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参考: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
  2. 第二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样文:中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问题研究
  3. 第三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模板: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
  4. 第四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例: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
  5. 第五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格式:本科生学力发展与课程对策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关参考文献,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参考: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

我国工程教育按照科学教育的模式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学科导向建制以后,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里最突出的痼疾,并在对“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追捧中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历史的进程总是如此相似,早于我国工程教育萌芽之前二个世纪的西方国家,工程教育也曾在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走过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那么,究竟这种科学化的发展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在大学这个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制度性场所中,没有任何的教育实践可以先天地避免权力的染指,个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接受一种方式的规训.“学科规训”这一概念既指向了知识本身,更多意义上在于它的社会建制.学科规训在本研究中具备双重身份:它首先是一种研究视角,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学科生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科功能理论,它所关注的正在于解释学科知识生产为何会呈现当前的状况,因此,学科规训理论在塑造“学科人”上具有较好的话语建构力量;其次它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科学进入大学以后,科学教育的规训方式是如何建立起来并影响整个人才培养方式的.

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大学,促进了现代意义上学科体系的形成,并改变了知识的特征——分门别类、标准化与规范化及严谨的理论逻辑体系——成为规训权力合法性来源.正是在科学建制化过程中,知识与权力的共谋以及知识所获得的霸权地位才得以彰显,通过学科规训建立起来的知识生产和个体塑型的秩序实质上就是科学规训.科学规训的主要特征在于“书写中心主义”和“可算度性”.其中,“书写中心主义”的本质就是理论中心主义;“可算度性”则指向了评价标准的简单量化.科学规训的结果是,原有的以人文学科为主导的大学教育体系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科分类为基本范式的学科规训制度.这种新的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很快也成为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教育制度.自然科学在大获全胜的独尊地位中,反过来规训了产生于它之前的人文学科及后来进入大学的应用性学科.18世纪后半期至今以来的教育体系就是在这种科学规训的方式下被建构起来的.

当科学规训的藩篱套住大学场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后,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进入大学的工程知识,也必须借助科学规训才能使经验性、实用性的高等工程研究和教育在大学中获得合法地位.工程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领域源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但因各国办学传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例如德国和法国的传统大学坚守它的“纯正血统”,长期将实用知识排斥在外,因而产生了一批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机构;而美国的办学模式则比较多样化,较早地在传统综合性大学里建立起了专门的工学院.

学科规训让实用工程知识在大学中获得学科建制,从而使工程教育科学化.由此,工程教育的特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特别重视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理性逻辑思辨以及公理化、数学化等学术话语方式的训练;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特别重视对确定性理论知识的考核.它的优点在于能够促使个体建构起完整而融贯的理论知识体系,接受严格的方法学训练,熟知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研究方法,从而有助于个体理论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最终提高个体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依赖经验和实践总结的“手册式”工程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

但是在这种成功背后,也遮蔽了它内在隐藏的矛盾.以理论和学科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模式,日益被导向单维的追求效率的工具,它一味地以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对教育模式作出简单量化及去情境化的非法还原,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被分科教育模式分解得支离破碎,其最后的结果是造就了缺乏创造力、实践力和综合能力的“单向度”人.这种不断自我增强的规训机制的弊端,在20世纪50年代工程学科的高度分化与融合以及大量交叉学科与横断学科的出现中被暴露无遗.

工程教育开始反求诸己,“回归工程实践本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工程的本质特征内在地决定了工程教育的特征.就工程本身而言,它是一个领域,而非学科.但任何知识形式要想在大学中获得传播和生产的合法性资格,就必须以学科的形式出现.故此,工程教育改革的*点在于对科学规训藩篱的突围,寻求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科为依托、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从以理论为中心到以实践为中心的转变.

第二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样文:中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问题研究

我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已成为大学综合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原先特色鲜明的单科性院校从学科专业的设置看,似乎已是千校一面.不仅如此,连续几年低于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大多为不同类院校都设有的高趋同专业.因此,单科性院校的专业趋同现象遭到了种种非议,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发展也由此受到种种争议和怀疑.对此,我们不由深思:专业的趋同是否完全不合理它是否一定归根于大学的综合化发展如果是,为何同样经过综合化发展的众多一流大学依然特色鲜明、成绩显赫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专业的趋同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寻求解答,更需要我们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实践进行深刻反思.

有鉴于此,本论文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单科性院校在我国的兴办为逻辑起点,以单科性院校向综合化发展道路的迈进为时间起点,以单科性院校不同阶段的专业设置状况为论证线索,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的专业趋同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对我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背景——大学综合化进行理论论证.通过揭示综合性大学优越于单科性院校的内在原因以及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必然性,理性认识大学的综合化不仅具必然性,更具自然性,其学科门类不仅趋于齐全,更趋于综合,其发展不仅追求综合化,更突出特色化.为我国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实践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也为专业趋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在实证基础上,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综合化发展历程和学科专业设置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指出专业趋同现象为我国单科性院校综合化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以客观描绘专业趋同现象的产生过程、如实呈现各类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不同演变过程以及准确揭示引起专业趋同的原因为目的,论文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单科性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状况从1980年至今做了全景式地梳理和分析.

第三,在以上实证分析基础上,揭示出导致我国各类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共同原因和个别原因.并指出,专业趋同并非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专业趋同的产生也并非完全不合理,而高校对趋同专业的设置也并非完全出于非理性.基于此,论文对专业趋同的两大影响者——政府与高校,一一提了相关建议.

第三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模板: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

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都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化,恰恰表明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受到了阻碍.追问阻力来自何方,将我们引向了对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探究.因为只有弄明白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并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才可能找到有效的调整策略,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与实现.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高校专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变化的现状描述,借助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指出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的变化,无论专业设置,还是专业内部课程的安排,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与脱节,由此加剧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更多的不是高校专业设置上不适应市场需求,而是由于专业内部知识结构与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脱节造成的.本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本部分进一步分析影响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规模扩张的经费来源结构制约了高校对成本较高且社会普遍需要的理工类专业的增设,在有限的收入以及对专业办学成本考虑不多的拨款制度面前,高校更多地选择增设一些低成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来实现扩招,原有专业管理制度中,理论型专业和单一学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目录,加上其规范性特点,不但不利于新专业品种的产生,而且强化了学科壁垒,加上与专业制度配套的高校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分割了有限的课程资源,使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实现跨学科组合,影响人才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在对两所本科院校部分学生选报志愿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第五章第一节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考生的选择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本部分的最后,还指出了独立学院这一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部分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综合前两部分的研究所得,第六章从专业结构变化的事实和影响因素入手,指出当前情况下,顺应规模扩张和经济体制转型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功能扩大的关键,在于将市场力量更多地引入高等教育内部,在拓宽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利用办学体制的改革,同时变革专业管理制度,借助办学体制变革和专业分化来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化,以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联系.

第四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例: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

工程学科分类是工程教育和科技教育管理的重大议题(theme),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又使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problem).本文首先展现其相关背景,包括现有学科分类和实践的复杂景象、相应研究工作的欠缺和滞后,以及新世纪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的巨大变革对新的工程学科框架的迫切需要.

本文分六章探讨工程学科框架的形态和性态.

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与解题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辨析“工程”、“学科”、“专业”三个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论、本体论和框架理论的理论元素,以便后续章节具体应用.第3章是框架形态研究,用第一手材料展现和分析中、美、俄、英、法、德、日、澳8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学科框架,是为第5章的实证研究提供可靠数据的基础.第4章是框架性态定性分析与综合,借助系统过程方式,以大量经考证的历史性资料,从工程活动、工程学科、工程知识体形成模式、工程职业、工程职能、工程过程、工程应用拓展与价值等多个侧面,挖掘出工程学科知识本体的基本元素,构筑了相应的本体模型,对其内涵和可能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第5章是框架性态实证研究,借助SPSS软件对被统计工程学科进行了多维标度分析(MDS)、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给出表征框架性态的多个图谱,对可视化结果,以及所有框架全样本的主因子提取与可视化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应用.第6章“结论”,总结全文主要工作,阐明创新点和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本文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

一、工程学科具有框架形态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框架形态,分类层次、学科总数和学科名称不完全相同,当然各自的功用也不尽相同:三个英语国家的工程学科分类标准具有较宽的适用性,既用作统计,也供教育、研究、招生、就业等相关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分类标准则表现出应用的“专属性”,一些国家甚至在同类型应用中又有多个专门的标准.学科框架运作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不加剪裁地照搬照抄以谋求统一框架显然并不可取.

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不同学科框架具有相似的内在性态,即具有内在的知识本体元素同一性.框架性态蕴含在本体的基本概念集合中,包括与基础工程学科的同源派生关系、与数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亲缘互补关系、在功能对象领域的基本分布状态、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运作阶段、对工程科技的物质,以及能量和信息的负载状态.加上学科的结构指数,工程学科知识本体完整地表达了框架的性态和形态.

三、工程学科框架的图谱给人新的认知.对12个框架1327个学科样本的多元分析与可视化,确认了工程学科体系中的设计、制造与矿业工程、物理学与电气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的显著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和力学是工程知识本体中最具普遍性的要素,对其他工程学科起着一种基础作用,工业工程在传统框架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生产、经营和工程服务类的学科应成为新建框架的重要考虑.框架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在生产、经营、生命和生态等功能领域的不同侧重,以及对科学依赖或技术依赖的倾向性.

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清楚展现.由于直接采用原始资料,译词反复求证、认真校订,尽可能避免了国外信息的以讹传讹和先入为主.对全球代表性国家的典型学科分类的相对客观清晰的描述,展现了生动而丰富多彩的工程学科面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讯基础.

五、学科、专业和工程概念得到进一步甄别.本文初步辨析和厘定了它们的内涵、区别与联系.除了给出“工程”的知识、活动和专业的三重定义外,本文还阐释了“学科”不是科学的专属品,科学以外的学问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科,“专业”(profession)以及专业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专业教育、专业资格论证等等术语中的“专业”,都是专门职业的意思,中国大学里的“专业”(相当于program)则是专门学业的意思.三个术语的内涵虽有重大区别,但可借助它们的知识定义和专业(组织)定义紧密联系.

21世纪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工程学科框架,以解放和促进工程科技生产力.加强工程学科知识系统的核心成分,调整学科结构,开辟新的领域,发展工程服务等等,均是构建新框架的重要途径.作为重要的理论主张,本文提出用“工程链”统合工程的过程链与价值链,对它的创新实践将创造一个“大E”的工程.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83157.html

第五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格式:本科生学力发展与课程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大学学历.可是,拥有大学学历不等于获得了大学学力.学力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普遍关注,学力问题甚至被视为解决和克服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关注本科生学力”与“重视本科生学习质量”是2011年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学习科学大会的主题之一,大会还明确提出“重视本科生学力培养正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学力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的观点,将学力培养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也由此可知学力、学习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联系.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其中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而本科生学力发展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此,本科生学力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之核心.在高等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同时,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化再一次验证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斯蒂芬海尼曼(Stephen.Heyneman)博士在1992年对教育质量危机的断言,“教育质量的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中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一员,也未能从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之中幸免,高等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我国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等都对中国本科生教育提出“缺乏思维训练,培养出的学生不会思考”的批评.以认知与思维力为核心的本科生学力发展水平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就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调查结果来说,清华大学与美国位列前10%的大学相比,仅在校园环境支持程度上与对方无差异,在学习的严格要求程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四个指标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对方,而这四个指标都与学力的一级指标直接有关.此外,武汉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得分也低于美国大学常模,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学力的二级指标.教育部、学术界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出台多部文件、实施多项工程,并为此设置多种指标体系来考核高等教育质量,但得出的结论依然是“质量普遍不高”.本文根据学力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具体转化为本科生学力的发展研究.围绕主要解决的问题“学力定义近乎百种,究竟什么是学力的本质”、“年级特征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特征,那么本科生学力水平随年级增长发生怎样的变化”、“影响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因素诸多,核心影响因素是什么是如何影响的”,本项研究在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研究思路下,首先采用文献检索法(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研究方法)对已有学力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学力发展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教育、通识教育、终身教育为学力发展提供教育基础,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学力发展提供心理基础,认知神经科学中神经元再生、神经系统重塑机制为学力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其次对学力定义、学力结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学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分歧,甚至误解,不同学力定义混淆了学力的本质,采用词汇分析法对已有学力概念进行关 键 词 分析,修订学力概念,得出学力要素及结构,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本科生学力水平和学力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此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我国30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发现我国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评价方面提出培养本科生学力的课程对策.根据对学力本质的理解,发现它与以NSSE为调查工具的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项研究以NSSE(2013)问卷作为编制问卷的基础,将本科生学力分为认知与思维力、行为力、动力、效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2个题项,将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课程、教师、院校(支持)、学生个体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和题项都来自NSSE(2013)问卷,这就保证了问卷的效度,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65.采用事实性作答的方式组成问卷,以网络调查的方式在川渝高校的本科生中发放,最后收集有效问卷713份,采用教育统计软件IBM 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对学力及要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检验发现,本科生学力水平显著低于理想水平(p<,.001),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其中行为力的差距最大.2.学力四要素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四要素对学力模型的贡献率依次是认知与思维力>,动力>,行为力,效力是通过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学力模型.3.不同年级的学力及要素的得分均值显示,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学力发展趋势呈“V”型,在大二出现最低拐点,归纳为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大二谷底”现象.出现“大二谷底”现象既有学生自我管理不严,缺乏长远规划的自身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对大二学生关注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不严格等方面的原因.4.学力差异比较显示:男、女生的学力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5),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学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5),大二年级显著低于大四,理工农类本科生的学力显著高于文史哲类、艺术类(p<,.01,p<,.01),但文史哲类与艺术类的学力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985”高校、“211”高校(p<,.001,p<,.001)本科生的学力显著高于普通高校,但“985”高校与“211”高校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5.学力发展影响因素调查发现,教师、学生个体、课程、院校(支持)是影响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因素,它们对学力发展影响的大小依次是课程>,教师>,学生个体>,院校支持,即在参加本次调查的本科生看来,大学课程是影响学力发展的主要因素.6.课程与不同变量的卡方检验发现,课程与性别、年级、高校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1,p<,.05,p<,.05),这说明课程因素对不同性别、年级、高校类型学生学力的影响水平不同.与女生相比,男生受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大三、大四学生受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大,与“985”高校、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211”高校的学生受课程因素影响较大.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来自“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音乐专业的30个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中的大学课程存在缺少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同一所大学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致使课程分类不一,重视通识课程,但将通识课程与思政类、外语类、军体类、计算机类组成的公共必修课程等同,致使通识课程对本科生价值判断、思维训练等通识教育的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必修课程脱离培养目标等问题.根据已有教育理论对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中彰显的培养目标与学力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提出基于学力发展目标的课程对策.本项研究在理论上修正了学力定义,明确了学力的要素与结构,得出了学力的线性回归模型,发现了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年级“V”型趋势和“大二谷底”现象,证实了大学课程对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培养本科生学力发展的课程策略.关注和研究本科生学力发展在实践中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生学习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此外,本项研究如果能够获取同一研究对象在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力水平,就能够进一步证明本科生的学力发展趋势,大学课程对本科生学力发展产生哪些具体影响,这些正是今后大学课程影响学力发展模型研究的内容.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研究生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题目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资料.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引用文献:

[1]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范文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容易写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类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考文献有哪些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