等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得到15个系统的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788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数量最多,为166篇,其后依次为泌尿生殖系统149篇,消化系统病症142篇,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症最少仅9篇.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占比为20%,为最多,其下依次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19%,消化系统病症为18%.其他系统病症均未超过10%.

本次研究共获得15个系统178种艾灸疗法治疗的病症,按病症多少依次排序,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数量最多,为29种,其次是消化系统病症数量为25种,泌尿生殖系统为21种,消化系统病症均为20种.

788篇文献中无对照组的文献有491篇,有对照组的文献有297篇,有随机字样的文献259篇.Jadad评分得分为1分的文献187篇,得2分的文献59篇,得3分的文献13篇.

研究结论

艾灸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数量从总体趋势上不断增加,尤其近年来文献数量增加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文献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

通过分析,本次研究收集了788篇文献,分析得出艾灸疗法适宜病症有178种病症,平均每种病症有4.4篇次文献.主要在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其中文献数量大于5的病种即优势病种有泄泻、痛经、尿潴留、带状疱疹、慢性结肠炎、肱骨外上髁炎、面神经麻痹、强直性脊柱炎、哮喘、胎位不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遗尿症、颈椎病、眩晕、腰椎间盘突出症、褥疮、肩周炎、腹胀、肠易激综合征、睡眠障碍、疮疡、白细胞减少症、足跟痛、围绝经期综合征、高脂血症、梅尼埃病、腱鞘炎、便秘、尿失禁、肥胖症、骨质增生症、胃痛、功能性子宫出血、脑血管病、注射后硬结、糖尿病及并发症、痹证、肌筋膜炎、寻常疣、腹痛、前列腺炎、乳腺增生、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皮肤表浅溃疡、呃逆、慢性咽炎、软组织损伤等50种.对这些病症进行灸法和用穴的频次统计,统计得出的灸法和用穴规律为: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尤其是隔姜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强直性脊柱炎的优选灸法为铺灸,优选穴位为督脉穴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鹤顶、血海、阿是穴、梁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优选灸法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足三里、命门、脾俞、神阙、大椎、督脉穴区、至阳、肾俞、膻中、中脘、肝俞;颈椎病的优选灸法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大椎、阿是穴、天柱、热敏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热敏点、环跳、腰阳关、阳陵泉;肩周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肩髃、肩贞、肩前、曲池;腱鞘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足跟痛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骨质增生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肌筋膜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热敏点和阿是穴;痹证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面神经麻痹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尤其是隔姜灸,优选穴位为阳白、地仓、颊车、翳风、迎香、下关、四白、颧髎、太阳、合谷、牵正、攒竹;眩晕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和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百会、大椎、热敏点;慢性结肠炎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天枢、大肠俞、气海、神阙;泄泻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天枢;腹胀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天枢、中脘、上巨虚、曲池;便秘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和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热敏点;胃痛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中脘、神阙、足三里;腹痛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神阙、足三里;痛经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神阙、三阴交;尿潴留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中极、气海;遗尿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膀胱俞、百会、足三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大赫、足三里;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关元、隐白、大敦;前列腺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热敏点;乳腺增生病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阿是穴、足三里;尿失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命门;月经不调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神阙、隐白;肠易激综合征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神阙、大肠俞、关元;睡眠障碍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督脉穴区、神阙、百会、心俞、涌泉;性功能障碍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和艾炷灸,优选穴位为关元、神阙、中极;带状疱疹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寻常疣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患处;哮喘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肺俞、大椎、膏盲、膻中、天突、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定喘;过敏性鼻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上星、肺俞、合谷、大椎、印堂、迎香、热敏点、脾俞、肾俞、列缺;慢性咽炎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天突、廉泉、太溪;呃逆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中脘、关元、膻中、足三里;脑血管病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百会、足三里、阳陵泉、曲池、手三里、合谷、列缺、委中、环跳、风市、悬钟;注射后硬结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软组织损伤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患处;胎位不正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至阴;高脂血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丰隆、足三里、巨阙、天枢、脾俞、心俞、肝俞;肥胖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天枢、关元、丰隆、阴交、水分、太溪、三阴交、支沟、内庭、曲池、腹结、带脉、血海、神阙;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三阴交、阳池、太溪、肾俞、脾俞、外关、涌泉;褥疮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疮疡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皮肤表浅溃疡的优选灸法为艾条灸,优选穴位为患处;梅尼埃病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百会;白细胞减少症的优选灸法为艾炷灸,优选穴位为脾俞、肾俞、大椎、膈俞、胃俞.这些用灸规律可供我们临床使用灸法时作为看考,并为我们下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试验提供依据.

从现代文献中研究得知,现代临床所用的艾灸疗法仍以传统的艾炷灸法和艾条灸法为主,以温灸器灸法和铺灸法为辅.艾炷灸法以隔物灸法为主,而艾条灸法以非隔物灸法为主.

从临床研究方法学的统计结果来看,本次研究的艾灸疗法文献的临床研究的质量不高.从每10年艾灸疗法的文献分析,文献的临床研究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二篇法专论文样文:中医“和法”的概念与范畴研究

“和法”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治法之一.通过对“和法”理论与临床多角度、多层面的阐发,历代医家不断拓展“和法”的理论范畴.至今,运用“和法”治疗临床各科病证的报道,已经蔚为大观.由于个体历史条件、诊疗对象和认识水平的差异,不同医家对“和法”概念的理解与相关理论认识见仁见智,对“和法”临床的具体应用也各具特色.但同时对“和法”概念,也形成了狭义、广义、甚至泛义的理解,亟需开展“和法”概念与范畴的深入研究.

本论文在深入考察“和法”的思想基础、“和法”的历史演变、古今医家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展开对“和法”的概念与范畴、基本原理、代表方证、应用案例的理论分析与研究.现就论文主要内容,摘 要 论述如下:

1“和法”的学术渊源

“和法”与中国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中“和”的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之“和”是“和合”之和,亦是“中和”之和.“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观点之一.“中和”观念,是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共同支点.“和合”与“中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目标指向,是“和法”重要的思想基础.

(2)《黄帝内经》“和”的思想

《黄帝内经》秉承了中国文化“和”的观念,重视人与自然之“和”、人体内在之“和”,将“和”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了对自然生命、疾病、治疗及养生等各个相关领域的论述中,成为了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其中,关于“阴平阳秘”、“致和平”与“以平为期”等基本认识,为“和法”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伤寒杂病论》之“和”

东汉张仲景基于外感病的临床诊疗实践,对《黄帝内经》“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奠定了“和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健康在于“和”,疾病起于“失和”;②重视人体“阴阳自和”的机能;③论治本于“和”,十分重视“和解”与“调和”的方法,创制了小柴胡汤、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等等,成为了“和法”的代表方剂.

2“和法”的继承与发展

(1)“和解",概念的提出

宋金元时期,“和解”作为治法概念开始为医家所重视.其中,金代成无己继承和发挥张仲景学术思想,在《伤寒明理论》中,明确地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法称为“和解”,在“和法”的学术史上影响颇为深远.后世医家多从其说,“和法”狭义概念由之而出.

(2)对“和法”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明清时期,随着对“和法”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实践的深化与拓展“和法”概念也逐渐趋于广义及泛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戴天章、何廉臣,从双方并治以及小方、缓方调理遗复症的角度,归纳并扩展了“和法”的范畴;程钟龄将“和法”作为临床主要治法之一,列入中医治疗理论的框架,确立了“和法”在治法中的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3)“和法",认识的多元化现状

当代对“和法”认识上的多元化现状,反映出“和法”理论建构方面的问题.代表性观点有狭义、广义、泛义三类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狭义概念不能展现“和法”的全貌,泛化的概念使“和法”失去了作为治法独立存在的意义.只有立足于广义,明确“和法”的作用机理,界定“和法”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其作为中医治疗大法的特点和法度,才更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法专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法专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2000字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法专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法专论文范文选题

3“和法”的基本原理

(1)“枢机”主枢转气机

于人体而言,枢机主枢转气机,是沟通阴阳气血、表里上下的枢纽,以气的升降出入为用.

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是人体之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人体内外阴阳平衡的基础.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常守”是生命的常态,主要基于“阴阳自和”的力量.人体阴阳、气血、营卫、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也基于这种力量,这也是保证人之正常生命活动与人体表里内外和谐健康的基础.

升降出入与“枢机”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与“枢机”关系十分密切.广义而言,凡人体表里之间、上下之间、前后之间,俱可谓之枢机.尤以少阴少阳开阖之枢、脾胃升降之枢为要.枢机规律运转,是气升降出入有序运行的关键.若枢机一有不利,气之升降出入失常,则人体失和,诸病丛生,表现为阴阳气血失和的复杂证候.

(2)“和法”的作用机制

“和法",重在健运枢机“和法”重视调理气机,通过调理气的升降出入,“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这是“和法”的内在要求.枢机是气之升降出入有序运行的关键.表里出入、上下升降、气血调达、水火既济、脏腑安和,皆本于“枢机”.因此,健运枢机,调和升降出入,是“和法”的理论内核和基本原理.

“和法”立足调和关系正常人体处于一种阴阳、表里、气血、脏腑之间关系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取决于气的升降出入正常运行由于枢机的功能影响气的运动形式,枢机一有不利,则破坏阴阳气血、表里上下的和谐关系,往往表现为:少阳表里失和、太阳营卫不和、肝胆脾胃脏腑气机失和、心肾水火升降失和、气血失和、寒热不调等.其治势必把握枢机,协调失和之双方.


https://www.mbalunwen.net/gui/80070.html

4“和法”概念的定义

(1)“和法”的内涵

“和法”的内涵,即“和法”的本质属性.“和法”是通过健运人体枢机、调和病机关系,针对表里上下失和、阴阳气血营卫失和、脏腑气机失和、寒热互结或寒热格拒等病机矛盾的一类治法.“和法”不同于汗、吐、下、清、消之法专主攻邪,亦不同于温、补之法的专主扶正,而是重在“和解”与“调和”.

(2)“和法",的外延

“和法”的外延,即“和法”的范畴.“和法”包括“和解法”与“调和法”.和解法包括:和解少阳法、开达膜原法、调和营卫法;调和法包括:调和脏腑法、调和气血法、平调寒热法.和法,适用于少阳病枢机不利、太阳病营卫不和、肝胆脾胃气机失调、心肾水火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寒热互结于中焦或寒热格拒于上下等多种病变.

5“和法”的临床应用

(1)和解法是和其内、解其外的一类治法.

①和解少阳是以疏利气机、和解表里之方药,针对少阳枢机不利、邪气半在表半在里证的治法.以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为代表方剂.

②开达膜原是运用具有疏利气机、宣散祛邪作用的方药,治疗邪伏膜原证的方法.此法以达原饮、柴胡达原饮为代表方剂.柴胡达原饮,由小柴胡汤与达原饮组合而成.

③调和营卫针对营失内守、卫失外固,营卫表里失和的病机,协调营卫关系的治法.以桂枝汤为代表方剂.

(2)调和法是调和人体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的协调关系及平调错杂或格拒之寒热,使之归于和谐、平复的一类治法.

①调和脏腑法

调和肝脾通过疏肝健脾、调理气机,使肝脾协调的治法.主要适用于肝郁脾虚证、肝旺脾虚证.以四逆散、逍遥散为代表方.

调和肝胃是针对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基本病机,运用疏肝和胃之方药进行治疗的方法.肝气犯胃,胃脘疼痛呕吐吞酸者,重在疏肝,治以二陈加左金丸;因胃虚肝乘,痞满呃逆者,重点在于安胃,治以旋覆代赭汤加减.

调和脾胃是针对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中焦的病机,运用健脾和胃降逆的方药进行治疗的方法.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交通心肾是针对心肾不交的病机,运用升降阴阳水火,交通心肾的方药进行治疗的方法.其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交泰丸.或以黄连阿胶汤滋肾水、降心火,或以交泰丸引偏亢之心阳下交于肾水.

②调和气血法

行气活血是针对气滞血瘀的病机,运用行气活血的方药进行治疗的方法.其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

益气活血是针对气虚血瘀的病机,运用益气活血的方药进行治疗的方法.其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

③平调寒热法

清上温下是针对寒热格拒、上热下寒的病机,以辛开苦降,清上温下之方药治疗的方法.代表方为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

清热温中是针对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病机,以清热燥湿、温中散寒、益气和血之方药治疗的方法.代表方如乌梅丸.

本文基于古今相关文献,选取了24个代表性医案,对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营卫、调和肝脾、调和肝胃、调和脾胃、交通心.肾、行气活血、益气活血、清上温下、清热温中等“和法”的11种基本治法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其中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处方用药的具体分析和解读,特别是注意从“枢机”失常的角度,阐明了“和法”适应证的主要病机,验证了本文有关“和法”定义的合理性,揭示了中医“和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法则.研究认为,“和法”的临床应用,主要针对枢机不利,通过综合调整、协同并治,恢复气机的和谐有序运行,进而达到调整人体各种失衡关系的目的.“和法”在临床运用中,须注意与其它治法的合理区分与合并使用.

结语

本文对中医“和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阐明了“和法”的思想基础,揭示了“和法”的基本原理;对“和法”的概念及范畴加以明确的界定,对“和法”的代表方证进行了重点总结,并结合临床案例对“和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揭示了“枢机”理论与“和法”的密切关系,并以此为论,建立了“枢机”与复杂病证核心病机矛盾的关联,阐明了“和法”的作用机理,

(2)在厘清“和法”涵义演变的基础上,从“和解”与“调和”两个层次,阐明了“和法”概念及范畴,构建了逻辑层次清晰的“和法”理论框架,

(3)基于“和法”的概念及范畴,选取部分代表性医案,对其理、法、方、药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和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法则.

希望本文能承前人之论、启来者之思,为中医“和法”理论的系统建构提供启示,为“和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第三篇法专论文范文模板: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

明清时期,安徽书院数量众多,学人辈出,高等教育发达,在全国处于前列.然而,进入近代以来,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清末尚能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就落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法研究1898-1938年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并探讨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受政局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本文参照近代政局演变,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1898-1938)分为三个阶段.1898-1911年为清末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1911-1927年为北洋政府阶段、1828-1938年为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898年,安徽省城安庆建立第一所官办近代高等学校——安徽求是学堂,标志着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安庆随后爆发革命并独立,安徽各高等学堂全部停办,安徽高等教育中断,此阶段为清末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此阶段安徽建立各种高等学堂12所,高等教育能够跟上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1912年,安徽社会精英创建私立江淮大学,1914年,因经费缺乏,被政府接收,改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6年,安徽公立法政学校被军阀解散,安徽高等教育再次中断.此阶段为北洋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此阶段安徽高等教育滑入低谷.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建立,到1938年日军占领安庆,安徽大学停办,安徽高等教育再次中断,此阶段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通过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徽商转型失败导致安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皖系”军阀的黑暗统治、安徽文人的分裂和派系斗争是导致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徽商以“亦儒亦商”为特色,其好“儒”主要是为了接近官府,获得政府垄断资源,其本质是以政府为依托的红顶商帮,其经商本质是为了“儒”,赚钱从儒读书,科举从政.徽商经济上的成功更多归功于其跟官府联系密切,而非市场反应灵敏.近代安徽政局混乱、政府权威崩溃,对社会控制力下降,依赖政府的徽商发展受限,其近代化转型不利.大浪淘沙剩下的徽商大多逃离母省,到津沪等经济中心发展,导致安徽近代经济发展远不如明清时期在全国中的位置.徽商转型失利导致安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致使安徽社会贫困,政府财政枯竭,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以至停顿,1912年以后安徽历次高等教育发展受困事件背后都有经费限制的因素.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在中国近代史中举足轻重,但以倪嗣冲、张勋为代表的“皖系”地方军阀政治上保守,是民国三次封建复辟的核心力量.他们不关心安徽经济发展,设置层层苛捐杂税,严重抑制了安徽近代经济的发展,他们鄙视新教育、留念旧式教育,任意削减教育经费和压缩教育行政人员和编制,他们扩军备战、争夺地盘,巨额军费极大挤占了教育经费,导致高等教育发展陷于停滞,是此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安徽政局仍然动荡,社会混乱,是此阶段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直接因素.安徽地处江淮之间,南、中、北区域差异明显,为南北政治、军事要冲,安徽省会安庆和重要经济中心芜湖位于全国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之间,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提供全国性发展平台.因此,安徽文化有政治化倾向和派别冲突的特点,安徽籍知识分子分裂为国家级精英和省级精英,国家级精英如胡适、陈独秀、陶行知、朱光潜等离开安徽,选择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全国平台发展,光明甫、姚永概等省级精英在省内平台发展.国家级精英和省级精英对安徽高等教育的主导权之争、省级知识派别之间的矛盾也严重制约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法专论文范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一文选取《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剔抉和爬梳,希冀能清理其准确的发展轨迹和重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观念.

论文在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思路.论文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一、《大公报》中是怎样描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二、这样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怎样的现代特征;三、《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关系怎样.

论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探讨:

一、《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大公报》形象地为我们揭示了从科举到学堂的转型过程、京师大学堂章程出台前所遇到的矛盾、尊孔读经教育方针的废除及反复、整顿法政学校的背景、1922年学制关于专门学校存留的争论、大学区制的争论、改革和完善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讨论、战时教育方针的讨论等等.从这样的制度问题探讨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是在破除传统的科举制度的影响以及逐步摆脱对外来教育制度的依赖中逐步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历程中发展的.这一过程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互交织的过程;也是教育制度制定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大公报》为我们展示了教育制度传播主体不仅是决策者、管理者和教师,媒介也是教育制度传播的主体.在传播路径上,由于媒介的参与表现为不仅仅是上下传播,而有了媒介这样一个中间传导器,使传播的路径更丰富多样.《大公报》还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制造舆论、设定议题、提供讨论平台,从而形成一个更广阔的制度形成的公共空间.

二、《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学生.《大公报》树立了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学生的爱国者形象、自我权利意识觉醒的受教育者主体形象以及一些负面形象.爱国者形象主要通过在民族国家遭受主权侵犯时学生所采取的种种保护行动而建立起来的.《大公报》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学生在拒俄运动、提倡君主立宪、呼吁收回路权、抵御外货、反对《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学生从军、反饥饿反内战等运动中学生的积极行为.保护自我主体权利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报道学生保护受教育权、反对触犯自身利益的规章等而起的各种学潮中显示出来的.《大公报》也揭示了学生的一些负面形象.通过对学生的形象展示,我们可以归纳出学生群体的现代特征及其发展历程:学生的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和增强以及自身逐步走向成熟、境界提高.在学生形象的塑造中,《大公报》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和篇章.《大公报》也担当了学生风潮的评论者、解说员和批评者,对学生运动起到了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学校教师.《大公报》中描写了教师这样一些形象: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腐旧形象、政治变革的鼓吹者、傍人门户斯文扫地的受雇佣者形象、被捕学生的营救者和劝导者、公共知识分子、敷衍塞责拉帮结派者.从《大公报》对教师的角色形象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角色的演变:参与社会程度逐步加大、尽职尽责与敷衍塞责的双重角色交叠、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矛盾统一.《大公报》在教师形象塑造上更重负面形象的报道、注重情绪色彩浓重活动的报道和渲染、担当批评者和调解人.

四、《大公报》与学校事务.《大公报》中所涉学校事务很多,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全面报道了京师大学堂开办之初的办学情形,揭示学校管理乏善、结党营私,反映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学校缺乏独立性,报道、评说北京九所高等学校的合并与独立的艰辛历程,揭示学风所存在的问题及整顿举措,讨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所涉及的教育哲学问题、“通”与“专”问题、教师聘任问题、校长专任问题、文实问题、合理化问题、学术自由问题等等,长期关注就业问题.从《大公报》有关学校事务的讨论和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分合交织.在教育发展和探究中,高校逐步明确自身的职能.学校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同时也揭示出高等学校天空并不纯净.在学校事务的讨论中,《大公报》扮演着批评者角色,担当人情底里、内幕隐情的揭示者,寻求解决学校问题的鼓吹者以及提供平台和载体.

结语:双向互动中的公共空间建构,从总体上进一步概括《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关系:(一)《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现代性”诉求:“人文立场”、开启民智的启蒙意识、坚持新闻媒体自身的独立价值,这是《大公报》最为突出的“现代性”诉求;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也在转型过程中逐渐摆脱传统士大夫教育的王权意识和臣民心理,现代人的独立人格意识和理性公民心理也在逐渐地形成与完善之中.(二)双向互动与公共空间的建构:1、《大公报》为我们提供了沟通平台和话语空间;2、《大公报》发挥了媒体的特殊作用和舆论影响;3、建构了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大众传媒信息的公开化、公民的广泛参与、舆论的公正指向、管理者的及时吸纳和反馈等,是社会公共空间建构的必要条件,《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间双向互动关系,为中国社会建构公共空间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尝试.(三)未完成的“现代性”: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现实,让我们见证了《大公报》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曾经有过的一段试图构建现代社会理性的公共空间的努力,这种努力也是有效和有益的.但是连天烽火改写了理性的“现代性”诉求.救亡、党国相争完全摒弃了“现代性”的启蒙,而以《大公报》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和以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也在“未完成的现代性”途中停止了艰辛探索的脚步.相信新世纪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切实推进,中国会重启未完成的“现代性”诉求.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

一、找到了一个窥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窗口.从大众传媒的角度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也许更生动、真切、鲜活而形象,

二、发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如京师大学堂开办之初的种种具体而微的举措、《京师大学堂章程》出台中西矛盾的具体表现、1922年学制拟取消专门学校而不成的内幕底里以及教育界的许多人情夤缘等等,

三、揭示了大众传媒对高等教育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大众传媒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讨论问题的平台,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拓展了高等教育与社会沟通的机制.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影响.

论文的不足之处:就《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研究,理论深化不够,这有待以后进一步努力.

第五篇法专论文范文格式: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与近代学术流派整理研究

目的:岭南针灸是岭南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灸医学与岭南医疗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针灸学术流派.既往对岭南针灸学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国后针灸名医个人的经验总结,随着近三十年岭南中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孤立、个体的研究方法已难以满足从历史和学术的高度总体把握岭南针灸学术内涵和对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全面收集和挖掘建国前岭南针灸文献,探析岭南针灸的学术源流,以达正本清源;在此基础上,对近代澄江针灸学派在岭南地区传承、韩绍康及其候气针灸法和靳三针疗法流派进行梳理和比较,探求各学术流派的学术渊源、针灸学术特征、发展脉络和学术影响.方法:主要运用文献学、史源学和田野考察法相结合.岭南针灸文献的发掘和整理方面主要采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在全面占有建国前岭南针灸医籍情况下,以学术史研究的方式考证各医家生平、师承、著作版本存佚等基本情况;运用史源学方法分析各针灸著作的基本体例、文献构成与资料来源;在此基础上评析医家医著的针灸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在系统完成上述工作后,整体归纳岭南针灸学术起源形成与发展规律,总结岭南针灸的学术特点,客观评价古代及近代岭南针灸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学方法结合名家后人访谈即采访调研方法,梳理岭南三大针灸学术流派的相关文献,探析三者的学术渊源,归纳各自学术特点,分析其传承现状,评价三者的学术影响.结果:论文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岭南针灸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和岭南针灸学术流派两部分.在岭南针灸文献的发掘与整理方面:1.明确了岭南针灸古籍的数量和存佚情况.全面考察了建国前岭南针灸专著17种,其中清代2种,民国15种,与针灸相关的综合性医著3种,针灸铜人图1种,医家13人.2.在医家生平和师承考证方面,除叶茶山、李法陀两位医家的生平不详外,考证了其余11位医家的基本生平和师承情况,对17种针灸专著的著者、版本、刊行时间进行了翔实考察,纠正了《总目》等目录书的错误.3.重新发现了陈主平《刺灸术讲义》、曾天治《救人利己的妙法》和卢觉非《中国针灸科学论》3本未被各目录书收录的岭南针灸著作.4.对《幼幼新书》、《采艾编》、《采艾编翼》、《实用针灸学》、《针灸纂要》、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3种和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治疗学讲义》等10种医籍的针灸文献进行了史源学考证,分析其针灸文献的构成.5.在上述基础上探析岭南针灸学术源流,归纳岭南针灸的学术特点,总结岭南针灸的学术价值.在岭南针灸学术流派整理研究方面,在综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课题组及学术界的意见选取了澄江针灸学派在岭南地区的传承、韩绍康及其候气针灸法和靳三针疗法流派为近现代岭南针灸三大针灸学术流派.研究理清了三者的学术渊源、传承脉络、针灸特色和学术影响,横向比较了三者形成的原因,探讨了各自的基本学说和诊疗特色,分析了其传承模式.结论:岭南针灸学术源流启源于葛洪《肘后备急方》,以后虽代有记载,但由于“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的原因,古代岭南针法一直不彰,而灸法直到清代方有灸法专著《采艾编》和《采艾编翼》问世,灸法独盛是古代岭南针灸的一大特点.近代随着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医学的繁荣,岭南针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在民国时期针灸名家涌现,针灸著作出版增多,针灸学术交流活跃,针灸传承模式由过去家传师授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公开办学函授、面授和中医院校教育等多种途径,各种针灸学说的争鸣有力地提升了岭南针灸学术在全国的影响力.这一时期,岭南针灸家为适应针灸教育的需要,革新针灸教材,为粤港和东南亚等地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人才.近代岭南针灸的代表人物当数曾天治,他提出“科学针灸”的学说,以西医疾病分类法指导针灸临床诊治,构建“病——理——穴——术”临床一体观和“穴——术——病”教学模式,对岭南针灸的贡献尤多.岭南针灸学术流派最早形成于民国中后期,以曾天治等人为代表的澄江针灸学派传人立足岭南,对“针灸科学化”、针灸教育、针灸临床等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科学针灸”学说,对近现代海外针灸的传播和谋求北美地区针灸合法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韩绍康及其门人弟子为代表的候气针灸法属于岭南古典针法,该脉以《内》、《难》为宗,穷研针经,倡人迎寸口脉诊法,以针下八纲印证、补充、修正外诊八纲,讲求独取一穴,针下候气,以补泻导为大法,用疾徐补泻为主要针刺手法,其对针灸经典的阐释、针灸补泻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多有创见且自成一家,是岭南古典针灸的杰出代表.“靳三针疗法”流派以靳瑞为创始人,该流派以“三穴为主,辨证配穴”的针灸处方思想为其特色,临床以脑病为该流派临床和科研主要方向,流派的传承模式以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当代岭南针灸新学派代表.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研究是近代岭南针灸医家医著研究的延伸,研究对象从医家个体学术思想转变为针灸名家共同体的流派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研究仍是针灸流派的研究的主体.对针灸流派的进一步研究应以突出以学说理论指导临床,以临床验证理论学说为导向,坚持文献研究为临床提供支持的目的.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法专论文范文资料.

法专引用文献:

[1] 法专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哪里有法专参考文献
[2] 法专论文范文参考 法专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3] 民商法论文范文 民商法专升本论文范文2万字
《法专论文范文参考 法专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法专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