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电影史理方法: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第三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坛”综述

主题: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4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电影中国电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电影中国电影方面论文范文。

电影中国电影论文范文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论文

目录

  1.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中国电影《盲山》

石小溪 李雨谏

2015年12月19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当代电影》杂志社、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论坛”顺利举行.本届论坛以“电影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为主题,围绕“早期电影史研究”“新中国电影史研究”“区域电影史研究”及“电影史理论研究”四个板块展开,首次以主论坛和分论坛的形式,对中国电影史的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本次论坛旨在通过发现新材料、提出新思路、运用新方法,为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开辟新情境、新视野和新气象,同时也致力于提升电影史研究的整体理论高度.

本届论坛吸引到了来自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日本论文范文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艺术研究机构的20位青年博士生,提交学术论文、发表主题报告并参与论坛讨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皇甫宜川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系系主任李道新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系主任李洋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对参会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理论与方法: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

电影史研究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新材料的挖掘,以及对新思路、新方法的提出.参加本次会议的博士生以跨文化、跨媒介与历史的视野,探讨、回溯了中国电影史研究在文化、媒介、产业等多维度、多领域中的新旧问题.其中既有理论探索,也有个案分析,选取对象从晚清跨至当下,研究视角也趋向多元,整体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在主论坛第一单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檀秋文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朱洋洋博士和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魏马江博士进行了主题发言.檀秋文以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华语电影”与“中国电影”之争作为论题切入点,综合考察了中外学者关于中国电影史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思路,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做出了严谨的分析,并将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分为“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史学范式的不断更新”“史学框架的搭建”以及“与本国史学传统的对接”四个方面,进而提出,对于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而言,建构比解构更重要的观点.朱洋洋从跨媒介的角度出发,认为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一系列从西方舶来的、崭新的、时尚的“看”的实践行为逐渐编织成现代视觉经验.他着重梳理了1875-1937年间晚清民国画报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关系,以《图画日报》为例,管窥作为印刷媒介的画报和作为视听媒介的电影二者之间的互动、渗透关系.魏马江博士则以儒家精神为核心,考察了20世纪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等因素影响下的中国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中国道德精神.

在主论坛第二单元中,论文范文大学学际情报学府王乐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郭燕平博士以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石小溪博士,分别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电影在生产、放映以及产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王乐通过扎实的史料收集与详实的数据整理,展现了日本在伪满洲国建设农村电影巡回上映系统的发展过程.郭燕平则借助西方早期电影研究的范式,重新思考了“毛时代”农村放映在电影史中的本体位置,在将农村放映视作思考中国早期电影史的另类框架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农村观众”的建构性问题.石小溪从电影产业链结构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呈现的构型与位置关系出发,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影业利益分配格局分为三个时期,并指出不同时期的格局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对抗与妥协的结果.

重回历史、聚焦个案:电影史个案研究

在“电影史个案研究”分论坛中,西南大学马丽琳博士、日本论文范文大学于宁博士、上海大学郑炀博士、厦门大学焦仕刚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陈雅舟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李鹰博士以及上海大学周旭博士,围绕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影文本、运动和现象展开了深入讨论.

所有历史总是在复杂的场域和语境中被建构的,电影史亦是如此.马丽琳认为,正是由于新旧文化之间的博弈及其形成的复杂、微妙的文化语境对电影领域的影响,使得“感性解放”策略不仅成为“国片复兴运动”对抗旧派电影的重要方式,而且承载着“新派”电影人唤醒个人“主体性”、构筑电影想象的制片策略与审美选择.于宁借助汉森的跨国电影史的书写方式,对比了朱石麟的《慈母曲》与小津安二郎的《户田家兄妹》在各自文化语境下的本土化改编策略,进而探讨了在亚洲语境、世界语境中重新书写中国电影史的可能性.作为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葛西裕仁博士论文的译者,郑炀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国策电影在日本殖民地的放映情况、日本国内的评论思潮以及时局背景等方面的介绍,认为日本当局政治疲弱和美学需求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中国电影《盲山》

一个时代的电影明星往往能够折射出这一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态,并与当下现实产生一种微妙的关联性.焦仕刚便将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视为一个重要电影历史事件,对其诞生来源与历史过程予以考察,并归纳出当下历史研究环境下的五种历史叙事,呼吁在承认历史意义生成和本质事实存在均是历史的主体即人性历史化、本质化结果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其历史固有的本然形态.同样是对明星的关注,陈雅舟则将视线投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公司的女明星,通过检视“邵氏”论文范文刊物《南国电影》和《香港影画》,总结了五六十年代邵氏女星的媒介形象建构方式,并重新审视了邵氏公司的造星策略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毋庸置疑,台湾电影史研究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法学与电影学双重背景的李鹰以1979-1983年间的台湾“社会写实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类与现实存在着犀利指涉关系的影片的类型化创作倾向,肯定了其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这一特殊文化语境中的“娱乐片之争”的思考,周旭从文化修辞的维度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在重新审视“娱乐片之争”在整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史上所起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探讨了其对于当下泛娱乐化时代电影批评的启示.

思路创新、理论拓展:电影史理论研究

在“电影史理论研究”分论坛中,山西师范大学刘一瑾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郑睿博士、武汉大学段善策博士、上海大学刘晓希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王伟博士以及中国传媒大学赵益博士,分别就电影史的写作方式、研究观念和创新思路等理论话题做出了独到的阐释.

意识形态是电影研究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刘一瑾从空间、身体、性别三个范畴出发,指出身体既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权力机构调教的对象.因此,对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空间、身体与性别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探讨,不仅能够成为一种理解身体空间政治学的独特视角,还能展示出当时中国底层生活者生存状况.段善策以恢复时期(1977-1979)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艺术家以“返回”主题实现了一种*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同构,并询唤出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因此,正是由于革命历史题材比现实题材更能够应和革故鼎新的时代节拍,而且成为洞悉中国政治文化论文范文的独特标本.

基于对电影史写作方式的观照,郑睿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史观影响下的中国电影史学书写范式的变化,以郑君里的《现代中国电影史略》一书为例,指出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吸收主要表现为对于唯物史观经济研究范式的借鉴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运用.

刘晓希将目光转向了电影技术,将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发展置于技术电影史的空间维度中,通过对技术电影史的纵向梳理与横向思考,揭示出电影与技术之间存在一种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的关系,希望以此为参照,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寻找一条可持续之路.

在有关电影传播问题的研究上,王伟从全球化与全媒介的视角出发,以美国知名电影网站IMDb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IMDb的创建过程,考察了其最初形态、创建年份、名称变革,以及IMDb得以发展的重要人物和核心驱动力,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电影信息的传播方式及相关的文化问题.赵益则将电影史的大众传播建立在经典传播过程的模型上,从传播学的五个方面人手,探讨了电影史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并提出电影史大众传播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

从主论坛到分论坛,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专业领域的参会者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表达观点、交流意见,这也使得本届论坛成为青年学者相互沟通、共同成长的有益平台.在点评环节中,各位专家在肯定各位青年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论坛闭幕式上,《当代电影》皇甫宜川主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李道新教授、李洋教授分别发表了闭幕致辞.

皇甫宜川在致辞中对博士们在电影史研究中的新论证和新阐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大家要更加积极地开拓电影史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他表示,《当代电影》杂志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能够通过《当代电影》杂志及其新媒体平台团结起电影研究的青年力量,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陈旭光指出,本次学术成果和理论实践也充分体现出青年学生们进行电影史研究的身份自觉与文化自觉,不论是对于多元历史研究方法的思考,还是跨媒介视野与跨地视域下的电影意识的复原,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李道新认为,本次论坛展现出了博士生群体较高的理论素养与写作能力,部分研究甚至达到了该领域的领先水平.更难能可贵的是,青年学者们能够带着问题意识,从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核心问题中找到自己的研究话题,并表现出了一定的理论驾驭能力与突出的创新性.李洋也对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博士生们在熟练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所用理论与具体问题结合的紧密程度,进而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精良的学术成果.

(石小溪,2015级博士研究生;李雨谏,2014级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100871)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电影中国电影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电影中国电影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引用文献:

[1]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 中国电影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 中国电影类毕业论文怎么写3000字
[3] 中国电影论文范文 中国电影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5000字
《电影史理方法: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第三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坛”综述》word下载【免费】
我们诞生在中国 电影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