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教学

主题: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9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民族我国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族我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民族我国论文范文

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论文

目录

  1. 一、历史和现实的汇合:“统一多民族国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1.发展性
  3. 2.多样性
  4. 3.交融性
  5. 4.凝聚性
  6. 三、历史在现实中的呈现: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教学建议
  7. 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首套民族健身操_高清

贾雪枫

(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泸州64600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疆域的开拓和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那么,“统一多民族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是怎样形成的?今天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些都是我们教学应该予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和现实的汇合:“统一多民族国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复合概念.

国家的“统一”指一个国家受一个政权控制或统治.讲我国的统一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含义.“中国”最初的含义是众国之中和中土之意,在历史发展中其含义不断丰富,从中原王朝的代称逐渐演变为涵盖全疆域的国号简称.随着清朝的建立,特别是随着我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国”具备了包括我国整个领域和在这一领域内的所有民族的完整含义.中国的统一,不是指我国的某一部分地区或某一民族的统一,而是指我国整个领域和居住在这一领域的所有民族的统一.因此,完整的中国统一体,不是由我国某一民族建造的,而是我国所有民族(包括历史上已消失的民族)建造的.中国统一体,在时间上包括当代中国和历史中国的时间段.

当代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袭中华民国时期的疆域,这个疆域并不能代表历史中国的疆域.1955年,著名学者谭其骧先生在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时,确定了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范围的原则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论文范文主义入侵之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原则是教学中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概念的基准.

“多民族”是从属于中华民族概念的下位概念.“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是近代以来产生的概念,所谓“多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和民族构成.

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首套民族健身操_高清

中华民族的称谓虽然出现在近代,但中华民族的历史却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中华民族不是一源而是多源.从考古发现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和特征清楚地反映出在我国辽阔土地上很早就存在着论文范文、东夷、南蛮、北狄东胡、西戎等不同的几个文化中心或系统,说明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大体形成.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问题,苏秉琦先生把全国范围内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并提出满天星斗说,指出“各大文化区系在大致同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组合与重组,形成在六大区系范围内涵盖为大致平衡又不平衡的多元一体的格局.”“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有五方之民的说法,《札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着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等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此后数千年,中华民族内部结构不断变化,一些民族兴起,一些民族衰亡,一些民族迁徙,一些民族与别的民族融合,一些族群向边疆乃至海外迁徙,另一些边疆民族则向中原汇聚.但不管其内部结构和民族构成怎样变化,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数千年来包容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恒久主体.凡居住和生活在中国领域的民族,包括现有的和历史上存在过的,都属于中华民族.

综上所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包括了空间(我国的领域)、内部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管辖(论文范文政权)等要素.在教学中可以这样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内涵是指我国全部领域内生活的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处于同一政权的控制和统治之下的国家;外延是指现有的和历史上存在过的中国领域以及生活在这个领域内的现有和历史上存在过的民族,我国56个民族以及他们祖先的历史和曾经生活在中国领域内、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的历史.

二、历史向现实的演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特点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一以贯之从不间断的历史过程,梳理这个历史过程,笔者以为,教学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性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存在着始终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互相联系和日益接近,既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又日益形成民族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共同点,既分别存在和建立过不同的国家政权,又日益趋向于政治的统一和建立统一的国家.因此我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统一、分裂复归统一的现象,每一次统一都具有发展阶段的性质.这种发展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是疆域逐步扩展,逐渐形成我国辽阔的版图;二是论文范文政权对地方的统治不断加强,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不断强化.

从夏商周三论文范文始形成多民族国家,出现了所谓天下共主的“天子”和天子统治下的所谓“五服”诸侯的现象,天子除了在自己的王羁行使完全的统治权,与诸侯的关系只是臣服、纳贡关系.“我国真正形成为多民族国家,即形成在一个政权统治下的存在多民族,是秦汉的统一.”秦汉不仅统一了论文范文民族,而且直接统治了许多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从而不仅在地域上,而且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民族国家.它的疆域除了部分地区,几乎相当于我国今天的版图,它所包括的民族也几乎是我国所有的民族或者是他们的先民.在以后的发展中,我国各族之间虽然也充满矛盾和斗争,也出现分裂局面,但每一次分裂客观上都是在为更大的统一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和民族融合,孕育了隋唐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辽宋夏金的并立征战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元朝;经过明朝的发展,到清朝,最终奠定了我国辽阔的版图,形成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

2.多样性

完整的中国统一体,不是由我国某一民族缔造的,而是我国所有民族(包括历史上已消失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人民在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从而使我国历史呈现出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的面貌.

多样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相互影响上.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说明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秦汉时,夏族或汉族发展到新的更加成熟的阶段,其他民族,如匈奴、西域各族、东北诸夷和乌桓、鲜卑、挹娄、西方众羌和西南夷、南方百越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先后建立各类政权,各民族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出现较大规模的融合.隋唐北方蒙古高原有突厥、回纥,西南有吐蕃,南诏,东北有鞣羯,它们开发着祖国的边疆,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同两宋并立,先后完成封建化过程.元明清大一统,我国各民族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各民族都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政治的统一,经济的交往和日趋一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促进,使我国各民族之间不可分离也不能分离的关系有了更坚实的现实基础.

多样性还表现在有的民族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的文化和血脉却融入新的民族,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贡献新鲜血液,提供新鲜养料.如匈奴雄踞漠北几百年,后为汉所败,北匈奴远遁,鲜卑遂徙居匈奴之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据研究,建立北魏的鲜卑拓拔氏,“拓拔”的含义是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文化进一步融入汉文化中,匈奴、鲜卑的血脉,浸染在汉民族体魄和灵魂中.隋唐时期,各民族交往密切,多民族色彩更鲜明,唐诗“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樽酒行》)“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李贺《龙夜吟》)等诗句,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多民族风情.

3.交融性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之间由于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出现了民族融合.这种交融性对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民族心理尤为重要.

我国古代在区别不同民族时,主要强调文化习俗的区别,即所谓“华夷之辩”.“华夷之辨”并不是辨别体质、语言等外在差异,而主要是指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内在文化差别.这种观念,使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并不看重种族和血统,而是看重文化,即孔子所谓“夷狄人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如杞国本夏禹之后,但杞桓公因用夷礼,孔子作《春秋》不再称其为公而贬称子.相反,如果行为符合仁的要求,即使夷狄也值得称颂,孔子就说过“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交往和融合既表现在少数民族从四方内迁,也表现在汉族不断向四方发展.汉族人口向边疆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中原政权募民实边,徙罪民于边,以及因贫困、灾荒、战乱而向四方迁徙,他们既改变了迁徙地的人口结构,传播了汉族先进文化,又在某些地区、某种程度上融合于当地民众,成为当地民族的一员.

民族融合更多地发生在少数民族内迁,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自东汉以来,西北边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率内迁.这些内迁少数民族起初尚保留自己的部落组织和语言习惯,但随着北中国陷入极度动荡、混乱状态,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背井离乡,被驱赶到新的地区,以致内迁各族的部落组织不断遭到破坏直至消失殆尽.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原有的经济生活和语言习俗随之发生变化,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内迁各少数民族到中原后,最终适应了汉族的较高文明,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带来政治制度的相应变化,内迁各少数民族政权一般都经历了由胡汉分治到采用或模仿汉族封建统治机构和制度的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它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又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4.凝聚性

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众多,社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其影响力和辐射力持久而强大,因此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以汉族为核心进行的,各族人民交错杂居主要是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交错杂居.

中国历史上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语言各异,但在文化上却呈现明显的认同趋势.各民族,虽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之分,但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君临中原者则自称中国.比如匈奴自称其先祖为夏后氏,羌族为姜姓别支、有扈氏后代,鲜卑为黄帝子孙.铁弗匈奴赫连勃勃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强调自己的夏后氏血统而称所建政权为夏,鲜卑拓拔氏自述为黄帝之裔,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舜为东夷之人”“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语,亦常见于史籍.契丹、女真入主黄河流域后,都以自己为中原正统,视偏安南隅的宋为南蛮,这种文化心态成为数千年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元朝、清朝以少数民族统治全国,但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文化,他们的统治并未造成中国文化或文明的断裂或剧变,中国人历来把元朝、清朝看作和其他朝代一样的正常的改朝换代.这样,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将自身的特点带人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更富于生气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社会制度、语言文字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趋于汉化,共同的文化心态就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得到构建并日益强化,使我国各民族不仅在地域上而且在文化上形成不可分离也不能分离的关系.这种凝聚力,使西方殖民者瓜分中国和灭亡中国的企图最终无法得逞.

三、历史在现实中的呈现: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教学建议

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教育在当今尤为重要.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高中《中国古代史》(人教版)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后,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限于体裁,“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史实削弱不少.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只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大体上按时序规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关史实的学习.鉴于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加强地理、政治等相邻学科的知识联系,使今天中国版图疆域、56个民族分布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内容纳入学生历史学习的原有认知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当学生对祖国辽阔的疆域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有所认知后,祖国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各民族的祖先是如何生活和交往的等认知,就会构成学习新知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并与新的学习材料产生联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此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学生就不会感到历史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距离.

(2)以教导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发展,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发展,更要让学生认同这种发展.而这种理解和认同均超出了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人手,对中国历史进行梳理,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阶段特征,构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帮助学生达成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理解和认同.

(3)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不同时期历史地图等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疆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当时民族关系的状况,认识今日中国与历史中国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注意中国的边界绝不限于中原王朝,而应该包括边疆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边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4)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大民族主义,反对片面强调某一民族作用的做法,要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高度看待历史,突出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把“多民族”置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和组成的地位进行思考.

冯一下先生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文中指出,我国民族关系思想经历了古代华夷观、近代民族同化论、现代民族融合论和新世纪民族交融论的发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概括为交往、交流、交融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巩固,历史教学应该反映这个事实和趋势,架构起历史和现实的桥梁.

总结:该文是关于民族我国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引用文献:

[1] 我国经济性质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范文
[2] 我国电子商务学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3] 谈我国公关行业发展现状 论文提纲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教学》word下载【免费】
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