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研究
  2. 第二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样文: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3. 第三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模板:电针与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4. 第四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例: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及相关临床研究
  5. 第五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格式:陈宝田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腰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100篇免费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写作参考,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参考: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研究

慢性腰背痛患者因康复期较长,除了长期疼痛,患者出现各种心身问题,如功能障碍、焦虑、恐惧、过度依赖医疗,此外,对慢性疼痛本身及康复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生活能力、活动力低下,延误工作.已被世界疼痛研究协会(IASP)认为是一种疾病,而非急性疼痛的延续.目前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康复多局限于医院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只能缓解暂时疼痛,对于改善患者长期的疼痛程度和改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并无明显作用.多数患者经过急性治疗后,因缺乏持续管理来巩固临床治疗效果,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使疼痛及其引起的行为和精神不适变得更加复杂.加拿大《腰背痛自我管理指南》提出病人需承担自我护理(管理)的责任,减少对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依赖.研究表明自我管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降低医疗费用.许多研究提出疼痛管理方式的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目前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管理方式研究集中在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学干预及各种锻炼方式,但存在几点不足:①自我管理意识缺乏;②管理方式多为单一方式应用,效果改善不全面;③系统的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不适合患者自*作;④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需连续护理干预,提高其长期依从性,目前此方面研究多限于随访观察.本课题在目前研究基础上,选择疼痛管理技能和瑜伽锻炼为自我管理方式,后者根据研究目的和人群特点从动作、顺序、时间及安全管理等方面重新设计.构建护理干预策略,包括自我管理认知教育、疼痛管理技能培训、瑜伽锻炼及自我管理依从性干预.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对临床常见的2种腰背痛疾病测试该方案的应用效果,包括阶段性结果和最终结果,对研究方案和工具进行评估改进.

第一部分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方案构建

一、方法

1.复习与慢性腰背痛患者管理相关的文献,系统评价,初步找出有效的、可操作的自我管理方式.

2.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和技能的护理干预内容.

3.分析锻炼方式在慢性腰背痛患者中的应用,选择适合患者自*作的、安全有效的瑜伽为锻炼干预方式,构建实施方案内容.

二、结果

1.确定科学、有效的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方式包括认知-行为干预和瑜伽锻炼.

2.构建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方案,包括认知教育、技能指导及行为依从性干预,后者通过家属参与、团体交流、目标检测、重点对象筛选和指导及自我管理记录等方式实施.

3.构建两种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瑜伽锻炼方案:选择瑜伽体式、改良内容、设计练习顺序、练习时间和安全管理内容,符合锻炼的动作经济原则、循序渐进原理,持续提高患者的身体适应和功能水平.

4.建立12周5次系列的连续护理干预活动,包括3次知识、技能和锻炼的培训干预,及2次行为依从性干预.

三、结论

本研究在文献复习基础上,选择适合患者自我管理的方式,并应用相关理论构建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干预方式和内容,形成认知-行为和锻炼结合的一套实施方案.并将两者科学结合,建立12周5次系列的连续护理干预活动,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和行为的依从性干预.

第二部分慢性腰背痛患者护理干预方案的试验研究及效果评价

一、方法

1.采用试验对照研究验证本研究方案.以常见的2种疾病腰椎间盘突出和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为干预对象,按两疾病的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试验、对照分别为84和63例,腰肌劳损患者分别为36和33例.两类对象的试验组接受本研究系列干预活动;腰椎间盘突出对照组接受3周临床物理、药物治疗和出院自行管理,腰肌劳损对照组实施自行管理.效果评价包括①疼痛和功能障碍评分;②疼痛应对策略评分和疼痛阶段转换;③健康状况;④3个月内(再次)门诊率.突出组于0、3、6、12周采集数据;腰肌劳损组于0、6、12周采集数据.采用SAS8.2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两组病人在不同时间的指标变化,研究结果和一般资料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

2.半结构访谈.本研究过程进行了2次访谈,第1次是3周末调查患者自我管理过程的障碍,第2次是12周干预结束对参与此研究的不同人群调查体会和认识.

二、结果

1.疼痛程度:①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在干预12周后最重、大多数及当前疼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显著(P等于0.038、0.033、0.032),其中,最重疼痛值在第3周开始降低(P等于0.048).②腰肌劳损试验组在干预12周后最轻、最重、大多数及当前疼痛评分均有显著降低,其中,最重和大多数时间疼痛在第6周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等于0.032、0.038).

2.功能障碍: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在第3、6、12周的功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等于0.041、0.036、0.030),腰肌劳损试验组在第12周功能障碍评分降低显著(P等于0.037).

3.疼痛应对: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疼痛应对评分在第6、12周有显著提高(P等于0.042、0.031),腰肌劳损试验组在第6、12周显著提高(P等于0.003、0.002),且两研究对象的疼痛应对评分从0-12周持续升高.

4.疼痛阶段:①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在3、6、12周思考前期及行动期的分布变化较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6周变化最显著(P等于0.003、0.005),12周较6周比不显著.维持期的分布在第12周出现统计学差异(P等于0.042).②腰肌劳损试验组第6周思考前期和行动期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6周思考前期与行动期变化最显著(P等于0.012、0.002),12周与6周比无明显变化.

5.健康状况:两研究对象健康状况总分均是在第12周出现统计学变化(P等于0.015、0.017),因为突出组健康状况较腰肌劳损组差,除了已对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干预结果分析外,进一步比较干预对突出者精神-社会情况的影响,发现12周后该组患者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等于0.014、0.011、0.012、0.023),此4项分值从0-12周持续升高.

6.自我管理情况分析

1)试验组自我管理结果:采用频数和百分比分析表示研究对象实施疼痛管理的情况,按方案要求,每2天进行体位练习1次,椎间盘突出组占47.62%,腰肌劳损组占54.54%,两组分别有7.14%和8.33%平均练习次数为0.疼痛管理技能应用:22.22%腰肌劳损组平均应用2次/1天,38.89%人3次/天;38.10%椎间盘突出组患者平均2次/天,13.10%人3次/天.34.52%椎间盘突出对象每周2次得到家人支持,16.66%得不到支持;腰肌劳损组13.88%每周平均得到2次支持,52%以上的得不到家人支持.

2)自我管理行为和结果的相关性:选取样本量较大的突出组,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比较疼痛应对和功能障碍、疼痛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疼痛应对和两者均呈负相关,即疼痛应对分值越高,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越低.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体位练习、疼痛管理技能应用情况与健康状况的关系,发现呈正相关,尤其是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精力及社会功能相关性较大,说明本方案科学、有效,能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3)不同研究对象对自我管理结果的影响

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一般资料与患者的功能障碍评分、疼痛应对评分及大多数时间疼痛分值的关系,观察患者自我管理结果在不同对象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2周后,女性的功能障碍和大多数时间疼痛减轻程度、疼痛应对分值较男性差异大.不同年龄患者的功能障碍改善都有差异,31-50岁患者的疼痛应对能力比其他年龄段患者更强,31-40岁患者大多数时间的疼痛程度降低较其他年龄人群有差异.无家族史较有家族史的患者功能障碍降低显著,有家族史患者的疼痛应对提高较无家族史者显著.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功能障碍干预前后都有显著降低,文化程度越高,疼痛应对能力越高.不同婚姻状况患者功能障碍降低都有差异,已婚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大多数时间疼痛程度改善、疼痛应对能力提高较其他组差异更显著(P<,0.01).不同病程患者功能障碍改善都有统计学差异,病程大于5年的患者疼痛应对和疼痛减轻程度更显著.

7.研究对象3个月内门诊率比较:调查研究对象在接受干预期间因本病门诊(或再次)率发现,无论何种患者,两试验组共5.83%再次就诊,较对照组低,其中,突出组略高于腰肌劳损组.

8.患者的自我管理障碍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时间不足;(2)质疑自我管理措施的作用;(3)管理技能不容易掌握;(4)身体不适不愿坚持;(5)错误的认知.

9.研究参与者对实施自我管理的认识

(1)患者:疼痛减少、精神状态转好;希望得到经常性的指导和鼓励.

(2)照顾者:对患者康复态度和行为作用很大,知识能力不足,缺乏足够耐心,但首先需转变意识.

(3)医护人员:需建立慢性病的医院-社区-家庭管理体制;改善医患信任度和医护人员综合能力.

三、结论

1.本研究干预能够减轻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瑜伽锻炼方案对腰肌劳损患者的改善更有效.

2.本研究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两类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和疼痛应对能力.两组使用较多的疼痛应对技能是瑜伽后伸展练习和转移注意力.

3.本研究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者的精神-社会状况.

4.实施随访干预能促进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持续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5.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措施包括:发挥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改善其以来医院的康复观念,给予知识信息支持;促进家庭支持、减少其它家庭成员的疼痛史对患者的影响,纠正其不良观念和行为;加强家庭、同伴交流,增强理解和信心支持,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提高男性患者对自我管理的重视.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患者的良好沟通途径.

6.护理干预结局指标对相关评价工具的敏感性分析:健康状况评分中维度之一“躯体疼痛”不是适合对疼痛测量;“RRMDQ下腰疼痛量表”和“*-36健康调查量表”中的维度-生理机能(PF)和生理职能(RP)都可以评判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但*-36对精神、情绪方面评价更全面.

综上所述,本研究制订的认知-行为和瑜伽锻炼结合的护理干预活动,提高了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减轻了其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促进了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减少了(再次)门诊率.并分析出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和行为结果的因素,对研究工具的人群和指标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基本达到研究目的,但需长期应用,观察方案对腰背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行为依从性.该研究对我国慢性腰背疼痛患者的护理干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研究结果为提升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和实践依据.

第二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样文: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筛选电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优效方案.

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在同一人群地区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民医院、简阳市人民医院4家医院同时进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198例,由成都明科宏能临床医学研究有限公司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A组)、电针联合牵引组(B组)、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C组),每组66例.A组采用电针主穴(在阿是穴、腰夹脊穴、大肠俞、环跳中接一组电针)与配穴(在经络辨证或八纲脏腑辨证配穴中接一组电针)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动牵引治疗,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口服扶他林与维生素B1)治疗.每组患者电针治疗或牵引治疗第1、2周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第3、4周间隔1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休息2天;第5、6周间隔2天治疗1次,共治疗2次;每次治疗30mins,若电针联合牵引治疗每次治疗共60minso扶他林、维生素B1第1、2周每周1天口服2次,连续口服5天,停药2天;第3、4周每周1天口服2次,间隔1天口服1天,共口服3天,停药2天;第5、6周每周1天口服2次,间隔2天口服1天,共口服2天;扶他林每次口服50mg,维生素B1每次口服10mg.在6周治疗期,如达到几乎完全康复或者完全康复即可根据患者意愿终止治疗.以基线和治疗6周后作为评价时间点,采用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36)、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腿痛程度、腰痛程度、腰腿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https://www.mbalunwen.net/ufo/92351.html

结果:

1、基线分析:(1)三组患者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各项指标(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是否吸烟、工作类型、工作时间)在入组时基线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2)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各项指标(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突出方向、经络辨证、八纲脏腑辨证)在入组时基线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3)三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各项指标(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36)在入组时基线均一致(P>,0.05),可比性良好.

2、疗效评价:(1)治疗6周后三组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6周后三组腰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联合牵引组优于其他两组.(3)治疗6周后三组改良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36,治疗6周后三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电针联合牵引组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三组组间比较在生理职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联合牵引组优于其他两组,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Likert,总体恢复自我评分,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安全性评估:电针组发生不良事件2例,均为取针后出血,无其他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电针联合牵引组、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组无不良事件发生.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电针治疗、电针联合牵引治疗、电针联合牵引与西药治疗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腿痛、腰腿功能、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且疗效相当.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选题

2、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腰痛、生活质量的生理职能方面,电针联合牵引治疗可能疗效更好.

第三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模板:电针与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电针和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研究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纳入标准的108例病人按照简单随机、单盲法分为电针组38例,温针组36例,普通针刺组34例.经过2周治疗,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JOA下腰痛量表、简式Mcqill疼痛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三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体征、JOA下腰痛量表、简式Mcqill疼痛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JOA下腰痛量表、简式Mcqill疼痛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日常活动能力;组间比较,电针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温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7.37%,温针组总有效率为88.89%,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58.82%.

结论:

电针、温针、普通针刺均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腿痛程度、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工作能力、腰部活动能力.其中电针治疗疗效最佳,温针次之.

第四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例: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及相关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

1.退变性下腰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

研究背景:退变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疼痛综合征,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治疗以开放手术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被应用于退变性下腰痛的治疗.微创与开放手术疗效的差异仍有争论.如何评价治疗疗效对于脊柱外科尤其是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临床疗效的评价,随访是至关重要的.传统随访模式工作量大且无法快速查询,容易造成失访.目的:建立一套退变性下腰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为后期评价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治疗疗效及建立适合国人的评价方案打下基础.方法和结果:参考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下腰痛评价方案,筛选疗效评定指标,建立随访表及随访流程.依托“军字一号”电子病例系统,将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卫生经济学指标及常用评价方案一并整合写入程序,设计建立退变性下腰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结论:所建立的退变性下腰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录入快捷、安全可靠、查询方便,可以全面展示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为后期评价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治疗疗效及建立适合国人的评价方案提供了数据平台.

2.退变性下腰痛疗效评分表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研究背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下腰痛外科治疗疗效评定方案对于微创手术的短期疗效敏感性不高,并且部分评价项目并不适合国人.目前我国仍缺乏一种适合国人的、简洁实用的下腰痛疗效评价方法.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国人的下腰痛程度评定方法,用于进行外科手术尤其是微创手术的疗效评定.方法:通过临床资料随访进行数据统计,筛选出适合国人的评价指标,建立下腰痛疗效评分(low back pain outcome score,LBPOS)量表,将其运用于微创及开放手术的疗效评定,并与JOA下腰痛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 low back pain score,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等经典评价方法对比,验证其效度及信度.同时将其与其他常用评定方法整合建立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的随访评价系统.结果:LBPOS量表适合国人,依从性好,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与JOA、ODI评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新建立的LBPOS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适合国人进行下腰痛微创手术后短期的疗效评定,中长期的评定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第二部分腰椎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评价的相关临床研究

1.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的评价

研究背景: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侧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目前最常采用的微创椎间盘手术,但是其临床效果的差别仍不明确.目前尚无严格的循证医学文献对两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PELD和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卫生经济学及临床效果差别,同时验证新建立的下腰痛疗效评分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建立的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序贯抽取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节段MED及PELD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比较其一般临床资料、卫生经济学指标,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术后2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术后2年各时间点进行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评定(使用VAS、JOA、ODI、LBPOS评分),末次随访时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效果.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别,验证LBPOS的依从性及及效度.结果:共有285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15例,平均年龄46.2岁,平均病程2.1年,183例行MED,102例行PELD.两组病例的术前一般情况、疼痛与功能评分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ELD较MED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MED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ELD(1.6%vs.2.0%),术后2年内复发率也低于PELD(4.4%vs.4.9%),PELD术后优良率略低于MED(78.1%vs.80.9%).术后3月内两组VAS、JOA、ODI、LBPOS评分均显著改善,MED术后1~2周腰部功能存在“反跳”现象,术后3月内各时间点PELD腰部功能评分多优于MED,但VAS评分两组无差别.术后6月至术后2年腰部疼痛程度及功能评分变化趋缓,两组各时间点VAS、ODI、LBPOS评分无差别.LBPOS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敏感度,与JOA、ODI评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PELD和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PELD术后3月内的腰部功能恢复优于MED.LBPOS量表可以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的疗效评定.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术式治疗的再手术分析

研究背景:近年来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但术后仍有2.8%到24%的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不同的初次手术后的再手术率也不同,但再手术的原因和特点仍不明确.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术式后再手术的原因和特点,为后期制定随访计划、完善疗效随访评价系统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我院2001至2012年10年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行手术治疗的全部5280例患者,共有207例(232个椎间盘)进行了初次手术及再次手术,其中男性135例,女性72例,平均年龄47.7岁.统计、对比患者两次手术的术前一般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日期、手术方式、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间隔、再手术原因.结果:共有232个椎间盘进行了两次手术处理.其中119个椎间盘初次手术为MED(MED组),68个椎间盘初次手术为PELD(PELD组),45个椎间盘初次手术为开放手术(开放组).再手术的部位与初次手术部位有较好的相关性(kappa系数等于0.533).再手术中有46.6%发生于术后半年内,35.3%发生于初次手术后1~5年之间.真性复发(同节段同侧再突出)是每种术式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据了PELD术后再手术总量的70.6%、MED术后再手术的47.1%及开放手术后再手术的37.8%.再手术与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长短按以下顺序排列:PELD<MED<开放手术(8.1月vs.19.7月vs.33.1月,卡方检验p值均<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高发时间段,开放手术为术后1~5年;MED为术后0~0.5年及术后1~5年;PELD为术后0~0.5年.真性复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微创内窥镜手术术后由真性复发导致的再手术要多于开放手术术后.

第三部分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方法与微创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

1.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纤维环热凝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评价

研究背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纤维环热凝成形术(posterolateral transforaminalselective 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thermal annuloplasty,PEDTA)近年来开始用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但临床疗效有争议.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治疗中,近期的少数研究发现单节段退变手术者疗效优于多节段退变者,但缺乏对照研究.目的:评价验证PEDTA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对比研究有无孤立退变椎间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椎间盘的“孤立退变”在微创手术病例选择及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01例经椎间盘造影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并行PEDTA治疗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7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42.8岁,平均病程3.5年.根据改良Pfirrmann标准进行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确定孤立退变椎间盘(比上下椎间盘退变分级均高出*以上的椎间盘).随访计算术前、术后的VAS、JOA、ODI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0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101例患者术后疗效:优11例(10.9%),良41例(40.6%),可29例(28.7%),差20例(19.8%).术后患者VAS、JOA及ODI评分比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共有49例患者存在孤立退变椎间盘(孤立退变组,n等于49),52例患者不存在孤立退变椎间盘(非孤立退变组,n等于52).两组术前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及术前VAS、JOA与ODI评分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VAS、JOA及ODI评分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孤立退变组术后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的改善优于非孤立退变组(p<0.05).孤立退变组疗效优良率为65.3%,,有效率87.8%;非孤立退变组优良率38.5%,有效率73.1%.结论:PEDTA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有效,有孤立退变椎间盘的患者疗效更好.

2.椎间盘内注射罗哌卡因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作用

研究背景:椎间盘造影被认为是诊断DLBP的“金标准”,但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椎间盘封闭开始用于诊断DLBP,我们初期的临床试验发现罗哌卡因椎间盘内注射对DLBP有治疗作用,目前尚未发现关于椎间盘封闭对于DLBP有长期疗效的报道.目的:观察用罗哌卡因进行椎间盘内注射封闭对于DLBP的诊断作用及治疗效果,探讨在DLBP的诊断阶段同时给予初期治疗的微创处理方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14例慢性下腰痛患者进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6.0岁,平均病程4.8年.使用罗哌卡因对退变椎间盘进行封闭,观察封闭效果并进行疗效随访.使用VAS、ODI、LBPOS评分评定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的疼痛及腰痛功能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4例患者均操作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均得到随访.其中12例经椎间盘封闭诊断为DLBP,根据改良Macnab标准,12例DLBP患者治疗优良率46.7%,有效率75.0%.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ODI、LBPOS评分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2例患者经椎间盘封闭诊断为非DLBP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ODI、LBPOS评分均无明显改善,疗效均评定为“差”.结论:罗哌卡因椎间盘内注射是一种诊断同时初步治疗DLBP的经济、有效的微创方法,其治疗效果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第五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格式:陈宝田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腰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陈宝田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整理、挖掘、总结.以陈宝田教授的头痛方为基础方,加葛根、菟丝子等形成的腰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观察“腰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通过跟师实践,对陈宝田教授临证的病案进行记录,对诊治资料完整的病案进行整理分析;对陈教授的临证治疗、用药特点及经验进行阶段性地总结;对已公开出版和发表反映陈教授学术思想的专著、论文进行学习整理分析;在陈教授治疗头痛的经验方头痛方的基础上,加葛根、菟丝子等形成腰痛方,用于治疗LDH进行临床观察.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服用腰痛方及西乐葆4周.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14天、28天的主观症状及客观体征作为观察(测)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同时监测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

结果

(一)陈宝田教授学术思想

1、“循证”论治新观点.陈教授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循证医学的世纪,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中医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走“循证”论治的道路,这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创新中医理论、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2、审证求因,辨病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陈教授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都有着与其他疾病相异的地方,有时,虽然有部分临床表现相同,但其实病理生理上却是有着不同的地方,因此,陈宝田教授强调辨病(其中包涵了西医诊断),只有疾病明确,其病因病理生理过程才有可能明晰,病之不存,证归何处,单纯强调辨证,有时会失去了对疾病的总体把握.只有辨病清楚了,在其基础上审证求因,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提高治愈率.

(二)陈宝田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陈教授从医近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很多疾病的治疗形成了自己的诊治风格,提倡经方的合方应用,并创新法,立新方,提倡补消合用,提出了将“安神法”列为治疗大法,并自创了很多疗效卓著的方剂如新正天丸等应用于临床.陈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治疗病种广泛,其学术思想渗透在每种疾病的治疗之中.

(三)腰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7天后两组内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两组均能升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症候总积分(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治疗组在升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候总积分,改善腰腿痛、运动障碍等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整体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陈教授认为治疗宜“循证”论治,主张辨病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倡消补合用.腰痛方确实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补肾益气的作用.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和疾病整体疗效.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毒副作用少及有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此文是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引用文献:

[1] 热门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选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提纲格式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大纲怎么写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