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民间音乐文化的视角音乐文化的传承

主题:论文范文文明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1

简介:适合中原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原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论文范文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文明论文

目录

  1. 一、中原音乐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2. 二、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历史为主线
  3. 三、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4. 中原文明:中原文化传播中心

文/周晓雯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的积淀.同样,音乐文化的发展也要经历时间的洗礼,中原两河流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开端于中原,本文拟从历史的发展入手,分析了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衰,并对如何对中原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中原音乐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中原”一词在《辞海》中有两解:一为“平原之地也”;一为“谓中国也”,别于边疆而言,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由于“中原”一词形成的历史久远、指代广泛,难以对其作具体的定义.所以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的上本文暂时把本文中的“中原”定义为:“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对于“文化”的概念更是庞大复杂了,可以说涉及了人类生存的每一个方面.

因此对于“文化”一词,我们可以概括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总和”之意.就如梅茹耶夫所言:“文化在理论上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并不是因为文化概念本身的多义性,文化是一个涉及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因而,文化一词本身就已经统一了各个不同的观点.”在本文中,我们对“中原音乐文化”的阐释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这一大的概念下的音乐文化现象,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其作为“文化区域”的特性.“文化区域”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具体到中原文化而言,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成熟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证实,中原文化是由论文范文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这三大集团构成的中原原始区域文化的基本框架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的,进而到前文所言的“中原”,即河南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我们也把“中原音乐文化”的“文化区域性”加以发展和应用———它既包含了河南省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如豫剧、二夹弦、大平调,也涵盖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其他音乐艺术形式.

二、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历史为主线

近年来考古发现,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舞阳贾湖就有了工艺精细、音律准确的骨笛.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到了公元前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在河南长葛一带居住的葛天氏部落里,出现了反映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型乐舞,这就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最早出现的“葛天氏之乐”.夏、商至春秋,由于社会相对稳定,中原音乐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乐器品种已相当多样.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楚编钟已出现了“十二律”的音阶形式,而且音质也相当好.

汉代的民间音乐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汉乐府收集的相和歌辞《陌上桑》就是流传于陕陌(今河南陕县)的民间叙事歌曲,它是河南说唱音乐的祖弥.南阳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中有多种相和歌伴奏乐队.这种“丝竹相和”、“持节者歌”、“一唱众论文范文”的传统演唱形式为后世河南坠子、三弦铰子书等曲艺音乐所继承.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鲜卑、龟兹、西凉、高昌等民族音乐与中原汉民族音乐相互交融,促进了中原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反映鲜卑女子代父从军的《木兰辞》,至今仍在河南戏曲和说唱曲目中传唱.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空前繁荣强盛的时期.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进一步得到交流融汇,为中原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时的洛阳是隋唐两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薛道衡在描绘洛阳的一次盛大演出场面中诗云:“论文范文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等羌笛陇头吟, 胡舞龟兹曲.”说明这些演出活动,既有汉族的散乐、百戏,又有西北兄弟民族的羌笛、胡舞、龟兹曲,由此可见中原各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繁荣盛况之一斑.唐朝时期最重要的除了论文范文的音乐还有众多的民间音乐,比如说隋唐中原民间的乐舞活动相当普及,官僚士大夫们有时在自己的宅院中抚琴放歌,有时观听家中歌儿舞女们的吹拉弹唱、翩翩起舞,有时则彼此串门,酒酣耳热之际以乐舞助兴.因此,玉笛飞声《折杨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此夜曲中闻《折柳》”),游人行歌《梅花落》(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写神龙元年上元夜洛阳观灯:“行歌尽《落梅》”),便成了世俗景象.玄宗开元时期的《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说是“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市)节度杨敬述造”,排练成《霓裳羽衣舞》,经常在长安宫廷演出.这部曲子整个演出过程,奏乐一共12 遍,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个部分.散序六遍,仅仅由乐器演奏,没有拍节,演员蓄势待发.

宋辽金元时期,中原人民与统治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具有强烈斗争精神的杂剧艺术蓬勃发展起来,对民间说唱艺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出现了琵琶词、词话、货郎儿等说唱形式.元至正年间(1341-1427)瞿宗吉(佑)过汴梁诗云“废苑荒草堪牧马,长沟柳老不藏鸦.陌头盲女无怨恨,能拨琵琶说赵家”.这里所说的盲女拨琵琶说赵家的民间说唱形式,正是元代曾经流行的琵琶词,说明当时民间说唱音乐已相当普及.

明清是中原民间艺术发展的论文范文时期.明朝统治者慑、于“民急则乱”的历史教训,采取了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等措施,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于是,自娱性的民间俗曲在人民群众中蓬勃发展起来.明沈德符(1578-1642)《野获编》载:“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琐南技》《傍妆台》《山坡羊》之属等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等”他在这里记载了明代中原俗曲流传的盛况及文人们的高度评价.清代是中原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民间俗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曲式结构、宫调的运用以及词曲的情调、风格方面,都有多种变化,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曲种,进一步促进了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河南坠子、河南曲子为主流曲种的民间音乐文化突破了原来只在商贾士绅“厅堂清唱”的传统习俗,走向街头、茶肆和农家场院,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即使在兵荒马乱、灾害频繁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也生生不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还用民间音乐多种艺术形式宣传抗战,鼓舞斗志,教育群众.如洛阳曲子《欢送姐妹参军》、陕灵迷糊曲子《爆炸》等.坠子艺人沈冠英还自编了《劝同胞》《打东洋》新坠子唱段.河南民间音乐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各方面扶持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从队伍建设、艺术创作到演员培养等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中原民间音乐文化也由此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焕发了新的风采.

三、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虽然中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十分论文范文精深,但是它也具有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一些共性,那就是面临着如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这一直是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原民间音乐文化也不例外.

历史是不能被割裂开的,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是不能割断的,如果割断了它的历史,以后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不是静止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也不是静止的,如果死板地、一成不变地看待和继承民间音乐文化,它就可能成为僵死的东西,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处理好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推陈出新,去伪存真,使中原民间音乐文化这一艺术之树长青不衰.本文拟从“抢救”、“研究”、“创新”这三个方面就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继承、发展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关于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抢救问题.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它凝聚着历代民间艺术家的创造和智慧,是中原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但由于历史的演变和民间音乐千百年来采取身传口授的传授方式,多数没有资料典籍可考,有些曲种和曲目早已销声匿迹,有的散落民间,几近泯灭,有的正在演变更迭.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音乐文化涌入我国,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出现多元化倾向,对民间音乐的欣赏需求受到冲击.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局面.抢救中原民间音乐文化已成当务之急.为此,一是有关文化机构、单位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抓紧做好民间音乐曲种、曲目以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挖掘、整理、修复、保存工作,使仅存的文字、曲谱、拓片、资料及音像制品不致于再度损毁、流失.二是出版部门要以弘扬民间文化为己任,切实做好民间音乐书籍的整理、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使更多的珍贵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三是组织健在的民间音乐艺术演唱、演奏家录制传统曲目或撰写介绍民间音乐文化的文章,特别是对于濒临灭绝的曲种,要采取得力的抢救、保护措施.四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征集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活动,进一步丰富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宝库.

中原文明:中原文化传播中心

其次是关于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问题.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形式,都是一种特定文化中的音乐,包含着其生成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等多层面的内质,需要我们音乐工作者尤其是音乐理论工作者去作深入的研究.中原民间音乐文化虽然极其丰富多彩,在其美学、史学、形态学、乐种学、结构学、乐谱学、乐器学、表演学等分支学科领域,已构成自己的体系,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未形成.据作者了解,目前河南专门从事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单位很少,研究人员也寥若晨星,这很不利于中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当把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问题提到重要位置.一是在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音乐院校(师范院校)、戏曲院校和论文范文门设立民间音乐文化研究部门,培养、造就一批专门从事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研究经费,把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硬件”建设好.二是在研究内容上,要拓宽领域,勇于探索.把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史,单个曲种的发展史,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规律,著名曲目的演唱风格、调式、曲式结构,历代著名演唱、演奏家传记,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乐队编配等,都要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在研究方法上要摒弃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孤身作战”的老办法,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实行“官、产、学、研”相结合,也就是政府部门、艺术团体、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研究工作有组织保证、社会基础和资金支撑.研究项目要实行课题制,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对重大研究课题实行公开招投标来确定承担单位,确保研究成果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对于民间自发形成的民间音乐研究组织和行业性组织,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扶持、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最后是关于中原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创新问题.创新是中原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竭之源和强大动力.如何创新,作者认为要从三方面抓起:一是曲目创新.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广大民间音乐文化工作者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顺应时论文范文展的规律,在保留和继承优秀传统曲目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和演出新的曲目,赋予新的内容,使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合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为广大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二是形式创新.在保持民间音乐文化传统特色的同时,要从演出形式、演唱形式、伴奏形式、表现形式等进行全方位创新,吸收、借鉴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乃至当代的西方流行音乐中的一些优秀成果,注入新的要素,形成新的形成新的风格和特色,使其以清新悦目的面目展现在艺术舞台上.三是机制创新.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运行机制和运作方法,大力推进民间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把艺术产品作为商品推向市场,演出团体应作为经济法人参与竞争,不断出好作品、出精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前提下普及,使中原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中原文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论文范文文明引用文献:

[1]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论文怎么写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方面论文范文2000字
[2] 文化与生活论文选题范文 文化与生活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文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文化发展外文文献怎么找
《民间音乐文化的视角音乐文化的传承》word下载【免费】
论文范文文明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