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博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金融博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金融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研究
  2. 第二篇金融博士论文样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
  3. 第三篇金融博士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4. 第四篇金融博士论文范例:我国非正规金融规制研究
  5. 第五篇金融博士论文范文格式:分类监管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金融博士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金融博士相关参考文献,是金融博士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金融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4年成立,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至今已有20年整的发展历程,承担了增强宏观调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外贸结构、促进本国产品和技术出口、助推企业“走出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项重任,推动实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等多重使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发展中也存在法律规范缺位、功能定位不明晰、业务范围不甚清晰、治理架构和监管机制不健全、资本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逐步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2009年11月,国务院初步批复了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方案,明确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履行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为本国产品出口和国家对外经济合作提供金融支持.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实质性改革推进迟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第12条明确提出要“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标志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改革与转型发展更为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人基于多年来从事政策性金融信贷的实际工作经历和感受,并结合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系统理论学习,选择了“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为题进行博士论文研究,以期从理论和国际比较角度来正本清源地阐述政策性金融中官方出口信用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与重要功能作用,着重提出对当前中国而言,官方出口信用是助推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性支撑,并从实务角度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业务范围、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治理和健全监管等方面的若干建议.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博士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金融博士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金融博士论文范文选题

本论文主要分三大模块来论述:

第一模块(论文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关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分析和相关观点辨析.

对于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着两派观点:一种观点(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认为基于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客观国情,中国政策性金融及其机构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长期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强化而非弱化;另一种观点则强调政策性金融存在着道德风险严重、不按市场规则评审贷款项目、对市场融资产生挤出效应等问题,主张应“去政策化”.针对这些讨论和争议,本论文分层次阐述了观点.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金融资源配置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准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金融约束理论等为政策性金融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解释.政策性金融是联接政府与市场两个领域、财政预算拨款与商业性金融信贷两种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是市场性与公共(产品)性、财政性与金融性、微观性与宏观性、有偿性与无偿性、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的“巧妙”结合体与统一体.政策性金融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与融合,符合整个经济思想发展演进方向,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也得到了现实的印证.

其次,从国际上看,政策性金融业务是长期存在的,即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强大且多样化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无论是号称最信奉不干预原则的美国,还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德国,抑或是战后出现过经济奇迹的日本、韩国,都存在着财政透明并有着非常清晰的长效介入机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们广泛地对本国中小企业、农业发展、进出口贸易给予融资支持和特殊扶助.

再次,从我国现实国情需要来看,针对正在采取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追求实现“中国梦”的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来说,通过发展政策性金融以适当集中有限资金来重点支持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加快建设的“短板”领域和“瓶颈”项目,如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与“三农”发展、“走出去”等,以弥补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不足,填充财政直接支出和商业融资之间的“中间地带”,追求政府财力依托机制转换,实现效率提升的倍加效应,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是我国在发展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方面应牢牢把握的战略性着眼点.本文研究认为,政策性金融能够将政策性、优惠性和有偿性、市场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政策性金融将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对外经贸发展战略和政治外交意图、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政策性金融不是可有可无的,其战略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第二模块(论文第三、四章),主要论述官方出口信用及机构的战略意义、功能作用以及国际比较和借鉴.

从国际规则角度来看,官方出口信用是WTO和OECD框架下唯一认可和允许的合法手段,是政府可以灵活运用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对国际市场和海外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各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功能和作用都趋于加强,在各国经济和外交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上70多个国家共建立有80多家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本文在考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及其运行的基础上,发现各国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弱化官方出口信用的作用,反而是在不断强化其职能并赋予其新的工作和业务.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程度将愈来愈深,进一步发展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需要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贸易层次和发展水平,需要加大产品和资本输出,同时也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发展资源,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当前的外部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进一步加快发展需要深度参与并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比拟的运作优势,因此其使命不但不应减弱,而是需要进一步发挥好更大、更积极、更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发挥作用的方式需不断调整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新形势和新格局.

第三模块(第五、六、七、八、九章),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我国的官方进出口信用机构之一,自建行以来,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始终从国家政治经济大局出发,积极发挥了政策性融资渠道作用,为服务服务国家外交总体战略、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与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合作中开创的“资金信贷-基础设施项目-能源资源”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出口信贷和国家能源战略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建立了新的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渠道,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专门的立法规范;二是《章程》滞后于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三是资本充足率严重偏低,目前不到1%;四是融资成本较高,资金补充渠道较少且数量不稳定,客观上降低了支持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五是政策性业务亏损缺乏规范、稳定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了机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六是风险管控和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

基于此,本论文开宗明义地提出,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在国际竞争中积极打造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机制性支撑,助推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升级版.这是因为:首先,“中国梦”的追求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质上是带有“赶超”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要求超越一般市场经济理论的机制支撑,作为政策性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官方出口信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和政策手段,可以发挥守正出奇的战略性功能作用.其次,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与此同时国内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深度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能仅依赖于一般市场主体,还必须要有专门机构来体现和执行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应进一步强化、丰富和扩展,要全力打造成为“国家意志明显、政策定位明晰、业务种类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规范、风险控制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银行.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积极推进改革、拓展业务、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管:

一是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论文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与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应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重点,按照“政策性目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总体原则,转型为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将进出口银行办成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规范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境内外两种资源,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我国发展空间.

二是实施业务领域纵深开拓战略.与“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目标定位相适应,就必须纵深拓展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领域,在突出以支持“走出去”为重点和基本方向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合作全方位发展的客观情况,在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大力气开展创新,在支持领域和支持手段上勇于尝试.

三是完善进出口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和资金来源机制.在资本金补充方面,一是建立国家财政预算追加注资机制;二是考虑由管理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中国投资公司向政策性银行注入资本金;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减免政策性银行税金来增补资本金.在完善资本金制度基础上,应建立资本、资产负债及风险拨备约束机制.在完善资金来源方面,建议通过财政借款、境外筹资、资产证券化、创新债券品种,搭建与外汇储备资金间沟通桥梁,加强与社保基金等大规模国有资金管理者的长期合作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稳定、低成本、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机制.

四是进一步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分账户经营,分类核算,分类管理”.首先,坚持政策性金融发展方向,明晰政策性业务边界;其次,将业务分为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与此相适应设立“国家账户”和“银行账户”,分别核算,在两个账户之间设置防火墙,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对两类业务实行不同的风险补偿机制,属于“国家账户”的业务由财政补贴亏损,属于“银行账户”的业务则自负盈亏,建立不同的监督管理和评价考核办法,自营性业务盈利经批准后可用于补贴政策性业务,但自营性业务的亏损不能由财政弥补.此外,不同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应加强协调配合,在开展境外合作项目中不作为单个主体相互竞争,以避免损害国家整体利益.

五是完善官方进出口信用机构立法和法律监管.首先,加快专门性立法规范,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性质、宗旨、职能定位、业务范围、治理、监管等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为中国进出口银行依法经营、稳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其次,要抓紧修订完善现有的《中国进出口银行章程》,及时动态调整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规范治理结构,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六是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符合政策性银行特征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

第二篇金融博士论文样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

对于人类金融史上大大小小的历次危机,在金融理论研究方面,人们的危机理论研究热情从未减弱过.而对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之前出发的视角均是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由单一风险、单一市场引发而来,进而大规模扩散的,尚缺乏整体性的梳理和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爆发美国大萧条后,关于金融理论特别是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出现空前繁荣,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持续数十年的大论战,使得人们对金融危机从发生到传导扩散再到形成危机,直至危机的救助和后续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金融危机研究的系统性理论,并于20世纪80年,形成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探讨.但当时尽管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现经济“滞胀”,并由日本、德国的高速发展以及欧洲的整体复苏使得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不再稳固,日本也于“广场协议”签订后出现了“失去的十年”,但整体而言,越发一体化的全球经济金融仍然处于繁荣时期.即使后来的美国网络泡沫的破裂,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看似也波澜不惊.因此,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还仍处于提出阶段,相关防范的宏观审慎监管也由于全球经济金融呈现于看似平静的局面,而并未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84732.html

在时间转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转化为全球金融海啸后,持续平稳增长发展数十年的全球经济大厦似有轰然倒塌之势,连曾经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惊呼危机为“百年一遇”,系统性金融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再次进入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视野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恰逢此时攻读博士,故也将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发现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整个过程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处于关键性位置.具体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思路为:笔者第一步为探寻已有研究成果;第二步为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本次危机的具体情况,归纳总结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理论界定;第三步是探讨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实际情况,从实证角度对系统性金融危机进行研究;第四步是对历次危机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具体表现进行案例分析,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中位置最重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可发挥的作用.第五步为对系统金融风险的诱因与传播进行归纳性研究;第六步为在已有全球和各国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金融海啸后世界金融改革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第七步是对应对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重要手段的宏观审慎监管进行研究;第八步为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预警防范体系进性研究.

本论文尽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整体性全面地研究,并最终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落脚点放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预警与防范之处.但客观地说,在研究的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笔者仅希望自身的研究能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球研究有所贡献,对金融危机的未来防范理论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第三篇金融博士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在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甚至出现了绝对值的下降.“三农”问题成了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经济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二是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高附加值农作物(林毅夫,2003.9).诚然,造成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农村金融的供给瓶颈.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种种问题:农村金融组织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以下基层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削减了政策性支农业务;邮政储蓄只从农村吸收存款而无发放贷款的职能;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差,非农化倾向严重等.从而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再生产资金匮乏.到2002年11月底,估计从农村流出的资金约为3000亿元(夏斌,2003).因而,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创建农村经济增长模型,得出农村金融深化指标是解释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然后分析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现状和原因,提出解除金融抑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 (1)本论文参考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Pagano模型,将指标进行适当的选择和处理,运用到我国农村经济领域,建立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农村金融深化指标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同时政策性变量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利率指标与农村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利率指标和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指标的模拟结论完全相反(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一,金融抑制确实是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二,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三,我国市场呈现出分割状态,农村市场符合凯恩斯所描述的“萧条经济”特征,因而针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与整个宏观经济相区别.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2)对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样得出农村金融抑制是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成为本文立论的依据.

(3)从农村微观经济的主体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金融产品的需求方—农户、乡镇企业和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的信贷资金需求情况.主要运用农户调查资料剖析农村金融抑制现象是本文的又一创新点.

(4)从金融产品的供给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以及保险等行业和部门的发展历程以及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从另一视角揭示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状况.

(5)根据“理性人”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视角出发,对农村金融产品的供需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外生的正式金融机构无法为农村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趋利性的本质必然促使其从农村领域撤出,资金也必然会向收益高、风险低的部门流动,因而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导致金融产品的需求方不得不从非正式的民间金融渠道寻求资金帮助,民间金融在这里起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6)为了解除农村金融抑制现象,需要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变革.具体包括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三大部分,涉及信贷、保险等各领域.因为当前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是信贷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7)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沉重、资本金规模过小等问题,受这些因素的制约无法为农户提供再生产所需要的充足的信贷资金,并且农信社真正的组织目标是追*益最大化,它己经与合作制的本质相背离,决定其不可能从社员的角度出发完全履行扶助“三农”的义务.而当前农村信用社改组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银行的方案,也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农信社自身的经营困境,但是从所有权形式、组织目标、经营原则等制度性规定来分析,改制后的农信社将更加远离“三农”,而这是与改革的初衷相违背的.

(8)我国农村金融领域需要真正合作化的金融组织,当前农信社改革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不可能产生出农民自己的信用合作组织.合作金融只能依靠自下而上诱致性制度变迁产生,这或许会从一些组织行为规范、管理严密的民间金融中演进而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来.所以当前逐步规范、引导民间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地位,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

(9)鉴于农业的弱质性特征,政策性金融应起到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准公共产品、扶持合作金融组织、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当前巫需改革的政策性金融部门在信贷和保险领域,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开展政策性金融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政府陷入“贫困性陷阱”,又可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总之,农村

第四篇金融博士论文范例:我国非正规金融规制研究

近年来,非正规金融在我国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此而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其高度关注.非正规金融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产生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又不断地发生非正规金融的重大违法犯罪案(事)件,对社会和经济的安全稳定产生巨大的威胁,由于没有专门调整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极易引发民事和经济纠纷.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已成为促进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维护良好金融秩序的最大问题,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与稳定金融秩序的考虑,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认真研究非正规金融规制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首先,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美国、日本、孟加拉国和台湾地区进行了规制实践和经验借鉴.论文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及规制现状分析,明确了非正规金融包括了民间直接借贷、合会、民间集资、私人钱庄、地下票据市场、银中、银背和典当等形式,由于对非正规金融法律规范的不足,导致了非正规金融的不少缺陷,主要包括规范性差、扰乱金融秩序、威胁社会稳定、扩大社会差距等.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极不到位,而且更多的倾向于将其视为正规金融信贷的对立面而采取封堵和打压的态度,使得非正规金融转入地下运行,从而滋生许多社会问题.

其次,论文探讨了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内在机理,重点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供需平衡失调和非对称信息对于政府规制的微观影响.一是采用博弈论构建非正规金融的供需主体之间借贷行为博弈模型,分法制规制、担保人和抵押或质押三种情况下建立博弈模型,证明了规制介入的必要性.二是探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非正规金融规制博弈模型,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可能导致最没有还贷意愿的人取得贷款.三是基于三方博弈模型运用传统静态博弈支付矩阵对双方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规制介入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的博弈模型,证明规制介入能够有效解决资金需求主体进行非正规金融的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证明了监督体系、法律政策和审核机制三个规制途径,能够有效解决资金需求主体进行非正规金融时的逆向选择问题.

再次,论文实证验证了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外在效应.从非正规金融的直接效应和规制介入对于非正规金融的间接效应两个层面出发进行分析,将资金提供者、政府规制与资金需求主体融资三者结合起来.问卷发放的对象主要是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地区中小企业或者个体经营户.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得到结论:一是非正规金融的直接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资金提供者对资金需求主体融资具有直接的正面作用.二是规制介入对于非正规金融的间接效应,政府规制对于资金提供者向资金需求主体融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三是证明了资金需求主体在审核机制下很难通过非正规金融直接进行融资.

最后,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建议.明确了非正规金融规制应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审核管制,遵循管制的安全性、效率性与公平性以及重视对非正规金融风险的预警监管等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健全非正规金融的区别规制体系和优化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等规制建议.非正规金融体系规制必将对改进我国的金融监管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因此从经济实践和法律理论研究方面来看,深入系统地研究非正规金融的内在运作机理,从而深刻地认识其外部效应,基于不同性质、规模的非正规金融进行差异化的规制制度设计,在我国现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金融博士论文范文格式:分类监管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研究

证券公司面临资本市场及外部条件与自身行为能力两方面风险的共同作用,所有风险都与各主体行为密切相关,既要分析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变化造成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又要分析主体行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产生的风险.现有理论方法侧重研究外部不确定变化事物的风险的产生和防范等风险控制管理技术,本博士学位论文则用博弈论、行为金融等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针对所处的现实环境,着重分析论证中国证券公司的行为风险和提升风险监控水平的途径,主要探讨以下几点:

(1)推广和深化对风险类型与成因的分析,明确界定行为风险的含义和特征,考察偏离理性和规范的行为导致的资本市场不确定性等影响因素和证券公司风险产生的行为原因,

(2)利用分离均衡、信号显示、投资行为偏离等动态博弈和行为金融理论的有关概念和模型方法,重点探讨分类监管条件下证券公司行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和风险监控的博弈均衡策略选择,

(3)对证券公司总体的风险监控水平与关键影响因素、行为变量的相互关系等进行案例研究、计算模拟和经济计量相结合的综合实证分析,进一步从提高行为能力角度提出有效监控和防范风险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所得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的证券公司必须增强内部风险监控意识,重视合规管理工作,全方位地加强自身行为能力建设,并与合理选择应用风险控制管理的技术方法相结合,这是符合当前分类监管要求和长远发展目标、提高风险监控水平必要的有效的可行途径.

这篇金融博士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金融博士引用文献:

[1] 金融博士学论文题目 金融博士论文题目怎样定
[2] 金融博士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金融博士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金融博士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金融博士论文框架怎样写
《金融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博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金融博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