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审计论文摘要新闻信息摘要,新闻信息摘要

主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0

简介:适合植物研究所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植物研究所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植物研究所论文范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论文

目录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雷人舞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本文档由【 HYPERLINK "wordwendang." 中文word文档库】 HYPERLINK "wordwendang." wordwendang.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此信息;

    HYPERLINK "wordwendang."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育,范文,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a href等于'wordwendang./'>word文档</a>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年 报

   2006

   

   植物研究所综合办公室编

   目 录

    TOC \o "1-1" \u 2006年概况

    PAGEREF _Toc175475112 \h 1

   一,综合类

   述职报告  PAGEREF _Toc175475114 \h 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工作总结  PAGEREF _Toc175475115 \h 39

   植物研究所职代会,工会2006年工作报告  PAGEREF _Toc175475116 \h 65

   二,规章制度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务会和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18 \h 7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务会和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  PAGEREF _Toc175475119 \h 73

   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科学院所务公开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20 \h 76

   中国科学院所务公开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PAGEREF _Toc175475121 \h 7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印发《关于所务会决议执行过程的督办与监察 办法(试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22 \h 8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所务会决议执行过程的督办与监察办法(试行)  PAGEREF _Toc175475123 \h 8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调整机构设置和所领导分工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24 \h 84

   机构设置和所领导分工方案  PAGEREF _Toc175475125 \h 85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职能部门负责人选拔任用办法(试行)》 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26 \h 8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职能部门负责人选拔任用办法(试行)  PAGEREF _Toc175475127 \h 88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中心(园)主任选拔任用办法 (试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28 \h 89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中心(园)主任选拔任用办法(试行)  PAGEREF _Toc175475129 \h 89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稿)》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30 \h 9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稿)  PAGEREF _Toc175475131 \h 91

   关于公布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32 \h 9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成立"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工作小组"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33 \h 9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成立新一届各有关组织机构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34 \h 9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成立"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 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35 \h 10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成立"政府采购自查自纠工作小组"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36 \h 10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成立"治理贪污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  PAGEREF _Toc175475137 \h 10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成立2007年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38 \h 102

   关于成立贯彻公共事务管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39 \h 10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成立餐厅卫生监督检查组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40 \h 103

   关于成立植物研究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决定  PAGEREF _Toc175475141 \h 104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岗位绩效评估与年度考核管理办法》 及相应实施细则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42 \h 10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岗位绩效评估与年度考核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43 \h 10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新研究团队绩效评估实施细则(2006-2017)  PAGEREF _Toc175475144 \h 10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新研究组年度基本绩效考核实施细则  PAGEREF _Toc175475145 \h 109

   关于2005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及绩效奖励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46 \h 111

   关于2006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及绩效奖励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47 \h 11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新研究组年度浮动绩效奖励实施细则  PAGEREF _Toc175475148 \h 117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岗位资格管理办法(二次修订)》 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49 \h 12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岗位资格管理办法(二次修订)  PAGEREF _Toc175475150 \h 121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退(离)休研究人员返聘管理办法》 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51 \h 12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退(离)休研究人员返聘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52 \h 123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项目聘用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53 \h 12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项目聘用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PAGEREF _Toc175475154 \h 12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文献中心编辑岗位设置与聘用试行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55 \h 127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56 \h 129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办法(试行)  PAGEREF _Toc175475157 \h 129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仪器设备购置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58 \h 13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仪器设备购置暂行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59 \h 13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大型公用仪器设备共享使用暂行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60 \h 134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资源配置暂行条例》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61 \h 13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资源配置暂行条例  PAGEREF _Toc175475162 \h 136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公用会议室管理规定》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63 \h 13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公用会议室管理规定  PAGEREF _Toc175475164 \h 138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大型公用仪器设备共享使用暂行管理 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65 \h 139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印发《职工集体宿舍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66 \h 14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职工集体宿舍管理暂行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67 \h 14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百人计划"入选者经济适用住房购房款收取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68 \h 141

   植物研究所关于清理整顿强占住房和未按期腾退住房的决定  PAGEREF _Toc175475169 \h 142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公费医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70 \h 14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公费医疗管理暂行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71 \h 144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批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72 \h 14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批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73 \h 148

   关于公布植物研究所2006年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结果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74 \h 149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75 \h 15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  PAGEREF _Toc175475176 \h 150

   关于公布植物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77 \h 152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78 \h 15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PAGEREF _Toc175475179 \h 153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80 \h 15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81 \h 156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82 \h 16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83 \h 163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公寓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84 \h 16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公寓暂行管理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85 \h 16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加强研究生宿舍管理的决定  PAGEREF _Toc175475186 \h 16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印发《研究生宿舍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87 \h 16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宿舍管理暂行办法  PAGEREF _Toc175475188 \h 168

   关于调整北京中植梦绿生物新技术公司董事会的决定  PAGEREF _Toc175475189 \h 171

   三,人事任免

   关于蔺占兵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1 \h 173

   关于刘春明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2 \h 173

   关于洪亮等十一位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3 \h 173

   关于汪小全等九位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4 \h 174

   关于孙中伏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5 \h 175

   关于马克平等三位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6 \h 175

   关于李京民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7 \h 176

   关于韩兴国等五位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8 \h 176

   关于董鸣等五位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199 \h 177

   关于谢宗强等三位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200 \h 177

   关于孙建新等二位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201 \h 178

   关于桑卫国等五位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202 \h 178

   关于李凌浩等三位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203 \h 179

   关于李永庚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204 \h 179

   关于周广胜同志任职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205 \h 180

   关于聘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通知  PAGEREF _Toc175475206 \h 180

   四,组织机构

   党务系统

   一,论文范文植物研究所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09 \h 181

   二,论文范文植物研究所纪律检查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10 \h 181

   三,各部门党支部及书记  PAGEREF _Toc175475211 \h 181

   四,植物研究所第五届职代会第六届工代会常委会  PAGEREF _Toc175475212 \h 182

   五,植物研究所妇委会  PAGEREF _Toc175475213 \h 182

   六,植物研究所共青团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14 \h 182

   行政机构

   一,所领导  PAGEREF _Toc175475216 \h 182

   二,职能部门及负责人  PAGEREF _Toc175475217 \h 183

   三,科研部门及负责人  PAGEREF _Toc175475218 \h 183

   四,重点实验室,定位研究站及负责人  PAGEREF _Toc175475219 \h 184

   其他机构

   一,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21 \h 186

   二,植物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22 \h 186

   三,植物研究所所务公开领导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23 \h 187

   四,植物研究所信息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24 \h 187

   五,植物研究所科普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25 \h 187

   六,植物研究所监察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26 \h 187

   七,植物研究所安全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27 \h 188

   八,植物研究所保密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28 \h 188

   九,植物研究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29 \h 188

   十,植物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30 \h 188

   十一,植物研究所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31 \h 189

   十二,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32 \h 189

   十三,植物研究所住房管理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33 \h 189

   十四,植物研究所技术监督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34 \h 189

   十五,植物研究所公费医疗管理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35 \h 190

   十六,植物研究所计划生育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36 \h 190

   十七,植物研究所爱国卫生委员会  PAGEREF _Toc175475237 \h 190

   十八,植物研究所住房清理整顿工作组  PAGEREF _Toc175475238 \h 190

   十九,植物研究所治理贪污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39 \h 191

   二十,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宿舍清理整顿小组  PAGEREF _Toc175475240 \h 191

   五,科研成果

   一,2006年度成果登记情况统计表  PAGEREF _Toc175475242 \h 193

   二,2006年度获奖成果  PAGEREF _Toc175475243 \h 193

   三,2006年植物所发表论文列表  PAGEREF _Toc175475244 \h 194

   四,2006年植物所出版专着一览表  PAGEREF _Toc175475245 \h 215

   五,2006年度申请专利  PAGEREF _Toc175475246 \h 216

   六,2006年度授权专利  PAGEREF _Toc175475247 \h 217

   七,2006年植物所在研项目列表  PAGEREF _Toc175475248 \h 219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2006年所级出访项目 227

   二,2006年所级邀请项目 231

   三,2006年院级出访项目 237

   四,2006年院级邀请项目 237

   五,2006年植物所国际合作项目执行情况 239

   六,国际合作和交流成果 244

   七,2006年植物所召开的国际会议 244

   七,科普活动

   传播植物科普知识 为绿色奥运做贡献—2006年科普工作开展情况  PAGEREF _Toc175475258 \h 245

   2006年主要科普活动统计表  PAGEREF _Toc175475259 \h 252

   2006年科普工作获得的荣誉  PAGEREF _Toc175475260 \h 252

   八,学会活动

   中国植物学会2006年主要活动统计表  PAGEREF _Toc175475262 \h 253

   中国植物学会2006年度主要活动总结  PAGEREF _Toc175475263 \h 253

   九,期刊,图书

   一,2006年期刊发行情况  PAGEREF _Toc175475265 \h 257

   二,2006年书刊入库情况  PAGEREF _Toc175475266 \h 257

   三,2006年植物所主办的期刊引证情况  PAGEREF _Toc175475267 \h 257

   十,研究生教育

   一,2006年度研究生培养统计表  PAGEREF _Toc175475269 \h 259

   二,2006年度进站博士后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0 \h 259

   三,2006年度入学博士研究生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1 \h 259

   四,2006年度入学硕士研究生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2 \h 260

   五,2006年度出站博士后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3 \h 260

   六,2006年度毕业博士生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4 \h 260

   七,2006年度毕业硕士生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5 \h 261

   八,2006年度获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6 \h 261

   九,2006年度获硕士学位人员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7 \h 261

   十,2006年度上岗硕士生导师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8 \h 261

   十一,2006年度上岗博士生导师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79 \h 262

   十二,2006年度各种奖学金获奖者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80 \h 262

   十三,2006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获得者名单  PAGEREF _Toc175475281 \h 262

   十一,队伍状况

   一,队伍结构  PAGEREF _Toc175475283 \h 263

   二,在职人员变动状况  PAGEREF _Toc175475284 \h 263

   十二,大事记

    PAGEREF _Toc175475285 \h 265

   

   2006年概况

   2006年,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启动,植物研究所根据院党组扩大会和院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创新三期方案"和2006年工作目标,在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

   2006年6月9日,院党组宣布了植物研究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新的所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即着手制订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选拔任用管理部门和研究单元负责人.8月,植物研究所召开所务扩大务虚会议,确立了"培育团队,打造精品,开源节流,科学发展"的发展方针和指导思想,分析和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学科布局,基地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绩效考核,资源核算等方面形成了很多重要共识.

   一,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2006年,植物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战略和学科布局,已先后部署和启动了"蛋白质组学"和"植物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状进化发育遗传学研究"等前沿领域项目,2006年这两个领域均获得了国家和院项目资助.植物研究所正在酝酿部署和启动以能源植物为引导,以学科领域交叉为框架的前沿领域项目.

   2006年,植物研究所在争取承担国家和部委重大科研任务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承担973项目1项,973二级以上课题5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2项,863项目二级以上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平台建设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面上基金45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计,植物研究所获得资助项目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排名第1位.

   2006年,植物研究所把开展国际合作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所的重要手段,合作形式从以交流为主逐渐转向中长期实质性合作.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58项中长期国际合作项目,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12项中长期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外科研人员合作发表论文113篇.出访68批,93人次,来访111批,521人次,举办国际会议2次.

   2006年植物研究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共发表论文413篇,其中SCI论文230篇,在领域前30%的期刊发表97篇(2005年83篇).出版专着12部,授权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专利1项.

   二,队伍建设

   植物研究所紧密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和科技布局调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科技创新队伍知识和年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为主线,以将帅人才的凝聚和培养为重点,培养和孕育能够在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工作的研究团队.植物研究所2006年末有在职职工476人,专业技术人员369人,进入创新试点24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64人;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17名,"百人计划"入选者10名,有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形成了2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三,创新基地和研究平台建设

   2006年,植物研究所在创新基地建设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6年获得批准农业创新基地方向性项目6项,农办专项2项;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方向性项目1项;植物园与分类学专项13项;生态环境创新基地方向性项目3项;西部行动计划院重大项目1项.

   植物研究所在已有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基因芯片技术平台,同位素技术平台,野外监测平台,代谢组学平台的基础上,2006年投入400多万元,先后购置了荧光定量PCR仪,DNA遗传分析仪,基因论文范文,荧光显微镜等一批大型设备,研究平台得到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2006年,植物研究所ARP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得到院主管部门的积极评价,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目前ARP系统已在全所范围内运行.

   植物研究所通过局域网升级改造,文献信息自动化基础建设的实施,在文献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再上新的台阶.《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荣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A类资助.

   2006年,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单元组合,人才引进培养,仪器装备购置,科研空间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松杉类植物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稻族和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分子进化以及进化发育生物学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已建立进化发育实验技术平台.

   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进一步凝练学科目标,优化研究队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科研成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对创新研究组设置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核定调整,为充分发展团队优势和在国际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充分体现了智慧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共享的和谐氛围.

   2006年,植物标本馆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2006年已有9个国家25个机构交换提供标本2300余份,进一步补充了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馆藏标本.

   四,制度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

   2006,植物研究所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自新的领导班子就任至年末,植物研究所已发布和修订各种管理制度30余项,涉及人事与人力资源,科研与财务,后勤保障等方面.在制度建设的推动下,科研活动和管理行为也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2006年,植物研究所对科研岗位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尊重科学研究发展规律,以引导重大原始性创新和创新队伍成长为工作目标,以创造相对宽松的创新工作环境为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深入发展,推动争取重大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工作,逐步建立与国际化背景相适应的科研岗位绩效评估和年度考核机制.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体现高效,实用和公平,公正,公开,制定了科研岗位绩效评估与年度考核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实施细则.

   2006年,为了最大限度地高效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所务会决定建立并实施了全新的资源配置体系和资源占用核算体系.

   在"培育团队,打造精品,开源节流,科学发展"发展方针指导下,植物研究所倡导的创新文化主题"理解,支持,欣赏,和谐"在创新三期的开局之年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升华,在培育团队精神,倡导和谐氛围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植物研究所新的领导班子把为科研和管理活动提供和谐的工作氛围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非常注重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工作关系.

   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创新三期),植物研究所将继续紧密围绕"生态环境"和"高效农业"两大主题开展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更多的创新性知识和应用成果,推动生态环境与高效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植物研究所将按照院党组的统一部署,在创新三期的总体规划中,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基地建设和点阵网络化结构布局,开拓创新,在我国植物学科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力争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将植物研究所建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植物学科研究机构.

   一,综合类

   述 职 报 告

   韩兴国

   (2006年3月14日)

   受所务会和所党委的委托,我代表所行政和党委向院考核小组的领导和植物研究所的职工代表同志们作述职报告.2002年到2005年正值我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在这四年里,我所作为创新二期试点单位,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和院机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届班子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进入创新三期的评估中,我所被评为A类研究所.我们认为,在实现主要工作目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就以下十个方面向考核组领导汇报.

   一,基本情况

   二,科研绩效

   三,体制机制改革

   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五,创新文化建设

   六,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

   七,领导班子建设

   八,党建工作

   九,存在问题

   十,建议今后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植物所建立于1928年.70多年来,我所从最初小规模的生物调查所发展成分支学科相对完善的综合性植物科学研究机构,几代科学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培养植物科学研究人才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我所现有五个研究中心: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资源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植物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一个植物园;四个管理部门:综合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科研计划财务处,行政处;一个文献信息中心.另外,我所还有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锡林格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正蓝旗浑善达克防沙治沙生态研究试验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东乌珠穆沁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站,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此外我所还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

   我所现有在职职工474人,专业技术人员36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6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8人;百人计划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海外知名学者6人;项目聘用人员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87人,博士研究生279人;在站博士后47人;离退休人员475人.

   二,科研绩效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我所以优势学科领域和重要学术方向为背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承担了一大批国家,中科院和地方的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围绕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和进化机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保护途径,绿色高效农业分子基础与资源植物利用生物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就.这些重要创新研究成果不仅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了我所在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1.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

   截至2005年年底:

   主持973项目二级以上课题10项,总经费10696.37 万元,植物所经费5250.74 万元.主持863项目二级以上课题12项,植物所经费620 万元.主持国家科技攻关二级以上课题5项,植物所经费201 万元.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项1项,植物所经费450 万元.主持国家发改委专项1项,植物所经费200 万元.主持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1项,植物所经费408 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1项(《Flora of China》),植物所经费550 万元.主持科技部平台建设项目1项,批准经费2125 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项,批准经费4315.8 万元,其中:重大基金项目2项480 万元,重点基金项目8项945 万元,面上基金项目131项2250.8 万元,杰出青年基金9项640 万元;2004年我所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批准项目在全国排名第49位,在中科院系统排名第3位.2005年在北京地区资助项目经费排第12位.

   主持地方重大项目4项(经费50 万元以上项目),植物所经费466万元.主持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1项,植物所经费1000 万元.主持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课题4项,植物所经费700 万元.主持中国科学院创新重要方向项目15项,植物所经费1442 万元.主持农业部948项目1项,植物所经费80 万元.

   2.重大研究成果

   (1)973项目"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匡廷云院士为论文范文科学家).

   2003年通过验收,得到专家的一致高度评价:①生物,物理,化学及农学相互交叉和有机结合的整合研究;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创新的成果,获得了重大的突破;③建立了一系列新的适合于生物体系研究的实验平台,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奠定了非常宝贵的基础;④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学科交叉,思想活跃,勇于进取,团结协作,敢于在国际前沿领域拼搏的研究团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重要研究进展:①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原初电荷分离两步反应动力学模型;②光合膜中能量传递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③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ature》);④稻麦等主要农作物光合作用特点及其机理及提高光效的新技术研究获得显着成果.

   2004年3月18日,权威性着名杂志《Nature》以主题论文方式发表了生物物理所和我所匡廷云院士等合作完成的"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Ⅱ)2.72?分辨率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测定的高等植物膜蛋白捕光叶绿素蛋白复合物(LHC-Ⅱ)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该晶体结构彩图被选作本期杂志封面照片,被国际同行誉为"Chinese Crystal".该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西部行动计划)"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韩兴国研究员为论文范文科学家)

   紧密围绕与北方草地(沙地)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开展"退化草地改良与合理利用","沙地植被恢复与风沙环境综合治理","农牧交错区生态保育与农牧耦合技术"以及建立浑善达克野生动物国家公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环境建设咨询,公众知识传播与社会显示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已发表论文201篇(其中SCI论文66篇,CSCD论文135篇),其中在《Nature》已发表3篇;项目实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论文范文电视台等制作了14期约200分钟的专题节目进行报道,《人民日报》,论文范文社等新闻媒体发表40余篇报道,全方位展示了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治理的学术观点,战略设想和具体措施,表明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路甬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工作会议上指出: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第一期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路甬祥院长对以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为基础和核心开展的"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工作是写在广袤大地上的文章,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路院长同时强调,基于25年的观测和实验结果,草原站的学术论文也是高质量的,在Nature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文章.

   (3)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葛颂研究员为论文范文科学家)

   该项目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充分体现了形态进化和分子进化,现代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结合以及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渗透,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①在被子植物类群研究中,利用多基因DNA序列证据重建了一些重要被子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包括壳斗目(8科32属),川续断目(5科22属),蔷薇类74科和菊科,毛茛科,茄科,十齿花科,五列木科以及水生植物莲属等类群;②在松柏类植物研究中,采用叶绿体,线粒体及核基因组代表基因序列分析探讨致同进化机制和分子生物地理学,对高山松,云南松及油松19个居群线粒体和叶绿体DN论文范文段的谱系地理分析,证实高山松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奠基者效应和不断的回交,并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③在稻属系统发育重建,物种形成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利用来自不同染色体上的单拷贝以及叶绿体DN论文范文段构建并比较多基因系统发育树,重建稻属和稻族的系统发育关系,完善了稻属和稻族的分类系统;同时揭示了稻属BC和CD异源四倍体的起源和物种形成式样,探讨了ITS在稻属多倍体中的致同进化及其系统学意义;④利用化石证据确认莲属现存的两个种,并完成了对莲属和榆社川蔓藻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和化石记录及其进化意义多方面的研究;同时,探讨了过去近一亿年水杉在全世界的分布及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定量重建了水杉历史分布区的古气候.

   该项目已发表和接收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30篇),包括12篇发表在Mol Ecol, Mol Phyloge Evol, New Phytol,J Mol Evol, Amer J Bot, Theor Appl Ge等国际该领域的重要刊物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4名.

   (4)80卷126册学术巨着《中国植物志》2004年全部出版

   《中国植物志》历经四代植物学家辛勤耕耘和通力协作,是一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学术巨着.这部引起世界瞩目的旷世巨着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同时包括9千多幅图版.《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着,其影响力和重要性是世界性的,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出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5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召开重论文范文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和公众隆重介绍了《中国植物志》重论文范文果.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出版,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我国宏观生物学领域的最重大学术成就,《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出版,实现了几代科学家的夙愿,为中国植物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全面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植物志》这一重论文范文果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办院方针,充分体现了在知识创新工程推动下优势经典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中国植物志》作为宏观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学术成果,分别参加了2005年9月和2006年1月由科技部和财政部等主办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科技创新重论文范文就展"."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5)973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张新时院士为论文范文科学家).2005年通过验收.

   针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的过渡性,建立并完善了"边际生态系统管理(Margin Ecosystem Management)"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实践调控途径,以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基于这一理论认识,以"边际生态系统动力学(Margin Ecosystem Dynamics)—镶嵌景观生态模型与模拟—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厘定-典型景观区域生态-生产范式建立"为主线,在深入开展草地生产力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侵蚀临界值,生态用水量确定等工作的基础上,在景观尺度上模拟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确定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建立7个典型区域的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草原区发展方向从生产功能为主向生态功能为主的转变,这是草原地区,也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和我国农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基于上述"边际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和7个生态-生产示范区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完善研究区生态-生产基地建设战略:由"小面积搞生态,大面积搞生产",调整为"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模式的调整.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重大项目《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洪德元院士为项目主持人).《Flora of China》执行期5年(2003年—2007年),迄今已经正式出版了文字版共11卷,图版共10卷.目前编研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每年出版文字两卷的主要考核指标,2004年交稿42科4768个种,共计4卷,2005年出版了第14卷.编委会与承担任务的中方每位作者(共计76人)签订了课题任务书,计划内的其他卷册也都在按计划加紧编研.

   《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编研工作开辟了《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舞台的新里程碑.

   3.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提高研究水平,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我所从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需求分析,紧密围绕国家目标,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总体部署和我所学科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前沿,致力于创新能力和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广泛开展与国际着名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的多形式,多层次合作,建立长期,有效,平等互利和实质性的合作平台和合作关系,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鼓励研究人员通过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实现本土人才国际化,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造就一批国际级的着名科学家,使我所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机构.

   以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围绕学科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从以交流为主的合作形式逐渐转向中长期实质性合作.到目前为止,我所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39项中长期合作项目和计划,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14项中长期合作项目和计划.这些合作项目和计划的实施,为提高我所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所接待来访学者的层次不断提高,一些国际着名科学家多次访问我所,参加重要学术活动,展开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我所出访人员除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走访研究机构与大学,更多地直接参加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04年始,我所开始接受国外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

   我所还于2003年设立了国际合作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符合我所学科发展方向的高水平和实质性短期国际合作研究,重点支持与我所创新研究组承担的学科前沿项目相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4.前沿领域部署

   结合学科发展战略,我所自2003年起,先后在"植物蛋白质组学"和"花的进化发育遗传学"方面开展了前沿领域部署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前沿领域部署项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科领域交叉,促进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主动在国际前沿领域占领"制高点",为优秀青年人才展示创新能力开辟新的"舞台",通过开展前沿领域部署项目,扩大对外竞争的实力.目前这些项目进展良好,已经取得一些初步的结果,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

   5.论文发表情况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作为科技创新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论文发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往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

   2005年27篇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3的重要国际学术刊物.

   2002-2005年发表论文情况

   年度 论文篇数 以第一单位

   发表论文篇数 SCI论文篇数 以第一单位

   发表SCI篇数 2002 377 327 146 125 2003 516 441 170 168 2004 486 391 202 160 2005 427 345 219 176

   6.获奖(2002-2005年获奖情况)

   年度 获奖项目 奖项等级 2002 中国兰科植物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4 '京'字号系列早熟葡萄品种育种与推广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4 中国新生代重要植物类群演化和古环境定量重建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4 空间飞行环境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 高光效大豆品种选育及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进步类)

   7.专利(2002-2005年专利情况)

   年度 专利申请数 专利受理数 专利授权数 2002 10 10 0 2003 28 28 5 2004 27 27 6 2005 23 23 9 三,体制机制改革

   1.建立引进人才机制及相关政策,完善创新研究组和责任研究组制度,尝试研究单元Co-PI 组织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与用人制度密切相关的规定和政策.根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着重抓住用人机制方面的两个关节点,即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分析队伍状况的基础上,突出加大引进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组研究单元,优化队伍结构.在人才引进工作中,配套落实引进方式,启动经费,实验室和助手配置,生活安排(住房,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有关问题的解决,尽最大的努力从政策上解决用人机制和与之配套的资源配置.通过人才引进推动前沿学科和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进步,推动科研团队和群体建设.

   实践表明,用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基本符合我所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力地促进了创新试点工作的开展.

   2.以积极发展优势和前沿学科领域,兼顾积累和经典学科为原则,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为了综合评价科研产出和贡献,制定了相对均衡的定量指标考核体系,主要包括论着,经费,研究生培养,获奖,专利等;为了激励创新,鞭策后进,除了将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奖励津贴等级的依据以外,对创新科研岗位(研究组和个人)实行每两年10%末位淘汰制度.

   从具体实施情况分析,我所试行的评价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在创新试点工作中发挥了结构优化,人员重组,激发潜能的积极作用;对于积累和经典学科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办法,有效地保护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事求是地分析,目前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学术内在规律重视不够(容易导致短期行为),评价创新标准单调(简单量化标准),工具性色彩过于浓厚(容易导致追求功利性).为了促进创新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我所正在制定新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基本思路是建立可操作的国际同行评议机制,适当调整考评周期,结合定量考核指标,全面评价不同研究单元的学科领域重要性,科研目标相关性,学术成就论文范文性,创新贡献潜在性.

   3.建立以效率优先为主,兼顾积累性贡献的劳动分配机制.客观分析各个工作系统(科研,管理和支撑),不同岗位的特点和作用,综合考虑和制定各类人员的劳动分配标准等级和激励机制,适当拉开主要贡献者和一般参与者的收入差距,适当考虑积累性贡献因素.实践表明,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和标准得到大多数职工的认可,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各工作系统及不同岗位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分配体系.

   4.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运行机制.在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充分发挥研究所对创新经费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雷人舞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宏观调控作用,在仪器设备更新和购置方面共投入4014 万元(创新二期).同时,通过建立中心公共仪器室和相应的运行管理办法,积极实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改变过去仪器设备研究组内部使用的方式,逐步推行大型仪器设备向全所开放,向社会开放,尽量避免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为了进一步解决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资金和运行论文范文问题,目前正在制定大型仪器设备联合购置,共享运行,成本核算的相关管理办法,2006年内将出台具体的措施和条例.

   5.按照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的预定指标完成公司改制.根据院统一部署,结合研究所的实际情况,经过核资,审计程序,撤销了两个所办公司.由于研究所原址房地产的原因,经院主管部门批准,重组了一个所办公司处理善后工作.

   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我所在凝练科学目标,合理布局学科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为主线,以将帅人才的凝聚和培养为重点,坚持"善用现有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将人才引进和培养与推进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造就将帅人才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各类人才积极创造科技创新环境和公平竞争平台,努力提升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在试点二期工作中,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面完成了试点初期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上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1.科技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和凝聚,对引进的优秀人才给予启动经费支持,优先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积极协助组建创新研究组.

   (2)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人才公平竞争的平台,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积极创造条件.

   (3)对于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才,鼓励和支持其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鼓励和支持组建责任研究组,通过多种途径为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跨学科学术合作提供机会和条件.

   (4)加强与国内外着名研究机构在研究项目,人才交流和培养方面的合作.积极吸引和组建"海外知名学者"创新团队,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所从事合作研究,带动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

   (5)根据科技创新队伍结构调整的需要,重新制定各级科研创新岗位的基本聘任条件,把具有博士学位作为创新科研岗位招聘的必备条件之一.

   (6)探索制定创新体系内不同岗位的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根据每两年科研岗位绩效考核的结果,严格实行创新研究组及个人岗位10%末位淘汰制度.

   (7)建立科研创新岗位资格制度,对于已达到研究员,副研究员学术水平,因受岗位聘任职数限制不能聘任晋升的青年人才,给予相应的岗位资格,使其学术地位得到认可,避免人才流失.

   (8)从我所的学科特色出发和考虑,设置了经典植物分类岗位,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实行区别于创新岗位的考核评价办法;根据研究项目的实际需要,加大项目聘用人员的聘用力度.

   (9)在逐年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以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论文产出质量,并采取弹性学制以保证毕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科技队伍建设的实施效果

   (1)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26名,其中"百人计划"8名,研究员17名,副研究员9名;吸引6名海外知名学者组建创新团队.引进人才在创新试点工作的学科建设,原始性创新和科研团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实现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制定的目标.

   (2)先后有7名所内优秀人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其中1人已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

   (3)创新科研岗位实行每两年10%末位淘汰,涉及6个创新研究组和33人,促进了科技创新队伍优化和重组.

   (4)通过人才引进和末位淘汰机制,重新组建18个创新研究组和2个责任研究组,新建了植物信号转导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人才队伍完成代际转移,推动了学科布局和科研工作的开展,科技创新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提升了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科技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90.7%,45岁以下的人员占89.6%.全面超过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制定的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调整的目标.

   (5)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全面超过创新试点方案制定的目标.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使得创新队伍充满了新的活力.目前我所在读研究生为56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87人,博士研究生279人.

   (6)研究生就业及获奖情况

   2001-2005年,研究生毕业204人,当年一次就业人数达到193人,研究生毕业当年就业率达94.6%.我所的研究生就业率在同领域研究单元中名列前茅.

   2001-2005年,我所研究生共有46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地奥奖学金,刘永龄奖学金等奖励.

   研究生就业率及获奖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7)创新队伍知识年龄结构统计

   职 称 合 计 研究员 副 研 助 研 研 实 支 撑

   人 员 管 理

   人 员 人 数 235 53 41 79 10 34 18

   知识结构 博 士 181 49 37 73 7 11 4 硕 士 24 2 2 2 3 14 1 学 士 16 1 4 8 3 大 学 8 1 2 1 4 其 它 6 6

   年龄结构 56以上 5 2 1 1 1 51—55 10 5 1 4 46—50 19 9 2 4 4 41—45 48 28 12 3 5 1 36—40 49 9 14 13 2 8 3 35以下 104 1 11 63 8 16 5

   3.科技副职选派工作

   将植物所科技,人才资源与地方资源优势相结合,以合作项目为切入点,从地方科技,经济增长的实际出发,推荐选派素质好,能力强的科技和管理人员到地方挂职锻炼,充分发挥我所科技副职干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转移.

   加强科技副职的跟踪管理.在科技副职任职期间,切实帮助科技副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完成对科技副职任期届满的考核工作,并积极落实科技副职离任的工作安排.

   截至2005年底,共为山东潍坊市,内蒙古多伦县,正蓝旗和新疆农垦科学院推荐选派科技副职4人,即培养和锻炼了后备干部队伍,也为地方的科技,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五,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研究所长远发展的大事.为贯彻院党组"依法治院,以德兴院"的办院思想,研究所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从三个层面开展工作.

   首先是思想和观念.积极倡导"创新,超越"的创新文化理念,积极引导职工开拓创新思维,投身创新实践.所党委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提出创新文化建设的思想主题和重点内容,近年来提出的主题是"理解,支持,欣赏":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工作,为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提供思想基础和思想氛围,在理解和学习他人的同时,保持做人的宽容心态;支持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行为,是能够取得实际效果的行为,支持创新,包括对政策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的支持,实际上也包括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相互之间的支持;欣赏是在理解和支持基础上的精神状态,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欣赏他人的成就,是在创新工作中保持良好心态,保持创造动力的重要条件.通过提倡"理解,支持,欣赏",在研究所内部形成宽松的,积极向上的,互相鼓励的工作氛围和思想氛围,根本的目的是要为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智慧和才智,为研究所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思想动力.

   从制度建设层面,紧密围绕创新实践的现实需求,逐步建立了基本的管理制度,包括用人制度,激励机制,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所务管理等涉及研究所运行的各个方面.清理,修订和增订的制度达40余项,正在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的管理办法10余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研究所的健康发展,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从园区建设层面,根据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中的园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和任务.标本馆改造工程,生态楼改造工程,实验楼装修和实验室改造工程,新建图书综合楼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行;面向中青年科研骨干的香山园区职工住宅楼工程全面完成,在中关村地区和香山园区为132名创新岗位中青年骨干解决了住房问题(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8人,中级48人,初级6人),2004年8月底之前进所的创新岗位中青年骨干全部解决了住房问题;完成水电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和天然气进户工程;园区道路改造全面完成,园区绿化达到预期目标.园区建设为科研,管理和职工生活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基本实现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制定的目标.

   六,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

   1.基本建设

   (1)完成了我所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发建复字〔2001〕294号文批复同意),总体规划方案已上报北京市建设规划委员会,目前正在审批中,近期将获得批复.

   (2)完成了香山园区中青年住宅楼工程(12851 m2,144套),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在扩初概算批复额度内(2435 万元),节省自筹资金84 万元.于2004年底全部入住.

   (3)完成了标本馆改造工程,面积11132 m2,新建标本馆综合楼办公楼524.8 m2,包括土建设备,工艺设备,网络信息系统,科研办公区水电暖配套工程及挡土墙等室外工程,现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标本馆建筑群改造工程总投资3800 万元,节约资金172 万元,置换到图书综合楼作为建设资金使用.

   (4)完成了实验楼和生态楼改造工程并交付使用,其中生态楼加层增加面积525 m2,改造面积8291.6 m2,批复投资概算1125.2万元,完成投资1147.16万元,超21.96万元.

   (5)新建两栋实验温室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100 m2,投资概算为200万元.

   (6)新建图书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5309.63 m2,2005年5月投入使用.扩初概算总投资为2034.9万元.

   (7)完成天然气入户工程,涉及职工住宅楼13栋(372户),研究生公寓1栋,批复投资430 万元,完成投资278.2 万元,节约资金152.3 万元.

   (8)完成科研办公区道路广场改造工程,批复投资377 万元,完成投资262.2 万元.

   以上工程均已完成审计工作.

   另外,对科研园区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达21000 m2,投资231 万元.

   流动人员公寓工程即将在年内开工,新建面积6500 m2,预计投资1784.2 万元.

   搞好园区建设,实现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制定的目标,是直接关系到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优美科研环境,实现创新目标的基础工作.随着我所园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改善了科技人员的科研条件,有利于激发职工的创新论文范文,有利于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科技人员在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不断产生创新灵感,推动创新试点工作的发展和深入.

   我所植物园的科普工作承担着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重任,园区建设的成就同样对于向社会和公众进行科普宣传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园区建设工作反映出了创新试点工作新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使职工处身于环境优美,心情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对我所的创新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科研装备

   创新二期中装备建设总投资达4000 万元以上,占所创新经费和所事业费(含科研经费)总支出的10%左右,占所创新经费比例达44%.

   根据我所学科领域跨度较大的特点,以三个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结合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以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为主要特点的中心仪器室,主要设备包括显微凝胶成像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生物芯片制备及扫描分析仪,气液相色谱仪等;以实验生态学为核心的生态学研究公共实验室,主要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同位素质谱仪,紫外/荧光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以分子技术和基因测序为特点的系统进化研究公共实验室,主要设备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系统万能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自动DNA测序仪等.这些实验室向所内外开放,建立了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目前主要大型设备利用率基本饱和且运转正常,为知识创新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我所目前的装备水平,从整体来看在国内同类研究机构中属于中上水平.仪器设备的数量,投资规模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之前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结合学科布局和平台建设,在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植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建设与研究所部署前沿领域项目相结合,实验生态学技术平台建设(涡度相关测定系统)与全球变化为背景的国际热点问题相结合,以基因测序及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平台建设与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相结合,学科领域的拓展更加紧密地与技术平台的建设协调发展.

   科研装备建设对增强我所的科研竞争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在创新三期及今后的工作中实现创新跨越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

   鉴于我所学科领域跨度相对较大,难以在国际同行中找到队伍规模,学科领域完全相似的参照体.以不同学科领域为单元与国际同行进行比较,受投资强度,地域空间限制和技术支撑队伍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讲,我所科研装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性尚未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3.文献情报

   我所主办6种科技期刊,自进入创新二期试点以来,加大了对学术期刊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使我所主办刊物均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科发展和成果展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植物学报》于1998年被SCI收录,2003年改为英文期刊,2005年改英文刊名为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并与Blackwell Publishing Asia合作出版.《植物学报》在我国生物科学期刊中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现已在国际同学科期刊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在SCI数据库的影响因子已经由2002年的0.374上升到2004年的0.413,已经成为国际性学术刊物.

   《植物分类学报》是国际植物分类学会(IAPT)指定的发表植物新分类群及新名称(真菌除外)的源期刊.自2003年1期起被ISI的SCI网络版,CC数据库收录(SCIE和Current Contents).

   《植物生态学报》国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01年为0.791,2004年达到1.373,已名列我国生物类期刊的首位.

   《生物多样性》是我国唯一全面报道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近年来,国内影响因子有了明显的提高,由2001年的0.564上升到2004年的1.295,名列我国生物类期刊的第三位.

   《植物学通报》的学术水平,编辑印刷质量均有明显提高.2001年国内影响因子为0.393,2004年上升到了0.431.

   以上5种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刊载的所有论文均已实现全文上网,可以免费查阅和下载,这在我国乃至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读者的查询,检索和下载.

   《生命世界》由原《植物杂志》更名而来,是探寻生命神奇,感悟生命神圣,体味生命神韵的高级科学人文杂志.自2004年更名以来,知识内容,信息含量和体裁体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全本页码由80页增加到112页,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以全新的面貌和视觉感展现在读者面前,内容丰富,图文精美,科学与文化融汇交织,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大型科学人文杂志,受到了广泛好评.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不久前亲笔致信,对该杂志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

   我所初步完成了图书馆自动化基础建设,建成馆藏纸本中西文文献目录数据库;作为首批成员单位,加入了中科院系统的文献馆际互借系统;积极引进生物学和植物学科的权威性电子文献资源,实现了把信息资源送到科研人员的办公桌,实验台;策划并制作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植物所博士硕士2001-2004年论文》两个全文检索数据库并于2005年初正式启用.

   文献情报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我所创新二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我所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4.重点实验室建设

   我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创新二期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底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论证,2005年3月科技部批准建立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1-2年).进化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研究涉及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也直接或间接与资源开发和利用,农业持续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相关.从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考虑,在该领域建立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有助于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布局,推动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健康发展,为生命科学的原创性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命科学的大科学形态发展提供重要的工作平台.

   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6月顺利通过中科院生命科学于生物技术局组织的专家评估,均获得一致好评.通过专家评估,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原始性创新工作,为进入创新三期和全面推进创新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实验室公用平台的建设,是保证研究所开展国际一流工作的重要条件和保障.我所非常重视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购置,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所学科发展整体布局,重点建设了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技术平台,购置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万能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ABI377全自动DNA测序仪,MegaBACE-1000 全自动DNA测序仪,PE5100PC原子吸收光谱仪,PE2400ⅡCHNS/O元素分析仪等一批大型先进仪器设备,以及微量流动分析仪,凯氏定氮仪,氧弹式热值测定仪,纤维素测定仪,脂肪测定仪,激光叶面积仪,PCR仪等一大批常规仪器,建立了面向社会开放的同位素实验室,结构植物学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进化基因组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生理生态学实验室和"3S"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实验温室.

   重点实验室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共享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所已开始酝酿在优势学科领域建设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提出在植物迁地保育和保护生物学领域建立所级重点实验室的设想.

   5.野外台站建设

   我所现有9个野外站,在创新二期已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野外台站建设.截至2005年,新增1个进入CERN系列的野外站(共有3个野外站进入CERN系列),目前有3个野外站被列入国家重点野外台站.2005年我所购置了涡度相关测定系统(投资400 万元),野外站的仪器装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2005年批准投资180 万元用于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建设.

   野外台站建设为长期观测,试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工作平台.以野外台站为依托开展的原始性创新研究,取得了发表于Nature等重要国际性刊物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野外台站在开放共享,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为创新试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6.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网络信息系统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植物学科中心建设.在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网络中,我所负责植物学科中心建设,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科技部"生物标本描述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及共享试点"项目.通过统一的标本数据库数据标准,对植物标本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科学统一的数据信息系统.植物学科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整合植物资源信息,建立资源丰富,数据标准,管理规范,功能强大,界面友好,安全共享的生物标本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使我所成为国内植物物种和标本的信息中心,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国家级生物标本海量信息共享.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综合中心和植物学科分部均设在我所,现已有近10年的建设历史.

   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进一步整合植物学科信息资源,加强所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为科研和社会服务,2003年在我所原网络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所网络信息中心.新组建的网络信息中心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重点突破,稳步发展"为宗旨;整体发展目标是:推进实现"标准和规范的数据,充分和准确的信息,快速和安全的共享",为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供科学依据,建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显示度的网络信息中心;主要任务是:植物学科数据库,网络系统平台建设和日常维护,维护和保证所局域网及相关公共信息网络正常运行,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整合生物多样性信息资源,逐步建立植物学科数据库和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为科研及公众服务,承担植物学科数据库和网络系统社会化服务,技术培训和业务咨询,组织承担植物学科信息和数据库的研发和建设项目.

   网络信息中心全面完成了内网建设,实现了所务公开和信息化办公.2005年,我所针对局域网系统存在的问题,投资60 万元进行网络系统优化升级改造,更新核心设备,增加光纤带宽,更换了防火墙,实现局域网运行和管理的"安全,快捷,方便",为科研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保证了ARP项目所级系统上线工作的顺利实施.

   7.中国植物标本及物种信息共享平台—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Chinese Virtual Herbarium)

   主持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建设项目"的植物标本子项目,建成中国植物标本及物种信息共享平台─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 HYPERLINK "cvh.org." cvh.org. 简称CVH网站).目前,该网站包括30万份标本的数字化信息(06年底将达到100万份)以及电子版植物志和电子检索表等10余大型数据库,为国内同类型网站中信息量最大和影响力最大.CVH网站自2005年年中开通以来,受到广大科研专业人员的访问和好评.英国皇家植物园和美国密苏理植物园则要求与我们合作共建平台.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的建成和运行,不仅为我国植物分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强大的信息平台,也为实现全国范围内植物标本信息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的录入,管理和信息安全存储作出了重要的带头作用.目前我们开发的植物标本信息系统软件被国内20家主要标本馆采用,CVH网站也是有国内个主要标本馆的参与和支持下建成的.可以预计"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的建成将为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政府决策和社会查询等用户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环境,并确立我所在标本及植物学信息领域占据国内主导地位,也有利于提高我所参与国际本领域的竞争能力.

   8.后勤保障系统

   在创新试点工作中,我所行政后勤系统为适应创新工程及改革发展的需求,以"适应科技创新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减耗增效,优化服务"为指导思想,根据研究所现阶段的条件,经反复研究和充分论证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的运营机制.从机构改革,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及实行岗位责任制等方面入手,定岗定编,明确责任和权利,采取个人竞争和领导群众评议相结合重新上岗.通过实行岗位责任制,量化岗位任务指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期形成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实行分片包干式的量化管理,使职工收入与工作绩效紧密挂钩,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初步完成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转变.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适合我所实际状况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

   七,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是影响研究所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我所发展未来目标的要求,当前面临的机遇和现实的难题,本届党政领导班子把自身建设的主题定位在"提高领导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结合我所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班子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后备干部培养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重视班子的思想建设.(1)加强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及时学习和贯彻上级组织和领导工作意图对于推动我所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每次院工作会和院党组扩大会的精神都积极学习,传达和组织贯彻落实,特别是,2005年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我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提供了一次集中学习和总结个人思想的机会.当然,在平时工作中,更多的是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研究所管理规律的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是服务意识.作为所领导,既有引导研究所发展的基本责任,也有为科技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我所的发展争取新的发展机遇的责任.为研究所的发展服务,为科研工作服务,为职工服务是本届班子全部工作的基本定位.主要体现在积极组织相关力量对外争取发展机会,对内调整学科布局,整合队伍,探索适合我所具体情况的管理方式等方面.前已叙及,本届班子任职期间在学科调整,队伍建设,研究成果等方面所取得进展,与班子的这种工作定位分不开的.发展意识也是本届班子所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大多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靠积极发展才能解决.正因为这样,本届班子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速我所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学科调整,人才引进以及一些管理措施的改进主要基于前瞻性发展的指导思想.信号转导中心的建立及其成建制的人才引进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管理思想的改进方面,从侧重论文数量的增长转变到强调研究质量的提高等.(2)坚持论文范文集中制领导原则.所党委和所务会讨论决定问题都遵循论文范文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都需经过集体讨论.所党委决策一直坚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做出决策;所务会讨论重要问题,所长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当然班子的思想建设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不再详叙.

   重视作风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所务管理活动及时,准确,全面地向职工公开.二是重大决策或者处理涉及职工面较大的常规性问题,先制定工作原则和办法,经过充分调研,针对不同问题,通过相应的方式征求职工意见,鼓励职工事前参与,有的规章制度吸收有关人员参与起草.从实际效果看,职工参与程度高的规章制度,实行过程中相对容易一些.

   注重后备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后备领导干部的培养是保持我所持续发展重要因素.主要途径是使一些基本素质相对较好中层干部尽早参与面上管理,了解情况,熟悉研究所管理的一般规律,参与研究所发展的决策,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培养领导人才的综合能力.2004年,在中层干部和科研骨干推荐的基础上,经所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决定,任命了三名所长助理.一年多来,他们在改进所务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所党委和所长也十分注意发挥其他管理干部和科研骨干在所务管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在实际工作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八,党建工作

   几年来,在院党组和京区党委的领导下,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研究所的中心工作,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好党委的监督保证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政班子密切配合,为我所按照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凝炼科学目标,深化改革科研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思想,政治,组织保证,取得了一定成绩.

   1.围绕创新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创新

   在知识创新试点工作中,认真抓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认识,制定了《植物研究所创新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就植物所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战略,基本思路,现有科技队伍状况,近期队伍建设的措施和进展,存在问题,今后五年人才战略的目标和实现人才战略目标的举措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指出:对于人才的引进和竞争问题,我们必须站在研究所长远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系统的人才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一方面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工作,把丰富得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的优势,以人才优势赢得竞争的优势.按照这样的思路,在创新二期中,我所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搞好双试点工作

   2003年和2004年,京区党委相继把我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论文范文生活会监管评估服务系统"和"发展党内论文范文"工作试点单位之一.根据上级党委的安排部署,所党委制订了开展工作的计划,及时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层层动员,部署实施这项工作的具体安排,使党员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和使用这套系统高度重视.2004年继续加大宣传此项工作的力度,研究改进工作方法,在所网络中心的配合下在所内网的显着位置挂网,使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点击率达到500多人次.通过系统征求到全所广大党员职工群众的意见,使所党委委员在论文范文生活会上,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了思想,提出了具体整改意见和措施,为进一步搞好我所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发展党内论文范文,对党委工作进行评议.按照京区党委的要求,根据我所的实际情况参照其它单位的做法,在征求了党委委员,支部书记及党员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制订考核办法和考核量化表,考核评议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认真组织考核评议工作,争取最大参与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京区党委的肯定,在院京区党的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通过考核评议,使党组织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整改提高上下功夫.

   3.积极发展中青年科技骨干入党

   这届党委成立后,十分重视做好中青年科技骨干的组织发展工作.首先,建立了党委委员联系中青年科技骨干的制度.其次,加大了对党支部组织发展工作的考核检查力度.第三,积极选派中青年科技骨干参加院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这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组织发展工作,使我所组织发展工作在短短的几年中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我所共发展了20多名新党员,在发展的新党员中有"百人计划"人才2人,论文范文研究员4人,有三位同志分别担任了所长助理,研究中心主任和职代会主席,在所内产生很大的影响,促使更多的同志积极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要求.

   4.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建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根据论文范文关于在全党开展保持论文范文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决定的精神,按照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从2005年2月至7月在全所党员中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历时半年的教育活动,所党委自始至终认真按照院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本所的实际,严密组织,精心安排,求真务实,效果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领导配合默契.(2)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主体作用.(3)坚持边学边改,边议边改,边整边改,成效明显.(4)坚持"两促进,两不误"的方针.通过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了全所各项工作.建立了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定期评议党组织和党员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员联系党外职工制度等先进性长效机制.

   5.全方位做好联系沟通工作,为研究所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我所党委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有好的传统和做法,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从扩大联系范围,改进论文范文,丰富联系内容,增强联系效果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体系.通过座谈会,个别交流,电子信箱,电话访问,家庭走访,组织各种活动等方式,扩大论文范文和内容,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首先加强与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论文范文党派组织及重点人重点工作对象的联系,建立与院士和退下来的所级领导,研究人员的联系沟通制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工作的需要,对不同的老同志,采取不同的联系沟通方法,除了每月电话联系,还给他们寄去生日,新年贺卡,在他们生病有了困难以及春节期间及时探望他们.通过这些工作,党的工作更加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吸引力,战斗力.

   6.完善监督机制,推行所务公开

   为加大群众参与所务管理力度,坚持落实所务公开和职代会论文范文监督制度,在党委领导下修改和完善了植物所所务公开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公开内容,方式和各部门的职责.运用网络,简报,通报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所务公开.我们的做法是:所有所务管理事务(除单位专有技术和保密事项以外)全部向职工公开;决策过程向职工公开.凡涉及职工利益和影响面较大的内部事务管理,一般都由主管领导组织决策前的调研会议,并征求职工意见;坚持每年所长向职工代表汇报工作制度.贯彻党论文范文下发的《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积极求得群众监督.结合实际,完善修改了《植物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

   7.充分发挥统战及工,青,妇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所党委的领导下,统战及工青妇各群众组织开展了各有特色的活动.

   我所现有统战对象120多人,涉及6个论文范文党派组织(民盟,九三有独立支部),人数之多在全院排在前几位,受到论文范文统战部和院统战部的关注.

   所党委根据论文范文及院有关精神,积极关心论文范文党派自身建设,协助论文范文党派发展成员,并积极支持参加九三,民盟等论文范文党派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和一定经费的支持.另外积极与院统战部协调,为党外人士争取到论文范文统战部论文范文英才出版基金.还推荐多位论文范文党派人员参加了院统战部组织的"京区党外中青年骨干学习班",通过学习,使党外人士对中国论文范文领导的论文范文派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收到较好效果.同时也为扩大我所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调动了统战人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所妇委会在所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深化"女性素质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各种适合妇女同志的活动和有意义的"三八"节活动,努力为女职工排忧解难,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由于我所妇委会工作出色,已连续多年被院妇工委评为优秀妇委会组织.这对继续发挥女同志在创新三期工作中的半边天作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工会在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积极发挥论文范文监督,论文范文管理的作用.重大决策征求,听取职代会意见,使职代会工作紧紧围绕研究所的改革创新和所的中心工作开展.职代会参与了所绩效考核,分房,区人大代表选举等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还在所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所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所党委积极督促提案的落实工作,职代会的提案反馈均已在我所的内网"职代会信箱"栏目中公布.职代会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论文范文监督,论文范文管理方面起到一定作用.我所工会连续三年获得院工会优秀工作奖.

   8.近期获奖情况

   (1)光合中心党支部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京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同时还获得国家机关党工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2003年内蒙古草原站被院党组授予"创新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3)2004年白永飞同志被院党组授予"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4)2005年孙中伏同志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

   (5)2003年田世平同志被评为北京市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6)2004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同时被中华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

   (7)2004年李银心研究员被评为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8)2005年在京区党委的领导下,我所党委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如下荣誉:

   ①所党委荣获中国科学院京区2005年党务工作创新二等奖;

   ②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党支部被京区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③"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北京分院首批创建"三优"科技创新团队;

   ④所妇委会被中国科学院妇工委评为京区"优秀妇委会";

   ⑤所工会获得院工会"2005年优秀工作奖";

   ⑥匡廷云院士被京区党委授予"优秀论文范文员";

   ⑦林瑞云同志作为党务工作者受到京区党委的表扬;

   ⑧刘多多被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⑨生态中心"北方草地全球变化生态学创新研究群体"被国家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院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⑩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时被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评为"巾帼文明岗".

   九,存在问题

   创新本身就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我所也逐步体会到和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原因造成的.

   部分领域研究工作的整体性不足,没有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重要科学问题上,没有形成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科研创新链,往往分散于创新链的部分"节点"上或聚焦于细微的科学问题上.在研究所内部,优势学科和前沿热点问题上的领域交叉和整合尚显不足.

   我所地处香山地区,在京区单位中相对缺乏地域优势.地域因素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我所与京区其它单位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大型公共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共享以及信息共享方面;此外,地域因素使得我所在解决引进优秀人才的子女入学就读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我所对知名将帅人才的引进,尽管以往的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急需引进一批在生态环境和高效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具有突出原创能力的人才.

   我所目前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工作空间非常拥挤,平均每个研究员不足15 m2,远远低于京区研究所的平均水平.在空间资源配置上,对继续引进优秀人才,扩大研究生和流动人员规模以及建立公共实验室等措施有很大的限制性影响.

   国家植物园建设的前期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总体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对我所现有园区规划按照国家植物园的需求进行新的调整.我所的整体发展在地域和空间资源上受到很大的制约.

   十,建议今后发展思路

   1.创新三期工作重点

   根据我所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创新三期方案,在创新三期中我所的工作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启动创新三期实施方案,根据院批复方案组建新的创新研究组和创新研究团队,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创新支撑和管理队伍建设;

   (2)积极参与院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是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人口健康与医药科技创新基地,先进能源科技创新基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交叉和重大前沿领域;

   (3)完成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推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4)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继续强化对外竞争能力,保持稳定的竞争科研经费渠道;

   (5)认真组织《中国植物志》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6)建立以研究所宏观调控能力为核心的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完善以科技产出和工作效果为主要指标的工作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2.学科布局

   (1)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为引导,在布局上加强与院科技创新基地的衔接和结合,积极参与创新基地建设.

   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以实验生态学,生态模型模拟,分子生态学,稳定同位素等为主要研究手段,重点研究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适应和减缓,生物多样性变化与保育;通过实验和示范,系统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建立植被生态恢复重建理论体系,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发相应的技术集成.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发掘野生植物有用基因,探索作物高产抗逆分子设计"育种目标元件基因"的开发和利用,探索提高稻麦等重要农作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分子基础和可能的技术途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健康与医药科技创新基地.整合现有研究力量,凝聚重点和目标,积极开展新药研发.

   先进能源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开展能源植物的筛选和改良,积极开展生物质能应用基础研究.

   (2)瞄准与国家需求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目标凝练,整合现有研究力量,组建具有适当体量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

   (3)密切关注前沿和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大力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进化发育遗传学等),吸收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如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和技术(如高分辨率图像处理技术),提高研究水平;及时组织队伍进入新的领域,开辟符合我所整体发展目标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如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吸引一流人才,组建新队伍,实行新机制,不拘泥于现有制度和机制,及时把握发展机会,增强发展活力.

   (4)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合与合作,针对国家经济建设重大需求的研究课题(如粮食安全,环境安全),集中优势力量,争取在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站)为研究骨干力量,通过海外知名学者团队和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单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研究工作,在理论上产生原创性成果,在方法上产生技术集成.

   3.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绩效评价与考核,资源分配和劳动分配制度,为各类人员提供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平台.在稳定基本队伍的同时,坚持人才队伍的动态优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符合国情院情所情的退出机制,保持科技创新队伍持续发展的活力.

   (2)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优秀人才和研究单元的资源配置强度,为造就尖子人才和将帅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3)继续重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对优秀人才在资源配置,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多种方式的支持和帮助;加强与国外着名研究机构或国际组织的联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高层次,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积极吸引海外知名学者组建创新团队,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所从事合作研究,聘用外籍科学家来所工作.

   (4)重视支撑队伍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一支技术精,能力强,效率高的技术支撑队伍,强化研究队伍与支撑人员的有机联系;注重提高职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逐步优化管理队伍,重视管理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一支思想好,能力强,专业化的职业管理队伍.

   (5)进一步探索改进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在继续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鼓励创新性思维,提倡合作精神,提高适应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同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培养水平.

   4.能力建设

   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涉及人才队伍,科研装备和保障条件.

   我所将围绕解决国家需求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整合植物生物学研究,适时调整学科布局,保持队伍的动态优化,增强我所的发展活力;充分重视队伍的创新能力建设,重视研究团队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实质性合作,进一步发展海外知名学者团队,为快速提升研究队伍整体水平创造条件.

   我所目前的科研装备水平,从整体来看在国内同类研究机构中属于中上水平.仪器设备的数量,投资规模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之前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结合学科布局和平台建设,在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植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建设与研究所部署前沿领域项目相结合,实验生态学技术平台建设(涡度相关测定系统)与全球变化为背景的国际热点问题相结合,以基因测序及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平台建设与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相结合,学科领域的拓展更加紧密地与技术平台的建设协调发展.受投资强度,地域空间限制和技术支撑队伍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讲,我所科研装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性尚未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创新能力建设离不开创新保障体系建设.我所将继续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通过政策引导,继续加快研究成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组织与国家需求相适应和重大学科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上.进一步加强作为科技创新重要支撑条件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和条件保障,为科研工作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继续加快保障体系改革,提高保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从体制和运行机制着手,建立与现代研究所管理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中国科学院已进入创新三期,我所将继续紧密围绕"生态环境"和"高效农业"两大主题开展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更多的创新性知识和应用成果,推动生态环境与高效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我所将按照院党组的统一部署,在创新三期的总体规划中,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基地建设和点阵网络化结构布局,积极开拓创新,在我国植物学科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力争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将我所建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植物学科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11月25日)

   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总结简表

   类 别 内 容 科技

   产出(论文,专利,着作,品种,药证等) SCI(含SSCI),EI 总数 本领域TOP30% 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 218 83 0 CSCD数 121 会议论文数 63 着作数 5 专利

   申请(授权) 总数 发明专利 实用专利 19(22) 19(21) 0(1) 品种数 3 药证数 0 软件登记数 0 国家及行业标准数 0 奖励

   (项)

   国家级 一等奖 二等奖 其它 0 0 0 省部级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0 0 0 其它 0 争取

   科研

   项目

   (项) 973 项目 课题 863 项目 课题 1 3 0 4 基金 重大 重点 面上 其它 0 2 45 5 中科院 创新重大 方向项目 其它项目 1 7 20 其它项目 国家 地方 横向 8 4 2 经费

   (万元) 合同经费 8783 到位经费 2325 国家 973 863 基金委 其它各部委 3500 200 1901 878 中科院 经常性经费 创新经费 创新重大 方向项目 其它 700 960 545 地方及横向 地方 企业 其它 63 36 0 成果转让 直接转让收益 股权收益及其它 0 0 研究

   队伍

   (人) 人员 编制 511 创新岗位 288 院士 4 百人计划 12 杰出青年 9 研究员 64 副研 84 其他人员 330 流动人员 博士生 硕士生 博士后 项目聘用 其他 291 355 48 52 (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10月31日)

   二,2006年概况

   2006年,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启动,植物研究所根据党组扩大会和院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创新三期方案"和2006年工作目标,在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

   2006年6月9日,院党组宣布了植物研究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新的所领导班子上任后即着手制订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选拔任用管理部门和研究单元负责人,6月底即基本完成中层干部任命,截至目前,制订或修订各种管理制度近30项.8月,植物研究所召开所务扩大务虚会议,确立了"培育团队,打造精品,开源节流,科学发展"的发展方针和指导思想,分析和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学科布局,基地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绩效考核,资源核算等方面形成了很多重要共识.

   2006年植物研究所对科研岗位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尊重科学研究发展规律,以引导重大原始性创新和创新队伍成长为工作目标,以创造相对宽松的创新工作环境为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深入发展,推动争取重大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工作,逐步建立与国际化背景相适应的科研岗位绩效评估和年度考核机制.绩效评估与年度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重大原始性创新,指导资源配置调整;集聚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体现高效,实用和公平,公正,公开,制定了科研岗位绩效评估与年度考核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实施细则.

   2006年植物研究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有明显增加.截至2006年10月底,共发表论文339篇,其中SCI论文218篇,领域TOP30%83篇(2005年65篇).Plant Physiology(141)一期同时发表植物研究所论文4篇,这种情况在国内同领域研究单元是非常少见的.

   2006年,植物研究所在争取承担国家和部委重大科研任务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主持申报973项目"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维持与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获得批准,合同经费2800万元;作为主要参加单位申报"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获得批准,合同经费2900万元(植物研究所主持2个课题700万元).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 HYPERLINK "botany.ibcas.ac./query/Tables/Tab_keti/Details.asp?txtRecordNO等于670" \t "_blank" 植物标本描述标准和规范的修订及共享试点"获得继续资助,年度合同经费800万元.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HYPERLINK "botany.ibcas.ac./query/Tables/Tab_keti/Edit.asp?txtRecordNO等于282&mode等于1" 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获得继续资助,合同经费700万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计,自然科学基金设立20年来,植物研究所获得资助项目在全国5000多个申请单位中排名第47位,在中国科学院排名第5位,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排名第1位.截至到目前,植物研究所2006年申请项目已获得批准52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45项,其它3项,批准经费1901万元.

   植物研究所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基地建设.2006年获得批准农业创新基地方向性项目6项,农办专项2项,合同经费980 万元;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方向性项目1项,合同经费100 万元;植物园与分类学专项13项,合同经费182 万元;申报生态环境创新基地方向性项目6项,目前正在评审过程中.

   2006年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在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单元组合,人才引进培养,仪器装备购置,科研空间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松杉类植物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稻族和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分子进化以及进化发育生物学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已建立进化发育实验技术平台;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3篇,本领域TOP30%论文17篇,参加出版着作2部.

   2006年,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进一步凝练学科目标,优化研究队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科研成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对创新研究组设置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核定调整,为充分发展团队优势和在国际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除将于今年年终到位的论文范文研究员以外,全部争取到国家或部委重要科研项目资助,同时也获得欧盟第六框架协议项目资助,目前已陆续发表7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充分体现了智慧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共享的和谐氛围.

   三,成果和重要进展

   1.获国家,院,地方重论文范文果

   (无)

   2.推荐2-3项重大科研成果或进展

   植物研究所以优势学科领域和重要学术方向为背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承担了一批国家,中科院和地方的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取得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结构基础及其调节与控制"(匡廷云院士为论文范文科学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围绕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结构基础和调控,在能量传递机制,关键反应物结构,光保护机理,能级结构理论模型和吸能传能效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了阐述一些原初反应规律的直接实验证据,对深入理解和认识光合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种康研究员为论文范文科学家)顺利通过项目验收.该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水稻四号染色体覆瓦式芯片的构建,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单条染色体所含基因的表达分析,其结果可以作为全基因组表达分析和评价的参考标准.通过转录图谱分析,86%的全长cDNA检测到了表达,验证了约80%预测基因的表达.利用10K cDNA芯片和50K寡核苷酸全基因组芯片表达谱对4号染色体预测基因进行注释,结合低温诱导,激素处理,减数分裂前后和授粉前后等的cDNA探针,筛选了一批水稻中的功能基因.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针对水稻中受GA诱导的OsGAS1基因,响应低温信号OsMYB和OsGPCR的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在Plant Cell,Plant J,Plant Mol Biol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超额完成了任务书中规定的研究内容,对今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卢从明研究员主持的" HYPERLINK "botany.ibcas.ac./query/Tables/Tab_keti/Details.asp?txtRecordNO等于271" \t "_blank" 光系统II功能及其环境调节",石雷研究员主持的"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汪诗平研究员主持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傅德志研究员主持的"种子植物论文范文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和黄建辉研究员主持的"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等重要方向项目均顺利通过验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3.研究所发表论文,专利,作物品种,药证获得情况

   截止到2006年10月底,植物研究所共发表论文339篇,其中SCI论文218篇,CSCD论文121篇,会议论文63篇;有83篇列本领域前30%.出版专着5部,申请专利19项,均为发明专利,授权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专利1项.有3个新品种正在审定中(见附件一).

   4.推荐3-5篇正式刊物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高等级研究论文

   (1)Lianwei Peng, Jinfang Ma, Wei Chi, Jinkui Guo, Shuyong Zhu, Qingtao Lu, Congming Lu, and Lixin Zhang. (2006) LOW PSII ACCUMULATION1 Is Involved in Efficient Assembly of Photosystem II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Cell, 18: 955-969

   (2)Xiaolei Zhuang, Jiafu Jiang, Junhua Li, Qibin Ma, Yunyuan Xu, Yongbiao Xue, Zhihong Xu, Kang Chong. (2006) Overexpression of OsAGAP, an ARF-GAP, interferes with auxin influx, vesicle trafficking and root development. Plant Journal, 48:581-591

   (3)Yanmei Chen, Tong Chen, Shihua Shen, Maozhong Zheng, Yiming Guo, Jinxing Lin*, Franti?ek Balu?ka, Jozef ?amaj.(2006) Differential display proteomic analysis of Picea meyeri pollen germination and pollen-tube growth after inhibition of actin polymerization by latrunculin B. Plant Journal, 47:174-195

   四,争取及在研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详见附件二)

   1.国家部委重大项目二级课题以上和基金委重点项目

   在研项目(课题):

   主持973项目二级以上课题3项,合同经费1580 万元;

   主持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1项,合同经费110 万元;'

   主持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1项,合同经费800 万元;

   主持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5项,合同经费500 万元;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合同经费988 万元;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1项(《Flora of China》),合同经费550 万元;

   主持海外杰出青年基金1项,合同经费40 万元;

   主持国家基金创新群体2项,合同经费1080 万元;

   主持基金重大及二级3项,合同经费346 万元

   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项,合同经费10 万美元

   主持948项目1项,批准经费80 万元

   组织争取重大项目进展(截至2006年10月):

   主持973项目1项,课题2项,合同经费3400 万元

   主持重大科学计划1项,课题1项,合同经费2130 万元

   主持863课题4项,合同经费200 万元

   主持948项目1项,合同经费120 万元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2项,合同经费295 万元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项,合同经费400 万元

   2.横向重大项目

   在研横向合作项目4项,合同经费535 万元.

   3.院重大项目二级课题,重要方向项目

   在研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二级课题2项,合同经费515 万元

   在研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3项,合同经费1800 万元

   争取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项,合同经费700 万元

   争取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7项,合同经费960 万元.

   五,国际合作,院地合作,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国际合作突出进展

   (1)《Flora of China》英文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院生物局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洪德元院士主持).

   2006年正式出版第22卷,包括1795种禾本科植物,是目前已出版12卷中种数最多的一卷.第12,13卷基本定稿,正在编辑出版.迄今已出版文字12卷,图版集10卷.本项目已发表论文16篇,待发表论文8篇.

   4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二届第3次编委会议,讨论了出版计划及编研工作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对第1卷编写进行了商讨,并于7月在中国昆明签署了《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合作协议,这是该项目中美双方签订的第3次合作协议,合作期5年.

   (2)物种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机制与重要生物资源的研究和保护(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葛颂研究员主持)

   在以往多基因序列构建稻族和稻属系统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类群的起源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稻属异源多倍体的起源和分化.利用多基因序列构建了Elymus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多倍体的起源和生物地理学问题;对兰花与昆虫传粉和与真菌共生机理的研究已获得初步结果;完成了独花兰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并开发出一套适用的SSR分子标记;对松茸及其相关类群研究不断深入,采用nrDNA-ITS和nrDNA-LSU部分序列构建口蘑属系统发育树并作出分析;对其他菌根菌如块菌和牛肝菌做了一些种类订正.

   在动物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研究中,利用基因组学的技术和手段,如cDNA文库的建立,EST测定,新基因的克隆等,通过分析特定功能基因的变异及cDNA(表达基因)文库的差异,研究处于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哺乳动物种群的基因分化,探讨遗传多样性与哺乳动物适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生态环境中不同动物特定基因构成差异与环境适应的关系,侧重与食物适应相关的基因,如进食中的味觉识别基因的演变与环境适应的关系.

   2006年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刊物论文10篇.6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邀请国外合作者访华5人次,出访6人次.

   (3)植被演替与环境变迁的合作项目(院,基金委,植物所合作项目,李承森研究员主持)

   2006年继续与英国,俄罗斯,奥地利,波兰,美国,乌克兰等国,围绕植被演替与环境变迁开展了"古植物气孔,古大气二氧化碳和古大气","泥盆纪和第三纪植物研究","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早第三纪植物对比研究","中波第三纪植物类群的演化和多样性比较研究","中国和印度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演替和环境演变的对比研究"和"第三纪植物研究"等,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共发表SCI论文9篇,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5人,硕士3人.

   (4)进化发育生物学合作项目(中美合作项目,孔宏论文范文士主持)

   与美国N论文范文基金项目Floral Genome Project(简称FGP项目)合作,开展被子植物花的进化发育遗传学研究和核基因家族和调控网络的进化研究.2002至2005年,完成了对SKP1,Cyclin和MADS-box类基因的结构,表达,功能,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研究,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Plant Physiology,The Plant Journal和Geics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2006年,完成了对recA/RAD51基因家族的研究,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发表论文1篇.

   (5)植物标本馆的国际合作(多方合作)2006年植物标本馆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与匈牙利自然科学博物馆,俄罗斯柯玛诺夫植物研究所,俄罗斯远东科学院太平洋植物化学研究所,英国邱园,韩国全北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Tsukuba植物园,哥伦比亚Valle大学生物系标本馆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标本馆等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联合考察和标本交换.2006年已有9个国家25个机构交换提供标本2300余份,进一步补充了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馆藏标本.

   (6)土地利用变化对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水分及能量平衡的影响(与美国NASA的合作项目,孙建新研究员主持)

   与美国Toledo大学合作,以内蒙古多伦,锡林浩特,库布齐,东乌旗四个野外台站为依托,针对农田,草地,退化草地,典型草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植被土壤展开光合,土壤,物候,群落调查等多项野外作业和监测,进一步的实验室分析正在进行中.

   (7)欧亚大陆南北样带的研究(院论文范文特别经费支持项目,董鸣研究员主持)

   欧亚大陆南北样带的合作项目始于2004年,这一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①揭示欧亚大陆草原由北到南生态因子的样带变化特征和规律,认识欧亚大陆草原形成以及驱动力和预测未来变化,结合NECT全面认识欧亚大陆草原规律;②认识中蒙两国土地利用,草地经营的理念,为草地合理利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技术支撑;③加强中,蒙,俄三国草地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006年11月,由植物研究所发起和申报的建立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国际研究站援外项目已正式通过中蒙两国政府换文,将对该项目的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8)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大型实验平台(中美合作项目,韩兴国研究员主持)

   2006年是BEF实验(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ing)全面启动的第一年,围绕具体科学问题的实验工作已顺利开展.

   在BEF实验启动和实施过程中,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邬建国教授,Colmbia University 的Shahid Naeem教授,Valerie Eviner博士,Dan Flym博士等先后3次考察内蒙古草原站,并参与布置部分野外实验.中美科学家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受控实验的实验设计,科学问题,可能存在问题及挑战等进行了广泛交流,确定了长期合作模式,决定2007年加大合作力度,共同推动BEF实验平台长期稳定运行.

   (9)放牧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物质通量的影响(中德合作项目,韩兴国研究员主持)

   2006年1月,在德国召开了合作项目会议,中方论文范文科学家韩兴国研究员,课题主持人白永飞研究员参加并主持了会议.会议期间中德双方科学家重点讨论了MAGIM项目二期的安排与设想,基本就MAGIM项目的二期设置及研究内容达成了广泛共识.6月,项目专家组访问蒙古草原站,论文范文科学家Klaus Butterbach-bahl博士和韩兴国博士(站长)对MAGIM项目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针对每个课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逐一确定了解决方案.另外,就MAGIM项目2006年的工作安排进行了部署,提出在开展原计划的野外实验同时,加大数据整理力度,力争发表一批高水平文章;加大MAGIM项目的宣传力度,扩大项目影响力.

   (10)植物细胞与生殖生物学研究(院论文范文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林金星研究员主持)

   与德国波恩大学植物分子细胞学系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德方合作者提供了4组单克隆抗体,3组拟南芥突变体和2套转基因植物材料,经过共同努力,首次对植物花粉管囊泡进行了活体标记,并对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动态分析;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花粉管生长发育过程的全蛋白进行了分析,鉴定了一些未曾报道的新蛋白.2005-2006年在IF>3.0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篇,其中在IF>6.0的Plant Journal和Plant Physiology发表论文4篇.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发表评述对这项合作研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006年林金星研究员被聘为《Plant Signaling and Beh论文范文ior》副主编,并被Plant Vascular Biology(2007)大会聘为国际执委会成员,作为中方协调人,参加了六国关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书的起草和修改.

   (11)B*I基因功能研究(王宽诚基金项目,种康研究员主持)

   与美国Oklahoma大学黎家教授合作,利用AtB*1的DNA序列在NCBI web page 上进行blast分析,得到水稻中9个同源基因,进行亲缘进化分析,确定与AtB*1序列同源性最高的五个基因.目前已经得到同源性较高的*103038的cDNA,并将该cDNA构建超表达和反义表达载体,开始转化水稻;同时构建了该基因激酶区缺失的负显性超表达载体,从另一个角度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计划,进一步研究*103038转基因水稻的表型,同时还将克隆其它同源基因转化拟南芥,对这些候选的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探索,探索通过调控油菜素内酯途径改变水稻株型的手段和技术.在开展这项研究的同时共同指导研究生,为该领域的研究培养了后备人才.

   (12)中国和俄罗斯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研究(院论文范文协议项目,石雷研究员主持)

   与俄罗斯科马罗夫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的合作已进行了三年,建立了长期的种子交换关系,以及野外工作中不同地域植物采集种子的交流与交换.2006年,俄方共带入149号植物材料(种子44号,孢子75号,活材料30号),包括木本植物,药用和芳香植物,多肉植物和蕨类植物;中方科研人员赴俄重点收集观果类灌木植物材料以及仙人掌和多肉植物,蕨类植物等.通过互访,双方科研人员对植物园以及植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13)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树木年轮学大会(2006年6月,北京;中科院论文范文,国家基金委,国际树木年轮研究协会提供资助)

   第七届国际树木年轮学大会于2006年6月11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这是该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由国际树木年轮学学会(Tree-Ring Society)和国际树木年轮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ree-Ring Research)联合主办,由植物研究所承办,国际林业联合组织树木年轮分部(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rest Research Organizations Working Group 5.01.07, Tree Ring Analysis)协办.

   参加会议代表共计272人,国外代表202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34个国家和地区;会议收到论文摘 要198篇,墙报96篇,并编印成《第七届国际树木年轮学大会论文摘 要集》.

   大会报告分16个专题,中国国家气象局丁一汇院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Malcolm K. Hughes博士,德国汉堡大学的Dieter Eckstein博士,斯洛文尼亚Ljubljana大学Katarina Cufar博士, 瑞士国家论文范文研究所的Holger G?rtner博士和美国田纳西大学Henri D.Grissino-Mayer博士应邀做大会报告,近200位专家先后发言.

   会议期间召开了第七届国际树木年轮学大会理事会,讨论了树木年轮学发展方向,国际学术刊物(Tree-Ring Research, Dendrochronologia和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征稿以及第八届国际树木年轮学大会承办等事宜.

   (14)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研讨会(2006年5月,北京;国家基金委,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提供经费资助)

   第二届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研讨会于2006年5月22日至26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召开,会议由植物研究所承办.

   参加会议代表150余人,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波兰,丹麦,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荷兰和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会议收到论文摘 要58篇,墙报25篇,并编印成《第二届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 要》.

   Stefano Mancuso博士,William Lucas 博士和Frantisek Baluska博士应邀做大会主题报告.与会学者就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电生理学和生态学等四个专题分别发言,介绍了植物信号受体与G蛋白,植物离子通道与跨膜转运,胞吞与胞吐,植物组织与细胞间的长距离转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信号识别,以及植物群落内信号的他感作用等的最新研究进展.

   会议期间,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主持召开了理事会,讨论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发展,《Plant Signaling and Beh论文范文ior》征稿以及2007年举办第三届会议等项事宜.此外,来自欧洲六个国家和中国代表就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的申请等达成了协议.

   2.与地方合作(包括共建项目,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

   2006年2月,植物研究所与新疆农垦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建立院地合作的典范.

   2006年8月,植物研究所和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建的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成.该站的建立和运行,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大兴安岭行署和林管局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加强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工作.

   2006年9月,植物研究所与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全面提升合作关系的框架协议".双方从国家需求和地方中长期发展的层面思考,共同认为非常有必要拓展和提升院地合作的领域和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实施实质性合作项目.依托于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动建立国家级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发工作平台,共同筹措资金做大做强"中国杜鹃园",建立低海拔杜鹃花野生植物花卉引种驯化与研发基地,建立常绿阔叶林生态恢复研究与示范基地;积极筹措资金,在动植物栖息地保护,资源利用的产业化发展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和投入机制,积极吸收事业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科学家参与合作项目实施.双方就全面提升合作关系达成了共识.

   2006年9月,植物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科技局签订了"关于共建藏北高原植物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基地的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在那曲地区共建藏北高原植物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基地,重点围绕藏北高原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领域合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

   2006年,植物研究所分别与大丰市晶隆盐业有限公司,江苏省大丰市盐场,中科天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菲菲森旺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卉苑花卉研究所,北京同仁堂安徽中药材有限公司,重庆华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共同申请国家或地方项目的协议.

   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包括转化情况,经济效益等)

   2006年4月与河南省郏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开发甜高粱的协议书,项目合作期一年,对方提供经费6万元.

   2006年5月与沈阳联美植物细胞工程有限公司签署石斛,雪莲等特种药用植物研究协议,项目合作期三年,对方提供经费24万元.

   2006年11月与柏乡县汉牡丹花卉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牡丹品种资源保护基地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期五年,对方提供经费18万元.

   六,体制机制,队伍建设与科研支撑

   1.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1)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总体发展规划和2006年度院工作会议精神,植物研究所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多次讨论和慎重考虑,决定全面修订科研岗位绩效评估与年度考核管理办法.尊重科学研究发展规律,以引导重大原始性创新和创新队伍成长为工作目标,以创造相对宽松的创新工作环境为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深入发展,推动争取重大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工作,逐步建立与国际化背景相适应的科研岗位绩效评估和年度考核机制.绩效评估与年度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重大原始性创新,指导资源配置调整;集聚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新的绩效评估办法采取国际同行评议方式,以创新研究团队为基本评估单元,每四年进行一次,评估结果将作为研究所调整学科布局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以创新研究组为单元,以高等级研究论文和与之相当的重要贡献为考核标准,调整了以往绝对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为配合"三元工资"体制,年度基本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人事主管部门和创新研究组分配年度基本绩效奖励的依据,连续三次年度基本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解散创新研究组的重要依据.

   为激励科研人员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动研究所成果转化和院地合作工作,实行以创新研究组为单元的年度浮动绩效奖励机制.

   (2)资源配置与资源占用核算机制改革

   在"培育团队,打造精品,开源节流,科学发展"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所务会决定建立全新的资源配置体系和资源占用核算体系,最大限度地高效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资源配置的导向是,重点鼓励突出贡献,综合均衡单元体量,保障基本公共设施,通盘考虑配置能力,以资源配置作为重要调节手段,强化对有突出贡献研究单元的支持强度.

   资源占用核算的基本思路是,确定合理的资源占用核算单元和核算标准,保障研究所的正常运转和资金周转.以资源

总结:这是一篇与植物研究所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引用文献:

[1] 植物和中国科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植物和中国科学院类本科论文怎么写2万字
[2] 植物和中国科学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植物和中国科学院相关论文怎么写3000字
[3] 中国科学院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科学院类学术论文怎么写2万字
《审计论文摘要新闻信息摘要,新闻信息摘要》word下载【免费】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