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参考 高校辅导员思政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高校辅导员思政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8

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参考: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
  2.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样文: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
  3.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模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4.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例: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
  5. 第五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格式: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

★100篇免费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可用于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参考: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

高校辅导员制度源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项创新,从诞生至今己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而今的大学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身,早已突破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狭窄范畴,承担着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进入21世纪第2个十年,10余万人规模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它的职业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政策制订者、高校管理层、研究学者、辅导员自身和高校服务对象(大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普及,以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世界现代大学制度借鉴的日益深入,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问题,应该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域内,集中更多层面研究者的智慧来加以考量.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史,从中抽取出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有关的关节点加以总结归纳,得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实质,随后通过不同层面的调研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再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学生事务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中广泛汲取有用经验,就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提出解决对策.

本文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第一,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碰撞中把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本质;第二,从政府措施、高校探索和国际比较中广泛汲取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灵感和成功经验;第三,在他人和自身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切实可操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推进方案.

全文共分五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提出问题,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找准研究定位,提出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历史研究与概念界定.从对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文献和重要事件的研究入手,沿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厘清不同历史阶段对辅导员来源、任职资格、工作内容的要求,探究辅导员这一高校特殊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角色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而聚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这一问题提出的历史渊源,揭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实质.

第三章,现状研究和问题分析.首先对采自13所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层面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高校辅导员自身和他的教育、服务对象对这一职业的现状反馈;再从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的调查访谈,分析职业化专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举措、成效和瓶颈.在此基础上,整理归纳出当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要重点关注的7个问题,即辅导员的入职、辅导员的素质、辅导员的培养、辅导员的定性、辅导员的定位、辅导员的定职,以及辅导员的稳定.

第四章,比较研究.选择北美、西欧、东亚6个国家和地区,对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工作理念、体制构成,特别是学生事务工作者的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化专业化培养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借鉴和分析.

第五章,对策和策略.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准备、实践和提高三个阶段入手,从政府、高校和辅导员的三方责任出发,从建立培养渠道、制定能力标准、强化校本培训、创新管理模式和职级体系,以及优化激励制度等方面设计出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策略.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样文: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

*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政治素质是当代青年成才的核心.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群体,而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和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16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是对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认知、政治认同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评估,它根据党和国家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大学生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确立指标体系,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索信息资料,经分析整理,进行评价、判定和反馈,为党和国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政治教育效果.

当前,国际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进一步加剧,国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们思想观念进一步多元,特别是随着博客、微博等新型媒介的广泛运用和I-phone、 I-pad等先进信息工具的迅速普及,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上述国际国内客观环境的快速变化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工作.那么,如何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和新意评估作为检测和诊断方法工具,对我们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又有何帮助如何合理的设置和划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系数如何合理的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为大学生政治素质作出合理的评估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经过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经验积累,通过本文研究,将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回答.

本文由7章内容组成,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选题的基本问题.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本文认为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党和国家动态的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状况进行评估研判,动态的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状况,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是有利于为当代大学生构筑坚强的政治灵魂,通过发挥合理设置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指标和权重系数的导向作用,促进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早日成为党和国家所期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论文检索了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国外选取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五国展开现状研究,国内围绕评估的意义、概念、内容和方法等内容展开现状研究,本文认为国外诸多国家性质和国情历史与中国不同,其相关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也都是服务于资本主义*政治需要,理念内容与我们国情不符,不值得借鉴,但是其先进的定量评估方法和工具值得我们学习.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但实践环节,诸如评估指标设计、权重系数合理性确定、评估运行程序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目标是依据时*展,建立适于操作的合理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体系.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评估学、模糊数学等相关知识.研究方法采取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来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创新点是依据时*展,界定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概念;确定合理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和权重系数;首次在国内研发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信息化软件.

第二章,研究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范畴体系.在界定了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两个一级指标政治内化素质、政治外化素质概念进行进一步界定,然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四个二级指标政治觉悟素质、政治认知素质、政治认同素质、政治行为素质等概念再分别予以界定,在此基础上,最后研究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特点、功能和原则.本文指出政治的内涵就是显形或隐性的围绕国家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活动.素质的内涵就是事物原来的本质,具体到人,就是在人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知识与能力.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涵是大学生围绕国家公共权力及其运行过程中所持有的兴趣判断、认知程度、认同内化及行为能力.根据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内化素质和政治外化素质,其中,政治内化素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治觉悟素质、政治认知素质;政治外化素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治认同素质、政治行为素质.本文还系统总结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综合性、动态性、对比性、系统性等特点;分析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评判、诊断、调节、强化和抑制等功能;阐述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方向性、客观性、可测性、人本性、定性与定量相统一、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等原则.


https://www.mbalunwen.net/ufo/80635.html

第三章,分析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面临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而临的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世情、工业化中期的公民化教育的国情、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并存的党情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本文认为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加强了对我国采取“分化”和“西化”战略,利用新媒体加大了对我国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中国正处于全而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正四化同步发展.要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公民教育,培养中国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显著提高和政治素质评估的有效开展;“四大考验”(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乃世情、国情和党情等“三情”叠加效应的需要.然后从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第四章,阐述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效指导,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科学有效开展有利于在实践中进一步体现理论并促进理论的科学发展.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政治素质理论、调节评估理论、政治认知参与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柯式评估理论、模糊评估理论、教育测评理论、教育人本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理论是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坚实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社会存在主导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唯物辩证观;“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又红又专”要求;*的“四有新人”要求;*关于大学生素质的“四个统一”要求;*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的“学习观”论述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政治素质的重要论述都为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五章,厘定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是由反映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目标整体的评估指标系统,以及与之对应的指标权重系统和指标评估标准系统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指标设计程序分为确定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确立权重系数;设立指标等级;进行试估、检验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做出结论等五个步骤.此外,本文还从社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一线辅导员和大学生四个纬度设计和设定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量表和权重系数.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大学生层面设置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一线辅导员层面设置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从思政专家层面设置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采取社会调查法,从社会群体类层面设置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最后数据分析汇总,求和取平均值,最终确定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

第六章,厘清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运行体系.本文绘制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运行体系图.确定了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分为启动阶段,运行阶段,结果反馈存档阶段.启动阶段是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奠基工作,需要做好组建评估组织体系;确定评估目标、方案和指标体系;开展评估宣传等几方面的工作.运行阶段是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核心阶段,需要做好评估信息搜集;评估资料整理;依据评估计分程序开展自评和组织他评;最后汇总评估结果等几方面的工作.结果反馈存档阶段是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功能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做好审视评估质量;撰写评估报告;向相关部门和个人公布评估结果;文件归档等几方面的工作.本文还采用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层面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采用专家咨询法,一线辅导员层面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采用专家咨询法,思政专家层面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采用社会调查法,社会群体层面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最后分析和确定评估的等级和评语.本文还例举柯式评估模型在大学生“青马工程”政治素质评估中的运用研究,模糊评估理论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中的运用进行实证分析.

第七章,研发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信息化评估软件.本文研发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信息化软件.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信息输入阶段、信息处理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展开深入分析研究.最后,附录相关调查问卷.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模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高校辅导员制度起源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而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发达,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突破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仅要从事学生管理的日常性工作,还要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成才规划、心理咨询、学习就业指导等服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党*、国务院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措施,理应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意义重大.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不容忽视,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数量不足、思想不稳、后继乏人,思想、业务水平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等.而新形势下要改变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队伍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必须强化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抉择.论文运用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相关理论的梳理出发,研究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及现状,同时,对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做法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借鉴其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政策建议与落实,并提出要着重实现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专业化.论文包括导言、正文五章和结束语三个部分.导言部分阐释了本选题的意义、研究综述及评价、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阐释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相关理论.该章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出发,分别论述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和标准,以及制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因素,论述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第二章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及现状.回顾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立足现状与问题,进行历史的、现实的、逻辑的分析,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第三章分析了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做法.通过分析西方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总结经验,启发借鉴,积极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第四、五章是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本文的落脚点.从国家、高校、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论述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措施.第四章从国家政策、高校政策落实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从辅导员选拔、培训、具体工作和激励、保障、晋升等方面全方位提出政策性建议和对策性落实.第五章论述了辅导员专业化所需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辅导员自身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升.结束语简要地对论文进行了概况,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进行了展望.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例: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

200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目标.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关键.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专题研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一是可以丰富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内容,二是可以丰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结构模型理论研究的内容;就实践意义而言,一是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家化发展,二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在对职业认同及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结构维度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界定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内涵,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和访谈开展实证研究,客观把握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和指导,促进高校辅导员更好地为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认知、体验和行为而逐步形成职业自我的社会化过程.基于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构建意义世界的使命,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过程既是职业自我的社会化过程,也必然是个思想政治再教育的过程.因此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认识论、利益论和人的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管理论、过程论和价值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激励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党*、国务院和教育部近年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为政策依据,从而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的理论框架.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验量表的编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进行理论构建,然后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其检验和修正,采用质、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结构模型进行建构.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表现为对辅导员职业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具体行为.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五种成分.本文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二阶五因子”假设结构模型,即一阶因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二阶五因子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的职业认同结构模型.本研究采用自陈量表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结构进行研究,自编调查问卷,使用SPSS17.0和AMOS7.0软件包作为分析统计工具,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结构进行实证探索与验证,将假设模型修正为“三阶1因子二阶3因子一阶5因子”结构模型,并最终形成由20个题项构成、同质性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7、分半信度系数为0.890,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在0.727—0.905之间,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在0.405—0.784之间结构效度良好的量表,可以作为测量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工具.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以自编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量表为工具,运用上述分析统计工具,对施测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比较高的总体结论.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各个因子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而职业信念和职业意志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访谈来看在岗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也是中等偏上水平,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在性别上,女性略高于男性;在年龄上,依次为25岁及以下、36岁及以上、26-30岁、31-35岁;在工作年限上,依次为工作1年以内、8年以上、2-3年、4-7年,在学历上,本科高于硕士;在所学专业上依次为理工类、教育心理管理类、文史哲法类;在岗位级别(职级)上,依次为科级、处级、副科、办事员、正科;在所属系列上,依次为教辅、教师、行政管理等;在编制性质上,事业编制辅导员高于人事*辅导员;在学校类别上,依次为部属院校、高职高专、民办院校(独立学院)、省属本科;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因素都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声望和国家政策.马克思主义个人主体论揭示了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主张尊重个人的主体地位及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及他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辅导员个人因素会对其职业认同产生影响,主要有职业情感、职业兴趣、就业需要和人生价值实现.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组织环境中工作,其职业认同会受到组织中的保障政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和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在生活中还需要与他人交往,其职业认同也会受父母职业影响、父母期望、老师期望和*辅导员工作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五、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对策.本研究提出六项提升对策.(1)完善高校辅导员支持系统.包括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工作协同机制、绩效考评机制.(2)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从高校辅导员身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高校辅导员履职不够等方面分析了必要性;从提升理论水平、加强职业历练、拓展工作平台等方面推展教育的途径;指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和讲究教育艺术、坚持标准并宣扬主流主线.(3)将高校辅导员纳入职业分类大典.从社会分工、职业特征、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纳入职业分类大典的必要性;从培训体系、技能考评、职称评聘和工作规范方面分析了可行性;建议将高校辅导员纳入职业分类大典的“专业技术人员”大类(GBM 1/2)、教学人员(2-09(GBM 2-4))中类、高等教育教师(2-09-01(GBM 2-41))小类中,将“高等教育教师”的原职业编码",2-09-01-00",变更为",2-09-01-01”,将“高校辅导员”职业编码为",2-09-01-02",.(4)开发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从服务和支持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弥补当前辅导员培训系统性不足和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必要性;从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与教学资源库建设、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论证了可行性;构建了专业能力培训课程体系,提出了应注意的三个问题.(5)加强高校辅导员知识管理.从知识在高校工作中具有本体论地位、大学生知识活动的丰富性客观上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必要性;指出加强对学生事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学生事务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等四种途径方法.(6)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家庭冲突.本人研究认为,辅导员工作家庭冲突较高,主要表现为工作-家庭冲突,不存在家庭-工作冲突.辅导员基于时间、压力和行为的工作-家庭冲突都存在;产生工作家庭冲突的原因,一是工作家庭的世俗边界被打破,时间向工作边界内偏移,二是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家庭角色责任被迫部分放弃;提出组织干预策略和个人应对策略.六、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拓展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的视角;二是自编了信效度较高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量表;三是构建了“三阶1因子二阶3因子一阶5因子”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结构模型,四是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对策.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结构模型有待大量样本的进一步验证,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本人的数据支撑还不够全面和详实等,力求通过后续深入研究加以完善.

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2000字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高校辅导员思政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选题

第五篇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格式: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辅导员队伍是这项事业的主力军,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向信仰彼岸的摆渡人.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保证.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过程是辅导员这一特色社会角色得以存在并同其他社会角色区别开来的“标志”,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程序不仅决定着辅导员队伍工作效果的创新与否,也制约着大学生群体的未来趋向.我们必须从党的教育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问题.前不久,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进一步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一是可以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可以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可以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本质内涵如何把握?具体特性是什么?立足历史演进过程和现在特征,如何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围绕这几个问题,本文确立了“厘清内涵实质考察历史演进把握现状特征瞄准现实定位探索实践模式”的研究思路.按照这个研究思路,本文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六部分.

第一部分从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出发,探讨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的意义、根据和具体需求.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的本质内涵.重点廓清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内涵,明晰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现实功能.

第三部分重点考察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经验与规律.

第四部分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出发,全面把握马克思理论,系统梳理中国*相关理论,科学借鉴其它学科的相关理论等,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第五部分探讨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实定位.重点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角色定位、目标定位和内容定位,以期瞄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立体化、动态式发展定位.

第六部分尝试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垂直模式、水平模式和塔状模式,力求打造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网状结构,从而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探索辅导员辅导员发展的实践路径.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资料.

高校辅导员思政引用文献:

[1] 高校辅导员思政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2] 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参考 高校辅导员思政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3] 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选题推荐 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标题怎么定
《高校辅导员思政论文范文参考 高校辅导员思政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高校辅导员思政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