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医临床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4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2. 第二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样文:李今庸咳喘病辨证施治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
  3. 第三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模板:模糊数学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4. 第四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例:中医未病学学科化研究
  5. 第五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医案与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李赛美桂枝汤类方临床运用经验整理

★100篇免费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背景:循证医学是近20年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方法学,其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近年来的循证医学实践已改变了许多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用药原则和方法,使治疗方案更科学、更严谨,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将循证医学的方法用于中医药学的研究是近年来关心的热点,采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今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改善研究方法,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必将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目前,尚缺乏成熟供临床科研广泛应用的专门用于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医学工作平台,为提高中医药防治和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中医药防治和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目的:为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医学评价(评价和寻找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决策(指导临床运用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中医临床循证医学信息化工作平台.

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和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下,结合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通过多学科整合,构建循证医学工作平台,全面收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数据,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信息的规范化采集,构建慢性乙型肝炎病证信息数据库,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建立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为临床诊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资料和研究工具,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完成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文献质量评价.建立循证医学工作平台,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例资料,筛选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初步确立慢性乙型肝炎预后评估指标.建立循证医学工作平台,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证信息长期追踪随访,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综合评价,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性大小,建立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监测体系.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95058.html

平台构建和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需求分析是整个构建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作为“地基”的需求分析是否做得充分与准确,决定了在其上构建“大厦”的速度与质量.分析需求主要包括需*集和需求分析两个阶段,需*集可采用临床跟班、专人询问、设计调查表请临床医生填写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临床需求和突出中医药诊疗特色为需求分析的基本原则.为了保障平台构建方案的可行性,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构建原则.第一步是构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病证信息采集系统,系统试运行稳定后,考虑纳入大样本、多中心病例;第二步是中医肝病文献管理系统的构建,在收集中医药治疗肝病文献基础上,分析研究全文检索的搜索引擎开源框架库lucene,改进lucene结果相关性排序算法;第三步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筹建,以创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数据仓库为主要目标.由于中医临床研究的复杂性,致使其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故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以前期相关课题为数据源基础,以慢乙肝病人临床病证数据库的构建为突破口,探索中医临床数据处理的有效方法,积累经验,最终满足中医临床研究需求.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证采集系统的建立,为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和存贮提供规范和统一标准,有利于这些信息的有效利用,为日后实现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作平台,为构建海量中医临床病证信息仓库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中医肝病文献管理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海量文献信息的筛选、过滤和分类,为临床医生获取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提供一个高效、专业的分类文献库,结合循证医学思想和方法实现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根据本研究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献281篇,根据循证医学评价标准,中医药治疗性的RCT文献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但总体研究质量还有待继续提高,应重视临床研究设计的方法学研究.本研究认为难以为建立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提供科学、有效、真实的证据,缺乏大量可纳入循证医学评价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本研究全面检索中医药干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文献,对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24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别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单纯中医治疗的疗效差异,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发展确有一定优势,由于纳入文献数目偏少,文献质量偏低,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医临床医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选题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LP, GGT,年龄,TBIL, HBV-DNA,性别等.经Cox回归分析,年龄、ALB、性别、TBIL、HBV-DNA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性别、HBV-DNA、TBIL同时进入两个多因素分析模型,年龄越长,性别为男性,HBV-DNA、TBIL水平升高,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性越高.经判别分析,据判别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选择年龄、性别、总胆红素TBIL、口-谷氨酰转肽酶GGT、HBV-DNA等5个观察指标,构建分值在0-41分之间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预后评估模型.分值越高,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越高.根据预后评估模型研究结果,年龄在50岁以上,肝功能指标GGT>,55(u/l), TBIL>,18(umol/l),血清病毒学标志物HBV-DNA病毒载量>,105(copies/l)的慢性乙型肝炎男性患者为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高危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病证信息库的建立,通过对病例数据分布式网络化录入,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病例资料结构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临床研究效率,对于发现病情进展影响因素,准确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也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为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规律的深入研究,为后期临床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源.该病证信息库收集了262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证资料,对年龄、性别、总胆红素TBIL、口-谷氨酰转肽酶GGT、HBV-DNA等5个观察指标重点监测,评估其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临床结局的危险性高低,构建可长期追踪随访的临床监测体系.

结论:本研究综合集成了中医药学、循证医学、数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与方法,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开展循证医学实践提供规范化、信息化的工作平台,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建立与应用,为循证医学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个示范性工作平台.

第二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样文:李今庸咳喘病辨证施治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

1.目的和意义

李今庸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全国中医院校本科教育中《金匮要略》课程教学的奠基人和该教材的主要撰稿人、全国《内经》学界造诣精深、成就丰硕的知名专家,展示和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和成才经历,对巩固我校学术领先地位,保持鲜明的中医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科整体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正确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的理论源自中医药学的传统理论,上至《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隋唐、宋金元时期及至当代多位名医的著作当中蕴含了大量的呼吸病学的内容.系统整理先生的学术理论,尤其是关于肺系疾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必将进一步强化中医经典教学,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好地服务临床工作.

2.研究方法

2.1广泛研读先生著作:《古医书研究》、《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内经选编》、《读医心得》、《中医学辩证法简论》、《金匮要略讲解》、《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湖北医学史稿》、《奇治外用方》、《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医临床家李今庸》、《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研究》、《舌耕馀话》、公开发表的论文,全面收集有关反映其学术思想的文献.在文献选择上一方面是先生的原著,再是有关先生学术思想总结的学术论文.

2.2整理分析

从众多文献中总结先生研究古医书的方法及学术成就、临证经验、对中医药理论的阐发、其在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捍卫中医药地位、探讨中医药如何正确发展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之后,访谈先生本人,征求他对相关问题的意见.

3.研究结果

3.1先生在多年的临床、科研与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临床诊疗当中,先生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厚的经验.他非常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临床对理论的检验作用,所以,先生首先从经典著作中整理了关于肺系疾病的理论,深入探究,以之指导临床.同时,他把多年的诊疗经验著之于文,先后撰写三篇文章论述咳喘.在这些文章中,先生系统归纳了咳喘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为我们治疗咳喘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在《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中,先生收人了十一则咳喘病医案.在选择病例时,因机证治相同者则选一例,这11例实质上是11个类型,体现了同病异治的辨证论治思想.

在60多年的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先生形成了他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医疗上,他坚持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治疗疾病,以人为本,尤其善治疑难、危重病证.他善用经方,也常用时方,更喜用单验方.先生陆续出版了《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医临床家李今庸》、《奇病外治方》等临床方面的著作,向读者系统介绍了其临证经验.临证当中,先生用药方小量轻,以简制胜,提出了“方不在大,对症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则良”等经典性语言.

3.2在中医教育学上,先生开创和建立了两门中医经典学科教育.

其一,在全国中医界开创和建立了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现代学科的教育.先生是全国中医本科教育中,最早开设《金匮要略》课程和自编《金匮要略》教材的专家,1963年,他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二版中医教材的《金匮要略讲义》,属我国早期《金匮要略》学科的主要带头人.

其二,对《黄帝内经》的杰出贡献:先生是当代《黄帝内经》学科研究的著名专家.他创建和发展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理论《黄帝内经》现代学科教育(包括中医基础学科的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运用考据学原理,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证,解决了历来存在的大量疑难问题;对《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给予了正确阐明,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其研究成果已被多版《内经》教材引用,并为古籍研究所采纳.

先生以《内经》中的中医教育学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医教育学现状,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特殊学科,所以在教育对象上必须要有所选择,要择人而教,因材施教,宁缺勿滥.先生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过渡到注重质量,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3.3先生将清朝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到古医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他依据训诂学、校勘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学、历史学、文献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古医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生一直致力于古医籍研究,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中医学文字研究考证的著作《古医书研究》,既有对成书的年代和地点的考证,又有义考、句考、字考,还有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对一些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问题,先生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少观点使人发蒙振聩.《古医书研究》一书在2003年出版之后,先生并没有停止对古典医籍的探究,在相关杂志上先生又发表了《读黄帝内经札记》、《读伤寒论札记》、《甲乙经析疑》、《神农本草经药名新诂二则》系列论文共二十余篇.对古医书中有问题的文字、内容,细心疏爬.他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以及隋唐以前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得则笔之以文.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他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这类文章100多篇.

3.4关于中医在当代应如何发展,先生多次向湖北省政府及党*提案商讨中医发展,他强调中医一定要保持自身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提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检查手段,来延伸中医药学望、闻、问、切“四诊”,积累资料,以中医药学理论及其思维方式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找出新的规律,把它纳入辨证施治中,以发展辨证治疗.

先生多次论述,中医学与西医学产生、发展的条件不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有其各自的哲学基础,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取长补短.要使中西医学真正、有机结合,必须等待两种医学各按其内部规律发展到医学模式的转变,“届时中西医两种医学始有结合成为一个具有辩证思维形式的新的医药理论体系”.至于如何才能完成这两种转变,那就必须努力促使“西医中国化”、“中医现代化”.

第三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模板:模糊数学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KOA的中医证侯进行客观量化,初步建立该病的辨证分型模糊数学识别模型和临床疗效模糊数学评价模型,探索KOA证型概念的模糊数学理论基础,以期为KOA证型诊断和疗效评价专家诊疗系统的建立奠定一个平台.

方法

1.依据《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将膝痹病(KOA)的临床常见证候归纳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瘀血闭阻证、肝肾亏虚证四个证型,参照《中医诊断学》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特点,制定KOA中医辨证要素和诊断标准,确定风寒湿痹证的辨证要素为10个、风湿热痹证11个、瘀血闭阻证10个、肝肾亏虚证15个.制定因素权重评判统计表,由8位中医临床医学专家依据各要素对各证型的重要程度和隶属度填写统计表,得到8个自信度矩阵,计算出各辨证要素的权重值.以阈值λ等于0.500为标准,将各证型的辨证要素分为主要辨证要素和次要辨证要素.

2.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为模板,改制成KOA辨证要素积分表.主要辨证要素与次要辨证要素按照4级量化法分别赋值0、2、4、6分及0、1、2、3分.对于几种难以区分轻重程度的要素,以有、无分别判定4分、0分或2分、0分.所有分值相加得到中医辨证总分.

3.以论域U表示KOA的46个辨证要素,U等于{u1,u2,u3,等,u46},四个证型表示为:Aj等于(A1,A2,A3,A4),(j等于1,2,3,4),依据辨证要素的有无和对每一证型的典型程度不同分别设定分段函数,设立四种证型的标准特征子集,参照张定一的个体模式识别数学模型公式,以直接模糊模式识别法,运用最大隶属原则及阈值原则构建KOA各证型的数学量化模型,设定KOA的证型识别隶属函数.

4.设辨证要素的量化级别为u (Zi),以四级量化法设定辨证要素的分段量化函数,确立KOA各证型病情严重程度指数函数,构建KOA疗效评价模糊数学模型.

5.10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KOA住院患者分别以人工辨证法和模糊数学识别模型进行辨证,诊断一致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别进入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以《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中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以6天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以JOA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WOMAC指数、中医辨证总分、病情严重程度指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骨性关节炎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

1.纳入的105病例以模糊数学模型与人工辨证法进行辨证分型,结果一致者90例,辨证符合率为85.71%,其中风寒湿痹组24例,风湿热痹组13例,瘀血闭阻组13例,肝肾亏虚组40例,两种辨证方法的一致性经配对卡方检验,Kappa等于0.795(P<,0.01).

2.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法检验KOA辨证要素积分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风寒湿痹维度中10个因子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531~0.764之间,风湿热痹维度中11个因子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613~0.740之间,瘀血闭阻维度中,因子苔白而干涩所得总分为0分,其余因子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709~0.783之间,肝肾亏虚维度中15个因子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813~0.846之间,4个证型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00.

3.四组的JOA总分、WOMAC指数得分、VAS得分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的身体功能指数得分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亏虚组的得分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肝肾亏虚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总分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闭阻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总分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寒湿痹组和风湿热痹组治疗前后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得分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闭阻组和肝肾亏虚组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58.33%8、84.62%、78.95%,所有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91%.

4.经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风寒湿痹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为:r等于-0.389(P>,0.05),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0.842、-0.700(P<,0.01),所有86例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为:r等于-0.511(P<,0.01).风寒湿痹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与WOMAC指数得分的相关系数为:r等于0.413(P等于0.05),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和所有86例患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853、0.631、0.505(P<,0.01).风湿热痹组的中医辨证总分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为:r等于-0.778(P<,0.05),风寒湿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和所有86例的中医辨证总分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0.877、-0.662、-0.650(P<,0.01).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和所有86例的中医辨证总分与WOMAC指数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0.739、0.903、0.657、0.656(P<,0.01).

5.经配对t检验,风寒湿痹组和风湿热痹组中医辨证总分的效应尺度分别达到-1.122、-1.523(P<,0.05),肝肾亏虚组为-0.489(P<,0.05),总表为-0.782(P<,0.01).风寒湿痹组和风湿热痹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的效应尺度分别为-0.986、-1.186(P<,0.05),总表的效应尺度为-0.768(P等于0.01).

结论

1.本研究初步制定了KOA中医辨证要素积分表,临床试验经过克朗巴赫α系数法、平行效度分析法和效应尺度的验证,证明该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在继续完善的基础上,可以作为评价KOA临床疗效的工具.

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KOA证型的模糊识别模型和疗效评价模型,并证实了KOA证型的模糊识别模型与专家辨证有较高的一致性,这两种模型与JOA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和WOMAC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两种模型可以编制为计算机程序,制作成自动化KOA证型专家诊疗系统.

3.建议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对KOA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的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方法和多种数学手段,继续完善和修订KOA辨证要素条目,并更加科学、客观地对其量化,优化KOA证型的模糊识别模型和疗效评价模型.

第四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例:中医未病学学科化研究

目的:探索中医“治未病”学科化核心的基础理论性问题,主要包括其:历史源流,学科研究对象内涵,基本学术范式;学科概念,学科定位,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方法:从科学哲学、科学认识论的视角,以科学方法论、学科发展规律规范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与逻辑方法相结合展开研究.在对古今中医“治未病”学术研究进行系统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综合等逻辑方法探寻命题答案.

结果:①中医“治未病”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人民的生活实践,理论渊薮奠基于先秦《易经》、诸子;形成于秦汉;充实于两晋隋唐;发展宋金元;至明清而兴盛;在近代短暂停滞后,在现代又再次被关注而弘扬.②“未病”是中医“治未病”明确的核心研究对象,包括“健康状态”、“欲病状态”,“整体未病态”,“局部未病态”.中医“治未病”学术,在整体观、生命观、健康观、权衡观、疾病观、预防观,等基本观念的指导下,有其基本的思路和原则.③中医未病学的母体学科是中医养生学,目前可定位为中医养生学的二级学科,随着其学科发展成熟可独立为一级学科发展;其与中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康复学是并行独立而又交叉的关系;可以与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预防医学相参应.④中医未病学的学科化建设,当前需要重点攻克“学科理论共识”、“人才队伍建设”、“学科教材空白”三大关键环节;在战略上应以“针对欲病未病态的治未病学术研究”为重点,以“未病的病因病机病理研究”优先;宜首先从“文献”研究开始左手.

结论:中医“治未病”学术已经具备从学科前学术向独立学科转化的基础;可以从母体学科中医养生学中独立出来学科化发展,弥补中医学科体系欠缺的专门针对临床前生命范畴的学科体系空白;今后宜加快加强其学科化建设,使本学科成形、发展、壮大.

第五篇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医案与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李赛美桂枝汤类方临床运用经验整理

目的:

《伤寒论》在中医界地位崇高,众医家都致力研究《伤寒论》,可是完全把《伤寒论》的经方回归临床的医家廖廖可数.尤其是在香港,一般医家弃经方用时方或温病方治外感疾病.每遇疑难杂病,港人必定先看西医,只视中医中药为辅助治疗.同样地,中医治疗疑难杂病也信心不足,只懂运用仲景方如理中汤,肾气丸,小建中汤为养生工具.

另外,中医学的传承也面临危机.在香港受西方医学影响,很多医家都趋向依赖实验室结果和微观角度思维治病,只会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淡忘了中医学以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的角度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所以中医业发展和地位总在西医之后.因此传承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加速培训年青医生,是中医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名中医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的宝贵产业,具有实用临床指导意义,继承与挖掘名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推动中医事业发展与提高其地位的重要途径.传承的途径除了传统的师带徒和文献整理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涉及中医药各范围,当中的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传承模式,所以不断地被改良发展,探索和寻求更完善新思路和方法.

有幸得知《伤寒论》教研室致力把经方回归临床,而李赛美教授是教研室第三代的带领人,她倡导经方治疑难杂病.李教授参透仲景之法,喜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百病,同时李教授领导博士研究生团队与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洪文学教授为首的博士研究生团队合作研究,以医案与机器学信息融合原理,建立专家系统.

本课题拟从李赛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经验入手,以传统文献、医案整理的基础上,配合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数据挖掘知识发展方法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进行探索.

方法:

本课题首次以崭新科研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结合李赛美教授的门诊医案、文献收集及她在香港授课《伤寒论》的语音节录进行了全面性系统地整理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经验.

透过收集李教授在2013年7月所有门诊医案共533份,经过排除与纳入标准共嵬集439份,以Excel格式输入“对象”和“属性”建立形式背景的数据库.然后透过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团队基于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优化形式背景数据库,生成集频次、聚类、关联和因子特征于一身可视化的属性偏序结构图.通过对这些结构图的分析,进行对李赛美教授临床运用桂枝汤类方的知识发现.

知识发现范围主要分三部份.以总医案439个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为基础上:

1.用性别为对象分割出男女不同性别的两组医案结构图,比较李教授在男女病人的用药经验整理和归纳她的总治则治法,

2.分割出包含桂枝汤类方的医案共221例给出两个图分别是症状子群属性偏序结构图和方药子群属性偏序结构图,分别找出使用桂枝汤证的辨识,组方变化规律,

3.从病名为对象,分割虚劳综合征和杂病两组医案的症和药,整理李教授使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经验.

成果:

透过随师门诊,讲课语音节录和门诊医案,总结李赛美教授深明仲景之术;体会仲景在《伤寒论》三点论的创新思维,临床上形成她独特的总冶则治法,就是最高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治疗手段三方面.最高目标以桂枝白芍或桂枝汤调和阴阳;指导思想是顺应现今社会环境产生的疾病,因势利导地用柴胡疏肝解郁,茯苓祛湿健脾,炙草、党参、淫羊霍补阳固气和缓补扶正;以野性思维广纳各专家绝招为治疗手段.临床上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不仅局限于外感疾病,还治疗疑难杂病.尤其在辨症药对方面更见创新,

在数据发据方面,属性偏序结构图是崭新的知识发现方法,不仅结合频数、聚类、关联和因子特征,还能层次化,和可视化地进行知识表达.现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获得李教授使用桂枝汤类方的知识发现为:

1)从439个总医案一方药属性偏序结构图得出常以桂枝白芍调和阴阳,柴胡疏肝解郁,茯苓祛湿健脾,炙草、党参、淫羊霍补阳固气.但男病人偏于重用桂枝和党参扶阳益气;女病人偏于重用芍药干姜附子温阳补血.

2)从221个含桂枝汤类方的医案,配合以方药及症状为属性,生成两个属性偏序结构图,归纳汗多是桂枝汤证的鉴别要点.组方规律主要分三方面,一是桂枝汤全方不变或全方按比例减少,主要治疗太阳表虚证、兼证、和表郁轻证;二是以芍药为主如加重其量或删去桂枝;三是以桂枝为主如加重其量或删去芍药.第二及三方面的组方规律,李教授主要治疗太阳变证(坏病)及类似证,症状以汗多、心悸心慌、乏力少气、倦怠、头眩晕、难入睡、多梦、腰酸等偏寒或偏虚为辨别要点.如症状兼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易肌多食等寒热并存,柴胡桂枝汤是李教授首选方.

3)从病名为对象的医案如虚劳综合征及杂病医案生成的结构图,可看到除太阳病类外,李教授常以桂枝汤类方治百病.在图里不难找出李教授辨症药对的特色,李教授喜用桂枝与肉桂同用,白芍与赤芍合用,生姜与干姜共用,炙甘草与生甘草并用,每对药虽同出一物,但治疗上是各行其道,对偶同一,疗效理想,而且还可避免单味药量过大的副作用.

在虚劳综合征医案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证明李教授常以病证症三辨合参运用桂枝汤类方于临床.因虚劳综合征病情复杂,要辨病分证,如要益气扶阳,方合桂甘类方或四君子汤;如要温补中土,方合理中汤或桂枝人参汤;如要寒温并用,方合柴胡类方.

结论:

李赛美教授在临床上运用桂枝汤类方治疗疾病的范围广宽,可说是她处方的第一类方.正如刘力红教授在第三期国际经方班指出,桂枝汤是表中有里,开中有合,升中有降,补中有泻,阳中有阴,用它可四通八达,医家应要全方位认识桂枝汤.

笔者随师三年,由怀疑经方治百病到现在深信不移.本论文最后部份撰写三则案例均是笔者运用经方实践临床,百般体会,方悟其功.

通过本课题提出用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整理李赛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临床经验的方法是可行的,证明其研究方案是可把数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医临床经验实践到中医专家传承的领域上.由于本课题的时间和笔者能力有限,望这一传承研究能进一步更深入的开拓.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资料.

中医临床医学引用文献:

[1] 新颖的中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集 中医临床医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提纲模板范文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提纲如何写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医临床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