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期刊编辑中外文学史的构成”会综述

主题:北方文学期刊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3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期刊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期刊文学方面论文范文。

期刊文学论文范文

北方文学期刊论文

目录

  1. 一、文学与学术期刊评价
  2. 二、期刊编辑与中外文学史
  3. 三、网刊的创办及其重要意义
  4. 四、期刊编辑与杰出人才的成长
  5. 北方文学期刊:《新闻世界》省级文学杂志征稿,论文发表,期刊征稿,职称论文

刘玉杰

一、文学与学术期刊评价

邹建军教授首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自己对于期刊的定义,然后白阳明和李卫华副教授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文学与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之后陈富瑞、王海燕、袁艺林等人展开了细致的讨论,最后杜雪琴博士做了精彩总结.关于期刊的定义,邹建军教授在将期刊与报纸、图书、教材相比较后得出结论:一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二是期刊是公共平台;三是期刊有自己的目标与风格;四是期刊要有独立的灵魂.期刊也可以分出许多大类,时政的、科普的、文学的、学术的、时尚的、教育的、艺术的、广告的等等,我们要讨论的显然是学术的与文学的.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白阳明从期刊这一微观角度提出了评价期刊优劣的标准,她认为可以从期刊的中图分类号、期刊的版权页、期刊的目录、期刊作者的信息、期刊文章的内容、期刊文章发表的难易程度和刊发程序以及期刊刊名的稳定性七个方面来判断期刊的优劣.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卫华则从期刊评价体系这一宏观角度认为:现在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期刊评价体系,如北大的核心期刊目录、南京大学的CSSCI目录,都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刊文的引用数据、影响因子等来评定.

另外他还认为除了外在的量化标准以外,邹建军教授所说的期刊自己的目标与风格、自己的灵魂以及对自身办刊宗旨的坚持也是评价期刊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海燕副教授认为:要创办出一流的文学与学术期刊,我觉得首先要看期刊的学术定位,所选用文章应该具有该学科的前沿性以及精英性.当然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编辑的独到眼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积累还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袁艺林认为评定文学与学术期刊的优劣可以主要比较考量文学与学术期刊所研究领域的前瞻性、探索性思维,以及其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影响,组成文学与学术期刊的研究专家团队等几个方面.

当然,这些都需要专业领域专家的权威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富瑞认为,文学与学术期刊有其特定的读者群体,因其自己的目标和风格,在内容的选用上就非常讲究.非常同意邹老师关于期刊的观点,也可以作为判断学术期刊优劣的标准:是否属于连续出版物?是否以期刊为核心成立了公共学术平台?是否有自己独立的目标和风格?是否有本期刊独立的灵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文学期刊和学术期刊应该采用不同的对策来吸引读者.获奖和发行量只是其中一个判断标准,曲高和寡也是常有的事.湖南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易立君认为,选文的前瞻性要求编辑能慧眼识珠,能有世界性的学术视野.期刊的风格和灵魂也反映编辑的学术品位和批判能力.既有对理论的探索和建设,也有对已有文学史的审思和反拨,还有对文本的新解读,这样的期刊更能吸引读者.还提出了一个当前学术期刊面临的普遍问题:学术期刊之雅俗共赏是否更能提高它的生存能力和存在价值?

武汉出版社编辑王冠含针对易立君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期刊的风格和灵魂就是刊物的特色.雅俗共赏就是大众化,学术期刊定位为大众化不大妥当.曾经担任过《世界文学评论》编辑的潘秋子认为期刊应该做出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持续吸引读者.并结合自己的编辑实践,以《世界文学评论》为例提出,《世界文学评论》在栏目开辟上就做得比较好,既有特定不变的栏目,如欧洲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等,又有顺应文学研究发展方向所开辟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栏目.期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引领文学学术界的争论,当然这对期刊编辑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杜雪琴认为,文学与学术期刊是探讨文学创作、开展文学批评、交流文艺思想、引领文学思潮的重要平台.最后她借用罗梁波《学术之伤,文章之痛,期刊之痒》一文中对学术与期刊的一段话为此议题做了很好的总结:无问题无以做研究;无方法无以治学问;无规范无以成文章;无基础无以为源头;无框架无以显逻辑;无长度无以上层次;无精细无以提水平;无认真无以办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8日)

二、期刊编辑与中外文学史

期刊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在此之前,中外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史的构成也就与期刊编辑毫无关系;但是如今,期刊编辑与中外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史的构成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这两个议题也是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提供诸多个案与典例.这一议题既有理论的探讨,如李卫华、颜红菲的发言;也有具体案例的分析,如刘玉杰就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长与期刊的关系、王婉就新写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潮与《钟山》杂志的关系的讨论等.李卫华认为文学期刊构建了一个公共空间,它成为作家、研究者发表创作、交流意见的场所,甚至有的成为某种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的阵地(五四时期的同人杂志大体如此);文学期刊也承担着提携、发现文学新人的重任(如刘心武的《班主任》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并由此走上文学之路).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当中,各种权力话语的运作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又一话题.并从比较文学媒介学的角度认为期刊作为传播媒介,还发挥着“议程设置”与“架构”( framing)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制约着与文学相关的问题、议程与框架.比如说新写实主义的兴起就与《钟山》杂志密切相关.陈富瑞分享了张守仁先生的一个观点:任何文学史都是由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所组成.一个个重要的文学期刊,就是一个个标志性的驿站,一块块锦绣的园地,一只只温馨的摇篮,哺育、催生着一篇篇文学新作,扶植起一茬又一茬作家,并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论争,连缀起来,编成了文学的历史.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袁循认为,文学期刊中的作品的批评,新的文艺思潮,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怎么样的作品以及怎样的作品评价进入到文学史家的视野之中.刘玉杰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例,认为莫言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都是从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成长起来的.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就是1981年5月发表在河北保定的《莲池》上,直到11年后的1992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其长篇《食草家族》,莫言还在其后记《圆梦》里写到:“我能走上文学之路,是与河北文坛上诸多师长与朋友的扶持帮助分不开的等”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期,《红高梁》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并因此荣获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然后经文学批评家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批评而进入文学史.杜雪琴认为,一本好的文学批评期刊,对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甚至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会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关系到文学批评家的成长,甚至他所持有的批评立场.因此,它也会影响到文学史的构成.袁艺林认为,文学和学术期刊关注当下的文学热点问题,反映了当代的文学发展方向.同时,期刊的发行,也增加了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学习,便于发现更加深刻、更加新颖的文学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颜红菲认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史和期刊发行密不可分,最初的小说都是在报纸和期刊上连载的.这样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形成对话,影响了作者的创作.期刊对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培养理想的读者.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婉认为,从外国文学的发展来看,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就是在报刊上连载发表,有趣的是,这部连载小说还未出齐,市场上就出现了多种以“匹克威克”命名的帽子、雪茄等商品,一度形成潮流.狄更斯正是靠这部小说正式走上文学舞台,并最终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人物.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看,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推动着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期刊的编辑是文学史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北方文学期刊:《新闻世界》省级文学杂志征稿,论文发表,期刊征稿,职称论文

白阳明认为,期刊作为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以其自身的优点,成为推动文学发展、建构文学史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要素之一,是文学展示的平台,是文学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期刊能够相对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文学观点,体现编者的意图,且作者群和读者群也较为明确固定,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勾勒文学的历史轮廓,进而形塑文学地图,成为文学史的观测站、查号台.文学要有历史,就必须通过编纂文学史的方法,将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等用文学史贯串起来.期刊不是教科书,能独辟蹊径,借助文学场域中众多的文史专家、作家、学者等文化资本引领文学思潮,从而建构文学史.文学思潮形成的冲锋号角一般是在期刊上吹响的.期刊是不同文学集团、持不同文学标准的研究者对文学阐释权争夺的战场,是为塑造各自认可的文学经典而斗争的阵地.在期刊与文学思潮这一问题上,王海燕认为,由Harriet Manroe在1912年创办的诗刊是意象派运动的发源地和战斗堡垒,虽然只有10年多的办刊时间,但对意象派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王婉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新写实小说”潮流的形成也与期刊编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同年10月,《钟山》又和《文学自由谈》联合召开了“新写实小说”讨论会.而且,《钟山》杂志在1989年第3期的“卷首语”中完成了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论界定.

三、网刊的创办及其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大家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作为学术成果的展现地,期刊的网络化也顺时而来.2012年,邹建军先生提议创办网刊《东林诗刊》与《南海学术》,让我们的学术成果能够与现代科技接轨.网刊在信息化时代有着怎样的地位与意义?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文学与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并进而实现网刊与社会思潮、文学发展的相统一?期刊自由与新闻出版的自由化要怎样实现?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在期刊网络化的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白阳明、杜雪琴、刘夙等总结了网刊的论文范文性,陈富瑞、彭姗姗等就网刊与传统纸质刊物的关系给予了辩证的观照,最后王婉做了总结性发言.

白阳明认为互联网空间大、成本低的特点改变了编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以前一个作者要从论文范文成为公众人物,先要获得期刊编辑的青睐,通过在他们这里发表作品,获得公众的认可.但现在,作者要想成名,不需要看编辑眼色,读者就可以说好好坏.当作者将作品发表在网络上时,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其实早已取代了非互联网时代编辑的作品优劣评定权.作者一旦打动受众,自然就可以打开市场.因此,在网络媒体时代,文学与学术期刊必须寻找刊物的升级路径,而文学与学术期刊的网络化是科学与时论文范文展的必然选择.杜雪琴认为,在网络环境下,个体认知彻底突破了原有的地理空间和地域疆界的束缚,无数知识生产个体可以在网络界面上,吸收与整合全球范围内数以千计的智慧个体的精神成果,从而开启了知识生产与知识整合的新视阈.因此,文学与学术期刊的理念必须向网络化转变,基于网络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创办期刊的网络版或局限于纸本期刊上网,而是应有广阔的视野与全新的编辑手段,构建更为广阔的网络交流空间与平台,立足于期刊创新的理念,从而推动学术的进步与繁荣.《南海学术》执行编辑刘夙认为阅读的网络化这一现实使得期刊网络化成了必然的趋势.并结合自己编辑《南海学术》的经验,认为编辑网刊和编辑纸质刊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所有工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网刊确实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刊物编好之后,第一时间就可以发给作者,发布在网上,分享给大家.速度之快是传统期刊无法比的.陈富瑞认为网刊的创办适应了电子时代的发展潮流,学术网刊的创办更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她也指出了网刊因其发表的便捷性,存在的一些诸如对学术规范的遵从、对期刊排版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能在发挥纸质期刊优势的基础上,发挥网络期刊的便利性是我们亟待关注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彭姗姗观照了网络化时代下的传统纸质期刊的命运,她认为网络化的流行其实只是形式的改变,不用害怕这种改变,加以利用依然可以使传统的期刊在网络电子化的时代,一样发挥巨大的作用.王婉最后发表了自己具有总结性的观点,她认为一方面实现文学与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对期刊发展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是大幅度缩短刊出周期,减少作者的等待时间;二是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提高期刊的传播力、覆盖面和渗透力,进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在本领域的话语权;三是改变期刊的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单纯论文出版服务转换成为作者、读者提供个性化、综合的文献情报服务,提高作者的忠诚度,也开拓了新的业务模式;四是利用社会化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真正用于期刊的策划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网络期刊的发展前景是大有空间的,它是纸质期刊在因特网上的延伸,是纸质版期刊的网络门户,但同时又必须以纸质版期刊为源,尤其是网络期刊必须借用纸质版期刊的作者群及读者群,而且,目前网络尚未完全覆盖全国各地,纸质版期刊仍有它的市场价值,同时,它对网络期刊有导 读作用.而网络期刊应依靠其容量大的优势、及时快捷等特点,对传统纸质版期刊起到一个宣传作用,所以,网络期刊必须与传统期刊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发展.

四、期刊编辑与杰出人才的成长

邹建军教授和几位特邀嘉宾都做过很多年的编辑工作,都是编辑中的翘楚;邹建军的学生也基本上都做过《世界文学评论》的编辑,拥有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编辑工作实践中提高领导素质、期刊编辑工作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这两个议题都有着很多独到的见解.邹建军教授指出论文范文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编辑,办有《湘江评论》.论文范文在白区的主要工作,就是办油印刊物,发挥了很大的作.他们之所以成为才子式领导人,会写文章,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古远清学生时代就是《珞珈山文艺》的主编.《中山大学学报》副编审李青果在学生时代就是学生刊物《五色土》的主编.杜雪琴回忆起自己读大学时参与创办《宜大人》的文学杂志,她是共有的四任主编之一.《宜大人》在当时的学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尽管全部是自费发行,自己编辑,油印机印刷.作为《中国学者眼中的华裔美国文学》一书主编之一的陈富瑞认为没有好编辑就难有好作品.图书的编辑如此,期刊编辑亦是如此.《中国学者眼中的华裔美国文学》论文集的顺利出版就与责任编辑王冠含的辛勤工作分不开.好编辑能在文字润色、版式安排、装帧设计、印装工艺、营销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做出创造性的工作.白阳明虽然没有做过编辑工作,但从读者的角度认为,编辑应做到:一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接地气儿;二是要高度重视刊物的个性特色.纵观我国编辑史,著名的刊物无一不是以自己鲜明的特色、独特的个性而受到读者欢迎的,这些刊物的编辑们也总是以树立刊物的特色为重要使命.担任武汉出版社编辑3年有余的王冠含认为编辑工作好的地方在于:一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思想动向.有人说,现在是全民抒写时代,写作或写书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各个阶层都有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虽然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能出版,但编辑在阅读中可以发现某一时期社会上涌动的思想状况.二是对上层文化政策和主流价值导向比较熟悉.编辑出版工作被誉为戴着脚镣跳舞,从来是不自由的,上面的政策事关存亡问题,因此不能不知.就在这下达上传中,让编辑对我们正处的社会不至于太隔膜.三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和写作的论文范文.编辑审稿多了,对不懂的肯定要请教学习,方能下笔修改校正;也会时有感触,见贤思齐,不时地想自己动手写点文字.不大好的一面在于,首先是比较琐碎,没耐心的人难以久为;再是为人做嫁衣裳,是个隐身幕后的工作,也许一辈子默默无闻.之前的确出过天才编辑,比如邹韬奋、郑振铎等.但世易时移,如今的编辑出版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候.内有体质的弊端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外有数字出版的冲击挑战.

邹建军教授做了精彩的总结,他认为虽然编辑很重要,然而我们的目标,不是只做好一个编辑,而是做一个有力的领导者,做各个方面的头面人物,编辑只是一种训练,一个过程,一个起点.对此,各位要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们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是与时代同步的.这次讨论会,尽管各抒己见,各有高见.但是对于某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太到位:一是文学期刊是如何影响文学史的?二是文学期刊是如何引导文学思潮的?三是文学期刊是如何与作家创作发生关系的?四是学术期刊是如何影响文学史研究的?五是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如何体现文学史的眼光?如何处理其中的时间与空间问题?六是期刊编辑与杰出人才的成长问题.并期待就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整理者: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玉杰)

总结:这是一篇与期刊文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北方文学期刊引用文献:

[1] 北方文学查重吗
[2] 本科文学外文外文 本科文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大学生文学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文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期刊编辑中外文学史的构成”会综述》word下载【免费】
北方文学期刊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