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海南海神信仰的区域性特点

主题:区域性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8

简介:本文是关于海神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跟区域性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海神论文范文

区域性论文

目录

  1. 一 丰富性
  2. 二 包容性
  3. 三 地域差异性
  4. 四 外向性

摘 要:我国沿海及内陆靠河海一带的地区都有海神信仰的传统,海南岛因其四面环海的特殊地理环境,对海神的崇拜更是普遍.海南的海神信仰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丰富性、包容性、区域差异性、外向性.

关键词:海南;海神信仰;区域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049-06

自古以来,海南岛上的居民一直有海神信仰的习惯与传统.岛屿性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一切生产劳动都要仰仗海洋而展开.海南岛孤悬海外且四面环海,北隔琼州海峡与祖国大陆相望,西隔南海与中南半岛相邻,东与菲律宾隔南海相望,南向则隔海遥望马来半岛.海南岛的气候处于亚热带与热带气候之间,每年季风性气候明显,秋夏必有飓风,常受风灾.历史上,海南岛凭借特殊地域优势一直保持着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海上贸易,但周边海盗活动也极猖獗,使得渔民们的海上渔猎活动、海上贸易活动均受到严重侵扰和伤害.自然的、人为的种种灾难,使得海南岛居民强烈希望能得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庇佑.依海而居,靠海而生,决定了这种力量必然与海相关,这正是丰富而多元的海神文化产生的深层原因.

一 丰富性

海南岛是中国少有的海岛型省份.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半岛型或海岸型的省份相比,海南的海神信仰极具地域性特点.非常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海神众多.海南岛上各地市县村所信仰的海神不尽相同.妈祖、观音、南海神、峻灵王、水尾圣娘、108兄弟、冼夫人、伏波神等都是海南民间的海神.

峻灵王信仰最早可追溯于西晋时期.从《郡国志》中能看出其前身为海南民间文化中的“石崇拜”.东晋时因帝王统治之需被作为“山神”,封为具有疆域边界意义上的“镇海广德王”.宋时因苏轼的推崇获得了知识分子层面的推广.明时因海上贸易的兴盛被海南民间奉为“海神”得到发展至兴盛,但也因外来海神妈祖、冼夫人、伏波神的挤压而萎缩.今天,峻灵王作为海南区域性海神深受琼西昌化一带渔民的崇信.

南海神庙在海南历史文献中出现是在唐朝时期.《旧唐书》记载了王义方被贬儋州去往海南的港口时,海上风大浪急,他于是酌水以祭,写下《祭海文》,随即“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1]1654.南宋时,南海神的祭祀还是重要的国家级祭祀,《舆地纪胜》就记载:“南宫庙,祝融神也,在州东南二里,琼人祠之甚严.”[2]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琼山县“每坊并有此庙,不可胜记”.[3]296不过事实上从明朝末年开始,随着妈祖、水尾圣娘、108兄弟等海神信仰的影响力扩大,南海神的地位日渐衰落,但他却演变为与火雷神、圣母、冼夫人、泰华、白衣大士并祀合庙,在民间信仰活动中仍发挥着重要的海神职能.

冼夫人是海南的另一海神.唐代始建的儋州宁济庙是现今海南最早的冼夫人庙.明清时,冼庙的数量激增.与其他海神相比,冼夫人的“海洋性”弱一些,但仍有一些地区的渔民出海前会祭拜冼夫人.正德《琼台志》就曾记载其治海之神力:“儋耳城旧在高麻都南滩浦,汉楼船将军杨仆所筑,濒海,每患水.一夕,風雨交作,忽一妇人趋鬼工持畚锸,惟闻筑作声,至旦而城移今所矣.一妇盖诚敬夫人冼氏也.”[4]

伏波神,是指西汉的路博得和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得平叛南越,为汉王朝开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等九郡,使海南岛正式归于中国版图.马援平叛交阯女征侧、征贰,为当地百姓完缮城郭,兴修水利,废止苛政.百姓们感恩两伏波将军的功德,建祠祭拜.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最早的伏波庙始于宋朝,在“在郡城北六里龙岐村”,后来发展为琼山两座,澄迈两座,崖州一座,文昌一座,儋州一座.赵汝适在《诸蕃志·海南》中曾记载:“过海者必祷于是,得杯珓之吉而后敢济.”[5]44当时的琼州、昌化军、吉阳军、万安军等沿海地都出现了祭祀伏波将军的庙祠.苏轼、李纲等人也都曾在渡海前祭拜,祈求风浪平静,平安渡海.苏轼更是为平安往返于琼州海峡而感恩于二伏波,写下“至险莫测海与风,至幽不仁此鱼龙.至信可恃汉两公,寄命一叶万仞中.自北而南洗汝胸,抚循民俗必精通.自南而北端汝躬,屈伸通达正直忠.生为人英没愈雄,神虽无言我意同”[6]505的感慨.时至今日,潭门港的渔民出海前就要祭拜伏波神,他们的船上彩旗墨书“永清堂,雷霆英烈感应马大元帅,一帆风顺,船头旺相”,这里的马大元帅就是伏波将军马援.[7]

妈祖信仰宋元时期传入海南,最早的天后庙“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8]56到明清时,妈祖信仰的影响扩大至整个海南,“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9]164可见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影响力.直至今日,妈祖仍是海南民众虔诚祭拜的重要海神.每到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海南各地都会举办隆重的祭祀、巡游活动.2013年4月30日,海南举办了首届琼州妈祖文化节.在陵水疍家人那里,每年正月,家家户户都会举行迎接妈祖的仪式,代代相传.

水尾圣娘,全称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又名南天夫人,是海南本土文化中孕育出的神明,其产生与当地原始的自然崇拜密切相关,是海南民间文化中火神、雷神、电神、海神等多种原始自然崇拜杂合的产物,后来又深受当地道教文化的影响,与民间“飞炉”传说结合起来,形成了最终的信仰现状.水尾圣娘信仰的起源应该和明代州府一带的祝融(火神)崇拜、倪五娘(雷神)崇拜有关,受当地原始的自然崇拜、母系文化影响,契合于海岛北部一带渔民海上作业的需求,约在明代后期成型.其信众主要集中在文昌、州府和琼海一带.19世纪上半叶,随着琼侨的脚步远播至东南亚各国.近二百年以来已成为东南亚地区一位较有影响力的海上神明.其职责是保护渔民航海安全、保障渔业丰产.

108兄弟(公)信仰,也是海南本土信仰,是海南岛东部沿海地区渔民信仰的重要海神.尤其是在潭门地区,渔民出海前只拜兄弟公.有关108兄弟公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或说在明朝,108位渔民出海至西沙群岛打鱼,遇到贼船被杀害了.或说清朝咸丰年间,有109位从文昌铺前港乘船至南洋谋生的人,途遇风暴,凭借好水性游到附近岛屿,但被岛上的载南王当做“海盗”杀害,只有一名厨子逃脱了.还有一说认为,昭应公是前往越南顺京做生意的108位琼商,途径越南某岛屿,被越南士兵当成海盗杀害,因此成为了海上孤魂,后来被平反昭雪,敕封“义烈昭应”.[10]129不论这些说法能否成立,可以肯定的是渔民们相信108兄弟死后变成了海神,祭拜他们则可保航行平安,渔猎丰产.现今,兄弟公信仰多见于琼海、文昌、万宁地区,而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也有相当数量的昭应庙.

此外,观音也是海南人信仰的重要海神.在三亚就有著名的海上观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上观音像,信众无数.很多信徒认为,近些年台风没有从三亚正面登陆正是受了南海观音的庇佑.总之,海神众多,是海南的海神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 包容性

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包容性强,这主要是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海岛型地理环境,孤悬一处,本地资源有限,生存条件不丰厚,固守本地只能加剧生存困境.生存的本能促使人们向外寻求生存资料.在外向的求生过程中,海南岛沿海地区文化自然就带有一种双向互动性特征:既有本地文化的外播性,又有对外来文化的融合.当然,任何文化都有这种双向性,但是,海岛文化的这种双向性更明显、更突出,尤其体现在它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上:不排斥、主动迎合、多元并存.

海南的海神信仰文化就呈现出这样的包容性.海南民间文化中丰富的海神信仰形成时间有先有后,来源不一,有的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神灵,如峻灵王、水尾圣娘和108兄弟公;有的是外来的神灵,如观音、妈祖、南海神、冼夫人、伏波神等.在各地的渔民那里,这些海神各有信众,并行不悖,甚至有的渔民出海前同时祭拜几位海神.

观音,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一位慈悲为怀、救助众生的神灵.早在汉魏西晋时期就已传入中原地区,经隋唐宋元明清,观音信仰开始流行并普及于内地社会各阶层,由男性神转变为女性神,成为中国民间信众最多的一位神明.

南海神是中国四大海神之首,南海的守护神.早在先秦时,《山海经》就记载有四海海神,但那时的南海神是原始的有着动物性特征的“不廷胡余”[11]108,汉代后,南海神转变成为人形特征的“祝融”.隋朝时隋文帝下诏在广州建立“南海神祠”,封祝融为南海神,此后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十分重视祭拜南海神.

观音和南海神都是中原文化孕育而生的神灵,观音信仰在唐宋时传入海南,南海神信仰在宋代传入海南.海南民间信众以开放的姿态将中原文化中生成的这种信仰引入、融合、传承、深化,在后世不断的历史发展中,使其成为民间信仰中重要的两位海神.

冼夫人和伏波神是活跃于两广地区的地方性神灵,随着闽粤移民进入海南.蒋明智就指出冼夫人崇拜最初是冯氏家族的祖先崇拜,主要集中在广东电白一带,[12]87-95后来政权出于政治目的对其不断地嘉奖、册封,使得其影响力不断增强,影响范围覆盖整个粤、琼之地,加之冼夫人在海南的军事行动和历史活动轨迹,使得海南岛,尤其是海岛北部地区的冼夫人信仰兴盛起来.从粤至琼,冼夫人信仰完成了由祖先神灵到地方性神灵再到海神的演变.伏波神信仰的外来性证据则更明显.从时间上来看,广西的伏波庙在唐代时就已出现, 海南最早的伏波神庙“海口龙岐村伏波庙”则在宋代才出现.海南的本土文化在接受这种外来信仰时,一面保持着包容姿态,一面也展示出强而有力的文化融合力,将冼夫人、伏波神从原有的地方性祖先神、英雄神改造成了符合当地文化需求的海神.

海南海神中还有一位来自异域的番神.《万州志》中记载:昭应庙,在莲塘港门.其神名曰舶主,明洪武三年,同知乌肃以能御灾捍患,请敕封为新泽海港之神.祀用羊鸡鹅鸭,甚忌豚肉.往来船只,必祀之,名曰番神庙.[13]81说明在海上贸易过程中,来琼的外商们也给海南带来的异域的海神.这些往来贸易的外商很可能是古占城人,番神则是占婆伊斯兰教化的婆尼教中的神灵,是保佑人海上往来平安的神灵.

相比外来的海神,海南本地土生土长的海神则较质朴,与当地原始的自然崇拜、鬼崇拜有关.峻灵王,是海南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一位海神,源于当地原始的石崇拜.《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昌化郡的浴泊石神、明山上的兄弟石都是指后来的峻灵山.当地史志中一直记载着这块石头,黎人称其为落膊石.水尾圣娘则与当地对雷、火、电的自然崇拜有關,与人们强烈的海洋崇拜观念结合而成海神.108兄弟神实际上是鬼神,即以鬼为神,是对罹难的108位出海渔民(也可能是商人)的祭祀.海南当地自古有这种以鬼为神的文化传统,当下也有一些地区或村寨,把家里或村里死去的人当神来祭拜,祈求保佑家族或村寨平安昌盛.

总之,海南的海神文化极具包容性,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了中原文化中的观音信仰、南海神信仰,又将两广地区的冼夫人信仰、伏波信仰纳入自己的信仰体系,并将其由祖先神、文化神改造成为当地的海神.这些外来神灵与本地的峻灵王信仰、水尾圣娘信仰、108兄弟神信仰并行不悖、互不冲突.如临高县调楼镇渔村渔民船上,同时供奉的海神就有神山峻灵广德明王(峻灵王)、英烈天妃(妈祖)、青帝铁笔辛天君、鲁班师傅至巧大神、五灵五显火光大帝、赵马将军(马伏波),船头船尾供二上将军,其信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极具地方特色.

三 地域差异性

虽然一些地方的渔民会同时供奉多个海神,但从总体上来看,海南各地的海神信仰又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南海神信仰自唐宋时期传入海南,曾影响了岛北、岛东沿海的很多地区.南宋时海南州府就有南宫庙.此外,据王元林考证,“海南文昌七洲洋以南的万州(今海南万宁)独猪山,‘打水六十托.往来祭海宁伯庙.’此处海宁伯庙当为宁海伯庙之误,正是永乐初对南海神封号.”[14]125-126今天,在琼海潭门港,一艘儋州的渔船上供奉的神中就有一位是“洪圣广利大王”,即南海神祝融.(其余有敕赐妙惠皇后夫人、敕赐金鼎三侣相公,“右判官”敕赐鲁班.)[7]

妈祖信仰遍布全岛.海南岛上有47座妈祖庙,遍布整个海南.海口白沙门上村天后宫是海南岛最早的妈祖庙,临高调楼镇天后宫是海南岛最高大的妈祖庙.近现代,海南的妈祖庙数量仍增加,只要有港口、码头的沿海地区几乎都建有妈祖庙.广大渔民普遍信奉妈祖,出海之前必来拜祭.

冼夫人信仰主要集中在海岛西、北、东、南部,如儋州、澄迈、海口、琼山、文昌、琼海、定安、崖州等都有冼夫人庙.相比而言,岛中部地区比较少.2011年,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及众多冼学研究者,历时一年对全岛冼夫人庙进行调研排查,发现约有262所之多.

伏波神信仰主要存在于岛西、岛北一带,如澄迈、儋州、琼山、文昌.发展到今天,一些地区的伏波庙消失了,如三亚今天只能在天涯海角景区的广场上见到两伏波将军的塑像.相比而言,儋州渔民的伏波信仰仍非常活跃,当地还有一些关于马援将军的传说和遗迹,如白马井、伏波将军庙、洗兵桥等.当地渔民出海捕鱼前都要要伏波庙里祭拜,祈求平安.

峻灵王主要是地处岛西北的昌江、临高、儋州、东方几个市县的人们信仰的海神,尤其以昌江信仰最盛.“儋州以北的渔民崇信的‘神山爷爷’、东方以南至三亚港门一带渔民信仰的‘昌化公’其实都是峻灵王.”[15]在临高县调楼镇渔村,渔民船上供奉的牌位上写着:“广德明王、英烈天妃、青帝铁笔辛天君、鲁班师傅至巧大师、五灵五显炎光大帝、赵马将军、二上将军等”,其中广德明王就是峻灵王,甚至在岛东部沿海地区的潭门渔港的渔船上也发现写有 “文昌帝君和广德明王的祀令”的祭祀牌.

水尾圣娘信仰则主要集中地在海口、文昌、定安、琼海等岛东北一带.这从庙宇的分布就能看出来.文昌有七座水尾圣娘庙,建于东郊镇、铺前镇、锦山镇、冯坡镇、翁田镇、罗豆农场田心村、抱罗镇.定安有十座,建于定城镇、龙门镇、雷鸣镇、岭口镇、龙湖镇、黄竹镇;琼海有五座,建于中原镇、大路镇、嘉积镇、潭门镇;海口有三座,建于龙泉镇、灵山镇、遵潭镇;屯昌有一座,在乌坡镇.水尾圣娘在当地被称为婆祖,每逢神诞日信众们都会入庙祭拜,甚至有些地方会将婆祖像抬上街游行,谓之“做公期”,渔民出海前更要隆重祭拜,祈求出海平安归来.

108兄弟信仰主要活跃于海南岛东部地区的琼海、文昌、万宁等地,尤其集中在琼海周边.每年冬季初,季风即来之时,琼海潭门的渔民们就会举行祭海仪式,祭兄弟公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活动,通过祭拜他们希望远洋出海(西沙、南沙、中沙)能順利、平安.108兄弟公的祭祀仪式又有做福、洗咸和做兄弟公之分.出海远航启程前进行的祭祀称之为做福,即祭海;远航归来做的祭祀则叫洗咸;做兄弟公则是指逢年过节、或航船到达某新海域时的祭拜活动.这样的活动自明朝开始至今已有几百年传统.2011年以来,琼海市政府牵头举办赶海节,至今已举办五届,这使得传统民俗被更多的人熟知,并成为了当地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祭兄弟公出海仪式更成为活动中的重头戏.

纵观全岛,海南的海神信仰是有着较清晰的区域分布的,整体来看,南部重观音,西部重峻灵王,东部重水尾圣娘、兄弟公,妈祖则遍布全岛,伏波、冼夫人、南海神则主要集中在海南岛北部一带地区.

四 外向性

海南,岛屿型地理环境.岛上地贫土少、资源有限.人们要在贫瘠的土地上发展农业,困难重重,于是人们向外寻求发展.一面向岛外的海洋寻求生存物资,打鱼为生;一面向岛外的邻近地寻求物资交换,贸易为生.这使得海南文化天然地具有向外拓展寻求机遇的开放性倾向.其实这也是海岛型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基于此,海南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交流者的文化身份,其文化天然地带着一种外向性.

冯子平先生指出,“海南—东南亚各国”的航线在孙吴期间即已开通,并且因其比“福州—番禺—徐闻—合浦—交趾—暹罗—锡兰岛”的早期航线航程短而成为出南洋的最佳路线.西晋南北朝时期,又开通了“广州—海南岛东面—西沙群岛—东南——印度—红海”的航线.[16]唐朝时,开通了“广州—大屿山—西行—海南东北角—南行—海南东南之独猪山—西南行—印支半岛东岩之占婆岛(越南)—燕子岬(越南)—芽庄(越南)—藩月(越南)—昆仑岛(越南)—马六甲海峡—旧港—爪哇岛”,以及“广州—大屿山—海南独猪山—中南半岛东岩—新加坡转西北—马六甲海峡—尼科巴群岛—孟加拉湾之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半岛南端之奎朗港—西北行—阿拉伯海印度西岸之巴洛奇—马基斯坦卡拉奇—西行—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之巴巴丹—幼发拉底河上之奥波拉—巴士拉—底格里斯河—巴格达.再由奥波拉阿拉伯半岛南岸西行—巴林—阿曼也门沿岸—曼德海峡—红海海口—东非沿岸”[16]14-15的航线.海南成为南出中国的必经之地和重要中转站.琼山、文昌、临高、澄迈、乐会等地都设有市舶务,服务于中外贸易需求.“琼岛万州之东南”的“七洲洋”成为“凡往南洋者,必经之所”,[17]119而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更成为“蕃舶所聚之地”.[2]75

可以说,这些航道是人们出岛与外界贸易的通道,而这些航道的开通本身也正是频繁的民间贸易的结果.依托这些海上通道,海南人将瓷器、丝绸、黄金、铁器及本地的特产椰子、槟榔、吉贝、香料等输出国外,而东南亚诸国的、犀角、琉璃、明珠、香料、奇石也经由海南输入中国.史载:“康熙五十六年,甲严洋禁商船,不许私造往南洋贸易,有往偷潜留外国之人,督抚大使通知外国,令解回正法,再奉旨五十六年以前出洋之人,准其载回原籍.”[18]998这说明早在1717年就有海南民间的贸易商船常往返于上述航线所到之处.当然,琼人出洋也有一些不得已的被迫原因.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及日军侵华占岛,大批的海南人为躲避战乱逃往东南亚各国.据1933年陈铭枢等人统计,民国以来,出洋在外者仅文昌地区就有约9万人.[19]1351939年日本占领海南岛后的调查资料显示,由海南岛出洋的人达39万人.[20]30-41而在近代,西方列强为了补充劳动力缺口,把一大批海南人贩卖到东南亚国家充当廉价劳力.

不论是否主动,出洋活动都使得海南人将家乡的物质资料、特产输出并带到异域,也使得其精神信仰、地方文化传播到了侨居地.清道光三年(1823),越南西贡就创建了西堤琼府会馆.馆内建有庙宇,庙内供奉天后、水尾圣娘和108兄弟.[21]368、390道光年间,今马来西亚登嘉楼州也创建了水尾圣娘庙,后来成为登嘉楼琼州会馆.1841年,海南人在泰国三清创建了水尾圣娘庙.[22]55清同治年间,华侨们还在曼谷建立了“挽叻昭应庙”,供奉108兄弟公.1854年,在新加坡的琼侨们在当地建立琼州会馆,馆内供奉妈祖、水尾圣娘和108兄弟.1875年,越南会安海南会馆成立.说是会馆,其实就是一座昭应庙,以此联络同胞乡情,庙里面就供奉108兄弟公.柬埔寨的金边、贡布都有海南人创建的水尾圣娘庙.金边的水尾圣娘庙约在清末、民国之前就已出现.1939年,文莱的马来奕市创建了海南公会,馆内也建有水尾圣娘庙.通过学界考察,不仅在临近国家,甚至在南半球的印尼巴厘岛丹戎贝诺阿港口的海南人社区中都建有供奉水尾圣娘、天后和108兄弟公的寺庙,其创立时间约在1850年至1860年间或更早.[23]28-29在泰国72府,凡有海南华人的县市,都有水尾圣娘庙的创立.[24]130马来西亚供奉水尾圣娘的宫庙至少有43座.

在东南亚,水尾圣娘庙、兄弟公庙几乎成为琼侨的标签,是考察琼侨历史活动的指标.伴随着琼侨在他乡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水尾圣娘、兄弟公这一海南的地方性信仰文化甚至在异域发展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跨国性文化,对当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考察,在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文化连同妈祖信仰文化就在当地社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当地’文化资源,发展成了当地政府旅游业力推的文化消费产业.如马来西亚乐圣岭天后宫,主殿供奉天后,左侧供奉水尾圣娘,右侧供观音.该宫现已被评为马来西亚最具特色的华人庙宇和吉隆坡十大旅游景点之一,不仅引来大批游客,还是当地的婚姻登记处,每年有众多新人来这里希望得到‘女神们’的祝福.此外,由水尾圣娘、108兄弟公、妈祖庙所依附的会馆发展起来的慈善业、教育业又深深影响、带动了当地非华人群体.”[25]

海南的地理、历史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一艘船”、“一座桥”,它摆渡过南来北往的学者(如苏轼等)、佛僧(如鉴真等)、商人(如宋元闽粤人)、避难者(如古占城人),因而其文化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开放姿态.当下的海南文化是吸收了中原汉文化、岭南闽粤文化、历史上占城、古印度等东南亚异域文化的融合体.海南更似一个传播者.它以一种自觉的文化传播者姿态将本土文化传播至周边地区.海南的海神文化就是如此.在历史的沉淀中,它以这样一种文化姿态使其自身呈现出了极强的区域性特征:丰富、包容、区域差异、外向.

注 释:

[1] 《全唐文(卷一六一)》,中华书局,1983年.

[2] 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委员会:《地理志·海南·舆地纪胜》海南出版社,2006年.

[3] 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委员会:《民国琼山县志》(第一册),海南出版社,2004年.

[4]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琼台志(卷四一·纪异)》,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

[5] 冯承钧:《诸藩志校注》,中华书局,1956年.

[6] 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七“伏波将军庙碑”)》,中华书局,1986年.

[7] 于伟慧:《海南各地渔民出海祭祀各不同》,《海南日报》,2018年8月20日.

[8] [日]小叶淳:《海南岛史》,张迅齐译,学海出版社,1979年.

[9](明)戴熺:《万历琼州府志(建置志·坛庙)》,海南出版社,2003年.

[10] 林带英:《民国文昌县志(上)》,海南出版社,2004年.

[11] (晋)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清)毕沅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 蒋明智:《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

[13] (清)李琰:《康熙万州志(卷二·秩祀志·庙坛)》,海南出版社,2003年.

[14] 王元林:《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15] 陈智慧、丁晓辉:《南海海神“峻灵王”的历史变迁》,《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16] 寒冬:《海南华侨华人史》,南方出版社,2008年.

[17] 陈伦炯:《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之三·海国闻见录》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18] 《中国方志业书·广东省琼州府志(卷四二·杂志事纪)》,成文出版社,1968年.

[19] 陈铭枢、曾蹇:《海南岛志》,神州国光社,1933年.

[20] 王翔:《近代南洋琼侨的社团与生活》,《海南大学学报》(哲科版),2001年.

[21] 李塔娜、阮锦翠:《胡志明市华文碑铭》,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2] 安焕然、吴华:《远观沧海阔》,南方学院出版社,2009年.

[23] [法]克劳婷·苏尔梦、[印尼]米拉希·达尔塔:《巴厘的海南人:鲜为人知的社群》,周伟民:《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南出版社,2002年.

[24] 冯子平:《走向世界的海南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

[25] 陈智慧、杨兹举、丁晓辉:《水尾圣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及現状》,《文化学刊》,2019年.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向华武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海南海神文化及其东南亚传播 ”(Hnky2017-43).

作者简介:陈智慧(1981-),女,山西大同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海南地域文化研究.

总结: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区域性方面的海神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海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区域性引用文献:

[1] 区域性经济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 山海神兽录论文范文 山海神兽录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2万字
[3] 区域性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暴雨和甘孜论文参考文献范文5000字
《海南海神信仰的区域性特点》word下载【免费】
区域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海神相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