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八大关系辨析

主题:乡村旅游规划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2

简介: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乡村旅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乡村旅游规划论文

目录

  1. 一、乡村旅游和一般旅游的关系
  2. 二、政府和农户的关系
  3.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土”与“洋”的关系
  4. 四、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5. 五、乡村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6. 六、乡村旅游发展中“软”和“硬”的关系
  7. 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开平市沙塘镇下丽村

文/ 刘鹏照

【摘 要】 中国的乡村旅游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为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认清和处理好乡村旅游与一般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与农户、“土”与“洋”、“软”与“硬”、“古”与“今”、保护与开发、乡村的共性与个性、乡村旅游开发与文明社区建设等各组关系,真正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

中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乡村旅游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发展实践相对滞后,缺乏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发展中出现了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低等问题.本文立足于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其发展中的几组关系进行辨析,希望对于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众所周知,旅游是在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适度满足后的一种新的消费行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内涵的群体活动.我国的人口众多,国土辽阔、风景秀美,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过了和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我国却先发展了入境旅游,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发展了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有关统计认为,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20%,如果按每年1%的增长速度,20年内中产阶层可以达到总就业人口的40%.这一由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催生出来的中产阶层,也使得旅游等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也将是国内旅游发展最旺的国家.《中国旅游报》等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9.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1%,创造了1亿多个直接就业岗位.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2013年中国旅游消费近3万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2%,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

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开平市沙塘镇下丽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种旅游类型被重视和开发出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发展势头很好,当下我们一定要借鉴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确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概括起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实质含义,一是公平性(Fairness),强调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公平分配不可更新旅游资源(这里的公平分配主要指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公平机会),在未找到替代性资源以前尽可能地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避免不可更新资源过早枯竭;二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应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生态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证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因为旅游业发展对不可更新旅游资源的消耗是绝对的,且随着旅游开发利用的程度增强而生命周期呈缩短趋势,为了后代人公平享有这些资源,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提出速度和规模的界限,反对为满论文范文代人需求和为谋取短期利益而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三是共同性(Commonality),由于各国各地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它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精神则是共同的,既尊重所有各方的特色与利益,又要在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方面采取国际统一行动,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体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发展需求.

一、乡村旅游和一般旅游的关系

乡村旅游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首先它具有一般旅游的共同特征,又有它的特殊点,无论旅游形式、内容、对象还是需求、特色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旅游.首先要理清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学界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在此基础上,蒙睿等(2007年)将乡村旅游相关概念总结之后,提炼出六个特征:①乡村旅游是一个由观光、体验、休闲等旅游产品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②乡村性(大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文化等)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③乡村环境氛围即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④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⑤乡村旅游是一个变化的时空概念;⑥乡村旅游强调社区参与,应为乡村家庭和个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要结合特定地区的乡村、乡情、乡愁,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特点,找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点,做好定位和创意.

总之,相较于一般旅游方式和类型,并充分借鉴旅游发展的规律,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时间尺度上,既要满足当代人旅游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要的能力;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协调保护环境、维持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政府和农户的关系

政府和农户,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主体.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不仅依靠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而且还需要旅游行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行业管理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部门,二是行业协会.之所以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一是因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行业标准需要确立等;二是中国的乡村旅游还担负了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王铄,2007);三是因为中国的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协会还比较弱小.若是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可以说,政府作为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乡村旅游业的兴衰成败.重视政府作为的研究,既是行业管理之需,更是乡村旅游提质换档、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之必需.在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上,要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要求政府部门既不能事必躬亲,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明确定位政府角色,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起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

政府对于农户,首先可以通过咨询、走访等方式了解当地村民的基本需求,然后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展工作;其次,可以通过舆论、从众、模仿、暗示、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农户心理与思维习惯为基础,制定相应对策,另外也要注意到,公众的思维习惯也会受到诸如利益因素、风俗因素以及人情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后双方要积极地开展沟通,政府必须贴近农户实际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沟通,合理阐明利益分配,使农户能认同和配合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关行为.政府也应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和农户一起学习和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或减少人为产生的纠纷,提高工作效率.关键是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自主性,制约其随意性、破坏性.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土”与“洋”的关系

“土”与“洋”在这里我们可以分别理解成传统的乡土文化和现代的、后现代的文化.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的文化性产品,其内容涵盖乡村文化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层面,它既有如土特产品购买、田园活动等体验性的物质文化,又有如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等参与性的非物质文化,以及旅游过程中的感受等感知性的非物质文化.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表明,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但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反而通过对旅游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进行发掘、包装和宣传,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使乡村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总之,乡村旅游者追求的是心灵的体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非征服与改造自然.从这一点来看,乡村旅游首先要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乡村文化,即“土”文化,但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完全可以吸收“洋”的元素,追求“土”“洋”的和谐结合.如在基础设施的建造设计、“土”文化的呈现方式、旅游服务的理念创新等方面,都可以加入现代元素,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内涵.“土”要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山水风光和自然特点,用地方自然特色吸引游客,而不是盲目跟风、模仿、生搬硬套;“洋”要入乡随俗,适合国情、民情,不可媚俗崇洋,照虎画猫,不伦不类,大煞风景.

四、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保护和开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是如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要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不要“吃子孙饭”、破坏性开发.环境是稀缺资源,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确定乡村旅游目的地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才能使乡村旅游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如,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实施“分级”评定,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大力发展和开发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提倡和引导旅游活动中使用各种生态和自然的、无污染的设施设备;组织开展多途径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有计划地对各级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以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等为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能力.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文化价值的宣传.由于乡村一般比较落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低、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就显得很重要.为激发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培训教育,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鼓励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管理.

在增强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应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及各种公益活动,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不断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经济或劳动处罚.适当时候可建立“生态监测站”,对旅游活动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同时对游客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五、乡村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乡村旅游以农业农村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主要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它的客源主要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或者是因就业等原因移居城市的人们.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些特点,从旅游的角度看,它给游客提供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业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参与性也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共性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中国地大物广,南北东西自然地理、人文传统差异很大,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中国的乡村旅游首先要着眼于中国农村的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个地方农村的民俗与人文的个性.

乡村旅游还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性.旅游地的社会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的特性,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这两方面内容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走“乡村—生态—文化”模式,才能真正满足旅游者深层次的需要,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所涉及的文化是以农事文化为主旋律、存在着明显地域差异、带有朴实乡土气息的村野文化,它是村野之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科学、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要避免同质化,就要突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使游客能体验到其他任何地方体验不了的东西.

六、乡村旅游发展中“软”和“硬”的关系

“硬”就是规划、建设,“软”就是服务、文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乡村旅游硬件和软件建设中都要考虑到.硬件可分为基础设施、活动设施和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中最主要的是便利的交通;活动设施主要包括户外活动设施和室内活动设施.户外活动设施为网球场、小型高尔夫球场、日光浴场、跑马场、游泳场、远足场地等,室内活动设施为健身房、棋牌室、游戏室、小型影院、乡村酒吧、氧吧、音乐厅、满足商务度假和会议度假的小型会议室等,活动设施直接决定游客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度,是旅游地赢得游客认同的重要因素.服务设施主要是指开展旅游服务的基本设施,如游*务中心,无障碍旅游设施,自主导游系统,景区引导、指示系统,急救系统,消防系统等,这些设施是旅游地软实力的象征,也能提高游客休闲度假游憩的舒适度.硬件设施是乡村旅游的“脸面”,也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直接维系景区的文明形象.硬件设施必须具有一定档次,才能营造出具有审美意味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创建文明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追求是乡村旅游发展生命力的保证.景区的硬件设施以及整个人文环境必须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如设立公共汽车站,地点要考虑方便游人就近上下车,站台要美观要建造得与乡村旅游地格调相协调.哪怕是一块提醒人们爱护花木的“警示牌”也要写得文雅、温馨、富于人情味,造型要有艺术性,等等.

软件方面,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居民是当地民风和文化的载体,与游客的交流也是其服务的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的关键是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对参与到乡村旅游工作中的居民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树立良好服务意识,掌握服务技能,开展规范化、标准化服务;②注重细节.厨房、卫生间、卧室卫生要做到干净整洁,卧室的光线、噪音、温度和湿度要控制到最适宜人居的效果;③开展个性化服务.满足游客在饮食、运动、娱乐、疗养、出行等方面一些合理的个人要求,这是吸引回头客、提高重游率的重要措施;④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受理机制和对服务人员的约束机制、奖励机制和惩戒机制,促进景区服务提升.

七、乡村旅游开发和文明社区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效益最高,这是因为“农民也是活生生的人,温饱解决之后,就需要有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市场经济及现代价值使农民传统的生存价值边缘化,农民作为生活主体的地位,被一种强大的外来力量所压抑和排斥,他们已经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因此,他们有着证明自己人生意义的强大需要.等有了农民内在的需要,外力只要稍一推动,稍一组织,农村文化建设就如星火燎原一般,成了气候.”(贺雪峰,2007)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农村地方戏曲的复兴,传统仪式的再生.新农村建设应关注农民的文化需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着力进行先进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吸引农民、聚焦农民、活跃农民、教育农民,这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经之途,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要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包括农村建设、卫生环境改造、农民文明素质提高、文明礼仪养成等.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村吸引了大量城里人到山野田间,农舍村庄加快城乡交流和融合,促进思想开放.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行的过程中,融入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开放和交流可以促使农民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居住场所、生产行为等蕴含着极具价值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的提高,农民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通过提升农民对当地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依赖于新农村社区文化的繁荣.农村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浓郁而纯朴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于来到乡村旅游的都市人群而言,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是农村文化的体验价值.旅游过程中,游客们倾心于充满亲情文化和闲情文化的休闲家园,陶醉于生熟相济、张弛有致的心理体验,远离城市喧嚣释放心中的积郁,在乡村的宁静与平和之中追求情感和人格力量的升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乡村物质环境的外在条件,还有赖于农村文化人文内涵的特色彰显.

八、“古”与“今”的关系

如前所述,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原动力,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之一.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各种传统文化都被发掘出来,并经过包装和宣传,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成为城市游客的新的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衔接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要提供一种具有突出文化特性的产品,所以其产品开发不能仅停留在单纯开发原生态资源和历史古迹上,必须充分挖掘乡村旅游中的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中传统文化的因素,使旅游者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获得新奇感和文化上的享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挖掘农村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文化是扎根在基层,深藏在农村的.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也离不开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现代文明的普及和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发扬,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复兴和弘扬传统文化,旅游者对传统文化的正面态度增强了社区居民对原来熟视无睹的文化的自信心,同时开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收益,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为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提供了对比的平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使旅游者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促使人们主动去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带到客源地予以传播.如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民族村落进行整体保护,使村寨里的人们有意保留着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并把当地的特色文化风俗民情向外来游客展示,旅游获得的收入则用来维持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维护村落的发展,以此形成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保护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总之,要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工作思路,认清和处理好上述八大关系.

注:此论文为课题论文.课题名称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岛开发区灵珠山街道办事处乡村旅游发展为例》,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J14WG99.

【作者简介】 刘鹏照: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主要作品有《德国生态建设见闻与启示》《品牌办学之思考》等.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乡村旅游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乡村旅游规划引用文献:

[1] 旅游产业和乡村规划论文范文素材 旅游产业和乡村规划类有关论文范本2万字
[2] 乡村旅游规划和旅游规划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乡村旅游规划和旅游规划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10000字
[3] 乡村论文怎么写 关于郴州和乡村旅游规划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2000字
《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八大关系辨析》word下载【免费】
乡村旅游规划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