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化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化学科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化学科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3-12-23

化学科技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化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硫代酰胺和含硫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2. 第二篇化学科技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3. 第三篇化学科技论文范文模板:分子氧参与钯催化烯烃与胺的氧化反应研究
  4. 第四篇化学科技论文范例:科技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5. 第五篇化学科技论文范文格式: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化学科技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化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硫代酰胺和含硫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硫代酰胺和含硫杂环化合物广泛地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中.其中,硫代酰胺在有机合成中也是重要的合成子.所以关于硫代酰胺和含硫杂环的合成方法的研究引起了有机合成工作者广泛的研究兴趣.

过去十年,炔烃的官能团化反应以及过渡金属促进的合成杂环化合物的方法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铜盐被成功地应用于碳-杂键和杂-杂键的构建,其在合成各类杂环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铜盐参与的合成杂环化合物的策略.

我们的目标是发展催化体系或无过度金属催化下选择性地形成碳-氮、碳-硫、氮-硫键,从而合成硫代酰胺和含硫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我们关于这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成果将分为四章逐一介绍.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论述了近年来硫代酰胺、2-取代苯并噻唑和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近展,以及通过碳-氮、碳-硫、氮-硫键的构建来合成这些含硫有机物的方法和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介绍了一种新颖的硫代酰胺的合成方法,即三组分炔卤、胺和硫化钠在不加入任何催化剂时,通过A3-Coupling反应合成硫代酰胺.目标分子中的碳-氮键和碳-硫键分别是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和亲核加成反应形成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底物适用性:对于脂肪胺源,一级胺、二级胺和*胺都可以参与反应;对于芳香族炔卤,炔溴和炔氯可以发生生成硫代酰胺的反应,并且炔溴的反应活性高于相应的炔氯,炔碘没有和相应的胺源发生预期的反应,而是和溶剂DMF和硫源通过游离基反应以较低产率得到了硫代酰胺.

第三章描述了在二价铜的催化剂下,邻氨基苯硫酚和腈的缩合反应合成2-取代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在铜盐对于氰基的活化下,通过邻氨基苯硫酚中的巯基和氨基对于氰基的连续亲核进攻并脱去一分子胺从而合成2-取代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反应对于取代的2-氨基苯硫酚、芳香腈、脂肪腈都是适用的.廉价的催化体系,相对绿色的乙醇作为反应溶剂,温和的反应条件以及简单的操作步骤使得这一方法成为传统方法合成含有苯并噻唑骨架的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补充.

第四章描述了一种简单的硫代酰胺的自身氧化偶联反应合成3,5-二取代-1,2,4-噻二唑衍生物的方法.在氧化剂的存在下,硫代酰胺可以通过脱硫脱氢反应生成相应的腈类,也可以通过氧化环化反应生成3,5-二取代-1,2,4-噻二唑类化合物,这是使用不同氧化剂时化学选择性的结果.我们发现一例在二价铜和碱的存在下,硫代酰胺的高选择性氧化环化反应合成3,5-二取代-1,2,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方法.二价铜起到了路易斯酸和氧化剂的作用:在碳氮键的形成过程中,二价铜作为路易斯酸活化了异构化的硫代酰胺分子的碳氮键;在氮硫键的形成过程中,二价铜作为氧化剂使含氮和含硫的两个配基发生氧化从而构建氮硫键.

第二篇化学科技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三篇化学科技论文范文模板:分子氧参与钯催化烯烃与胺的氧化反应研究

过渡金属催化的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化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钯催化的反应过程通常具有成键的多样性,较高的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以及较好的官能团耐受性等特点,因此成为一种高效的合成多官能团化复杂化合物的有效方法.钯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以通过反应体系中配体、溶剂、温度和添加剂等条件的改变来调控.

氧化反应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高选择性以及条件温和的氧化反应成为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方向.钯催化的氧化反应体系目前所用的氧化剂有Cu2+盐、苯醌、DDQ、PhI(OAc)2、K2S2O8等,这些氧化剂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通常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副产物.毫无疑问,氧气是一种资源丰富、廉价易得、原子经济性高并且环境友好的理想氧化剂,反应结束后以H2O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分子氧参与钯催化的反应引起了全世界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这类反应通常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以及简化产物的分离过程,并且在大多情况下都能够改善反应的选择性.Pd(II)/O2催化体系在实验室研究以及工业生产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致力于以绿色化学为导向,以简单烯烃为原料的钯催化氧气氧化的新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实现了多种含氮功能有机分子的高效构建.这些新颖的合成方法在天然产物全合成,医药、农药以及功能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基于分子氧参与钯催化Csp2─Csp2键构建的氧化环化反应,高效地构建了一系列2-取代和2,3-二取代喹啉类衍生物.该方法作为经典Povarov反应的补充,提供了一种多取代喹啉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策略.此外,该反应的底物适用性比较好,具有原料廉价易得、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高等优点.

(2)分子氧参与钯催化芳基胺、醛和末端烯烃的选择性氧化环化反应,简便地构建一系列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我们也对非对称1,4-二氢吡啶的合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控制性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顺式烯胺化合物是该反应的一个重要中间体.

(3)分子氧参与钯催化活化烯烃的去氢胺卤化反应.该反应具有非常好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以及官能团的耐受性,并且直接以简单的芳香胺作为氮源.该反应提供了一种非常简便的合成策略来构建用其他方法很难制备的卤代烯胺骨架结构,反应条件也比较温和.

(4)分子氧参与钯催化芳基伯胺与烯烃的氧化偶联反应.该反应能够高效地、高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一系列顺式烯胺类化合物,并且这些化合物可用来合成多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如吲哚、吡唑、吡咯、1,4-二氢吡啶).反应体系中的添加剂LiBr对反应的顺利进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由芳基伯胺与钯催化剂的强配位作用而导致的催化剂失活.

(5)溶剂调控的选择性钯催化烯烃与芳基胺的氧化反应.在30%H2O2以及1个大气压氧气共同作氧化剂的条件下,使用DMF作溶剂时能够选择性地发生烯烃的去氢胺卤化反应;使用THF作溶剂时能够选择性地发生苯环上溴代以及与烯烃的氧化偶联反应.

第四篇化学科技论文范例:科技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自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与保监会联合发文大力推行科技保险工作以来,其作用正逐渐凸显.一方面,科技保险作为现代金融和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其提供保险保障、分散化解风险的作用,能有效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科技、保险三者的综合运用,使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减少为抗击风险而消耗过多精力,能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自主创新工作中来.与此同时,第一、二批科技保险险种及试点城市(区)的相继推出,使本文的研究在现阶段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明确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意义、概括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拟定全文分析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

化学科技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化学科技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化学科技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化学科技论文范文选题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82493.html

第二章分别从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科技风险理论,及金融工程学中的保险金融理论阐明了科技风险及保险的特征、性质、功能等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描绘了科技风险及科技保险的关联图谱.

第三章以科技保险的功能为切入点,详细阐释第一、二批科技保险试行险种的内涵,再通过对科技保险运行原则的说明,提出科技保险体系运行中的四种模式,即投保-理赔型,担保型,半参与型及全参与型,最后分析科技保险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具体包括科技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逆向与顺向选择.

第四章为科技保险精算理论与实务.首先介绍运用于科技保险精算中的数理模型,接着针对财产、人身与责任三类科技保险险种,结合人保财险推出的相关类别科技保险产品具体分析其保费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综合运用行为金融学、保险学及投资组合理论分析科技保险运行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过程,具体包括:政府行为,保险公司开发科技保险新产品的设计行为,保险*机构行为,以及企业在科技保险运行中的行为效用和企业选择项目投资损失保险的投保比例优化决策行为.

第六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灰色关联理论对科技保险试行阶段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科技保险险种需求模型,首批试点城市(区)科技保险实施绩效测算模型,以及科技环境、科技保险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第七章在介绍武汉市科技保险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武汉人保财险及鼎龙化学承保-理赔完整流程的详尽个案分析,凝练出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区)推进工作的对策及全国范围内强化科技保险实施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为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总结全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全文创新点,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第五篇化学科技论文范文格式: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平台、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但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两极分化趋势.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区域布局主要与高等院校区域布局紧密结合,9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在我国24个省市区.北京、上海、江苏三地高等院校分布最为集中,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占全国数量的40%,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同时大学科技园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功能障碍,区域经济融合优势的培育与提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010年平均每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收入为2.6亿元,15个副省级城市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国家高新区的平均融合比例仅为0.23%.本文在综合已有国内外园区创新、区域竞争优势等相关研究基础上,研究内容分为八章:第1章提出研究目标,分析研究意义,综合相关区域创新理论研究,归纳研究内容,同时提出研究方法;第2章论述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归纳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拓展、创新孵化、产学研合作的生态模式;第3章、第4章、第5章分别从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园区融合视角阐述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机制;第6章提出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的平衡机制,以集聚融合力支撑、互动融合力推动、链接融合力拉动方式为基础,建立副省级城市大学科技园经济融合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利用主成分法建立副省级城市经济集聚指数,利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和变异系数法构建城市大学科技园经济融合力指数,进行经济融合过程的协同评价;第7章运用K均值聚类法划分区域大学科技园经济融合过程的六种组合路径,提出技术融合驱动的多元集聚孵化路径,产业融合驱动的多链条互动优化路径,园区融合驱动的多点均衡链接路径,找出其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提出路径对策;第八章归纳研究结论,并提出创新点,同时分析研究存在的改进之处,最后对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该文是化学科技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化学科技引用文献:

[1] 最新化学科技论文选题参考 化学科技论文标题如何定
[2] 经典化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化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化学科技论文大纲范文模板 化学科技论文提纲怎么写
《化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化学科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化学科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