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化学系论文范文参考 化学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化学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9

化学系论文范文

化学系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化学系论文范文参考: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2. 第二篇化学系论文样文: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
  3. 第三篇化学系论文范文模板:基于生物矿化的石质文物仿生保护
  4. 第四篇化学系论文范例:近代西北科学教育史研究
  5. 第五篇化学系论文范文格式: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历程(1934-2000)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化学系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化学系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化学系论文范文参考: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

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的奋斗史.本文通过追溯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与中国近代化学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近代归国化学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学的体制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重点放在中国近代化学家共同体内部来讨论化学的体制化问题.贯穿全文的有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和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

从论文结构看,本文由导言、正文六个部分、结束语,及两个重要的附录组成.尽管把关于中国近代留学活动背景的描述和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群体资料的整理放在“附录”部分,但它们却是本文立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首先介绍两个附录的内容.

附录Ⅰ,“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这部分概况性地阐述了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是在怎样一个社会和留学大背景下出现与发展起来的.从留学时间上看,制度化的留学活动在民国时期形成,化学留学生正是在制度化的留学活动中诞生的.从留学主题来看,正是在多元化主题留学的大潮中,以学术为主题的留学活动才成为时代的强音,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正是以学术为主题的留学活动的产物.从留学地域上看,欧洲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稳定的留学地域,日本曾经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中国近代科学强国杰出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中坚力量正是留学美国的归国化学家.

附录Ⅱ,“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共收录377名近代化学留学生,这是一份目前为止最为完整的《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名录》共分为姓名、生卒年、性别、籍贯及出生地、出国前受教育学校、出国时间、留学国家、国外受教育学校及其他机构、所获最后学位及学校、回国时间、回国后的工作专业及职业、国外学习和国内外工作简况等12个指标与栏目,具有指标分类合理,表格直观有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相当于一个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小传.

化学系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化学系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化学系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化学系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篇化学系论文样文: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

现代化学在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完成其建制化历程,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中国学术界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认识化学学科,但直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在高等化学教育方面,官方所办的教育机构在总体上还处于次要地位,还不能与经费相对充足和稳定的教会大学或私立大学相比.在化学研究方面,除一些教会大学在进行在进行有限的化学研究外,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大都没有进行化学研究.至于专门的职业化化学研究机构,则主要有美国洛氏基金会创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和范旭东等人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两处.在交流机制方面,作为化学建制化的重要标志――化学共同体尚未形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的相对统一使政府能够顾及科学事业的发展.随着政府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大力资助,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也迅速展开,至1937年抗战爆发,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整体情况看,1927-1937年的十年(也称南京十年)是现代化学在中国建制化发展较为重要的十年.这十年的发展为其后中国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此期间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是中国现代化学史的重要课题.通过探讨化学学科在此期间的建制化,有助于我们认识南京十年中国科学建制化的进展,探讨学科发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以高等化学教育、化学研究和中国化学会的发展为线索,依据翔实的史料,对1927-1937年间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高等化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这一时期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建制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相对于其他实用科学领域,高等化学教育领域为国家培养了较多的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层次看,部分大学已经能够培养硕士研究生,但大多数大学的化学教育终止于学士教育.第三,高等化学教育的质量从整体上得到提高,而且国立大学从总体上已经超过教会大学或私立大学,成为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主流.第四,这一时期的大学化学教师,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他们大都潜心于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五,虽然国民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倾向于功利主义,但在科学教育上并没有限制纯粹科学的教育,因此,在化学教育领域,化学家与政府之间没有矛盾冲突.第六,大学化学课程的设置基本规范,教科书的中国化也有所进展.

二、化学研究工作迅速兴起.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1)这一时期各大学的化学教员和研究机关的化学工作者大都具备了研究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在国外从事研究的经历,并获得了高级学位.(2)国民政府对科学研究事业的大力资助使化学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得以施展.(3)中国化学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全国统一的现代化学共同体,从而促进了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多数西方科学

第三篇化学系论文范文模板:基于生物矿化的石质文物仿生保护

暴露在野外的众多大型石质古迹,由于自然因素的风化作用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许多表面劣化现象严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许多珍贵的实物记录将不复存在.但是,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材料几乎都不能完全满足保护者的要求.所以,研制性能良好的石质文物保护功能材料已成为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迫切任务之一.

本论文综述了石质文物风化的特征和条件,以及国内外相关保护材料的性能、保护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在天然生成的草酸钙生物矿化保护膜的启示下,根据“生物矿化”原理,提出了采用“仿生”方法对石质文物进行保护的新思路,仿生合成了一系列无机生物矿化保护材料.

通过研究实验,获得了如下的结果:

(1)选用目前应用广泛的有机硅类保护剂作为表面防护材料,以常见的文物石材:砂岩、凝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和花岗岩为保护对象,试验研究了文物的主要破坏因素,包括干湿循环、盐结晶、冻融和加热等作用,以及它们的联合作用,证实石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有可能起不到保护作用,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破坏.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被保护表层的憎水性和岩石基底的亲水性引起的化学物理性质的差异和界面应力的加剧.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发非严格憎水且具有耐酸、耐污等效果的与石材相容良好的保护材料,如生物矿化材料.

(2)试验研究了石材的表面预处理方法,包括有机溶剂的清洗,以及生物性大分子的表面功能化.通过表面能的表征,确定了最佳的石材表面预处理条件,即使石材的表面最佳功能化.

选用一种生物粘多糖——硫酸软骨素作为有机模板,以亚稳态的草酸钙过饱和溶液为前驱液,在大理岩石表面仿生合成了草酸钙表面防护材料.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了仿生合成的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较佳的合成条件.仿生合成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有机模板的影响>成矿离子前驱液的影响>石材表面预清洁方式的影响>保护膜层数的影响,较佳的制备条件是:石材表面用乙醇预清洁,较浓浓度的有机模板溶液使之表面功能化,过滤的草酸钙过饱和溶液作前驱液,多层制膜.


https://www.mbalunwen.net/biyelunwen/82494.html

分别采用XRD、SEM和AFM分析表征了材料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证明石材表面的防护材料为一层约100 nm厚的薄片状的一水草酸钙晶体,并解释了材料的合成机理.通过憎水性、耐酸性、耐污性、耐老化性和透气性的测试,表明该材料亲水、防酸、防污、透气,且耐老化性能良好.

在仿生合成草酸钙表面防护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仿生合成生物矿化保护材料的研究范围,包括草酸钙系列、磷灰石系列和碳酸钙系列.采用SEM表征了材料的微观形貌.以耐酸性、耐污性和耐老化性表征了各系列材料的表面防护效果,结果表明几种考察的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护效果,尤以草酸钙为佳,其耐酸性达到pH≈0.8,耐污性≈2级,耐老化性及透气性能良好.

对石质文物表面进行仿生防护,将生物矿化作用引入石质文物保护研究领域,提出采用“仿生”的方法保护石质文物的新思路,试验证明方法可行.

(3)考虑到濒危石质文物表面结构疏松,本工作进一步探讨了仿生矿化保护材料的加固性能.借鉴岩土工程学的理论,用颗粒碳酸钙和粉末碳酸钙仿制了劣化的岩石.将仿生合成的一系列表面保护材料应用到仿制的样品上,考察了它们的抗压强度和抗水浸泡分解能力.结果表明,仿生矿化保护材料的加固效果良好,抗压强度和抗水浸泡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加固效果最佳的是磷灰石材料,加固后,仿制样品的抗压强度可提高3~4倍,并可抗水浸泡6个月以上.

(4)在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择草酸钙和其它常用的有机保护材料,在洛阳龙门石窟做了现场保护对比实验,初期效果显示,仿生矿化材料的保护效果良好,显示了仿生矿化保护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之,本工作证实了有机憎水性保护材料的副作用,研制出系列仿生矿化保护材料,检测表明它们具有较好的表面防护效果和表层加固性能,并且制作工艺简便.文献检索表明,目前尚未发现有类似的研究报道.这些成果对于发展新型石质文物保护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拓宽了生物矿化材料研究的领域.

第四篇化学系论文范例:近代西北科学教育史研究

科学教育史是教育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在科学技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运应历史文献梳理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科学教育史分析与考证法,对近代西北地区的科学教育,特别是以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科学教育为核心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与研究,以期理清西北地区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其科学教育体系结构,科学、公正地审视近代西北科学教育在其特殊区域、特殊时期所做的历史贡献.从而丰富并发展科学史的研究,指导西北地区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为西北大开发的战略调整提供新的工作思路.本研究基于近代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相关的原始期刊、文献史料及二手文献的调查、解读及其分析,从中选择抗战时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地质学、工学、农学等学科,全面研究其学科发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生培养与管理以及学术演讲与科学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近代西北地区高等科学教育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清末民初高等科学教育的萌芽阶段;二为民初至1937年间高等科学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三为抗战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高等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清末民初期间,西北地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高等科学教育,至抗战前,高等科学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较为系统化的科学教育.直至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高等科学教育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在自然基础科学方面,形成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体系;在工学方面,形成了土木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机械工程、矿冶工程、水利工程、航空工程、工业管理等工程学科体系;在农学方面,形成了农艺、植物病虫害、农业经济、林学、园艺、畜牧兽医、农业化学、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农产制造、土木水利、纺织、化学制造、牧草等农林学科与畜牧科、诊疗科、细菌卫生科、寄生虫科、病理科、生物药理科、生物生化科、解剖科等农学学科体系,以及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层次结构,从学校教育、师范教育、民众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完整的高等科学教育体系.师资多数留学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以数学教授曾炯、物理学教授岳劫恒、化学教授虞宏正、生物学教授汪堃仁、地理学教授黄国璋、地质学教授张伯声、工程学教授金宝桢、刘德润、刘锡瑛、萧连波以及农学教授汪厥明、殷良弼、沈学年等为代表的师资队伍,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引入西北,严谨治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科学专业人才.

研究结论如下:1)从科学教育史的视角,首次厘清近代西北地区自然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晚清陕西大学堂的创办标志着近代西北科学教育的萌芽,到了民国西北大学陕源时期及抗战前略有发展,直到抗战时期平津高校迁到西安,组建西北联大,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等科学教育.

2)实现了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区域分布的历史性转折.西北联大与其分立出的国立西北五校将平津三校一院从“点”的分布,转化为西北地区“面”的均衡分布,并化成西北自身所有、永久存在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西北地区以西安、城固、兰州为中心城市的高等科学教育区域布局,从而平衡了中国高等科学教育的区域分布,实现了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的历史性转折.

3)西北联大成就了西北地区的高等科学教育.首先,西北联大构建了完整的理、工、农、医科学教育体系,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科学教育的空白;其次,扎根西北,融会世界思想,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理论与应用成果.最后,提升了西北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储备了人才.

4)西北联大的科学教育在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史上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它在民族危难时期,为我国高等科学教育保存了文脉,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今日我国华北、东北与西北地区的许多高等院校的发展,与西北联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与传承关系.如果没有西北联大为国家保存高等教育文脉,就没有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特别是西北地区高等科学教育的发展.

第五篇化学系论文范文格式: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历程(1934-2000)

放射化学是近代化学与核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始于1934年.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放射化学虽然随着国家需求的变化经历了蓬勃发展与停滞不前的不同阶段,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为国防安全、核能开发及核技术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中国放射化学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内容,总结其发展特点及经验教训,为未来制订科学有效的放射化学学科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将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1934-1949)、初步发展阶段(1950-1960)、快速发展阶段(1960-1970)、常态化发展阶段(1970-1986)以及艰难调整阶段(1986-2000).论文探讨的各阶段主要内容如下:(1)起步阶段.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放射化学的国际学术背景以及中国学者对于放射化学的早期探索工作.(2)初步发展阶段.详述了国家创建核工业前后放射化学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分析了高等院校放射化学专业建立初期的特点.(3)快速发展阶段.选取了铀钚燃料循环技术的两项杰出成果——中国首枚原*所用二氧化铀的制备和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技术的自主研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前者,描述了科技人员完成二氧化铀生产任务的艰苦过程,重点分析了生产工艺流程.对于后者,再现了后处理技术的研发过程,考察了军用后处理厂建设中两种工艺路线抉择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因素,指出苏联并非有意向中国援助落后的后处理技术.对放射化学围绕核武器研制取得的其他成果也进行了概述.(4)常态化发展阶段.探讨了放射化学在寻求学科正常化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重点考察了《放射化学学科规划》的制订、修订及专业学会的成立过程.(5)艰难调整阶段.从高校放射化学专业的萎缩与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下滑两个方面,对放射化学发展遭遇的困境进行了论述,指出有关部门忽视放射化学对于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管理体制欠顺、对于放射性危害的不恰当夸大是导致放射化学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在对上述5个发展阶段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了中国放射化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任务带学科”、苏联援助对于放射化学的初期发展助力甚大、“任务”完成后“学科”没有真正建立.最后,本文总结了几点中国放射化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关于免费化学系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化学系引用文献:

[1] 最新化学系论文选题参考 化学系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化学系专著参考文献 化学系外文文献怎么找
[3] 化学系论文提纲格式 化学系论文提纲如何写
《化学系论文范文参考 化学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化学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