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抗菌论文范文参考 抗菌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抗菌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0

抗菌论文范文

抗菌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抗菌论文范文参考:利用SUMO融合技术在枯草芽孢杆菌中重组表达抗菌肽cathelicidin-BF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2. 第二篇抗菌论文样文:纳米银及其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
  3. 第三篇抗菌论文范文模板:二级结构对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及特异性的影响
  4. 第四篇抗菌论文范例:猪抗菌肽PR-39的表达特性和调控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5. 第五篇抗菌论文范文格式:动物源抗菌肽对肠道免疫及物理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00篇免费抗菌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抗菌论文范文参考:利用SUMO融合技术在枯草芽孢杆菌中重组表达抗菌肽cathelicidin-BF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Cathelicidin-BF (CBF)是第一个在爬行动物中发现的cathelicidin家族抗菌肽,研究表明抗菌肽CBF不仅具有高效的广谱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而且安全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被认为是潜在的抗生素替代物.本研究利用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SUMO)融合技术在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lis, B. subtillis)中重组表达并分离纯化了融合蛋白SUMO-CBF与SUMO protease1,优化了SUMO protease1切割融合蛋白SUMO-CBF的条件,分离纯化了无内毒素的重组抗菌肽CBF并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重组抗菌肽CBF对染菌小鼠有害菌和有益菌、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重组抗菌肽CBF的生物学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一、融合蛋白SUMO-CBF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重组表达与分离纯化

在分子伴侣的比较方面,选择SUMO、thioredoxin (Trx)和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三种促进蛋白可溶表达的分子伴侣分别与抗菌肽CBF基因融合,插入枯草芽孢杆菌分泌表达载体pHT-43并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缺陷型菌株WB800N,得到融合蛋白表达工程菌B. subtillis WB800N/pHT-43/SUMO-CBF、B. subtillis WB800N/pHT-43/Trx-CBF和B. subtillis WB800N/pHT-43/GST-CBF. Western-blot结果表明:融合蛋白SUMO-CBF和Trx-CBF能被表达,且分子伴侣SUMO融合的抗菌肽CBF的量是分子伴侣Trx融合的1.3倍以上,因此选用分子伴侣SUMO开展后续试验.

在表达条件优化方面,不同EPTG浓度(终浓度为0.25mM,0.5mM,1mM,2mM)、温度(16℃,25℃,30℃和37℃)和时间(0-18小时)条件对融合蛋白SUMO-CBF表达量的影响表明:融合蛋白SUMO-CBF在IPTG终浓度为1mM,温度为30℃,诱导12小时后表达量达到最高.

在融合蛋白SUMO-CBF胞内外分布方面,Western-blot分析胞内外SUMO-CBF表达量结果表明:融合蛋白SUMO-CBF主要(约67%)被分泌至胞,外分泌效率较高.

在胞外融合蛋白SUMO-CBF的分离纯化方面,通过亲和层析和阴离子交换法从1升B. subtillis WB800N/pHT-43/SUMO-CBF表达上清中纯化得到约22mg融合蛋白SUMO-CBF,纯度达到90%以上.

试验二、SUMO protease1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重组表达与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

在重组表达与分离纯化融合蛋白SUMO-CBF的基础上,开展了SUMO protease1的重组表达的研究,将SUMO protease1基因插入枯草芽孢杆菌分泌表达载体pHT-43并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缺陷型菌株WB800N,得到工程菌B. subtillis WB800N/pHT-43/SUMO protease1. Western-blot检测表达上清结果表明:SUMO protease1能被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活性.

在表达条件优化方面,不同时间(0-18小时)对SUMO protease1活性的影响表明:SUMO protease1在IPTG终浓度为1mM,温度为30℃时,诱导10小时后活性达到最高.

在SUMO protease1胞内外分布方面,Western-blot分析胞内外SUMO protease1表达量结果表明:SUMO protease1主要(约80%)被分泌至胞外,分泌效率高.

在SUMO protease1的分离纯化方面,通过阳离子交换与亲和层析法从1升B. subtillis WB800N/pHT-43/SUMO protease1表达上清中纯化得到约1mg的SUMO protease1,纯度达到90%以上.

在SUMO protease1的活性研究方面,不同量的SUMO protease1在4℃,pH8.0条件下过夜切割融合蛋白SUMO-CBF结果表明:0.05μg SUMO protease1能够切割2.5μgSUMO-CBF,酶与底物的比值达到1:50,切割效率达到80%.SDS-PAGE分析比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来源的SUMO protease1切割活性表明: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SUMO protease1活性接近于大肠杆菌来源的SUMO protease1.

试验三、重组抗菌肽CBF的分离纯化与体外抗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

在重组表达与分离纯化融合蛋白SUMO-CBF与SUMO protease1的基础上,开展了重组抗菌肽CBF的分离纯化的研究,通过亲和层析和阳离子交换法从22mg融合蛋白SUMO-CBF与0.44mg SUMO protease1切割反应体系中纯化得到了约3mg重组抗菌肽CBF,纯度达到95%以上.

在重组抗菌肽CBF的体外抗菌活性方面,琼脂糖孔穴扩散试验和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研究表明:重组抗菌肽CBF与化学合成CBF的活性相当,其中对E.coli ATCC25922最小抑菌浓度为1μg/mL, E. coli K12为2μg/mL, E. coli K88为4μg/mL, P. aeruginosa CMCC27853为4μg/mL, S. aureus ATCC25923为4μg/mL.

在重组抗菌肽CBF的抗菌机制方面,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重组抗菌肽CBF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杀灭E. coli K88和S. aureus ATCC25923.

试验四、重组抗菌肽CBF对小鼠感染大肠杆菌K88保护作用研究

在分离纯化重组抗菌肽CBF的基础上,通过建立ICR小鼠腹腔感染大肠杆菌K88模型,研究了1.5mg/kg与3mg/kg重组抗菌肽CBF对染菌小鼠体内微生物菌群、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小鼠徼生物菌群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鼠腹腔液、肝脏及肠系膜淋巴结中大肠杆菌方面,染菌后大肠杆菌数目显著升高;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显著缓解了染菌引起的大肠杆菌数目的升高,且3mg/kg处理浓度效果优于1.5mg/kg.

在小鼠盲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方面,染菌后大肠杆菌菌落数目显著升高,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目显著降低;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显著缓解了染菌引起的大肠杆菌菌落数目升高以及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显数目的降低.

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肠形态结构方面,通过石蜡切片发现染菌后小鼠空肠绒毛变短;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缓解了染菌引起的小鼠空肠绒毛变短.测定小鼠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二者的比值发现染菌后小鼠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隐窝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绒毛/隐窝的比值显著降低;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显著缓解了染菌引起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隐窝的比值的降低.

在小鼠空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方面,染菌后小鼠空肠claudin-1、occludin、ZO-1和ZO-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显著缓解了染菌引起的小鼠空肠claudin-1、occludin、ZO-1和ZO-2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免疫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免疫球蛋白水平方面,染菌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显著升高;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显著缓解了染菌引起的IgA、IgG和IgM水平的升高,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染菌后sIgA水平显著提高;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显著缓解了染菌引起的sIgA水平的升高.

在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方面,染菌后LPS和ConA刺激指数显著升高;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显著缓解了染菌引起的LPS和ConA刺激指数的升高,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肠道细胞因子方面,染菌后促炎因子MCP-1和TNF-a与抑炎因子IL-10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腹腔注射1.5mg/kg和3mg/kg重组抗菌肽CBF显著缓解了染菌引起的TNF-α、 MCP-1和IL-10表达水平的升高,且使MCP-1和IL-10恢复到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SUMO融合技术在枯草芽孢杆菌中重组表达并制备了具有活性的抗菌肽CBF,发现了重组抗菌肽CBF能有效缓解大肠杆菌K88感染对小鼠造成的损伤,为新型抗菌制剂的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篇抗菌论文样文:纳米银及其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

纳米银(Nano Silver)是指通过一定的化学途径或者物理手段制备的粒径在1-100nm之间的单质银粒子(Silver Nanoparticles,学界简写AgNPs),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纳米银在磁性材料、电子材料、光学材料以及高强、高密度材料的烧结、催化、传感等方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将纳米银掺入到其它材料之中,可以制备出许多种类的载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含银离子抗菌剂在金属离子抗菌剂研究中最受关注.

本文采用微波加热与化学催化相结合,制备出不同粒径的球形、棒状、线状纳米银粒子.结果表明:PVP有利于提高纳米Ag粉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有利于其分散;升高反应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快速进行,增加银颗粒的形核速度,形核速度增加以后,从而降低了颗粒的粒径;延长反应的时间,粒子尺寸增大,粒径和形状易于发生不规则的变化;反应物浓度的升高造成颗粒的长大与团聚;引入Cl-,并适当控制反应的时间,可实现产物从球形纳米银到棒状纳米银的转变.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85223.html

采用微波加热并掺入Cl-的还原方法,合成出直径从30-50纳米,长度50nm到数微米的纳米银棒.我们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形貌,并利用UV-Vis谱、XRD分析、EDX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形貌、结构及形成机理间关系.形成机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Cl-作用下,生成粒径很小的球形纳米银晶粒;第二阶段,在PVP的模板作用下,生成大量三角形的银纳米颗粒,与此同时少量棒状结构的银纳米颗粒逐渐生成;第三阶段,三角形颗粒结合生成棒状结构的银纳米颗粒,并不断转化、结合、长大成为棒状的结构.

利用纳米银良好的抗菌性能,以明胶(Gelatin,以下简称GA)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以下简称PVA)为主要原料并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合成出一种含银的明胶/聚乙烯醇抗菌纤维(以下简称:Ag/GA/PVA的复合抗菌材料).本文通过探讨纺丝条件对纤维结构的影响,制备出一种拉伸强度、弹性、吸水性能等性能优良的纤维材料,运用SEM、XRD、UV-vis等测试手段,及抗菌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抗菌材料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三元复合材料.

本研究还合成了一种性能良好的核壳抗菌剂,结合SEM,抗菌试验等表明,该抗菌剂是一种具有长久抗菌效果的核壳抗菌复合材料.还探讨了纳米银的导电性能和光学性能,制备出性能出色具有自抗菌功能的导电银浆,并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做了初步探讨.

第三篇抗菌论文范文模板:二级结构对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及特异性的影响

我们以15个氨基酸的阳离子型α-螺旋抗菌肽HPRP-A1作为模板研究抗菌肽的二级结构对其抗菌活性和特异性的影响.在不改变原始序列氨基酸组成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改变氨基酸的次序,设计了三种具有不同的螺旋能力的α-螺旋的抗菌肽、一个β-折叠抗菌肽和一个无规卷曲抗菌肽,以此体现不同的多肽二级结构.同时,在保留HPRP-A1α-螺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截断序列长度设计了三个抗菌肽分子.通过圆二色谱测定不同多肽在水溶液中和在疏水环境中二级结构.三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三种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人血红细胞被用于检测抗菌肽的生物活性.结果证实,三个α-螺旋抗菌肽表现出很好的抗菌活性,但他们的溶血效价(毒性),差异明显,与多肽的的螺旋倾向呈正相关.β-折叠抗菌肽部分丧失生物活性.更有趣的是,无规卷曲抗菌肽没有溶血活性,同时针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也明显降低.序列截断的抗菌肽不可避免的导致抗菌活性减弱.进一步的NPN实验显示,抗菌肽的抗菌活性与其穿透细菌外膜的能力相关.色氨酸荧光实验揭示,所有的抗菌肽针对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模拟膜的结合偏好与它们的生物活性相关联.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的溶血活性与二级结构呈一定的相关性,但就抗菌活性而言,二级结构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影响更加明显.这对进一步解释抗菌肽的作用机制、根据多肽二级结构设计具有应用前景的抗菌肽药物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抗菌论文范例:猪抗菌肽PR-39的表达特性和调控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猪PR-39抗菌肽来源于猪嗜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是含有39个氨基酸残基的cathelicidin家族抗菌肽.目前的研究已发现PR-39可以从猪小肠组织和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中分离纯化得到,对常见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也具有趋化、抑制炎症、促进损伤修复等免疫功能.但是PR-39在动物,特别是仔猪肠道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三个试验,首先以抗病力不同的猪种——地方品种莱芜猪、荣昌猪、藏猪和原产丹麦的长白猪为模型,比较了猪PR-39抗菌肽基因和肠道先天免疫因子基因表达的品种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R-39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和日龄表达规律;进一步利用金华猪和长白猪建立仔猪大肠杆菌K88攻毒模型,探讨了细菌攻毒对PR-39抗菌肽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与猪肠道结构和免疫功能的关系;最后通过体外巨噬细胞培养试验,研究了PR-39抗菌肽对猪巨噬细胞极化类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初步阐明猪PR-39抗菌肽在仔猪肠道免疫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一:猪PR-39抗菌肽基因的品种差异和表达规律

针对抗病力不同的地方品种莱芜猪、荣昌猪和藏猪,以及原产丹麦的长白猪,首先比较了中国地方品种猪和长白猪PR-39抗菌肽和肠道先天免疫关键基因表达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地方品种猪PR-39基因表达量总体上高于长白猪,其中荣昌猪在骨髓、胸腺和十二指肠中PR-39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而藏猪在胸腺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肠道先天免疫因子表达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地方品种猪中,荣昌猪的肠道主要先天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总体高于长白猪;细胞因子方面,来莱芜猪和荣昌猪IL-1α和IL-1β表达量高于长白猪(p<,0.05),而莱芜猪、藏猪IFN-y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趋化因子方面,荣昌猪MCP-1和IL-8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而藏猪仅MCP-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主要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基因方面,地方品种猪TLR-2,4,5和NOD-1,2基因表达量总体高于长白猪,其中荣昌猪TLR-2,4,5以及NOD-1,2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上述试验结果说明,抗病力较高的地方品种猪PR-39抗菌肽与肠道先天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总体上高于长白猪,揭示猪PR-39抗菌肽及相关免疫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与不同品种猪的抗病免疫力存在一定的关系.

进一步对PR-39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的结果表明,骨髓是猪PR-39抗菌肽基因表达的主要部位,脾脏、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和十二指肠等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日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金华猪PR-39的表达量从出生到90日龄逐渐增加,90到120日龄降低;而长白猪则PR-39表达量从出生到60日龄逐渐增加,60到120日龄逐渐降低;总体上PR-39呈现随日龄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

试验二:大肠杆菌K88攻毒对仔猪肠道功能和PR-39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在初步探讨PR-39抗菌肽及相关免疫因子与猪抗病免疫力关系的基础上,本试验以金华猪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建立仔猪大肠杆菌K88攻毒模型,比较了攻毒对两品种猪生长性能、腹泻率、肠道主要微生物数量、小肠形态和免疫功能影响,进一步探讨了细菌攻毒对PR-39抗菌肽基因的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关系.

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结果表明:日增重方面;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使金华猪的日增重降低了32.1%(p<,0.05);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攻毒使长白猪的日增重降低了28.6%,攻毒使金华猪日增重降低的趋势低于长白猪.料重比方面,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攻毒组的金华猪和长白猪料重比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攻毒组金华猪的料重比有低于攻毒组长白猪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腹泻率方面,对照组的金华猪与长白猪之间腹泻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腹泻率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长白猪(2.4%)相比,攻毒组长白猪的腹泻率(26.2%)显著增加(p<,0.05);但是攻毒组金华猪的腹泻率(7.1%)显著低于攻毒组长白猪(26.2%)(p<,0.05);攻毒使金华猪腹泻率增加的程度显著地低于长白猪(p<,0.05).

肠道主要微生物数量的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数量及其占总菌比例方面,对照组金华猪结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长白猪(p<,0.05),大肠杆菌占总菌的比例也有低于长白猪的趋势;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结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占总菌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攻毒组长白猪结肠大肠杆菌数量及其占总菌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攻毒组金华猪大肠杆菌的数量及其占总菌的比例都显著地低于攻毒组长白猪(p<,0.05);攻毒使金华猪大肠杆菌的数量及比例增加的趋势要低于长白猪.乳酸杆菌数量及其占总菌比例方面,对照组金华猪结肠乳酸杆菌及其占总菌的比例与对照组长白猪无显著差别;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结肠乳酸杆菌数量及其比例无显著变化;而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攻毒组长白猪结肠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占总菌的比例有降低的趋势;攻毒组金华猪结肠乳酸杆菌的数量及其占总菌的比例有高于攻毒组长白猪的趋势,并且攻毒对金华猪乳酸杆菌数量降低的程度显著低于长白猪(p<,0.05).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的比值方面,对照组金华猪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地高于长白猪(p<,0.05);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攻毒组的金华猪和长白猪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比值都显著地降低(p<,0.05);虽然攻毒对金华猪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比值降低的趋势要显著地高于长白猪(p<,0.05),但是攻毒组金华猪该比值仍然有高于攻毒组长白猪的趋势.

小肠形态结构与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小肠形态结构方面,大肠杆菌K88攻毒对金华猪和长白猪小肠的正常形态结构均造成了破坏;各肠段中,攻毒对回肠的影响最明显——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隐窝比值都显著降低(p<,0.05);长白猪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攻毒组长白猪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隐窝比值也都显著降低(p<,0.05);攻毒组金华猪小肠绒毛高度与绒毛/隐窝比值有高于攻毒组长白猪的趋势.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方面,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攻毒组的金华猪和长白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occludin、 ZO-1和ZO-2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上都明显降低.各肠段中,攻毒对仔猪空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变化的影响最明显——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空肠occludin、 ZO-1和ZO-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claudin-1表达有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攻毒组长白猪空肠occludin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claudin-1、 ZO-1和ZO-2表达有降低的趋势;攻毒组金华猪occlud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攻毒组长白猪(p<,0.05), claudin-1、ZO-1和ZO-2有高于长白猪的趋势.虽然攻毒使金华猪紧密连接蛋白水平降低的程度要高于长白猪,但是金华猪无论是对照组或是攻毒组,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总体上都高于长白猪.

免疫球蛋白和肠道免疫因子的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水平方面,对照组金华猪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免疫球蛋白IgA和IgG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血清IgA和IgG的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攻毒组长白猪血清IgA和IgG有增加的趋势;攻毒组金华猪的IgG水平显著高于攻毒组长白猪(p<,0.05),而IgA水平与攻毒组长白猪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金华猪具有较强的抗体生成能力.肠道sIgA方面,对照组金华猪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回肠sIgA水平无显著差异;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攻毒组的金华猪和长白猪回肠sIgA水平都显著增加(p<,0.05),提示攻毒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肠道粘膜免疫;攻毒组金华猪sIgA有高于攻毒组长白猪的趋势.肠道细胞因子方面,对照组金华猪回肠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 TNF-α IL-6和抗炎细胞因子TGF-β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长白猪(p<,0.05),而抗炎细胞因子IL-4水平显著低于长白猪(p<,0.05);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促炎性细胞因子IFN-y. TNF-a和IL-6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抗炎细胞因子TGF-β和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长白猪相比,攻毒组长白猪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IL-6水平有增加的趋势,抗炎细胞因子TGF-β和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攻毒对金华猪TNF-a增加的趋势以及对IL-4降低的趋势均显著地低于长白猪(p<,0.05),提示与攻毒组长白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的肠道炎症反应程度较轻.

在比较了大肠杆菌K88攻毒对金华猪和长白猪生长性能、腹泻率、肠道主要微生物数量、小肠形态和肠道免疫等功能影响的基础上,对不同组织中PR-39抗菌肽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表明:在骨髓、脾脏、胸腺、肝脏、肺和回肠组织中,对照组金华猪PR-39抗菌肽基因表达水平有高于对照组长白猪的趋势,在肠系膜淋巴结中,对照组金华猪PR-3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与对照组金华猪相比,攻毒组金华猪PR-39基因在骨髓、脾脏和回肠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攻毒组长白猪与对照组相比,在骨髓、脾脏和回肠中的表达水平有增加的趋势;攻毒组金华猪在骨髓、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和回肠组织中PR-3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攻毒组长白猪(p<,0.05),并且攻毒对金华猪骨髓和脾脏PR-39表达水平增加的趋势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

本试验结果表明,与长白猪相比,金华猪为大肠杆菌K88受体抵抗基因型,攻毒对其日增重降低的趋势、腹泻率增加的趋势、结肠大肠杆菌增加和乳酸杆菌减少的趋势影响较小,同时金华猪在攻毒后维持了较好的小肠形态与较高的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肠道炎症反应的程度显著低于长白猪;上述表现可能与金华猪攻毒后PR-39抗菌肽被诱导增加的程度,以及PR-3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长白猪有关.本试验结果初步揭示,猪内源性抗菌肽PR-39能够受到大肠杆菌K88攻毒的诱导表达,并可能参与了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屏障和黏膜免疫等多种肠道功能的调节.

试验三:猪PR-39抗菌肽对巨噬细胞极化类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在初步阐明PR-39抗菌肽与猪肠道免疫功能关系的基础上,本试验以猪巨噬细胞3D4/2为体外研究对象,探讨了猪PR-39抗菌肽对大肠杆菌感染猪巨噬细胞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PR-39对猪巨噬细胞极化类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PR-39对大肠杆菌感染猪巨噬细胞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感染破坏了猪巨噬细胞的正常形态结构,显著增加了巨噬细胞LDH释放率,并显著增加了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以及环氧合酶COX-2的表达(p<,0.05);而加入抗菌肽PR-39能够明显缓解感染引起的LDH释放和上述炎症介质的表达.PR-39对猪巨噬细胞极化类型影响的试验中,利用IFN-y诱导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M-C*和IL-4诱导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试验结果表明,PR-39协同诱导M1型(主要发挥吞噬、清除病原和凋亡细胞的作用)巨噬细胞极化时,与M1型巨噬细胞相比,显著提高了M1型标识基因IL-12p40、TNF-α、IL-6,以及M1型极化关键信号分子STAT-1基因的表达(p<,0.05),表明PR-39促进了猪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PR-39协同诱导M2型(主要发挥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巨噬细胞极化时,与M2型巨噬细胞相比,显著降低了M2型标识基因IL-10和TGF-β基因的表达(p<,0.05),却增加了M1型标识基因IL-12p40和COX-2的表达(p<,0.05),表明PR-39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猪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并促进M2型向M1型转化.

PR-39协同诱导对猪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结果表明:PR-39协同诱导首先显著促进了猪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R-39组猪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显著增加(p<,0.05);与M1型巨噬细胞相比,PR-39协同诱导M1型的吞噬率显著增加(p<,0.05),说明PR-39显著促进了M1型猪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与空白对照和M1型巨噬细胞相比,M2型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显著低于上述两组(p<,0.05),提示M2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较弱;而与M2型巨噬细胞相比,PR-39协同诱导M2型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显著提高(p<,0.05),说明PR-39具有增强M2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PR-39对大肠杆菌粘附与入侵巨噬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R-39协同诱导显著抑制了大肠杆菌对猪巨噬细胞的粘附与入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R-39单独处理显著降低了粘附与入侵猪巨噬细胞的细菌数量(p<,0.05);M1型和PR-39协同诱导M1型巨噬细胞的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M1型和PR-39协同诱导M1型巨噬细胞均具有抑制大肠杆菌粘附与入侵的作用.M2型巨噬细胞的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添加PR-39协同诱导M2型巨噬细胞的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M2型(p<,0.05),说明M2型巨噬细胞基本不抑制细菌的粘附与入侵,而PR-39显著增强了M2型巨噬细胞抑制细菌粘附与入侵的能力.上述试验结果揭示,PR-39抗菌肽能够缓解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猪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并可通过协同诱导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增强了猪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了细菌对巨噬细胞的粘附与入侵.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三个试验,揭示了猪PR-39抗菌肽及相关免疫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与不同品种猪的抗病免疫力有关,并通过仔猪大肠杆菌攻毒试验,证明了金华猪对大肠杆菌K88攻毒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能与金华猪攻毒后较高的PR-39表

第五篇抗菌论文范文格式:动物源抗菌肽对肠道免疫及物理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针对畜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长时间、高剂量使用所引发的诸如超级耐药细菌的产生、食品安全隐患及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研究新型抗生素替代品非常重要.抗菌肽因其安全性高、抗菌谱广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最近研究表明,抗菌肽的功能不仅局限于抗菌,其在动物体内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免疫调节及屏障保护功能,因此本研究以开发新型抗生素替代品为目的,从研究动物源抗菌肽对缓解肠道炎症和改善肠道物理屏障功能的角度出发,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筛选出两种抗菌活性强、细胞毒性低的动物源抗菌肽C-BF与pBD2,首先以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为模型,系统研究了抗菌肽C-BF与pBD2对肠道炎症的缓解作用及对肠上皮物理屏障功能的改善效果,进一步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了抗菌肽缓解肠道炎症及改善肠道物理屏障的途径,旨在揭示其发挥上述功能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抗菌肽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影响的研究本试验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通过表观症状、机体炎症水平及结肠炎症水平三个方面研究了抗菌肽C-BF和pBD2对DSS诱导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1)DSS诱导小鼠肠炎模型的建立及抗菌肽对DSS诱导小鼠表观症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3%的DSS成功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在诱导阶段通过注射抗菌肽C-BF和pBD2,小鼠精神状况得到明显好转,且肛门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从评价疾病活动指数的三个指标(日增重变化、粪便成型度、粪便隐血情况)的统计结果来看,随着诱导天数的增加,注射抗菌肽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接近,同时从对粪便成型度观察及粪便隐血阳性检测结果表明,DSS诱导组小鼠粪便成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隐血阳性个体数逐日增加,而注射抗菌肽组小鼠上述两指标均发生明显好转.上述结果表明在DSS诱导引发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注射两种抗菌肽对小鼠表观症状的改善起着积极作用,为后续深入的在分子层面开展研究提供了依据;(2)抗菌肽对小鼠全身炎症水平的影响:在全血中主要免疫细胞比例方面,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主要免疫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DSS显著下调了全血中巨噬细胞和B、T淋巴细胞的比例,而注射抗菌肽C-BF和pBD2后,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上述主要免疫细胞的比例,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先天及后天免疫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在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方面:通过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表明DSS显著提高了血清中IL-1β、TNF-α、IL-6、IL-8和IL-10的浓度(p<,0.05),而注射抗菌肽C-BF与pBD2后,血清中IL-1β、TNF-α、IL-6、IL-8和IL-10的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上述两种抗菌肽可通过下调炎性因子的分泌缓解机体炎症;(3)抗菌肽对小鼠结肠炎症水平的影响:在结肠炎性细胞浸润方面,通过免疫组化对小鼠结肠炎性细胞进行标记,检测各组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结果表明DSS诱导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增加(p<,0.05),而注射抗菌肽C-BF和pBD2后,显著改善了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状况(p<,0.05),说明上述两种抗菌肽可通过抑制入侵结肠组织炎性细胞的数量减缓肠道炎症;在小鼠结肠nCRAMP表达丰度方面: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小鼠体内抗菌肽mCRAMP进行标记,测定不同组别间mCRAMP的表达丰度.结果表明DSS处理显著提高了结肠mCRAMP的表达丰度,而注射抗菌肽C-BF与pBD2后,mCRAMP的表达丰度与DSS组比显著降低,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mCRAMP的表达水平与肠道炎症状态呈高度正相关,此研究结果提示上述两种抗菌肽对结肠炎症水平具有明显缓解作用;在结肠炎性相关酶活方面:通过对结肠组织INOS及COX-2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DSS诱导组INOS及COX-2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注射抗菌肽C-BF与pBD2后,结肠中INOS及COX-2的浓度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抗菌肽可通过下调炎性相关酶浓度的方式缓解肠道炎症.试验二、抗菌肽缓解肠道炎症的机制研究在试验一发现抗菌肽C-BF与pBD2对改善DSS诱导小鼠表观症状及缓解肠道炎症有一定效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从炎性相关信号通路炎症水平、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巨噬细胞极化功能三个方面对其缓解肠道炎症的机制进行探讨:(1)抗菌肽缓解DSS诱导小鼠肠炎的信号通路研究:在缓解肠道炎症信号通路方面,通过western-blot对小鼠结肠组织炎性相关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DSS诱导下,会引起与炎性因子分泌相关的信号NF-κB(p65)及c-jun的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p<,0.05),而加入抗菌肽C-BF和pBD2处理后能显著降低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p<,0.05),但是对c-jun的磷酸化水平却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抗菌肽C-BF和pBD2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p65)而非c-jun的磷酸化水平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在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方面:体外构建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通过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TNF-α、PGE2及NO的浓度,结果表明抗菌肽C-BF和pBD2均可显著降低LPS导致的RAW264.7细胞分泌上清中TNF-α、 PGE2及NO浓度的异常升高(p<,0.05),同时利用qRT-PCR测定促炎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LPS组比较,抗菌肽C-BF和pBD2预处理组显著下调了RAW264.7细胞TNF-α、IL-1β、IL-6、FN-γ、IL-8和MCP-1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上述结果说明抗菌肽C-BF和pBD2均可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的炎症水平;在缓解小鼠巨噬细胞炎症信号通路方面:利用western-blot对炎性相关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菌肽C-BF和pBD2预处理小鼠巨噬细胞,可显著降低LPS引起的炎性信号因子*T、IκB-α和NF-κB磷酸化水平的升高,上述结果再次证明了抗菌肽C-BF和pBD2可通过抑制NF-κB相关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缓解炎症.在上述研究发现抗菌肽C-BF和pBD2具有缓解炎症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后,进一步研究了其是否对正常巨噬细胞具有调控功能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2)抗菌肽对猪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对猪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面,通过流式细胞术对不同浓度(12.5、25、50μg/ml)抗菌肽处理猪巨噬细胞后的吞噬功能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C-BF和pBD2对猪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抗菌肽C-BF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在促进猪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机制方面:通过RNAi技术干扰猪巨噬细胞表面TLR2/4,再用抗菌肽进行处理后检测其吞噬功能,研究结果表明TLR2和TLR4干扰后,抗菌肽C-BF和pBD2对猪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说明上述两种抗菌肽促进猪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可能是通过TLR2/4信号途径介导,上述结果提示抗菌肽缓解肠道炎症的另一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减少感染肠道病原菌数量实现;(3)抗菌肽协同诱导猪巨噬细胞极化分型的作用:在猪巨噬细胞极化分型的影响方面,通过在诱导猪巨噬细胞向不同分型极化的过程中,加入抗菌肽共同诱导,分别利用western-blot和qRT-PCR检测影响巨噬细胞极化分型关键信号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和不同分型巨噬细胞表面特征分子的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C-BF和pBD2均可通过激活STAT-6的磷酸化水平协同诱导猪巨噬细胞向M2型分化,同时也发现其协同诱导后上调了M2型巨噬细胞表面特征分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且抗菌肽C-BF的协同诱导效果优于抗菌肽pBD2.该结果从影响巨噬细胞分型的角度揭示了抗菌肽C-BF和pBD2缓解炎症的又一分子机制.试验三、抗菌肽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物理屏障的保护功能研究广义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免疫屏障、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及微生物屏障,每个独立的屏障功能相互影响,联系十分密切.上述肠道炎症的发生可定义为免疫屏障功能异常,因此我们在关注抗菌肽对肠道免疫屏障影响的同时,也开展了其对肠道物理屏障的作用研究.本研究从肠道形态、肠道电生理变化及结肠上皮凋亡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三个方面研究了抗菌肽对小鼠肠道物理屏障的保护功能:(1)抗菌肽对DSS致小鼠肠道形态损伤的影响:在结肠形态方面,采集小鼠肠道样品,制作H&,E染色切片对结肠形态进行观察,从肠道形态来看,与对照组相比,DSS诱导组小鼠结肠上皮受到严重的破坏,肠绒毛结构杂乱无章,且用肉眼已完全无法分辨其肠上皮粘膜层结构,同时粘膜下层水肿严重,加入抗菌肽C-BF和pBD2处理组小鼠结肠绒毛结构与DSS组相比发生明显改变,肠绒毛间边界清晰,具有完整的粘膜层形态结构,且粘膜下层水肿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结果提示抗菌肽可明显改善DSS导致的结肠上皮形态破坏;(2)抗菌肽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电生理学变化的影响:在上述发现抗菌肽对DSS致小鼠结肠形态破坏具有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开展了其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电生理学变化的影响.在结肠通透性高低方面:通过采样前4h注射FITC-dextran,采样后收集小鼠血清,用酶标仪测定FITC-dextran浓度,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SS诱导组小鼠血清中FITC-dextran浓度显著提高(p<,0.05),而注射C-BF后血清中FITC-dextran浓度与DSS组比较显著下调(p<,0.05),注射pBD2后血清中FITC-dextran浓度有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提示抗菌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DSS致结肠通透性增加;在结肠跨上皮电阻值方面:通过Ussing champer测定各组结肠粘膜跨上皮电阻值变化,结果表明DSS诱导组小鼠跨上皮电阻值明显低于40Ω,而不同抗菌肽处理组小鼠跨上皮膜电阻值均稳定在40Ω以上,结果提示抗菌肽对于维持结肠电生理学的稳定状态具有积极作用;(3)抗菌肽对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在研究发现抗菌肽可缓解DSS致结肠跨上皮电阻值下降的基础上,对各组间结肠上皮的凋亡程度进行分析.在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方面:通过TUNNEL试剂盒对结肠上皮凋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SS诱导的小鼠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p<,0.05),而在DSS的诱导过程中,加入抗菌肽C-BF和pBD2处理的组别,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单独用DSS诱导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说明抑制结肠上皮凋亡水平可能是缓解跨上皮电阻值下降,维持肠道形态正常的原因之一;在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表达方面:通过qRT-PCR检测各组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SS处理组显著降低了紧密连接蛋白和黏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而加入抗菌肽处理的组别,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其中抗菌肽C-BF的促进效果优于pBD2.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抗菌肽可通过改善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维持肠道物理屏障功能正常.试验四、抗菌肽保护肠道物理屏障的机制研究在上述研究发现抗菌肽C-BF与pBD2对改善肠道物理屏障具有明显效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肠细胞单层跨上皮电阻值、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及肠细胞形态三个方面对其保护肠道物理屏障的机制进行探讨:(1)抗菌肽对DSS致肠上皮细胞单层跨膜电阻值降低的影响:在Caco-2细胞单层跨膜电阻值方面,本研究模拟体内肠上皮组织结构特点,体外培养入Caco-2细胞至单层分化状态,用DSS进行细胞模型的建立,研究结果表明DSS单独处理组Caco-2细胞单层跨上皮电阻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抗菌肽C-BF和pBD2预处理的组别,其跨上皮电阻值与对照组接近;(2)抗菌肽对Caco-2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在Caco-2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方面,通过透射电镜对培养的Caco-2细胞单层紧密连接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DSS可使本来结构完整清晰的紧密连接结构被破坏,而用抗菌肽C-BF和pBD2预处理的组别,其紧密连接结构完整,说明维持紧密连接结构的完整性是抗菌肽缓解DSS致跨上皮电阻值降低的机制之一;在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方面:通过western-blot和qRT-PCR分析抗菌肽对DSS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SS处理组ZO-1、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加入抗菌肽预处理后,上述三个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提示抗菌肽可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维持紧密连接结构完整性;(3)抗菌肽对单个上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在单个Caco-2细胞形态方面,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对DSS致单个Caco-2细胞形态破

抗菌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抗菌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电大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抗菌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抗菌论文范文选题

本论文可用于抗菌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抗菌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抗菌论文题目 抗菌论文题目怎样定
[2] 抗菌论文集 抗菌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抗菌论文大纲模板范文 抗菌论文框架如何写
《抗菌论文范文参考 抗菌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抗菌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