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大学生职业主体意识培养的社会学——基于C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主题:主体责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9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主体意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主体意识方面论文范文。

主体意识论文范文

主体责任论文

目录

  1. 一、培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意义重大
  2.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缺失的表现
  3. 1. 竞争意识欠缺,职业发展独立性不强
  4. 2. 依赖思想仍然存在,职业发展能动性不够
  5. 3. 从众心理严重,职业发展创造性不足
  6. 三、从人的社会化看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的培养
  7. 1. 家庭教育中,重在引导和鼓励
  8. 2. 在学校培养中,教师要懂得“示弱”
  9. 3. 在与同龄群体交往中学习角色观念
  10. 4. 通过实践锻炼积累社会经验
  11. 5. 社会舆论应注重正面引导
  12. 主体责任:讲演录第七讲 女性主体意识的决心与她们不同的命运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北京昌平,102249)

[摘 要] 本世纪初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渐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向“自主择业”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现实情况是,依然有部分毕业生职业发展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欠缺,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有待增强.本文从主体意识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缺失的现象,进而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给出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人的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06-04

公论文范文体意识是哲学层面的概念,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层,包括独立意识、能动意识和创造意识[1].将主体意识的分析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分析,可能会获得新的启发.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身在职业认知、选择、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欲求,是学生职业发展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包含三个方面内容:职业发展独立性,是指大学生是否意识到自身对职业发展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职业发展能动性,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自觉、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职业发展创造性,是指大学生是否懂得挖掘自身“潜能素质”[2].

一、培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意义重大

首先,这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和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体现.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发展和张扬.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包括职业发展主体意识在内的现代品格的塑造与锻炼;另一方面,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觉担当的现代合格公民是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集中体现.高校要培养现代合格公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首要的,也是最基础的.

其次,这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观要求与就业市场规范化的内在需要.培育职业发展主体意识,一方面是大学生形成科学、自主的就业观,进而理性择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主观基础和不竭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福祉.因此,大学生形成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进而形成规范、有序的就业市场秩序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缺失的表现

C大学是一所人文社科类“211”大学,生源质量好.该校每年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意向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及问题,为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2012年10月,《C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启动,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被调查者中,男生占39.7%,女生占60.3%;本科层次占60.7%,研究生层次占39.3%;来自城镇的学生占64.9%,来自农村的学生占35.1%.问卷问题涉及学生基本信息、毕业去向选择以及对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就业影响因素等的主观意愿.据数据分析,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不足有如下表现.

1. 竞争意识欠缺,职业发展独立性不强

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欠缺的第一个表现是对自身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心和竞争观念.目前,大学生就业基本确立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制度.然而,部分学生缺乏对自身及职场的充分了解,导致就业求职过程中自主性不够,底气不足.不自信通常表现在学习成绩不够好、实践经历不丰

富、简历内容单薄、尚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专业与职位不对口等,进而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产生自卑、逃避、退缩、观望的心态.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大多表示了谨慎的乐观.当被问及“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只有25.1%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对就业前景表示了“不乐观”,详见图1.当被问及“你认为你所学的专业在求职中竞争力如何”时,只有15.3%的认为“竞争力强”,详见图2.

2. 依赖思想仍然存在,职业发展能动性不够

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依赖思想仍然严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多关注就业难的客观方面原因,少有对自身主观方面的反思,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存在等待学校推荐、家人帮忙等消极思想状态.

调查中,当被问及“预计在就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近两成的毕业生认为主要困难是“缺乏社会关系”,这反映了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找工作中存在“拼爹”思想,详见图3.

当被问及“你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求职最为合适”时,认为“毕业前一年”找工作的有44.6%,“毕业前6个月”的有46.0%,“毕业前两个月”的有5.4%,“论文答辩后”的有3.8%.调查结果多少反映了部分大学生找工作还不够主动,详见图4.

当被问及“你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排名前四位的问题是“就业市场不规范”“专门人才供大于求”“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和“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而对自身能力不足的反思则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反映出大学生缺乏主动应对就业困难挑战的意识,职业发展能动性不足.

3. 从众心理严重,职业发展创造性不足

当前,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职业选择具有盲目性,表现在毕业去向选择上从众、注重眼前物质利益以及忽略自身长远发展.另外,从对“跳槽”的理解看,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对职业发展适应性和耐受力不足.

当被问及“你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在哪个地区就业”时,首选是“京津沪渝直辖市”(51.3%),其次是“沿海开放城市”(16.1%),“内地的省会城市”占16.1%,“中小城市”占5.6%,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仅占0.8%.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地域选择的急功近利,详见图5.

当被问及“你最愿意去的就业单位或所选择的职业是哪类”时,“国有企业”排第一,“党政司法机关”排第二,“事业单位”排第三,“三资企业”“自由职业”“民营企业”和“军队”分列四到七位.反映了毕业生对行业选择更看重稳定性,而忽视了发展性,详见图6.

当被问及“若将来工作与期望不一致,你会怎么办”时,选择“接受,准备跳槽”“努力适应工作”和“工作后考虑继续深造”的各约占三分之一.反映了毕业生职场适应性和耐受力不足.

三、从人的社会化看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的培养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学概念,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如果我们将主体意识或者说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看作现代公民所必备的价值理念或标准,那么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的形成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形成职业发展主体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需要,是个人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从社会化教育主体的角度看,教育公民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参与职业发展过程,也具有政治社会化的意味.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4].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3].接下来,笔者将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从五方面论述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的培养.

1. 家庭教育中,重在引导和鼓励

一般来讲,人从出生到长论文范文人都要在家庭中度过一个漫长的生活依赖期.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爱的需要,更重要的,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孩子人格塑造具有重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和放任型.鲍姆林德认为,来自权威型家庭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权威型的父母倾向于对子女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又能接纳子女的意见和想法,常常引导子女以理智态度行事,并对有原则的服从和自信给予高度赞扬[5].

具体到职业发展方面,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父母应在充分了解孩子职业兴趣的基础上,多从方法和态度上引导和鼓励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而不应在具体做法上过多干涉.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些职场价值是普遍适用的、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勤奋”“踏实”“诚信”“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等,父母可以结合自身社会经验引导孩子树立这种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行业、职业、岗位的发展状况又会有很大的变化,知识更新很迅速,新的职业会产生,有些职业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会变化,有些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失,因此,父母关于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有时未必很到位,父母关于职业选择的判断未必符合孩子的需要,这时尽量不要做具体做法上的指导,而应鼓励孩子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职场,自主做出职业选择.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2. 在学校培养中,教师要懂得“示弱”

学校这种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和半强制性.它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3].当我们承认现代合格公民是具有主体意识公民的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学校教育(尤其大学教育)过程中实际存在两个主体:学校受社会委托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主体,同时,学生个人也是自身社会化的主体(或者称“主宰”“第一责任人”).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处理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问题呢?

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尤其大学阶段的教育,应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示弱”,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课堂教学为例,目前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样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课堂参与性不好,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因此,我们主张教师要意识到课程学习的主体(或者说主角)是大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教练”而非别的角色.现在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类课程,这种课程的讲授也应该注意避免授课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例如通过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习实践等形式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潜移默化增强了学生职业发展的主动性.

3. 在与同龄群体交往中学习角色观念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3].

同龄群体是一个小圈子,同伴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各自对于职业的理想,同伴之间也容易产生共鸣,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认同和职业认同;这种群体交往也有助于形成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所说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能为将来的个人职业发展积累重要的潜在的社会网络资源.

因此,同龄群体是个人职业发展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那么,青少年应该如何参与同龄群体的交往呢?首先,要多参与同龄群体人际交往.这样一方面可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寻求群体认同感,这种群体认同感是职场发展中很重要的心理资源.第二,找准自身在群体中的角色定位,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这种特点只有在群体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因此,在同龄群体中学习角色意识至关重要.第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同龄群体交往,一要坚持平等原则,二要坚持学习原则,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多交流、多学习.

4. 通过实践锻炼积累社会经验

实践锻炼主要是指大学期间运用空闲时间到工作单位实习,进行职业社会化的过程.这种实践锻炼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熟悉和了解职场真实状况,为将来入职作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二是检验在校学习的效果;第三,更重要的是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动意识.

对实习生来说,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小事做起.实习生到工作单位通常都会被安排做一些初级工作,而正是这种简单工作可以锤炼一个人的品性和态度,这通常也会被看做对职场新人的考察;二是要主动学习.实习生的工作一般不会太繁重,这就要努力创造条件学习,多向职场前辈请教,主动熟悉职场管理、市场营销、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与汇报等具体技能.这些职场实践锻炼能帮助学生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自身职业发展问题,例如专业与职业的匹配、职场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等.

5. 社会舆论应注重正面引导

主体责任:讲演录第七讲 女性主体意识的决心与她们不同的命运

大学生社会化通常被看作青少年社会化的最后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报刊、杂志、书籍、电视等以外,新兴移动互联网传播工具(如微信、微博等)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环境.现代沟通手段的特点就是信息高度浓缩且传播迅速.因此,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青少年职业社会化中的正面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主体意识培养过程中的正面引导作用要注重两点:一是以身边的事例感染人.从实际经验看,大学生往往对身边鲜活的职场事例更有感触,反而觉得职场成功人士的事迹离自己太遥远,觉得缺乏可参考性;二是以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人.这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正确、恰当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能动且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发展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傅慧芳.公民意识的要素结构探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2-89.

[4]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157.

[5] 辛浩力.国外现代亲子关系理论观点回顾[J].教育改革,1997(2):33.

[编辑:汪晓]

总结:此文是一篇主体意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主体责任引用文献:

[1] 治党和治党主体责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治党和治党主体责任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2] 治党和治党主体责任论文例文 治党和治党主体责任有关论文怎么撰写3000字
[3] 治党和治党主体责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治党和治党主体责任本科论文范文2万字
《大学生职业主体意识培养的社会学——基于C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word下载【免费】
主体责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