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大理白族文化儒家文化的融合

主题:白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6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白族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白族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白族文化论文范文

白族论文

目录

  1. 一、大理文化的起源及其精髓
  2. 二、儒家文化的起源及精髓
  3. 三、儒家文化与大理白族文化的融合
  4. 白族:2016剑川第五届白族文化节暨石宝山歌会节(上)

文章围绕白族文化的起源、精神核心、文化精髓、内含特征为切入口,以儒家文化文化的起源、文化精髓、文化表现为融合,探究大理白族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文化思想融合.

一、大理文化的起源及其精髓

大理白族地区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和南亚、东南亚联系的重要枢纽.白族地区因此成为上述几大地区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并使白族文化成为一种具有世界价值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白族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表现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白族地区在千百年前就已成为中国内地及东亚与南亚、东南亚、西南亚乃至中亚地区的重要陆上通道,是上述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多民族、多地区的不同文化在此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了白族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白族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特有价值.文化生态环境是不同文化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物质文化环境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云南地理上处于东南沿海温湿地区和西北内陆青藏干寒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过渡区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古人类提供可供选择的场所,适宜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地理上的过渡地带也是文化上的边缘地带.云南东部是亚洲大陆,处在汉文化的西部边缘;西部是亚洲次大陆,处在印度文化的东部边缘;北界西北高原,处于青藏文化的南部边缘;南联中南半岛,处于海洋文化的北部边缘,自古以来即是多种文化交汇叠合的地区.先秦时期,北方的秦蜀文化、南方的古越文化和东方的论文范文文化都在此交汇.汉晋以后,西方的大乘佛教文化、东方的儒家文化,北方的道教文化和南方的上座部佛教文化又在此交汇叠合,孕育出更加繁荣多样的文化.大理地区属于青藏高原的南沿部分,高山南北纵列,怒江、澜沧江河谷形成一个天然通道,是古代氐羌南下与濮越北上的走廊.金沙江沿川滇边境通向华中,密切了古代南中与巴蜀的联系.考古发掘也证明,与以黄帝为代表的仰韶文化相似的文物,在大理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常有发现.距今4000年的洱海东金沙江边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房屋建筑形式、陶器和葬俗等,都带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一些特征.此外,南岭地区的古越文化,也经贵州等地到达滇西地区.另从1986年在滇西保山县塘子沟发掘距今7000年的旧石器文化遗址看,云南与东南沿海以至东南亚很早以前就有了文化上的联系.百年来,亚洲有两条著名的古道都与大理有密切关系.一条是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古道”,这是迄今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对外交往最早的国际通道;另一条是“茶马古道”,这是一条从唐代以来沟通我国南方川、滇、藏三省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民间通道.大理恰恰处于这两条通道的交汇点.大理在古道上的枢纽地位促成了滇西乃至云南各民族较早接受来自巴蜀地区的汉文化影响,同时,南亚、西南亚以至中亚的经济和文化影响也通过古道传入云南,并进入内地.2001年10月,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区域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文化遗存,受到世界建筑物基金会的高度关注,“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大理一直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客观地反映了大理在亚洲文化发展史上的突出价值.白族文化在各个层面上都十分鲜明地体现着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就是白族文化的价值所在.白族文化的多源和多元特点极为鲜明,这在中国各民族中也极为少见.族源方面.

关于白族的族源,学术界讨论了半个世纪,看法不尽相同.主要的意见有:

一、氐羌说.通过和其他藏缅语族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比较,认为白族和彝族、傈僳族等藏缅语族民族一样,都属于原来分布于今青海、甘肃等地的古氐羌族群的一支,后南迁至洱海地区.

二、土著说.根据洱海地区的考古材料,可知洱海地区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分布,从而认为现在的白族应该是土著居民.

三、汉族移民说.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考古材料,可知白族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和中原地区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加上白语和汉语之间的密切关系,部分学者认为白族和汉族在族源上有密切关系.

四、多源说.通过多年的研究,又综合各方面的材料看,现在人们已倾向于认为,白族是一个多源同流的民族共同体.也就是说,白族是洱海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了南下的氏羌族群的一支,同时又融合了各个时期(尤其是明代以来)大量的汉族移民而形成的.族源上的多源同流,是白族文化多元性的重要基础.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白族的宗教信仰,在世界民族宗教信仰中也有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就是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可能是单一的,但是,像白族这样同时信仰多种世界性宗教,而且都创造了丰富发达的宗教文化的民族,却是极为少见的.白族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即本主崇拜,同时,白族在历史上还曾经信仰道教和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教在白族地区也是影响深远.不仅本主崇拜具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道教和佛教在历史上也都盛极一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白族地区至今仍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佛教和道教文化中心.多种宗教共存共生,相依相存,构成了人类文化和睦共存的美好图景.

语言文字.白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体.白族语言由于语言结构的多元性,它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也受到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古白文,它在白族民间使用已有一千年的历史.这种文字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其造字方法,是借用汉字及汉字的偏旁,按白语的音义,重新组合造成新字来记录白语.这样的文字是在汉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学术界称为汉字系文字,在中国和东亚地区有近二十种,但只有少数几种发展较为完备并使用至今,白文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艺术.白族的文化艺术更鲜明地体现着多元文化的特点.白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无一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成果.如大本曲,它的艺术形式是白族的,但其内容有很多是来源于江南一带的民间话本故事.大理道教洞经音乐在白族民间代代传承,但其音乐形式除少量的白族民歌音乐外,大多数借自道教音乐,此外还有少量唐代中原乐曲.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也是白族先民在多元文化交流基础上创造的文化珍品.塔作为一种典型的佛教建筑,最早来源于古代印度,后随佛教传入白族地区.三塔在建造时,大量吸收了中原地区佛塔的建筑风格,并融入了白族文化色彩,如在塔顶塑有金鸡、塔身层级为偶数(其他地方塔身层级多为单数)等.剑川石窟的多元文化特点也很突出,如既有白族本民族固有的女阴拜、也有佛教密宗的鲜明风格.

这些代表性的白族文化,都从各个方面说明,多元性是白族文化具有根本性的特点,也是白族文化的价值所在.白族文化以特有的开放和宽容精神,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文化精神及其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民族之间的和谐.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方面,白族是开放而宽容的.白族文化中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形式,都是通过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交流之后形成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和汉民族的交流.在吸收汉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之后,白族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形式.而且,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时,白族文化不是生吞活剥,而是将其有机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和谐、统一的文化形式.如白族大本曲,就是白族曲艺形式和汉族话本故事的有机统一体.白族对外来民族的开放和宽容,集中体现在本主崇拜中.民族宗教作为深层次的民族文化,通常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在本主神中,有不少都来自外民族.如诸葛亮、郑回、李宓、傅友德等是汉族,忽必烈是蒙古族.其中,李宓为唐代征伐南诏的将领,后战死西洱河中.按理他是白族人的敌人,但他却被白族人祀为下关一带的本主,并在本主神中有着极为显耀的地位.白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和宽容,营造了一个在民族关系上平等、和睦,在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和谐的文化家园,在民族矛盾、民族文化冲突频发的当今世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宗教之间的和谐.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宗教,宗教之间、宗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没有停止过.人类的很多战争和灾难,都与宗教矛盾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在白族文化中,宗教之间、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长期以来都是以和谐共处、互相吸收为主流.在白族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本主庙和佛寺、道观盖在一起,本主庙中,往往同时供有本主、观音、赵公元帅等神祗.本主神中,有很多原来是佛教神,如大黑天神、观音老爹等.本主神的称号、塑像等,都带有极为鲜明的道教色彩.在佛教名山鸡足山上,不仅有大量的佛教寺院,还有鸡足山本主的庙宇.道教名山巍宝山上,同样有南诏土主庙.按教派来说,鸡足山主要奉持汉传佛教,但白族地区的佛教密宗教派--阿叱力也有信徒到山上修持.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佛教、道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白族化了,另一方面则说明白族文化营造的文化生态环境促使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等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建立起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关系.这是符合宗教发展,也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关系.神与人的和谐.有了宗教,就有了各式各样的神祗.宗教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表现为人与神的关系.在很多宗教里,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中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神的意志也是不可违抗的,神的力量只会使人敬畏.而白族的本主崇拜,却给人们展现了一幅人神亲和、人神和谐的理想图景.在本主崇拜中,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如许多本主故事讲本主与村中的女子谈恋爱,本主时常变作动物到村中视察.而对村寨有功的凡人,死后也会被村人祀为本主.本主的生活也一如凡人,他们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一些本主还有很多人性弱点,如小偷小摸、嫉妒、自私、虚荣,等等,并遭到村人的嘲笑.因此,在本主崇拜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主崇拜中人神世界的沟通程度,可以和希腊神话相媲美.希腊神话中,神来到人间,往往卷入人类社会的纠纷,或者参与战争,有的甚至还是战争的制造者.而白族的本主崇拜及神话,营造的是一个和平、安宁而又和睦的入神世界.本主崇拜中的入神关系,反映了白族人主张与外在世界平等、亲和的世界观,这应该是对人类思想史的可贵贡献.

白族文化创造性地将外来文化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特有属性,并创造了本民族特有的、具有高度价值的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人类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文化需要继承,但更需要创造.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但在如何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各民族文化表现得并不相同.白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吸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可以说是极为突出的,但它同时又极有韧性地保持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因此,白族文化是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造外来文化,将其纳入固有的文化格局,从而创造出一种胸怀博,同时又具有鲜明独创性的民族文化形式.以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为例,密宗本是佛教的一个教派,传入白族地区以后,就经历了一个白族化过程.白族密宗不仅带有密宗原有的印度婆罗门教的浓郁色彩,还融合了白族古代的原始巫教文化和中原汉族的儒家及道家文化.白族阿叱力可以结婚,其传承关系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按嫡系血亲代代传承.阿吒力平时务农,而把拜佛念经、禳灾祈福作为其世袭的家庭副业.这些都是密宗白族化以后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又如本主崇拜,它深刻地反映着白族人民的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理想情操,涵盖了白族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对历史和自然的认识等等,是白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正如前面所说,本主信仰中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因素,包括本主神的来源、本主神的称号、塑像、经书等,但这些因素,都没有改变本主崇拜的本质特点,本主崇拜至今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种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价值的宗教文化.需要说明,白族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意义不单表现在特定文化形式所具有的价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白族文化既善于开放和接纳,又善于改造和创新的精神方面.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几乎每一种特定的白族文化形式都蕴涵着这种文化精神.而后者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和谐相处.这是符合现代世界各民族文明共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精神指导下,人类才能保护相对弱小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君子和而不同”的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世界文化格局.这是白族文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本文中所说的白族文化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就表现在这里.

二、儒家文化的起源及精髓

儒家思想发展有三个阶段,一个是春秋起源,还有是汉代独尊,最后是宋朝理学.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终于立身".语出《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干什么不干什么都要不违“立身”的原则.这是儒者修身的目的.所以是儒者的最高原则."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言君子所行都要以义为标准."义之与比",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为:君子于天下事无可无不可,都要用义来衡量.“义然后取",语出《论语》: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大意为: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忠恕之道”. 忠为:“己欲立,而立人”;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语出《大学》曾子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曾子在《大学》中对各种人应“驻守、止于”什么位置给出了明确的说明曰: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但对犯罪者这个特殊人群该如何呢?则要使他们止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知以上种种“止于”才能叫做“此谓知本”.“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之世界观还是其方法论.包含了‘过犹不及’的方法,也包含了即坚持原则又不失其灵活性是“义之与比”的完美诠释.我们知道,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的精髓体现,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论文范文思想的社会性.其实,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都应持有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人们真正认识到儒家文化时,就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更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

三、儒家文化与大理白族文化的融合

作为汉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对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弥久的,它较多地发生在人们更深层次的思想意识理念当中,从而在根本上变化着人们的气质,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影响着人们精神文化的创造及成果;它用自己对政治理念的理解,构建出基于王权、一统之上的一整套新的政治统治秩序,以其宏大的制度文化体系动摇了大理传统政治体制;论文范文的流徙,给大理白族文化中注入的是汉文化的精髓,给大理白族文化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政治思想、文学诗歌、史志典籍、民风习俗、艺术教育等明代滇云文化的诸多表征,无一不打上儒家学说的鲜明烙印.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白族为主,此外还居住着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多民族的风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白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早在汉代以前就居住在洱海一带.唐代以后,大理和内陆的联系相当紧密,收到汉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大理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白族先民已在苍山建设了先进的水利工程.南诏国时期大理有了自己的历法,而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的《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兴炜的《气焰防暑》等,都是古代天文和医学的杰作.白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文字采用汉字.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宗教形式.本主意为“本境福王”,是佑护白族村舍得保护神.本质并不拘泥于一个,有的是神灵,有的是英雄人物,有的是大理国的王子,还有动物、山石等等.白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一般每个村子里都有自己的本主庙,里面供奉的本主各不相同.不同于其他信仰,在白族人民心目中,本主不仅有着神的智慧和力量,也有着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每个本主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白族人民向本主祭祀求拜,祈求今天的幸福和吉祥.因此,本主庙是彝族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游人如果参观本主庙,要注意礼仪,不能高声喧哗,不能触摸神像或做出其他不尊敬的举动.除了本主崇拜,白族也信仰佛教.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佛教越于唐朝晚期开始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伽密宗”,密宗僧人称“阿者黎”,所有又名“阿者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大理各地.白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看过电影《五朵论文范文》的观众,应该对其中的民歌小调记忆犹新.白族民歌分为“白族调”“小调”“本子曲”等几大类,各地的唱腔不同.建国以后,在白族“大本曲”和“吹吹腔”两种传统曲调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一种新兴民族剧本-----白剧,白剧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白族在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成就很高:大理崇圣寺三塔建于唐代,工艺精巧.石宝山石窟雕刻技术娴熟,人物生动.在我国时刻艺术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白族特有的民族服饰十分别致,男子头戴包头,身穿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挂包多绣有精致复杂的图案.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领挂,下穿蓝色宽裤,腰上系着短围腰,脚蹬绣花鞋,已婚者梳发髻,未婚者梳辫子,辫子有的盘起有的自然垂下,都缠以绣花包头.论文范文在对大理白族文化的改造中把发展汉文化作为大理白族文化发展的最终指归,以此酝酿出一场震撼人心的政治变革和文化变迁,其结果就是汉文化在南诏大理得到前所未有的壮大、丰富和发展.

白族:2016剑川第五届白族文化节暨石宝山歌会节(上)

作者简介:李群,男,大学文化,研究馆员,白族,研究方向:图书情报、民族文化管理.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参编图书10种.

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大理“文献名邦”的形成与儒家文化在白族地区的传播研究》,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JD2014ZD19.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白族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白族引用文献:

[1] 白族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白族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2] 白族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白族类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3] 白族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白族方面有关论文范例3000字
《大理白族文化儒家文化的融合》word下载【免费】
白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白族文化相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