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教育塑造人性的逻辑

主题:教育的社会属性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1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教育属性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育属性方面论文范文。

教育属性论文范文

教育的社会属性论文

目录

  1. 一、教育塑造人性是一种可能
  2. (一)教育塑造人性具有历史必然性
  3. (二)教育塑造人性具有实践价值性
  4. 二、人性的完善呼唤教育的塑造
  5. 三、教育塑造人性的路径选择
  6. 教育的社会属性:【2011春季424联考第28题】:和基础教育一样,医疗卫生_____地拥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在市场化的改革中,他

向学琼 张继平

(来凤县大河中学,湖北来凤445706;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 教育使人的自然属性得以复归,使人的社会属性得以成长,使人的理智属性得以发展.人在自然属性上的缺陷需要教育来弥补,人在社会属性上的依附需要教育来完善,人在理智属性上的空白需要教育来填充.教育要重视体格的训练,教育要重视心灵的引渡,教育要重视理智的陶冶.

关键词:教育;人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理智属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2187(2010)04-0003-02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精神家园的失落形成巨大的反差,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性的塑造问题.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关键作用已得到普遍承认和宣传,正如美国教育家贺拉斯·曼所说:“凡是任何事物在生长的地方,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对于人性的塑造,再没有什么比教育更为重要.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显像管”还原生存本能中的人性,使人性不断走向和谐.

一、教育塑造人性是一种可能

(一)教育塑造人性具有历史必然性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人性发展史上,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视角对人性进行不同的诠释,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中国,孔子是性善论的鼻祖,他所倡导的“性相近,习相远”,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人性发展的主流.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性恶论的“掌门”,他所推崇的人性观使西方文化走过了另一条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活人的人性必然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智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在人的自然属性上,马克思认为,论文范文动物都是自然存在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3蹦,因而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属性上,马克思认为,为了生活和劳动,人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智属性上,马克思认为,“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从自己出发”是一切人所具有的最根本的特性.“从自己出发”,就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因此,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智属性在变化发展中彼此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动力结构.

(二)教育塑造人性具有实践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客观实在出发分析人性,兼容了性善论与性恶论,为人性的可塑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教育使人的自然属性得以复归.通常,教育并不使已有的事物发生变化,事物有它自己的稳固的结构和构造,但人却是这一普遍规则的例外.“或者,更谨慎地说,只有人的最一般的结构、人的知觉和行动的特殊形式等等,才是自然赋予人的固定的遗产.然而,对人来说,这种固定的要素并非他所有的一切.”相对于本能教育而言,“教育可被确定为这样一个过程,即向青年灌输传统所固有的、又在当代得到更新的、处于文化核心的价值和信仰.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而文化则确定教育体制的框架并在教育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注意到,教育处于价值体系的中心,而价值则是教育依靠的支柱.”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促进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则是其基本目的.

其次,教育使人的社会属性得以成长.人的社会性应该说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磨灭的.社会即人的集合体,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但要有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价值.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价值对于他人、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或作用,即个人对于他人、社会需要的满足.教育正是实现这一需要和满足关系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尽管它不是打开所有理想之门的“论文范文”,也不是“芝麻开门”之类的秘诀,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社会更和谐、更可靠地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社会可以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因而,教育是一种财富,价值蕴藏其中.

教育的社会属性:【2011春季424联考第28题】:和基础教育一样,医疗卫生_____地拥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在市场化的改革中,他

最后,教育使人的理智属性得以发展.生命有机体的情况靠自我发展的冲动而成长,“这种冲动可以受外界激励和引导,也可能被外界的力量扼杀.尽管你可以激发和引导这种冲动,但智力发展的创造性冲动来自于内部,而且完全为个体所特有.教育便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我所说的生活的艺术,是指人的各种活动的最完美的实现,它表现了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在面对环境时所具有的潜力.这种完美的实现涉及一种艺术的鉴赏力,使不可分的个性从较低的水平进入较高的水平”.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平庸的知识.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材料的堆积.

二、人性的完善呼唤教育的塑造

人的必塑造性不是一种偶然,而是由人性的基本构造所决定的.人性的构造不是一个教育结果,而是一个产生结果的过程,一个不断地放弃原始的不完善的过程.“去行动”不只是理性的命令,更是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行动的结果总是包含着在行动之前的意图中所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性弱点的沉淀,从表面现象难以觉察.

其一,人在自然属性上的缺陷需要教育来弥补.人既非一种既定的存在,也非一个客观的事实,人作为一种理性的生物在教育中成就人性.夸美纽斯说:“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动物”.人对教育的需要性首先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生物”.这一事实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表明人与生俱来就进入了一个文化的世界,文化世界的复杂多样性要求人必须学习;其二是表明人生来就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人的“生物装备”具有相对动物而言是有很大弱点的,人虽然是一种高级动物,但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和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相对抗,他没有锐利的牙齿,雄壮的身体,飞快的速度等,为了弥补人之本身的不足,人只有通过学习,创造某种特定的人工环境,人才能生存.

其二,人在社会属性上的依附需要教育来完善.社会是一些循着共同的路线,具有共同的精神,并参照共同的目的而活动的个人聚集在一起的集合.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总是一个社会的个人,他不由自身而存在,个人在社会里,与社会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教育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存的“百搭桥”,人在其社会属性上的冲突制约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冲突既有内在冲突,如独立与依赖的冲突,想与现实的冲突;也有外在冲突,如期望交际与自我封闭的冲突,期望理解与妒忌猜疑的冲突,尊重与自负的冲突.在这些冲突频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教育来调和,个人便成了一个抽象的东西,社会便成了一个死板的、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集合.教育作为一桩公众的事务,因改变人性而改变社会秩序,教育的这一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除了国家以外,没有其他机构再能拥有.

其三,人在理智属性上的空白需要教育来填充.文化对人性之理智的发展具有深广的诱惑力,是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文化不能离开具体的人而存在,脱离文化的人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幻影.每一个人都镶嵌于一种特定的文化中,从而为他的理智的形成打下了一枚深深的楔子,任何隔离两者的企图都是错误的.但在世界日益分裂的境遇中,这种趋向却又难以被扼制,教育隔离是“文化缺乏”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国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教育,而非工业化国家中能够享受到的人则少得可怜,而且,在非工业化国家中那些处境不利的人则少得更为可怜.因而歌德说:“我从祭坛上带来纯洁的火,我所点燃的不是纯洁的火焰.”

三、教育塑造人性的路径选择

按照马克思的总体人性观,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智属性都得到充分的塑造,即总体人性的塑造.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人性的完善必须具有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第一,教育要重视体格的训练.身体的健全发展是人的自然属性得以复归的保证.姑且不说健全发展的内在价值是有效的行动和快乐的源泉,单是从人的自我保存这一任务来看,就足以说明其意义的重要.自我保存不只是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是作为一个生长中和发展中的人的自我保存.失去自我保存,人的快乐和健康不仅会受到干扰,而且把寻求真正知识的主要途径切断了.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说明,健全的身体是开发智力的积极动因.论文范文同志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开展体育活动,锤炼学生的体力,让他们领悟自己及周围的事物,不仅是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性的需要.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然属性,在实践中,从学校层面出发,一是提高认识,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观、环境观、营养观、生活观、运动观以及锤炼习惯,并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技巧;二是更新思想,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摒弃重技术、重技能,轻理论、轻能力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与素质的结合,使学生从被动教育转变为自觉运动;三是加大投入,完善各种体育设施,使学生的运动场所优雅,运动环境优美;四是搞活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环境条件,创设不拘一格的锤炼形式,做室内运(上接第4页)动与室外运动相联系,课内运动与课外运动相配合,统一运动与自主运动相补充.从教育者个人层面出发,为了让学生善良和聪明,就是要给他的身体以经常的锤炼,使他强壮、健康;让他劳动,让他做些事情,让他跑,让他叫,让他喊;让他忙于活动等.

第二,教育要重视心灵的引渡.人的成长似乎不可能像铁球从空中掉下那样呈直线发展,我们在探讨人之本性的善的一面时,人们还必须承认,一旦苦难与困境接踵而至,人类在攻击性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原始的恶,人的生存本能和命运竟使得人性走向了真相的末途.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永远是相对的、即时的,伪装的皇帝的新装永远欺骗不了穿透灵魂深处的善与恶,因而教育必须更深入一层,必须认识到心灵深处的难以捉摸,防止危险的畸形发展或纠正那些已经发性的畸形发展.教育者必须把其他一些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事情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并在教育行动中加以推敲,即使取代原有的安排也在所不惜.告诫和激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措施,当人的发展出现障碍或偏离,或者由于人的弱点而告中断或误人歧途时,就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使中断的发展重新走上正轨.孔子认为,人可臻完善,通过教育,特别是通过在自我修养中做出努力,通过内省,而且还通过仿效外部典范,可使人走上正道.

第三,教育要重视理智的陶冶.教育是发展的生命力,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塑造他们的理智与灌输知识同等重要:知识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去作恶.所以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它会使人们的某些憧憬与希望落空,在面对诸多冲突面前,教育必须谨慎选择.柏拉图认为,理智来自一个较高的世界,它仅仅暂时使自己体现在生命中.它从那较高世界中带来了寓居于它之中的规律:为真理而奋斗.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忧》中呼吁道:“人就是人,如果引发狂热和逼近了人性的界线,人可能具有的一点点理智也会丧失.”要使人的生活带有明确的人性,必须同时进行两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某些东西,教育要尊重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摈弃任何标准化了的教学形式.正规教育系统因此常常受到不无道理的指责,它限制个人的充分发展,强迫不同个性的人接受模式化了的教育,而不充分考虑个人才能的多样性.例如,正规教育系统越来越趋向于优先提高抽象知识,这很不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美感或灵性、动力能力等.从这一视角出发,个性的弘扬是对教育制度的挑战,应当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确定教育制度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总结:本文关于教育属性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教育的社会属性引用文献:

[1]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论文题目集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论文集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论文大纲模板样本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论文提纲怎样写
《教育塑造人性的逻辑》word下载【免费】
教育的社会属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