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智慧追问,将学生数学思维引向深处

主题:望着天空我苦苦追问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5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追问学生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追问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追问学生论文范文

望着天空我苦苦追问论文

目录

  1. 一、关键处把握时机,巧用追问
  2. 1.追问不求赶课,应作精细处理
  3. 2.误入歧途时问得欲擒故纵,才能豁然开朗
  4. 二、盲点处精耕细作,深化追问
  5. 1.在思维盲点处追问,为学生思维指引方向
  6. 2.在思维盲点处追问,实现知识内化迁移
  7. 望着天空我苦苦追问:中文专业人气低 学生追问学中文有什么用?[晨光新视界]

(江山市石门小学,浙江 衢州 324107)

【摘 要】课堂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相交流的活动方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数学课堂中追问的误区、具体的策略,阐述了如何通过智慧追问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效促进教学活动.

【关键词】追问;误区;简化;巧用;深化

课堂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相交流的活动方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课堂追问缺少智慧,走入误区.

误区一:“来去匆匆”的追问,让学生思考浮光掠影

有些课堂追问来去匆匆,每个环节浅尝辄止,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思维过程浮光掠影,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案例1出示:

师(提问):看了外婆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生1:买了不到1千克却付32.5元,贵了.

师(追问):(没有关注高举的几十只小手)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吗?

生:0.95×31.5〈32.5

师:很好.继续追问:第2题,谁来说说?

生:0.52×70等于37.1(元),够了.

生:不用算,肯定够.(举着的手好多,老师视而不见)

师(继续追问):看了这两则外婆日记,你有什么启发?

生:摊主太坏.

师(追问):还有吗?

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许多手仍高高举着)

师:说得真好,时间关系我们下课再继续讨论.

以上片段,教师把课堂当作流水作业的工厂,根本不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可预知性,不停追问,目中无人.

误区二:“高深莫测”的追问,让学生一筹莫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思维水平的影响,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出现孤立肤浅的特征,这就是思维的盲点.课堂中有些教师在学生思维盲点处高深莫测的追问,让学生一筹莫展.

案例2(课件出示主题图):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提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追问):假如妈妈只烙1只饼,需要多少时间?

生:正、反面各3分钟.3+3等于6(分)

师:很好.然后继续追问:烙两只饼至少需要几分钟?(2分钟过后个别优秀的学生举起小手)

生:也是6分钟,把两只饼同时放在锅里,煎其中的一面需要3分钟,然后翻过来煎另外一面用3分钟,共6分钟.

师:太棒了,真是我的知音.然后又继续追问:3只饼至少需要几分呢?请把你的方法写在纸上.由于学生缺少对烙饼问题规律的探究和理解,教师这一高深莫测的追问,将全班学生都引向了一条曲折的研究之路,10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如何以智慧的追问为支点,有效促进数学活动,达成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关键处把握时机,巧用追问

教师的追问往往很难一下恰到好处地问到学生的思维深处,教师要把握时机,借助智慧追问引导学生深思.

1.追问不求赶课,应作精细处理

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进行精细处理,这种精细处理不仅体现在整体的教学流程上,更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如误区一中的案例1,笔者有了新的尝试:

师(提问):看了外婆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不同意,买了不到1千克却付了32.5元,贵了.

师(追问):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因为买1千克只需31.5元,当然贵了.

师(点评继续追问):有道理,凭直觉就能判断.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

生:31.5×0.95等于29.925元,而奶奶却付了32.5元,肯定贵了.

师(点评继续追问):通过计算,也是一种方法.还有更方便的方法吗?

生:我不用计算就能判断,31.5×0.95<,31.5,因为一个数乘以纯小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所以奶奶肯定买贵了.

2.误入歧途时问得欲擒故纵,才能豁然开朗

郑毓信教授提出: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认识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得到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如笔者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片段:

在学生猜想、动手验证后,交流汇报: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用长乘以宽.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变形,成为长方形.

师(提问):这位同学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能说说怎么想的?

生:我用4根铅笔搭成一个长方形,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长×宽.

师(评价追问):感谢这位同学.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拉成长方形,它们的边没有变化,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长×宽,是吗?(说是的同学比原来多)

生:老师你看,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拉成长方形,这样就能用相邻的两边相乘.

师(继续追问):你们赞成用两条邻边相乘吗?(大部分学生举手了)他找到了“行”的例子.那你们再看呢?(顺着学生拉动的方向,教师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直到几乎重合)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了.两条边长度没变,乘积没变,可是框架里面的面积变了.

生:老师,刚才我们被你误导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

用相邻两边相乘,这是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合理推理.教师没有直接指出不对,而是巧设追问,将学生先误入知识的岔道.又结合操作追问,从而让学生“自我反省”,纠正了错误,进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二、盲点处精耕细作,深化追问

如何在学生思维盲点处进行智慧的追问?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案例2中的“烙饼问题”.

1.在思维盲点处追问,为学生思维指引方向

在学生回答了烙两张饼需要六分钟后,师(追问):三张饼怎么烙?静静思考一下,最少可能几分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学具摆一摆.

生1:我认为是9分钟.(该生是先写好然后说的,思维过程正确也抓住了烙饼学问中的关键,但表述比较繁琐,很多同学听后表情很茫然.)

师:其实讲得很好!但听着听着有些抓不住他的意思了.你们是不是有这种感受啊(生说是)

师(追问):这就奇怪了!老师和同学听得认真,他也讲得很好,为什么听着听着就抓不住他的意思了呢

生:太繁琐了,说着说着自己都绕不过口了.

师(追问):这样有些麻烦,那有没有方法让大家一下就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生沉思)

师(点拨追问):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学具,有什么特点

生:我有办法.学具都有正、反面,我把三个都平摊在桌面上,先烙这两个面,就在这两个面之间画一条线(边操作边说),同样等这样一共连了3次,每次3分钟,一共9分钟.教师结合学生作品动态完成了以下板书(图1)

上述,生1的回答,教师的追问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是自己方法不当之过,学生由此萌生出寻求新方法的需求.

2.在思维盲点处追问,实现知识内化迁移

师再次让该生解释这样连的原因,强化对图1这一方法的理解,然后在挨着的两个面之间用一条线连起来.

师(追问):为什么你要这样连?而不像老师这样连呢?

生:挨着的两个面表示同一个饼的正反两个面,不能同时烙.

师(追问):看来相连的两个面一定要不同的两个饼的其中一面,3张饼最快需要9分钟,那么4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呢?(生自主探究,师指导后交流)

生:我把4张饼分成两组,两个两个烙,一共4次,需要12分钟.(如图2)

生:我也是12分钟,方法是这样的(如图3)等一共4次,12分钟.

当学生探究出图1这种精彩的方法后,由于不少学生仍然比较迷糊,教师没有直接强调,而是先让学生解释方法进行强化,之后运用追问策略“为什么你要这样连?而不像老师这样连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将这一知识进行内化迁移,之后4张饼的情况更是水到渠成,学生主动生成了两个两个烙(图2)、循环烙(图3).

望着天空我苦苦追问:中文专业人气低 学生追问学中文有什么用?[晨光新视界]

【参考文献】

[1]浦叙德.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追问及时机.中国数学教育,2011.5(2)

[2]康立军.追问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催化剂.黑龙江教育.小学,2011.9(39)

[3]屠莉琴.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追问.新课程案例,2010.10(总第106期)(65)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追问学生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望着天空我苦苦追问引用文献:

[1] 公开问题的哲学追问提纲 论文提纲格式
[2] 追问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追问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10000字
[3] 物理和追问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物理和追问相关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
《智慧追问,将学生数学思维引向深处》word下载【免费】
望着天空我苦苦追问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