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社交礼仪论文范文参考 社交礼仪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社交礼仪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2

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2. 第二篇社交礼仪论文样文: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
  3. 第三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模板:三峡移民的习俗文化变迁研究
  4. 第四篇社交礼仪论文范例:“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
  5. 第五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格式:古希腊城邦会饮研究

★100篇免费社交礼仪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社交礼仪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间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高校不仅需要培养较好的专业人才,而且还必须培养具备较强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目前“跨文化能力(ICC)”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核心话题,而如何评价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成为各高校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焦点.纵观近四十年的跨文化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们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在跨文化能力评价方法上比较单一,缺乏系统全面的跨文化能力评价研究.当前,如何评价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显得尤为迫切.由此,本研究构建了一整套适合评价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研究跨文化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运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水平,分析影响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性因子(意识、态度、知识、技能),不但可以为高校国际性人才培养及相关文化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提供借鉴,而且可为国际性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绩效评价提供有力测评方法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构建一整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涉及到数据样本采集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与跨文化研究学者和专家,其主要数据收集方法为问卷调查(定量)和访谈(定性),主要数据分析工具为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专家调查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相关分析及应用实例研究,问卷量表设计主要基于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能力(ICC)多维度模型(知识、技能、批判的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参考Fantini(2000,2006)所编制的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A YOGA FORM)和联邦EIL研究项目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AIC),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包含4个维度,60个描述项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试评量表;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小范围试测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对ICC试评量表进行了再次修正,设计一套包含4个维度,40个描述项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ICC)评价量表.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88080.html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回顾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能力理论、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并对国内外跨文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研究问题.其次,以全国七所综合性大学的1050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跨文化能力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对外国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外国人,使用外语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欠缺等.第三,为了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本研究随机抽样选择了全国五所综合性大学的447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针对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进行一次实证调查,系统全面的分析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构成中的意识、态度、知识、技能等维度,并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而构建一份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意识等六个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发现,本土化后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被证实在实际测量中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具有多维性.六个因子评价和解释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作用各有不同,其中外国文化知识影响最强,跨文化交流技能影响居其次,本国文化知识和态度影响居中,跨文化认知技能影响较弱,跨文化意识影响力最弱.第四,为了确定跨文化能力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专家意见反馈,从而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为了检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华中科技大学24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评价对象,采用本土化后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收集他们的自评数据,运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其跨文化能力分值,并分析其跨文化能力与其语言技能的相关关系.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效果良好.同时,对样本的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其跨文化能力处于一般或者中等水平,而且其跨文化能力水平随着成绩正向变化而变化,但是波动幅度很小.另外,为了分析样本外语语言能力与其跨文化能力的关系,将样本的四级成绩与其ICC综合评价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有着显著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较低.而且,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与其外国文化知识、态度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其本国文化知识、跨文化认知技能和意识与其外语语言能力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由此,可以为外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教学目标及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本文后续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更多不同的对象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进一步实证分析ICC本土化量表及其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运用其他数据采集方式如实时访谈、任务表现观察和跨文化能力测试等数据一起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篇社交礼仪论文样文: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正式开启了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带来了新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数量上呈爆炸态增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类型上百花齐放;信息传播进入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并行时代,每位信息接收者就像镜子反射光线一样进行着镜众传播,实现了施传者和受传者的完整合一;三网融合后信息用户群实现了合流,信息行为在一定的共性基础之上,更多呈现出分众行为及个性行为.与这种新型信息环境共生共长的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有必要也有能力融入三网融合媒介环境,将“图书馆中心”形象顺势升级为“信息中心”、“市民中心”、“知识中心”或“市民的信息/知识中心”.

本研究立足数字图书馆,借助与信息用户捆绑性最强、接收度最高的第五媒体(手机为代表),进行三网融合全媒体背景下的移动服务模式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的介绍、相关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的梳理,进行了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内涵及机制的阐述,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系统结构及要素间运行机制的完整分析.同时,为了更好的使服务内容符合三网融合背景下分众群体的需求,进行了四百余人的调查问卷信息收集工作,数据结论较好的体现了信息用户需求导向.在以上理论研究与具体调查基础之上,进行了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主体模式构建及共享模式构建.其中,主体服务模式是以单一数字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内微观角度进行的移动服务研究,内容涵盖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三驾马车”: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技术三个板块;共享模式,是超越单一的数字图书馆,从系统外的宏观角度进行的竞争与合作的服务研究,内容包括全媒体竞合共享、商业运行共享、Living books移动知识共享三个维度.

为了更好的辅助及验证所构建模式的移动服务效果,本研究通过实验法进行了移动知识学习推送服务实验操作.实验从准备到结束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参与前测试卷作答的学生超百人.实验制作测试数据,对控制组三十余名学生进行了半学年的移动知识学习推送服务.通过后测试卷作答情况及实验反馈问卷结论显示,所构建模型移动服务实验效果较好,符合实验预期.

第三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模板:三峡移民的习俗文化变迁研究

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对迁入湖北省S村的三峡移民的习俗文化进行田野调查,从而来研究三峡移民的习俗文化变迁对于移民融入当地文化产生的影响.

S村的是一个有着一千多人的土家族移民聚居村,移民在搬迁前过着具有独特土家族特色习俗文化的生活方式,搬迁到位于江汉平原的S村后,当地的语言、生产生活方式、婚嫁丧葬习俗以及社交、节日习俗等方面都与移民的习俗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S村移民在这些习俗文化中的变迁过程来找出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的一系列规律.同时,本文还选取了另外一个具有40多年迁移史的移民点C镇作为背景,从历史性和共识性的比较上,来研究不同文化区域的移民在习俗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是如何适应并融入到新地区的习俗文化中的.

首先,本文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三峡移民的背景,并阐述了移民原居地和迁入地的习俗文化背景.对土家族区域的习俗文化、江汉平原区域的习俗文化以及中原区域的习俗文化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次,文章分别描述了移民原居地与迁入地在语言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人生礼俗以及社交、节日习俗的不同,并运用民俗事象对移民的习俗文化变迁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移民与当地人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律.尤其是婚俗的变迁、丧葬礼俗的变迁以及节俗的变迁对移民与当地人之间文化的“涵化”现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通过对移民习俗文化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移民在与当地人在文化相融合过程中既有其固守的一面,也有着主动去模仿、适应甚至去影响、改变当地的习俗文化的一面.同时,不同年龄、经历以及文化程度的移民在对新地区的习俗文化适应上都有着不同的差异.同时政府在移民的安置工作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补偿,更要充分认识到移民的习俗文化的重要性,要尊重移民原有的习俗文化特征,认识移民习俗文化适应的特点和规律,并采取措施和方法真正做到使移民“迁得出、稳得住”.

第四篇社交礼仪论文范例:“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

造纸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传统造纸工艺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纸术东传至日本,其工艺在效仿中国大陆的基础上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世人称之为“和纸”.研究“和纸”的制作工艺及其象征文化阐释,可以了解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借鉴到我国手工纸传统技艺的保护工作中,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供一种有益的方法与模式,同时推进中日文化的交流,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工作.

象征人类学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作为意义系统表达、传承的象征符号系统,是符号载体(能指)、符号规则和符号意义(所指)的统一.“和纸”文化也不例外,“和纸”作为表层结构的符号载体,既包括作为物质器物的“和纸”造型,也包括与其有关的宗教仪式行为,还包括“和纸”造型艺术中所显示的纹样内容及其他各种信息.“和纸”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民俗、艺术、建筑、工艺等各个领域,兼具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多个层面,它是反映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和纸”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探寻“和纸”表层结构所隐藏的深层文化内涵,更可以探索日本文化的发展脉络.

在中国,对传统手工纸的研究资料很多,但对于日本“和纸”的系统研究却非常少见,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专家潘吉星院士在《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一书中曾论述过日本“和纸”与中国纸的渊源关系,寿岳文章的《日本の紙》以及久米康生的《和紙の源流》,对日本著名的手工纸及其造纸术的发展也作过详细地介绍.但是,真正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角度去研究日本“和纸”的,在国内学术界来说应该还是个空白.本人在读博期间全面开展论文文献调查的同时,申请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研究项目,在日本进修一年,利用在日本的便利条件,通过日本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网络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照片,还在日本海及关西地区包括岛根县的石州半纸产地三隅、以及以出云民艺纸、雁皮纸著称的安倍荣四郎纪念馆、金城民俗博物馆以及福井县今立郡今立町纸祖神神社、和纸之乡会馆进行了实地考查,对日本“和纸”技艺的重要传承人进行了口头采访,回国后又南下去宣纸故里安徽泾县、竹纸故里浙江富阳进行了实地调察并购得大量的纸样品,这些都为撰写论文和日后开展深入的比较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论文依据大量日本文献,辅以本人实地调查、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论述“和纸”的制作工艺,并进行象征文化阐释,主要分为以下四章:

第一章叙述纸的传播及“和纸”的产生与发展,探讨日本纸产生以前的文化传播媒介,并通过分类研究概括出“和纸”的种类、特点以及其使用的原料和原产地,“和纸”作为日本重要的无形文化财,本文还专门论述了日本著名的“和纸”传承人及其所持有的技术,并特别指出“传统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遗产往往以技艺为表现手法,依靠特定民族、特定人的展示而存在.“手工艺作业中”体现的“心”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第二章主要探讨“和纸”的制作工艺.分白纸与加工纸两大类加以论述,对日本白纸制作工艺的叙述采用古今对比方法,加工纸工艺则采用历时方法,从奈良时代的写经料纸,到近代的金唐革纸和现代的美术工艺纸,笔者力图摸清日本“和纸”加工工艺的发展脉络.

第三章介绍“和纸”在书法、艺术领域、古典文学、建筑装饰、工艺素材、世俗生活中的用途及功能,解读“和纸”在文化传播中承载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运用历史文献、象征人类学、阐释人类学的理论,以“和纸”的物质器物造型以及宗教仪式行为为研究对象,阐释传统“和纸”表层结构所隐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通过研究,笔者提出日本“和纸”是具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的符号:

一是神人沟通的宗教符号,二是民俗节庆的象征符号,三是吉祥祈福的象征符号,四是文人墨客的情感符号,五是社交礼仪的象征符号,六是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符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它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特别需要我们去保护,珍惜,传承和发展.笔者在结语中利用中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传统手工纸的文化传承作了一个粗略的探索,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日本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五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格式:古希腊城邦会饮研究

会饮是古希腊一种悠久的文化古风,也是流行于社会上层的一种生活风尚,它曾经是专属于贵族的特权,也是男性的世界,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同时它又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习俗等有密切的联系,它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希腊城邦贵族与平民、大众与精英、男性与女性、成年与少年等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古希腊会饮的考察,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古希腊城邦社会.

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创新之处,以及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对相关的原始资料和国内外研究状况做了综合评述.

社交礼仪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交礼仪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社交礼仪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社交礼仪论文范文选题

正文部分包括五章:

第一章:会饮的起源.盛行于城邦时代的会饮起源于荷马时代贵族首领的酒宴.荷马时代,贵族首领们依据经济、军事的优势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参加和举办酒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是其彰显实力、建立联盟的途径,也是贵族首领们讨论军事、政治事务的重要场所.酒宴还反映了那个时代贵族阶层的道德价值观念,如“虔诚、平等、分享、互助、荣誉”.这些价值观念通过频繁举行的酒宴活动,成为荷马社会道德品质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一种卓越的生活方式.这些观念对于希腊人而言十分重要,甚至成为其教育体系的基础.

第二章:会饮的形成和演变.古风时期,希腊城邦社会发生了剧变,平民力量的壮大、重装步兵的发展使贵族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会饮也由荷马时代贵族首领的公共活动演变为贵族阶层内部的、具有一定私人性质的社交活动,也成为贵族与平民斗争的场所之一.这一时期,随着希腊人对外交流的恢复,一些东方习俗进入希腊,饮酒习俗也发生了改变,如:晚餐与会饮的分离;躺在卧榻上饮酒;会饮场所由大厅改在“男人房间”;使用一些奢侈品如香水、花环营造会饮气氛.这些习俗的改变标志着会饮的形成.随着城邦制的发展和成熟,尤其是在雅典,会饮出现了新的发展和特点.会饮活动频繁、娱乐活动增多、出现会饮主持人是古典时期会饮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传统贵族色彩淡化、*氛围浓厚、具有哲学内涵、负面影响增强是古典时期会饮的特点.马其顿在希腊世界建立霸权后,会饮的礼仪规则与马其顿人、波斯人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习俗;会饮所倡导的平等、节制、友爱的传统逐渐被宫廷宴会的奢华、放纵、等级分明所取代,君主、各级官吏、大奴隶主们挥霍享受、讲究排场的宫廷宴会逐渐成为社会上层所热衷的活动.而会饮虽仍然存在于希腊世界,但已经过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第三章:会饮的程序与特征.希腊城邦会饮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会饮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如净化场所和酒具、分发花环等.会饮开始后的第一项内容是奠酒,向神奠酒,祈求神的赐福并保佑会饮的顺利进行.在奠酒的同时,会饮者在音乐的伴奏下,歌唱赞美神的颂歌.奠酒之后是调酒,调酒的比例由会饮主持人决定.会饮主持人是会饮的管理者,他决定饮酒的方式、调酒的比例、谈话的顺序,目的是为了使会饮有序地进行,既使客人尽兴,又避免混乱和争执.节制饮酒、举止得体是好会饮的标准.会饮中,客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会以各种活动消遣娱乐,如诗歌吟唱、音乐舞蹈、竞技游戏、猜谜、讲笑话等,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充满睿智的哲学会谈.

会饮是古希腊城邦一项独特的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会饮活动是一种介于城邦公共活动和家庭私人生活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的活动,具有半公开半私人的性质.在固定的团体中,会饮中的一切活动对所有参与者开放,属于一种公共活动;对团体之外的人而言,会饮则是一种私人性质的活动,它将团体之外的所有人排除在外.其次,会饮是城邦社会上层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贵族、精英才有能力举办和参加,这种能力包括雄厚的财力、充裕的空闲时间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在政治失势、与平民的政治地位日渐缩小的社会形势下,这种生活方式是传统贵族标明身份、显示优越性的一个主要手段,即使是没落贵族也要以参加会饮来显示其贵族身份.再次,会饮中的诗歌轮唱、哲学会谈、游戏比赛等活动无不体现了社会精英们的竞技精神和能力.最后,会饮是古希腊城邦成年男性的世界,拥有高贵身份的女性被排除在会饮之外,反映了古希腊城邦公民中男女*的分离和隔阂.但是会饮中常常出现女艺人和*,她们为客人们提供各种服务,也使会饮成为贵族们纵情声色的场所.

第四章:会饮与城邦社会.会饮对希腊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道德习俗都有一定影响.作为一种隐秘的政治活动,会饮反映了城邦中贵族与平民的对立与斗争,会饮团体的封闭性则体现了朋党之争的激烈.城邦妇女、平民、奴隶被排除在会饮之外,折射出社会严重的阶级分化.作为一种消费活动,希腊葡萄种植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是会饮发展的基础,但是会饮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葡萄酒和制陶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双方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会饮为多种文化形式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促进了这些文化形式的进步.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会饮是希腊城邦上层社会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保持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是青年男子步入社会、融入成年男性社交圈的第一步,是其学习社交礼仪、政治经验、培养道德情操的场所.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会饮所遵循的原则反映了城邦所倡导的社会道德,节制、中庸、注重道德修养、崇尚友谊是希腊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希腊人的生活态度.

第五章,希腊会饮对罗马的影响.希腊会饮作为希腊文化的一个内容,其影响并不仅仅存在于希腊城邦.在与其他地区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希腊会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被一些民族接受并引入,成为其饮食、娱乐文化的一部分.受希腊会饮影响最著的当属罗马人.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规则上,罗马人的欢宴都与希腊会饮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有不同,希腊会饮与晚餐分离,而罗马欢宴则与晚餐合二为一;希腊会饮遵循平等的原则,罗马欢宴则处处显示等级尊卑;希腊会饮是建立友谊的重要途径,罗马欢宴的友谊有时表现为“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希腊会饮是男性的世界,罗马欢宴则允许女性加入;希腊会饮中体现了希腊社会某些道德准则如节制适度、注重道德修养等,虽然也有罗马人积极倡导节俭、批评奢侈浪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欢宴却成了罗马上层攀比、夸富的工具.正是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使希腊会饮和罗马欢宴成为两种既有密切关系而又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活动.

结语部分通过希腊会饮和城邦公共宴会的比较,认为希腊会饮和城邦公共宴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由于参加主体的不同使二者在城邦中的作用也截然不同.会饮引起的精英阶层与公民大众之间的隔离在城邦公共宴会中得到弥补.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交礼仪论文范文资料.

社交礼仪引用文献:

[1] 社交礼仪方向论文题目 社交礼仪论文题目如何取
[2] 社交礼仪类论文参考文献 社交礼仪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社交礼仪论文提纲格式 社交礼仪论文提纲怎样写
《社交礼仪论文范文参考 社交礼仪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社交礼仪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