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主题:地名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7

简介:该文是关于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地名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论文范文

地名论文

目录

  1. 一 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地铁站命名的关系
  2. (一)地名文化遗产的概念
  3. (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4. (三)地铁站点命名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5. 二 西安地名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6. (一)西安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
  7. (二)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8. (三)西安地铁站名命名目前存在的问题
  9. 三 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10. (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保障机制

摘 要:西安地名文化遗产是世界千年文明古都悠久历史见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站点命名是对地名文化遗产新的继承,能够促进地方文化记忆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分析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策略,尤其是地铁站点命名要遵循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关键词:地名文化;保护;地铁;命名

中图分类号:G127;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67-04

一 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地铁站命名的关系

(一)地名文化遗产的概念

“地名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民政部于2012年6月发布的《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中被界定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名文化”即:“以地名为载体记录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并世代传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地名作为文化载体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是社会的产物、历史的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基因、地理信息、民族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老地名被随意更改,甚至逐渐消失,严重损害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西安是千年文明古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地名文化尤其丰富,历史悠长.为唤起社会保护地名文化的意识,延续西安地名的历史文脉,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1.留根护脉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地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一再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他更是在陕西视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依法规范地名,保护和恢复地名中的文化遗产.

2.文化自信的载体表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地名文化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延续及对社会主义先進文化的认同.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老地名的消失是历史的断裂,而新地名的“大、洋、怪、重”则是文化的迷失.在某些省、市、县(区)城市“满眼曼哈顿、遍地威尼斯”.自2014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国务院先后多次出台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文件.2019年6月,广东、宁夏、山西、浙江、山东、四川等全国多地全面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西安市更是在2019年7月施行《西安市建筑物命名管理办法》,并于6月底对西安市范围内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了摸底排查,敦促其中151个不规范命名的小区进行更名.

从文化心理角度来讲,追求“大、洋、怪、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讲,这更是一种文化“自残”行为.因此,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是延续地名历史文脉和营建城市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的有效途径,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唤醒民众对地名文化内涵的认知、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切实举措.

(三)地铁站点命名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1.地铁站点名称是地名文化传承的直接表达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充分保护历史老地名是地铁站点命名的重要作用之一.比如在西安地铁五号线上的西马坊站,历史人文地理内涵就很丰厚.据《西安市地名志载》:西马坊位于槽坊(槽坊是秦汉以来制作马槽的地方)北2公里处的西马坊村,马坊为古人养马的地方,秦汉唐宋时西马坊村就是养马处,原名饮马坊,清嘉庆年间记为坊,是清代大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马坊镇.西马坊村现归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办管辖,与古沙河遗址咫尺之遥.此地名得名历史悠久,依据主城外地铁站名称宜采用当地地名为主命名的原则,虽然现在村落已经拆除,但以村为站名,除指位性强之外,还有历史印迹保存文脉延续的意义.

沣河桥址,俗称“西高桥”,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冯三村西,横跨冯三村西的沣河东、西两岸,北距沣河水泥桥约500米,是一处水利设施遗址,明代修建,一直延续使用至近民国时期.此桥创修于明嘉靖年间,名为“高桥”,清康熙三年重修,名“文昌桥”.该桥址是斗门街道仅有的明清石拱桥遗址,对研究明清至近现代乃整个西安地区的桥梁建造技术、交通运行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些屹立于地铁4、5、6、9线路上包涵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或地点以其浓厚的、传奇的故事成为人们认知方位导向的坐标,以其名称命名地铁站不仅体现了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能够让人们提升认同感和自豪感.

2.地铁站点命名是对地名文化遗产新的继承

当代城市文化特征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能够通过地铁站点的命名表现出来,这是对地名文化遗产新的继承.

西安地铁四号线在命名时,就出现一些社会群体要求地铁站名在对西安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要兼顾展现西安是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这一城市人文特征.经过专家论证,并报请市政府2018年6月20日审定,同意对西安地铁四号线李家村站、鲁家村站2个车站进行更名,具体为:“李家村”站更名为“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站,英文站名为“JIANZHUKEJIDAXUE·LIJIACUN”;“鲁家村”站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站,英文站名为“XI'ANKEJIDAXUE”.

通过以上更名可以看出,地铁站名不仅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反映出社会群体心理对提升西安高校知名度,彰显国家中心城市形象和科研实力的时代需要.

二 西安地名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西安,古称长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已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西安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

1.历史文化类地名

西安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很多地名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如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了一口铁钟而得名.大雁塔是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距今已有6000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大明宫、钟楼、大雁塔、半坡、龙首原,也都是历代著名文化遗址.

2.地理环境类地名

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更是众多水文、山岭地名诞生的基础.其中龙首原就是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分界,《水经注》里记载,相传秦时有一条黑龙从秦岭来到渭河,西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朝南,吸天地之灵气,龙头所在就是龙首山,而相传西安钟楼就是用来镇压这条龙脉而建造的.唐诗《登高》中闻名遐迩的乐游原,则是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内地势最高地,因唐代诗人登高赋诗的喜好而在诗篇中广为人知.

3.社会经济类地名

西安自古有许多地名记载了社会经济发展,现在仍有很多以集市、场所命名的街道.如大唐西市位于今天的劳动南路和东桃园村之间,始建于隋兴盛于唐,占地1600亩,有220多个行业,以其繁荣的市场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着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体系,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又如骡马市,位于西安市东大街东段南侧,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木头市.唐代叫“耳窝坊”,明朝改名为“西安府”(这也是古都西安发展史上首次出现“西安”这一名称),明《西安府城图》有记载,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时形成了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的名称,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浣舆图馆测绘的《清西安府图》中,骡马市已赫然为“骡马市大街”.

(二)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观念落后

西安作为一座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的城市,蕴藏着无尽的故事,那些老街、老巷中有着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记忆,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出现了随意更改老地名的现象,一些沿袭千百年的古地名逐渐被毁弃湮没,急需保护.比如,李家村以姓氏而来,明朝有一个李姓将军安营扎寨,后逐渐发展村落,因而得名李家村,这个地名也一直沿用.但是2005年时,因为城市改造,村落拆除.许多人就提出在道路、地铁站点命名时,因为村落不存在,所以不用李家村这个名字,要改用新的地标名称,即附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来命名地铁站名.这些都是观念落后不注重文化记忆保护的直接表现.

2.制度缺失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八方协力、齐抓共管,尤其是需要相关法规制度保驾护航.在“城改热”的今天,一些部门领导为快速实现城市化,随意更改、注销承载着城市文化和市民情感的老地名.比如南关正街,由于地名谐音“难关”不吉祥,就出现被开发商随意更改掉的现象.

(三)西安地铁站名命名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把西安地铁4、5、6、9号线路的73个站点名称作为研究对象,参考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西安市道路命名规则(暂行)通知》等相关文件,设计《西安地铁4、5、6、9号站沿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调研问卷》,根据我们前期调研发放的1000份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问题:

1.缺乏对地铁站命名的法律法规

调查问卷显示在针对西安地铁站命名依据文件的不定项选择题中,只有144位参与者选择,并回答正确且没错选、漏选的情况.这也表明健全完善地名管理法规体系,争取早日出台科学实用的地名管理法规势在必行.

2.缺少对地铁站名文化内涵的宣传

调查问卷显示有51%人对居住生活和工作地的地名文化并不了解,只有18%的人认为附近地铁站名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但受访人中仍有超过40%的人不愿意将原本熟悉且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改为新潮时尚的名字,因为71%的人认为地铁站命名有利于塑造西安城市文化形象,更有85%的受访者表示对西安地名文化进行宣讲很有必要.

3.地铁站名的指向性不到位

调查问卷显示受访者中的32%表示地铁站指示位置不易找到,而30%的受访者也反映周边地铁站名比较不容易记忆.更有115位受访者都在地铁站命名建议中表示,地铁钟楼站在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上各有一个,不妨在原站名后加上方位(例子:钟楼东,钟楼北)将四个站名加以区分,以方便群众换乘.68位受访者则表示“北客站”、未来的“南客站”等站名使人不知道是火车站还是汽车站,尤其是南客站在城南客运站与其无法同场换乘的情况下不如叫“(西安)火车南站”;而作为整个西咸都市圈轨道交通枢纽的西安北站应称为“西安北客站”,以此区分西安北站和咸阳北站.

三 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保障机制

西安地名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保护为主,弘扬传承,合理利用.

一是建立和完善地名文化遗产宣传机制,增加公众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及保护重要性的认可.坚持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传承弘扬与宣传教育相结合.二是建立和完善地名文化遗产转化制度,大力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产品开发.防止只顾重点保护,忽略一般性、全面性保护工作,防止不经深入研究和考证而盲目武断认定.三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通过网站、手机、App等新媒体向社会提供地名保护公共服务.防止只重视认定确认,不重视传承弘扬和宣传教育,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缓解政府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人力和财政压力.四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和热情,形成公众对于地名文化遗产自觉保护模式,实现地名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总结:此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大学硕士与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本科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地名方面论文范文.

地名引用文献:

[1] 地名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3000字
[2] 文化遗产保护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2万字
[3] 文化遗产保护论文范例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西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word下载【免费】
地名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