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全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生态

主题:中国少数民族电影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9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少数民族电影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少数民族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少数民族电影论文范文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论文

目录

  1. 一、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生态
  2. 二、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的网络用户培育
  3. 三、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主体
  4. 四、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产业发展
  5.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电影剧本《丹砂女王》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直播重庆]

文 焦道利

提要:少数民族电影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的黄金创作时代之后,边缘化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电影近半个世纪的宿命.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趋向于探寻独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群体价值和审美取向,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生存现实进行反思,但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浓郁的艺术气息却未能赢得电影市场的青睐.本文从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主体的培养、类型的多样化、网络用户培育及在政府扶持下产业链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思考如何构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良性生态环境,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综合软实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 电影生态 产业

生态一词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科学,《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少数民族电影生态是指少数民族电影在各类社会因素综合影响下,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关于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界定,王志敏先生表述为:“一个根本原则,两个保证原则.”“一个根本原则是指少数民族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是讲述少数民族故事的题材原则和创作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和文化身份的作者原则.”如果严格按照这三个原则界定少数民族电影,我国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资源非常稀缺,没有几部电影可做研究样本.针对现实状态,国内众多电影学者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纳入少数民族电影系统展开研究,电影作者血统和文化身份认同被弱化,繁荣了少数民族电影生态系统.

从历史的维度看,自1927年第一部涉及少数民族话题的《木兰从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巨大突破,特别是古装武侠片的兴起,在无意识中唤醒民族斗志.其中典型代表就是论文范文影业公司出品的《木兰从军》《苏武牧羊》《秦良玉》等论文范文.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开始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导演开始运用电影化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如《五朵论文范文》《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均成为少数民族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也开始尝试艺术改革,尝试电影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突破,电影属性在政治、经济和产业方面均有明显体现.涌现了《猎场札撒》《盗马贼》《青春祭》《神秘驼队》《骑士风云》《孔繁森》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电影.进入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适应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新语境,生命力旺盛的年轻导演带着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电影作品走向观众视野.章家瑞导演的《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万玛才旦导演的《静静的玛尼石》《寻找智美更登》;俞钟导演的《香巴拉信使》;哈斯朝鲁的《珠拉的故事》《长调》;张建亚的《极地营救》等均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少数民族电影进入多元化创作时期.但在市场化、商业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电影的生存压力却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少数民族电影还没有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平衡,少数民族电影的生态危机持续存在.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电影剧本《丹砂女王》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直播重庆]

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新媒体急遽改变文化产业生态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度融合,少数民族电影迎来了突破现实困境的新机遇.政府、电影创作者和产业运营团队唯有共同抓住这次机遇,建立少数民族电影规范、系统、和谐、创新、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态环境,才能全面促进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

一、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生态

健康的电影行业生态应该是类型齐全、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化,即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行业态势.除了古装片、爱情片和单纯的民俗歌舞题材,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更应该立论文范文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讲述具有本民族原生态文化特色、具有人类普世价值、多样类型的电影故事.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是文化富矿,普世价值观是人类沟通情感的桥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电影创作的精神之本.在全媒体语境下,充分尊重并宣扬民族文化,创造人类情感共通的故事,通过电影作品传达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民族电影融入全球文化环境并获得长足发展的保证.

少数民族电影自诞生之初即被赋予了维护民族大团结的政治使命,而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实现创作类型和艺术水准的突破,大多数少数民族电影以爱情题材为主.譬如在少数民族电影史上脍炙人口的彝族电影《阿诗玛》、白族电影《五朵论文范文》、哈萨克族电影《美丽家园》等,均是以爱情为主线的少数民族电影经典.进入90年代后,少数民族电影在创作类型方面开始尝试突破,“民族大团结”不再是唯一的主题,“爱情”也不再是唯一的故事.“当原生态文化信仰与少数民族题材的影像传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少数民族语言进入电影成为一种美学自觉,一种反商业、返璞归真的传统生活原生态写照.”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故事涉及到反对法西斯战争的国际话题;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则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讲述了一个“司法下乡”的故事,完成了一个关乎情与法的故事.

新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与引进大片、商业大片共舞的时代,由于其资金、技术、市场、产业链等问题,其创作被迫走向“艺术电影”,导致没有兴起就已经衰落的现实.有些电影根本没有进入主流院线,成为了“看不见的电影”.因此创作者要及时摒弃对少数民族电影生硬、老套、猎奇、公式化的“汉族视觉”,在保持当前创作态势的同时,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新形势,要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观众,把握社会热点,正视观众需求,吸收国际电影的创作经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不断开拓电影创作的想象力,拓展题材多元化、类型多样化,用“民族视觉”创作原生态电影,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中逐渐将大片的工业体系与中小成本影片相互促进和推动,形成一种优化、良性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生态.

二、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的网络用户培育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家、美学家钟惦棐先生在他的文章《电影的锣鼓》中提出:“最主要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丢掉这一个,便丢掉了一切.”他把电影观众提升到一个美学高度展开评论,明确指出了观众学与电影创作的关系.电影观众成为影响电影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和传统的电影观众构成不同的是,在当下的电影市场环境中,谁丢失了网络谁就丢失r主战场,粉丝经济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主导着当下电影市场的发展方向.虽然很多传统电影人痛心疾首地说今天的电影市场是不正常的、畸变的,严重脱离了电影本身的趣味,但是这种现象不容忽视.电影批评学者陈晓云曾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不止一次地抨击粉丝的偏执也招致不止一次的粉丝围攻.2014年度,中国电影生态发生巨大变革,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新媒体巨头集体进军电影界.博纳总裁于冬说:“本年度20%的票由在线销售完成.”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和传统电影已经发展成一种良性的亲密关系,电影借助新媒体对观众服务体验的调查,搜集数据,观众意见成为调整市场的风向标.但是在少数民族电影创作领域,电影与观众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具体体现为:二三线城市电影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多聚居农村,电影辐射面尚未触及最集中观众群;观众越来越年轻,年轻观众对民族文化的缺失,导致电影信息传输不畅;新媒体化生产和营销方式普及,少数民族观众没有掌握新技术新手段,少数民族观众和电影距离越来越远.

全媒体时代电影的运作模式从生产到销售均实现网络化,网络是一张无形而巨大的关系网.网民组成趋向年轻化,其性格特质是缺乏理性、充满论文范文,需要有效的梳理和引导.少数民族电影如何适应时代变化,构建电影和电影观众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少数民族电影生态秩序,找到生存之路?一是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者、生产者要充分运用全媒体信息传播系统,有效把握社会的热点,“按需生产”,重视收集观众有效的反馈意见和需求,调整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时少数民族电影生产者更要学会运用全媒体环境培育少数民族电影用户,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运用微博、微信、网络推送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逐渐向年轻观众普及民族文化和民族故事,拉近年轻观众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利用网络宣传、营销引起年轻观众的观影兴趣,逐渐培育年轻观众的观影市场.二是随着国内电影市场向二三线城市的转移,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二三线城市,少数民族电影生产者要深入到二三线城市,提高少数民族电影在二三线城市的辐射范围,调动少数民族观众对本民族电影的观影需求,从新兴市场开始培育少数民族电影观众.据调查,2014年60%以上的网络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观看视频,网络、手机、电视、电影等媒介已经高度融合,已然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生态,因此少数民族电影生产者加强全媒体时代的多种媒体营销和传播,通过互联网培育新兴的观影用户,使少数民族电影逐渐走上一个生产和消费较为平衡的生态之路.

三、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主体

创作主体对少数民族文化客体的了解程度决定着一部少数民族电影的气质,主创人员的民族血统和文化身份决定着电影的血统.少数民族电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不是仅指表层的民族服饰和民族语言,而是特定民族自然的行为方式、文化精神、心理思维和民族信仰,要触及民族的文化之本和精神内核.

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者身份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花腰新娘》等影片的导演章家瑞表示:“特别希望看到由本民族的电影人来拍摄自己民族的电影,如果少数民族导演自己拍摄自己的民族,从某个角度讲也许会更好”.而《滚拉拉的论文范文》的导演宁敬武认为“拍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一定要有少数民族的身份,实际上,不同的族群和文化里,做出很大贡献的有时也不局限于本民族”.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则认为:“是否只有本民族的电影人才能拍好本民族题材的电影?这不是绝对的,但是编剧和导演非常重要.”显然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创作者,对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必须要坚守少数民族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视角,深入少数民族文化根源,坚持抒写少数民族的“心灵”.韩万峰努力站在少数民族文化原点寻论文范文物和故事,极力维护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代言人.在苗族电影《锹里奏鸣曲》中,深入展示人与自然的相处,展示苗族人的精神世界、*世界、情感世界、人文价值观、自然价值观;在羌族电影《云上尔玛》中,起用80%主创为羌族人,强调创作的是艺术电影而非奇观电影.但在观影之后,得出的感受仍然是一种遥远的凝望而不能抵达人物心灵深处.对于少数民族电影缺少民族视觉,流于表面,难成民族文化精品的现状,著名导演郑洞天先生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缺少大批力作,其重要原因是太缺少少数民族的剧作家、导演和电影工作者.目前的创作者没有从该民族自身对其生存境遇进行审视,不少电影仍然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的审美偏见.”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电影市场化、产业化、全球化,一批致力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真实生存状态的电影导演走上了创作一线.他们中有的导演虽然身为汉族,但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从“外视角”来表达少数民族的“心灵”和文化,如刘杰的《碧罗雪山》、章家瑞的《花腰新娘》《婼玛的十七岁》、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陆川的《可可西里》等.有的导演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在通过民族视角讲述民族故事、反思民族生存状态、表达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使命和优势,如蒙古族哈斯朝鲁的《长调》、维吾尔族西尔扎提·牙合甫的《买买提的2008》、回族高峰的《永生羊》、藏族万马才旦的《寻找智美更登》《静静的嘛呢石》等讲述了本民族纯净的文化精神.在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执导的《静静的嘛呢石》中,刚刚唱完藏戏就开始了黄土飞扬的舞蹈,真正反映了藏族人的生存状态,全景式展示藏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色.导演万玛才旦曾说:“有些人常常标榜自己所展示的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反而使人们更加看不清我故乡的面貌.我不喜欢这样的‘真实’,我渴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述发生在故乡的故事,故乡人真实的生存状况.”

一个良性、平衡的少数民族电影生态,其创作者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要深谙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要从特定民族的文化视角和立场,科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讲述好特定民族的故事,用好故事来承载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这方面,特定民族电影工作者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和使命,因此培养少数民族本族电影人才已经成为解决当前少数民族电影市场生态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时代,数字合成技术为电影创作带来新的美学革命,为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建设良性少数民族电影生态不仅需要大批的民族电影艺术家,还需要大批的经营家、科学家、工程师、管理者等,因此对少数民族电影人才的培养要改变过去导演、编剧、演员的组班培训,而是要适应全媒体需要,系统地培养艺术、经营、表演、工程师、科学、管理、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电影人才,培养出能够了解新媒介特性,懂得媒介分众需求、掌握电影营销渠道、善于运用消费终端,拥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具备开发产业链条的经营性人才,“培养出具有艺术思维、生态思维、科技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整合型人才”.

四、全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产业发展

在电影产业领域,电影票房不是唯一的盈利模式,它充当火车头角色,带动图书、动漫、主题公园等周边产业一起发展.电影产业学需要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支持,少数民族电影产业也不例外.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上说“文艺作品不能沾满铜臭,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作为意识形态的电影艺术,必需和国家意识保持高度一致,坚守政治底线,优化电影生态.通过电影艺术的感染力,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全国民族大融合与族群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当下少数民族电影的政治诉求.对杜撰故事污蔑丑化、有损国家形象和尊严的电影须及时制止,如《西藏七年》;相反,对那些真正反映国家实际情况、关心民间疾苦的文艺作品,国家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如同样是西藏题材的《可可西里》.文化艺术是民族历史的记忆,也是政治政策环境的投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在北京启动,提出将为中国每一个少数民族拍摄一部电影,填补20多个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题材电影的空白.”这预示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一富矿.“如果说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一座富矿,那么在这座富矿上打造的电影产业链则是一条吸金链.怎样实现资金的聚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合理开发的问题,也正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核心问题.”除了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怎样实现少数民族电影的“经济功能诉求”,搭建和发展少数民族电影产业链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一,政府机构主导搭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产业生态链,“政府需要在政策、产业与舆论等方面提出全面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特别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圈层的内在诉求,让电影成为表达他们精神情感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渠道,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论文范文机构、各领域精英人才和普通大众投身于少数民族电影产业链,使电影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第二,建设特色民族院线,扶持少数民族电影进入主流院线.为推动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2011年4月,内蒙古民族电影院线成为中国第一条“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电影院线,向13家电影院供片.经过市场调查,规划到2015年实现城市影院的全覆盖,满足全区观众观摩民族电影的需求.民族院线要在全国推广必然会碰到现实困难,目前我国的城市电影银幕已经非常充裕,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要求和经费补助强制每个影院安排一定数量的银幕在黄金时间播放少数民族电影,也许这样不符合市场规律,但这是在2017年好莱坞电影对国内电影产生更大的压力之前,扶持少数民族电影走进院线,培育市场的无奈之举和现实选择.

第三,推进大学校园院线建设,从大学生中培育少数民族电影观众.“2014年11月,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论文范文签署《关于‘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会商备忘录》,启动建设全国校园电影院线.未来3至5年,将在全国高校校园内建设6000块电影银幕.”大学生是当下电影市场活跃的消费群体,也是将来社会文化的主流群体.在高校电影院线定期定量安排播放少数民族电影,并组织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团队进高校,通过现场交流和观摩影片,逐渐吸引当前电影市场最活跃的群体对少数民族电影产生兴趣.同时在少数民族高校内,电影院线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拓展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播,更有利于少数民族电影人才的培养.

第四,借鉴好莱坞电影产业模式,尝试开发图书出版、影像复制、游戏动漫、服装道具、主题公园、文艺汇演、特色旅游等周边产品,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如以壮族电影《刘三姐》为文化原点,开发了《印象·刘三姐》等系列产品,带动了广西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国少数民族电影成功开发的典范.目前很多少数民族电影开始效仿这种运作模式,但是明显创意不足,形式单一,缺乏科技支持,脱离时代精神.媒介的高度融合已经促进“地球村”的形成,跨区跨界整合产业链成为现实可能.“少数民族电影产业链需要重视来自各界的声音,充分运用媒介融合的传播特性,学界和业界、媒体和观众、官员和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索少数民族电影产业的新模式,创新少数民族电影的生产和消费,使少数民族电影产业链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生态平衡之路.”

电影生态强调电影事业发展整体上的动态平衡,电影生态的建设需要一个多样的、健康的文化生态环境.费孝通先生1990年曾经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强调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包容多种文化形态,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态.中国银幕以多元化发展的巨大魅力包容并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为各种文化展开平等对话提供银幕空间,让各民族拥有自我意识自由表达的公共领域.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来的出路在于形成一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的双赢,本族艺术个性的坚守与世界电影文化主流共融的多样、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

(焦道利,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610500)

总结:该文是关于少数民族电影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引用文献:

[1]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论文题目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容易写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论文选题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论文题目哪个好
[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全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生态》word下载【免费】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