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基于企业竞争力视角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主题:中国企业500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7

简介:关于中国企业企业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企业企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企业企业论文范文

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目录

  1. 一、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走出去”
  2. 1.中国企业竞争环境的特点
  3. 2.中国企业具备的竞争优势
  4. 3.中国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市场领域
  5. 二、中国企业目前为什么
  6. 1.中国企业竞争的特殊性
  7. 2.中国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8. 1.“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9. 2.“走出去”的政策思考
  10. 3.“走出去”的企业措施思考
  11. 中国企业500强:可芳企业企业团队风采

一、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走出去”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出口市场,中国企业更是在世界舞台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因此,中国的企业竞争环境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充分、最富有效率的竞争环境之一.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企业,无疑都具备特定的竞争优势,具有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具备了让企业产品或服务“走出去”的能力.说中国市场是最充分竞争、最富有效率,主要是与中国企业竞争环境的特点和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分不开的.

1.中国企业竞争环境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是在充分开放中进行的.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即在本国的企业竞争力还相对较弱的时候,甚至在某些重要产业还处于初创阶段时,就允许外商进行直接投资,并成立外商独资公司.市场竞争的有序,法律政策的公开透明,“国际惯例”的通行和对外国投资者提供更优惠的“超国民待遇”,使得中国的投资环境成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环境,中国也已成为引进外资最多国家之一,排在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首位.

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特点,即竞争异常激烈,使用“论文范文大战”来扩大市场份额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背景下,跨国公司将在国外生产的产品进口到中国来,显然没有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要成为“大众消费”的产品,就必须把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相对低廉的人力、原材料等成本进行生产,因此,将中国纳入跨国公司的版图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中国现实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以及所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成为吸引国际资本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低成本竞争:市场扩张、利润摊薄、论文范文大战;跨国公司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并参与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运输成本降低;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地区间差距的变化趋势,使得中国的市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市场,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显著的论文范文优势.

依靠论文范文优势是中国现阶段难以避免的历史性现象和必然过程,即使是中高档产品也难逃“论文范文大战”的洗礼.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必须生产大量的中低档工业制成品,同时,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结构也决定了中国工业品具有“价廉物美”的特点.从一般日用品,到彩电、VCD等家用电器的“论文范文大战”,直到汽车、手机等的低价竞争,几乎没有哪种制成品的发展可以幸免以降价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国工业化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产品的最大优势是低论文范文.

不仅人均低收入形成对“价廉物美”制成品的需求,而且,近乎无限供应的劳动力供给也长时期地抑制工资成本的上升,从而支持“价廉物美”制成品的大量生产和供给.中国拥有的巨大人口,蕴藏着的丰富劳动力资源,以及劳动力在地区间的频繁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得中国制成品相比其他国家的产品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2.中国企业具备的竞争优势

在现行国际分工之下,中国企业具备的竞争优势就是低论文范文成本优势.中国企业通过生产低价工业品并出口,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将国与国之间流动性差的劳动力转变为流动性强的工业制成品,并通过贸易实现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因此,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表现为国际贸易量大,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高.2008年,中国出口商品额达13296.4亿美元,其中93%属于工业制造品.中国在2001年时已经有几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高居榜首,囊括家电制造业、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现在则有更多第一了.

中国企业的低论文范文优势也可以从衡量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指标中予以反映,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主要有出口状况和相对出口优势指数,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主要有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渗透率.

从世界制成品出口大国1990-2008年出口比例来分析中国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见表1)可以看到,中国制成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逐年提高,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最快,远高于其他国家,这表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表l也可以看到,1990年,同制成品出口大国相比,中国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例还较低;到2008年,中国工业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量的比例已超过主要大国.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更多是衡量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竞争优势,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在不断提高,说明中国制成品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表明该国竞争力较强,反之则较弱.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最具有优势的行业是服装,其次是纺织原料,排在第三位的是办公设备及电子设备,自动化产品竞争力是最弱的.中国服装及纺织产品的竞争力水平从1995-2001年变化不大,但办公设备及通信产品的竞争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市场渗透率反映了一国在特定市场的竞争力,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制成品在美国和欧盟的市场渗透率有所提高,而在日本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3.中国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市场领域

要分析中国企业在哪些市场领域具备竞争力,有必要了解中国企业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国际竞争环境以商品的贸易可行性和竞争参与者的地位高低作为标准,大致分为四种类型(见表5),即全球市场、多国市场、大宗贸易市场和纯国内市场.

中国企业在大宗贸易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这主要与大宗贸易市场的特点有关.在大宗贸易市场上,跨国公司不占主导地位,生产厂商一般小而分散,国际竞争主要是在大量各自独立的中小企业之间进行.该市场上商品的生产技术都比较简单,科技水平不太重要.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初级劳工成本,论文范文竞争是主要的形式.这一市场主要依靠低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以“出口导向”策略采取向国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模式.所以在该市场上,中国的低成本优质劳动力与国外的资金得到了有效整合,创造了“中国制造”的优势.

中国不具备优势的企业主要是在全球市场和多国市场两个领域,这主要与这两个市场的特点有关.全球市场的特点是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产品销售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竞争主要采取跨国投资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形式,以几家寡头企业在世界市场范围内的“战略竞争”为特点.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产品通常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如商业客机、芯片设计与制造、汽车等都属于这样的行业.在全球市场里,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组织销售,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都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科研开发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据估计,开发一架“新型商业客机”的科研和设计论文范文约为10亿美元.此外全球市场的产品技术复杂,需要许多配套行业和相关技术的相应发展,一个国家的企业必须加入世界分工体系.在全球市场里,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但争市场、争资金、争技术,而且争战略伙伴,组织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是全球市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全球竞争最强大的武器之一.由于全球市场产品的高科技特性和对国民经济的战略影响,在政治上也往往会产生较为敏感的效果,甚至引起政府首脑的直接介入,这导致与全球市场产品最终决策不但是经济的,也往往是政治和外交的.

多国市场的特点是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跨国公司凭借其无形资产(如商标牌誉、营销经验等)跨国直接投资,采取在目标国设厂、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形式在各国国内市场展开竞争,而不采用国际贸易形式.多国市场比较典型的有化妆品、快餐食品和居民银行业等服务性行业.多国市场产品的贸易可行性很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在各国国内市场的内部展开的,竞争规模是地方性而不是全球性的.在多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制造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决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在于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如品牌效应、广告投资、促销手段等.跨国公司在多国行业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市场营销管理技术上的优势.这种无形的“软优势”,可以是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世界性商标品牌和一整套有效的管理体制、程序及经验.中国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全球市场和多国市场中发展.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的必由路径.

二、中国企业目前为什么

要“走出去”

1.中国企业竞争的特殊性

中国企业迫切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这又与中国企业的特殊性有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出口竞争力上,而且表现为国内各产业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和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据日本有关机构的调查,投资中国的日资企业在中国当地采购的比率:1991年为21.8%,1999年上升到47.7%,超过投资亚洲“四小龙”的采购比率( 47.3%).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中国企业仅获得了其中不足20%的收益,其他部分大多由外资企业所控制.“Madein China”只表明“在中国制造”,而未必是“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中国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后,中国投入的主要要素是:公共品,例如,法律、政策、政府管理、社会安全等;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直接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外商投入的主要是:资本、技术、经营、营销等要素.中国增加了收入、消费和出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就业,但GNP与GDP的增长有较大的差距,即GNP<, GDP.作为跨国公司的外资企业得到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多的利润,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如果外资企业将利润汇回本国,则可以增加资本输出国的财富,产生明显的GNP>, GDP的现象.

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中国企业产生巨大的竞争压力,也继而对中国的劳动力带来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高素质的劳动可以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不仅可在中国企业就业,还可在跨国公司就业);而低素质的劳动将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中国在尚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开始了产业升级过程.与前一轮主导产业相比,新的产业资金更密集,单位产出使用的劳动力更少,就业的压力加大.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多来源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获得的比较收益,而并非来源于中国企业实际竞争优势的提高.以出口产品数量所显示的中国国际竞争力确实提高了,但是,大量的出口产品是跨国公司生产和销售的,获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所以,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跨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本地产业(指在中国进行生产)和本国产业(指由本国企业进行生产)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似乎失去了一致性,某个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能自然推导出该产业的(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也较强的结论.所以中国企业在这样具有特殊性的经营环境中继续经营下去,是不可能提高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走出去”,在更大的市场上参与竞争,磨炼自我,才能提高竞争力.

2.中国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中国企业目前要尽快“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还与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有关,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具备了大规模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实力.自2000年起,中国外汇储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年末,外汇储备达到8188.7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2月,增至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2009年年末更达到23991.5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中国外汇资本的严重过剩也增加了我国因货币汇率变化蒙受损失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不啻为一种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促进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良方.

(2)产能过剩导致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更多依赖工业领域的投资.由于过度投资,国内不少行业产能过剩.在国内市场无力消化过多产能的背景下,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然而在金融危机后,受外需萎缩影响,产能过剩行业必然受到冲击.比如,2008年中国粗钢产能6.6亿吨,而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导致1/4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出口.要避免产能过剩问题,也可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投资.

(3)国际经贸摩擦增多

随着中国出口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后,中国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在国际市场上与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通过扩大出口来争夺国际市场,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致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中国目前已成为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最大伤害的国家,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直接设立企业,既能更好地开拓国外的市场,又能通过在生产中使用当地劳动力、原材料乃至配套技术优势,促进投资地经济复苏,能减少国与国之间的经贸摩擦

(4)国际市场份额已经饱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中国的进出口规模总量下降,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却有所增长.例如中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同比提高了3.88个百分点;在日本同比提高了3.99个百分点;在欧盟市场同比提高了2. 94个百分点.除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扩大外,中国在巴西、俄罗斯、秘鲁、泰国等新兴市场的份额也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与中国生产价廉物美的中低端商品有关,在危机期间商品弹性较小,国外反而需要.同时也表明中国外贸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也预示了未来中国外贸可能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 三、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要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我们必须要从战略上、政策上和措施上进行思考.

1.“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走出去”的战略思考的核心就是如何发挥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如何将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进行转化.决定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的同一产业的关系.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国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则更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有利的条件未必能使一国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就要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根据世界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特点来进行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作用.在现阶段,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而资本配置效率不高、技术比较落后,仍然是我国要素禀赋的基本特点.中国劳动力在2010年达7.82亿人,是OECD国家的2倍,仅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劳动力总数就大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劳动力的总和.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化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仍然是我国工业化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着片面强调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升级的倾向,这是不对的.

但是当代国际竞争中,仅仅靠比较优势还不足以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完成从比较优势到国际竞争优势转化.国际经济竞争中,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特征的比较优势越来越需要借助具有技术优势、品牌效应和经验效应等竞争优势的外资才能实现.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66.8%,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占70%以上.这说明外资企业在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完成从比较优势到国际竞争优势转化,这就需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增长的国内需求条件等.但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用跨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来对资源进行全球配置,也是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条必由路径.目前,全球的跨国公司大约有65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拥有大约87万家国外分支机构,雇员大约有5400万人,公司的销售额大约是19万亿美元,创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1%以及全球出口额的1/3.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虽然可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但跨国公司往往只是把加工装配等某个生产环节布置在发展中国家,核心技术和最主要的部件生产仍然放在母国,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可见,在现代国际经济竞争中,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单靠劳动力、自然资源的要素禀赋是难以获得持久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就需要跨国经营.

2.“走出去”的政策思考

(1)转变观念,改革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一定要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的信念.2007年以来,中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土地和用工成本的上升,国际上以石油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涨价,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推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促进海外投资便利化,各级政府必须改革现有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要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交叉审批和多部门管理的现象;要减少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审批和管理效能;要改革外汇管理、人员进出和投资比例要求之间脱节与不配套的问题,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代替行政预防和控制风险的管理办法,预先防范投资风险.

(2)创新境外投资管理体制

要创新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当前有必要成立一个海外投资综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该机构可独立设置或附设在商务部,管理范围涉及计划、财政、地税、外汇和有关委办的职能的,应本着提高办事效率的原则,尽可能划归该机构统一管理.该机构负责制定我国海外投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政策措施等工作;负责协调、组织和实施重大海外投资项目,要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指导和管理,使境外投资活动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健康发展.当前还应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外汇管理局、进出口银行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定统一的对外投资审批程序和标准,防止在审批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并尽量避免政策出现冲突.

(3)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企业“走出去”涉及复杂的法律保障问题.要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改变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海外投资法规的健全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极大地鼓励我国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兴趣,保障它们的权益.另外.要通过签订境外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来为企业创造适宜的国际竞争环境,促进优势企业的形成和扩张,以利于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

(4)建立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服务机构

建立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服务机构,就要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一要增加为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的银行种类和数量,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二要建立和完善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各类金融咨询、担保和保险机构,为企业尽可能的提供贷款和贷款信用保险.三要建立和完善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各类基金,形成多种金融机构、保险组织和基金并存,政策性金融和保险与商业性保险并存的格局,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尽可能完善的金融服务.

(5)制定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财政政策

可动用财政资金建立海外投资发展资金,资助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或是将企业“走出去”的有关研发论文范文等支出和投资损失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对企业“走出去”直接资助.目前中国对海外投资已经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论文范文外贸发展基金等政策性支持基金.但是这些政策性资金审批手续比较复杂,而且相当一些鼓励、优惠政策都是面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基本上无法得到,这种政策歧视将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力度与广度.从公平角度来说,凡是符合政府鼓励政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均应得到海外投资基金的资助.除此之外,为扶持、引导企业进行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出口和境外投资,国家还应制订相应的税收鼓励扶持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如出口退税,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或消费税,以及境外投资所得税减免抵扣等.国家财政对于海外直接投资给予的税收优惠,要体现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以调整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

中国企业500强:可芳企业企业团队风采

(6)积极发展为境外投资提供优质服务的各类机构

当前,政府应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大力鼓励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形成健全的非政府组织体系.各行业协会应根据行业优势、产品特点以及投资动因确定目标市场,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借鉴境外投资经营的经验教训,合理确定同类企业在同一目标市场的密集程度.公证、律师(包括外国律师事务所代表处)、会计、管理咨询等社会*机构应增加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业务,加速培育和引进国际市场论文范文等*机构,为境外企业提供资信证明、目标国内的法律法规咨询及法律可行性意见书,调查和提供外国合作方的资质、信用及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估,为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报告.同时,要切实提高*组织的服务质量.

3.“走出去”的企业措施思考

(1)积极推进本土化战略

企业要“走出去”,就必须在被投资国当地推行本土化战略.可以通过选择合资或合作经营,将东道国企业利益与中国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当地职员在公司持有股份的比例,增强当地员工归属感,或使东道国政府对企业采取不利措施时,会考虑本国民众的利益而有所顾忌.还可以在原料、零部件采购上适当优先当地企业.这些都能够增加当地政府和工商界对中国企业的好感,提高企业市场风险抵抗能力,降低经营风险.要实施本土化战略,要求企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例如承担一些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有关键作用的项目,增加东道国就业机会,妥善处理与当地工会关系,向东道国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通过公关活动融人当地社会,创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融洽状态.

(2)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和区域组团战略模式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是指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时候,将上游生产和下游生产企业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一起“走出去”整体地迁移.从产业集群迁移的国际经验看,围绕一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迁移,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例如,台湾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台塑集团在浙江省宁波市投资在大陆最大的化工生产企业时,台湾岛内有上百家企业,也相继到宁波市投资建厂,为台塑配套.也可发挥区域组团战略模式优势,以血缘和地缘文化为基础跨国直接投资,像浙商在走出浙江到全国各地投资的过程中那样,充分发挥了组团式投资发展模式优势.

(3)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就要提高品牌竞争力,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战略选择.一是“先难后易”战略,即直接进入发达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然后再转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为发达国家市场进入的技术门槛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如果发达国家都能进入,那么进入发展中国家就不成问题.例如海尔集团和联想集团就是采用这一战略,在美国直接投资,所不同的是,海尔使用自己的品牌进入美国,而联想是通过收购IBM的途径进入美国.二是“先易后难”的战略,即以先进入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品牌、技术、资金、管理和销售上具有的比较优势,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待产品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再逐渐向发达国家转移投资的渗透战略.例如,以生产工业缝纫机为主的浙江飞跃集团到沙特阿拉伯投资建企业就是这一战略体现.三是先进入中等发展水平国家,然后向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渗透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好处是选择的灵活性大,可以有利于企业选择最具发展的投资方向.

(4)妥善规避跨国经营风险

要更好地“走出去”,就需要规避跨国经营风险,这就要要求企业慎重选择目标市场,充分了解东道国法律法规、政局、民族文化、宗教习惯、风土人情、市场环境、劳动力成本等情况,认真评估投资风险.在此基础上跟踪东道国和相关国家综合形势变化,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预警系统,以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还要开展境外投资保险,对禁止汇兑、国有化或征用、战乱、营业中断和境外中方人员人身意外,要进行保险,以减小上述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敞口.

[本文得到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金融学建设项目( J512 - 01)的支持]

(作者: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责任编辑:姚锐)

总结:此文是一篇中国企业企业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企业500强引用文献:

[1] 中国企业500强和国内宏观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企业500强和国内宏观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2] 中国制造业和中国企业500强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制造业和中国企业500强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000字
[3] 分析报告硕士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论文写作资料范文2万字
《基于企业竞争力视角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word下载【免费】
中国企业500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