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发表 > 文章内容

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参考 文学批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学批评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3

文学批评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参考: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2. 第二篇文学批评论文样文: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学批评
  3. 第三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模板: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
  4. 第四篇文学批评论文范例: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
  5. 第五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格式: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100篇关于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文学批评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文学批评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参考: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自近代中国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社会逐渐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如今,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环境保护、商贸领域,我们都更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共同体之中.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就是我们已身处“地球村”之中.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全球村”时代,乃是一个听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另一方面,一切信息从四面八方同时而至,共同产生影响.从感知模式来看,此时,历时的东西被共时所取代,时间渐被空间所消弭,趋向于对“一切事物的同时感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时各民族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开始代替民族文化内部的继承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今日中国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正如中国一知名学者在总结新时期文艺学发展时所言,“新时期文艺学的发展等是在古今中外复杂的矛盾与关系中进行的,但主要面对的是中西之间的关系与矛盾问题.古今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尽管在新时期仍有反映,但其重要性已让位于中西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并渗透其中.”(曾繁仁.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J].文学评论,2007,(8))

中国文艺学发展到新世纪,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批评形态,譬如图像文化问题、生态批评问题、媒介文化批评问题.其中,媒介文化批评(或称“媒介与文学”批评)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初略统计,如今,相关的专著已有二十来部,研究论文四百来篇,硕博士论文一百来篇.作为呈现出人们期待已久的问题意识本土化和现实在场性的文学批评形态,尤其是媒介问题在当代文化以及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因此,在可预期的未来,这都将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批评形态.如何阶段性地反思并总结已有的成就和不足,推动这一批评的继续发展,已成为今天不可回避的理论任务.因为在探索中,有些问题已暴露出来,比如,现象性描述多于学理性分析、也即理论性不强的问题;把人文学术做成纯粹的技术分析,在概念和符号中兜圈子,对文论学理阐发较少的问题;“阐释过度”的问题;等等.

从这一批评形态的兴起来看,一方面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即媒介文化现实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学术影响来看,它深受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启发(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主).为此,本论题拟选择从新世纪“媒介与文学”批评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接受与再语境化的角度来对“媒介与文学”批评进行探讨和反思.具体来说,本文按照这一接受活动实际发生的逻辑顺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总结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他独具特色的文艺批评.具体而言,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以技术变迁带来的人的延伸为立论基础,以媒介的社会历史影响——环境的创造为基本前提,以媒介带来的感知、文化变迁为考察中心,以媒介的发展规律为逻辑纽带;媒介的形而上学与人文视角则构成他研究媒介的显著特色.麦克卢汉不仅有着不同一般的媒介研究,他的文艺批评同样富有特色.他的媒介思想与文艺批评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他对媒介的认识、体悟来自于文艺,对文艺作品的解读构成了他媒介思想的基础和来源,他的媒介思想是一种“艺术”视角的对媒介的观照;另一方面,他对文艺的认识是从媒介/技术视角出发的,也即是一种媒介/技术视角的文艺研究与解读.在这里我们以点面结合的方法首先概述他的文艺思想,然后介绍他对文学原型以及生态艺术的理解.

第二部分,我们主要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三十几年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对它进行梳理,首先,我们从纵向也即时间维度对它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就是以接受阶段(大致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界,分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为依据来对之进行梳理;然后从横向角度出发,具体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观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及中国学者的理解与阐释;最后,我们以问题为中心,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中国语境之间互摄、互入的角度出发,对麦克卢汉的中国接受进行批判式的总结.

第三部分,我们主要研究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媒介与文学”批评对麦克卢汉理论的接受和再语境化,从媒介观的改变、“媒介与文学”研究的探讨、文学批评路径的探索三个方面系统地总结它对新*批评所产生的影响.尽管新世纪批评由于受到某种程度的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启发,从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但是由于接受的不全面,又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论题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麦克卢汉媒介思想启发我们可以从“媒介即技术”、“媒介即文化”、“媒介即感知”、“媒介即环境”四个相互联系的视角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这三部分之间形成一种接受发生的逻辑层递关系.第一部分对麦氏媒介思想与文艺批评的研究,在于揭示麦克卢汉之所以能被新*批评接受的潜在根源.麦克卢汉对媒介形式的强调和人文式的研究以及他对文艺所做的独具特色的批评,使人从中体会到媒介是理解和解释文艺与审美的基础这一隐含于麦氏著作中的重要思想,这是它被大多数文学批评者接受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接受的研究构成了新*批评接受麦克卢汉的前景,正是麦克卢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文学批评界才有了接受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前提.第三部分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在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接受和再语境化的分析,则是对中国文学批评中接受麦克卢汉所产生的具体成果的概括.

总起来看,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批评接受麦克卢汉的动态过程,也构成我们研究的一个完整图景.

第二篇文学批评论文样文: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学批评

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涌现促进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史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现象.众多女性小说家跻身于一向被认为是由男性主宰的英国文学领域,其中涌现出诸如勃朗特姐妹(The Bront s)、乔治·,爱略特(George Eliot)和盖斯凯尔夫人(Mrs. Gaskell)等享誉世界文坛的杰出女性小说家,她们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领域中的代表作家.由于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重视*道德的时代,因此,对于*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小说家们关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作品中针砭时弊,惩恶扬善.女性小说家也不例外.基于这一特点,以文学*学的批评方式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进行诠释,也就意味着对这一时期女性小说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因其能相对迅速而又全面地反映一个迅猛发展的社会的全部特征而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学表现形式,并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女性小说伴随着女性运动的发展而更加繁荣.男性与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在维多利亚前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发展到了顶峰.从19世纪下半叶,即维多利亚中期开始,女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力做出了巨大努力,文学适时地成为她们表达自身观点的方式.勃朗特姐妹、爱略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最为杰出的女性小说家的文学创作高峰及其取得的成就也正处于这一时期.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讲,美国女权主义文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曾在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Bronte to Lessing,1977)一书中,将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分为“女性”(feminine)、“女权”(feminist)和“女人”(female)三个阶段,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小说家正处于其中的“女性”阶段.这一阶段的女性小说家虽在创作中对女性的生活和价值观做出了探索,但她们的创作中依然存在着内化社会主流观点,模仿主流文学模式,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达到男性文化标准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反映在她们笔下作品的内容中,同时也反映在她们在作品中选用的叙事方法中.

文学作品的*批评在西方由来已久.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强调过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诲作用.西方近现代*批评的代表人物、美国*批评家韦恩·,布斯(Wayne C. Booth)也曾在他的《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Fiction,1961)一书中,以*为主线,阐述了欧洲小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并主张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应从道德立场出发来选择修辞.最早将“叙事*”的概念应用于文学领域的是美国学者亚当·,桑查瑞·,纽顿(Adam Zachary Newton).他提出了这一概念,并以其研究作品的叙事及其虚构人物的*后果.但在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尚无完整和系统的*批评理论体系的情况下,文学的*批评只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没有作为方法论从传统的纯粹*学中走进文学批评的视域,因而使文学的*批评常常遭受非议.

在我国,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的批评范式,是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国内学者纷纷撰文,论述了文学*学的起源、方法、内涵、思想基础、适用范围、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印证了文学*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式相结合的可能性;辨明了文学*学批评与传统的道德批评之间的差别;将文学*学批评称之为一种敞开式的对话批评;并预测了文学*学批评在今后走向的可能性.刘小枫是我国首先使用“叙事*”一词的学者,他将*学划分为理性的*学和叙事的*学.伍茂国则从学理角度对“叙事*”进行了界定:文学研究视域内的叙事*包括故事*和叙述*两个方面.故事*一方面是对理性*内容,例如与不同时代相对应的*主题的叙事呈现,另一方面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可能性的探究,即*乌托邦建构.“叙述*指叙事过程、叙事技巧、叙事形式如何展现*意蕴以及小说叙事中*意识与叙事呈现之间、作者与读者、作者与叙事人之间的*意识在小说中的互动关系.”①正是在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学批评的基本框架得到建构,文学*学批评成为学术界被认可、接受和应用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批评家若要在文学批评中正确运用文学*学的批评方式,不仅要对文学*学的发展历程有清楚的了解,而且在批评实践中对相关概念首先要有明确的界定.

对传统的道德批评与文学*学批评之间的差异做出正确的区分是极为重要的.在传统的道德批评中,批评家往往立足于批评者本人所处时代的道德观念,而文学*学批评更加侧重于将作品置于作家创作时所处时代的*环境.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的文学*学批评遵循了这样的一个模式:首先对影响了代表性作家创作的*环境进行探讨,然后再对相关作品内容中反映出的*特色进行诠释,最终分析*环境对作家叙事方式产生的影响.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是具有前瞻性思想的女性小说家.在她生活与创作的19世纪,有关生态的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艾米莉生命中的创伤经历赋予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她所受到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也加深了她对自然的理解.因此,在小说《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847)中,艾米莉表达了她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在艾米莉的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宰与附属、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大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母亲形象出现,成为弱者汲取力量,反抗强者的源泉.因此,在她的笔下,自然与文明经历了冲突与磨合之后重归和谐,在文明社会中迷失本性的人也实现了对自然本性的复归.也就是说,艾米莉的潜生态*意识中包含了对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生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精神生态三个层面的关注.她在小说中运用将男性人物作为第一层面叙述人的框架叙事,该叙事方法既帮助她实现了叙事的真实,利用小说形式上的“神秘莫测”凸显了她意在表现的生态*主题,也使她的作品叙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男性的叙事权威.


https://www.mbalunwen.net/yishi/090450.html

作为生活在英国19世纪的女性,乔治·,爱略特有惊世骇俗的经历.她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职业生涯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对她的*观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评论界一般将她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的创作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反映在*诉求和叙事*上,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前期创作中,爱略特表现出对于即将消逝的田园时代*的眷恋,在强调了作为人们归属感来源的乡村“共同体”的同时,也赞美了家庭成员间真挚的情感世界.在后期创作中,爱略特侧重表达了她对工业社会的*思考.在社会*范畴内,她强调个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在家庭*范畴内,她将家庭作为女性发挥影响力的领域,倡导女性在实现个人道德完善之后,通过家庭将自己的影响力传递给社会.在创作后期,爱略特隐藏于男性笔名之后的真实女性身份被公开,这使她运用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方式从前期不加掩饰的作者介入转变为后期作者采用互文等更为隐蔽的方式干涉叙事,而这些叙事形式也以不同方式服务于爱略特的*诉求.

文学批评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文学批评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文学批评论文范文选题

正像作者以女性身份直面读者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一时期的女性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本人也是一个最具女性特色的小说家.她拥有顺利的成长经历、良好的教育背景、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幸福的婚姻生活,这些都促使她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她所创作的小说可以分为社会问题小说、小镇生活小说和历史小说三类,在这三类小说中,盖斯凯尔夫人表现出共同的*诉求,即希望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摆脱各自的阶级立场带来的影响,以利他主义为准则,使整个社会实现从奉行阶级*过渡到遵循全民*的转变,进而建构和谐社会.从社会问题小说《玛丽·,巴顿》(Mary Barton,1848)中工人约翰·,巴顿和资本家老卡逊以小卡逊被枪杀为转折点,实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和解,到反映小镇生活的《克兰福镇》(Cranford,1853)中以玛蒂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越位,再到历史小说《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Sylvia’s Lovers,1863)中以爱与宽容的美德校正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在盖斯凯尔夫人笔下,爱与宽容的美德具有了全民*的普遍意义.这三类小说的代表作在创作时间上的顺序恰好反映了她所持*观的日趋成熟与完善.盖斯凯尔夫人创作中体现的叙事*也具有充分的女性特征,小说《克兰福镇》采用了女性乌托邦叙事的方式,在一个被视为乌有之乡的女性世界中表达了自己真实的*诉求,将女性美德作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呼吁建构男女*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希望以此获得男权社会的最大限度的认同.

通过对维多利亚女性代表小说家在文学*学视域下各自不同特点的梳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女性小说家在文学*学视域下创作的共同点:在创作内容上,在为处在发展与变化中的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包含了对女性边缘化处境的关注.但是,她们的作品并未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等超越当时社会现实的权利,也未曾将男性和女性置于对立的两极,而是力求建构男女*之间的和谐.在创作技巧上,在面对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时,她们通过叙事方式的选择,力求使她们作品中的*诉求最大限度得到男权社会的接受和认同.

第三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模板: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

本论文以清代女性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指清代人以作品选本、诗话词话、序跋等批评形式对女性文学所作的批评.本文从批评主体、批评对象和批评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较全面地描述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在具体地阐释中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强调*之间的关系对女性文学批评的影响作用,借助女性主义理论重新审视清代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和性别文化.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与余论.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生的时代背景展开论述.通过对社会思想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和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分析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兴盛的原因,并对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前奏——明代中后期的女性文学批评文本作出详细地考察,说明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盛并非横空出世的现象,这些方面都是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得以生成的肥沃土壤.后三章以时间为顺序,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约合于顺治入关(1644)至康熙末年(1722).这一阶段是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时期.由于明末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已经势如破竹,清代的女性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约合于雍正即位(1723)至道光末年(1850).此时女性文学批评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批评大家,如袁枚、陈文述、沈善宝、恽珠等.他们的女性文学批评代表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但是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看,批评家们又回归保守的态度,体现出传统的男权社会的性别观念.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约合于咸丰即位(1851)至五四运动爆发(1919).这一时期,是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革新时期.此时西方思潮逐渐传入中国,传统的儒家性别观念遭到怀疑和批判,女性文学批评也体现出一些新的转变.

最后,本论文认为清代社会对女性创作行为的关注,有时代表了批评主体自觉的女性意识,但有时是批评主体针砭流俗的批评工具,甚至是批评主体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情感转移.清代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和权利,但这一切都必须在既定的性别规范框架内进行,一旦逾越了这一框架,男性,包括女性自己就会提醒、指责女性的僭越行为.

第四篇文学批评论文范例: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

本文立足于19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与理论,对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加以回顾和反思.1980年代,“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复兴,文学批评开始关注文学的内部规律和本体属性,文学批评打破了政治功利的长期禁锢,为文学寻找自身品格提供了理论依托,一时间“方法论热”、“主体性”等问题成为了理论热点,文学走向了审美回归的道路;19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批评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批评价值和主体精神的双重迷失;进入新世纪,文学批评面对全球化、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大浪潮的影响,迎来了全面的创新与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介的兴盛使得媒介批评的地位得以突显,因此在批评界内部,理论家们开始进行反省,思考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转型,试图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

因此,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的现象与理论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性、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文学批评的功能以及当下批评标准等问题进行动态的扫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及走向;同时,通过对理论争论焦点进行个案细读,力求反思文学批评的问题式发展态势,进而阐释当代文学批评的具体特征.

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等问题.

第2章: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语境性发展.本章从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入手,以英美新批评派代表理论家瑞恰兹的“语境论”为理论基点,考察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语境更迭,采用历史维度的梳理,探索三十余年批评现象的发展脉络问题.本章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探索批评语境的内涵.第二部分梳理新时期三十余年文学批评的语境性发展.

第3章:新时期文学批评的问题式展开.本章着重阐发文学批评的发展总是围绕理论焦点和问题争论展开这一事实,该章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阐发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正面角度,以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生存语境导致的焦点争论为例,反面角度,阐发当下文学批评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导致不达痛的种种问题,从而确定新时期文学批评发展的标志性身份特征.

第4章: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功能实践.这一章重点讨论的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功能实践,在第一部分,甄别和阐发批评的几种功能,为论述新时期批评功能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准备;第二部分阐发文学批评在新时期的功能生成形态,这一部分重点阐释两个问题,即文学批评立法地位的消隐和阐释功能的突显;第三部分论述新时期批评话语的危机与变革,力图解释批评的内在价值追求.

第5章:新时期批评标准多元化的探索.本章主要思考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标准演化问题,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多元观念,为论述新时期批评批评标准多元化提供理论上的准备;第二部分,论述多元批评标准下的批评景观;第三部分,对文学批评标准多元化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分析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多重性和开放性.

总之,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历时与共时的结合,审视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不同阶段,从历史视野分析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形态与标准的变化,进而论述文学批评语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回顾新时期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问题和几次重大理论论争.这种对文学批评问题意识的探索,深达文学批评困境的根源,敞亮问题的症结,突显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从文学研究与文本问题的关系出发,综合论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其三,阐发批评的功能和价值追求,来展示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功能变革,从而突出批评话语在历史选择和历史转换之中的生成性展开和批评主体的内在价值诉求.最后,论述文学批评在新时期的标准多元化问题,展示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标准的变革,反思多元标准与理论重建的困惑和问题.

第五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格式: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明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转型期,文学批评也随之步入一个转型阶段.明代前期理学思想渗透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观念、思维模式.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社会转变的一大枢纽,王阳明在陆九渊、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心学的思想体系.心学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命题,肯定并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具有思想解放的倾向.心学的出现,无疑是明代文学思想由“师古”向“师心”转变的标志.从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批评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既有对宋元文学批评的惯性延续,又有异于前代的新质,具有明显的多变性、复杂性,其间雅、俗、师古、师心文学观在博弈中此消彼长.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与明代哲学思想的演进过程大致同步,具有对应关系,阳明心学的确立和流播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明中后期文学批评的走向.

对于阳明心学和明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一直受到哲学领域和文学领域研究者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阳明心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有的把阳明心学作为研究本体加以考察,有的把阳明心学作为哲学背景考察阳明心学与文学思想、文学理论、文学思潮的关系.心学背景下,明中后期文学批评自身呈现出重个体、重个性的特征,一批文论家从童心、性灵、情真等视角展开文学批评,体现出迥异于前代的风格;另一方面随着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传统诗文和小说、戏曲批评呈现异常活跃态势;同时心学的大面积传播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审美的内涵和文学批评的话语样式,使整个明中后期的文学批评特质更加鲜明.本论文综合考察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的关系,研究哲学思潮如何作用和反作用于文学批评,以及在这种作用下明代文学批评的内质和表现特征的变化.

本论文由五大部分构成:

绪论分别阐述了选题的依据、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其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对心学及明代文学批评研究的角度:对心学的研究、对心学家文学活动的个体研究、对心学及明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对古代文学情感理论及明代文学批评的研究、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整体上梳理了与本论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

第一章为王阳明及心学概说.主要对阳明其人、心学的核心命题及心学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简要介绍,厘清相关概念和关系,为进一步展开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的论述提供参照.

第二章为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观研究.分别阐释了明中后期五位具有代表性的文论家的文学观,论述了唐顺之、徐渭、李贽、汤显祖、袁宏道文学观的形成及特征,重点关注了其文学观与心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为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诸体文学批评.本章中先概述心学背景下文体批评的继承和发展,再分别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理论为例,探讨心学与传统的诗文理论及后起的小说、戏曲理论发展的关系,并论证各种文体批评呈现的突出特征.

第四章为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审美理论批评.此部分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首先论述了理欲冲突中审美观念的变革,指出明中后期文学审美理论在“由雅入俗”、“由古入今”、“由理入情”的过程中完成了审美观念的建构;其次总结了心学背景下审美特征的内涵,体现在主体精神、体验性和整体效果特征方面;再次从感性视角下审美范畴的确立角度探讨了此阶段代表性的审美范畴:趣、乐、狂.

阳明心学与明代文学批评之间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具有合理性,也具有必然性,对于阳明心学与明代文学批评关系的认真梳理和论证,也会有助于从哲学、史学和文学相融合的角度丰富对明代文学理论和创作的研究,同时扩大文论解读的研究方法和视域.

为您写文学批评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文学批评引用文献:

[1] 文学批评类论文题目 文学批评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文学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批评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文学批评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文学批评论文提纲怎样写
《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参考 文学批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文学批评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