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本科生论文范文参考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本科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0

本科生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本科生论文范文参考: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2. 第二篇本科生论文样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多重视角评价研究
  3. 第三篇本科生论文范文模板:本科生学力发展与课程对策研究
  4. 第四篇本科生论文范例: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5. 第五篇本科生论文范文格式: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本科生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本科生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本科生论文范文参考: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斗争领域,由此引发的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指挥体系、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新军事变革波及全球.信息素养成为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核心,在信息化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如何培养掌握丰富的信息知识、能准确操纵数字化武器装备、具有信息决策与控制能力的信息化人才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军队院校本科生作为21世纪的高级新型军事人才,尤其要增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因此,研究制定适合军队院校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标准,用标准化的办法保障军队院校信息化工程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人才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借助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76833.html

考察信息素养标准的历史缘起和演化过程,按照时*展的顺序,将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理论及标准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信息素养研究的萌芽”、“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信息素养研究的热潮”三个阶段,对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通过对“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廓清了信息素养的内涵.

继承国内外己有研究成果,借鉴“信息素养目标——过程结构”理论,将中西方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统一起来,将信息素养应达到的目标和具体实现的途径有机地联结起来,明确《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基本框架.使《标准》既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又纳入西方人的具体可操作性,丰富和发展了信息素养标准理论研究的思路.

依据方向性、科学性、完备性、可行性原则,构建《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咨询,根据专家反馈的情况,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标准体系包括5个维度,17个绩效指标和45个指标描述.5个维度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意识下设3个绩效指标:信息认知、信息情感、信息行为倾向,信息知识下设2个绩效指标:信息理论、信息实践,信息技能下设6个绩效指标: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利用及交流、信息重组及创造、信息评价,信息道德下设2个绩效指标:信息*及法律、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下设4个绩效指标:安全保密意识、安全保密知识、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安全保密法规与管理.

建立了科学的、合理的信息素养测量工具——“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与信度分析.考察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五个方面作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按照“性别”、“军种”、“专业”、“高中就读学校”进行了差异性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的展现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认为影响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的因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①课程结构单一、内容体系不完备,②重视知识与技能教育,淡薄意识与道德教育,③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缺乏激励示范作用,④学校信息化环境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氛围.为标准的有效实施提供现实依据.

将系统工程的思想引入信息素养标准的实施当中,优化了标准实施的流程.从加强军队院校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构建学校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施多元教学评价诸方面的分析视角和途径,提出了《标准》实施的建议与对策.确立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的观念,注重加强对部队院校全面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将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打造信息网络平台与培养信息人才有机结合,实现了从教育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的整体联动、全面提升.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层次一体化”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将军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划分为通识信息技能、专业信息技能、创新信息技能三个层次,分阶段,有重点的实施信息素养教育.通过“信息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多渠道渗透”等途径,实现对军校本科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总之,本研究首次提出军事教育技术标准问题,填补了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扩大了标准的内涵.初步构建《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对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篇本科生论文样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多重视角评价研究

近年来,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得到了实践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侧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个体评价研究,在教育实践的综合素质考核中尤其如此,理论界也多以其理论研究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定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从对普通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单指标、要素和整体的多重评价视角切入,不仅采取比较、模型等方法从理论上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研究,还利用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算术平均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不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本科生素质作出了科学、客观的评价,回答了当今社会对扩招以来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质疑,而且从中挖掘出影响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相关性强的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普通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对策建议,对更好地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生综合素质,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其教育学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从理论上构建出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对现有用于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确定了作者认为比较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进而构建出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模型.本文根据理论研究确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4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验证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发现分类结果与指标体系理论构建几乎完全一致.随后,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他评两种方式对参与调查的全体本科生和不同属性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了单指标评价、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层次的评价,其中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综合评价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现的.最后,以中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桂林工学院等四所“985”、“211”、省级重点和一般高校为案例对模型的适应性进行了检验,确定了模型的效度和适度.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普通高校本科生整体综合素质为“中等”水平.具体到指标和要素评价分析时,发现普通高校本科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有很好的表现,而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高校均对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修养重视不够,致使本科生在学习能力、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实际表现欠佳.(2)不同性别的本科生综合素质无显著差别,不同科别本科生综合素质存在显著性差别,理工科本科生得分要显著高于文史类本科生,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得分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其得分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四年级时其得分出现了明显的回升.(3)在案例研究中,四所高校在单指标评价、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得分,均依桂林工学院、湘潭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的次序呈现出显著的递增趋势,且它们之间的得分差异较大,说明这几所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且与高校实力呈正相关,也表明本文的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针对在实证研究中所发现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五个相关性比较强的方面提出了提高普通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具体策略性建议,以期对提高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本科生论文范文模板:本科生学力发展与课程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大学学历.可是,拥有大学学历不等于获得了大学学力.学力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普遍关注,学力问题甚至被视为解决和克服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关注本科生学力”与“重视本科生学习质量”是2011年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学习科学大会的主题之一,大会还明确提出“重视本科生学力培养正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学力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的观点,将学力培养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也由此可知学力、学习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联系.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其中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而本科生学力发展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此,本科生学力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之核心.在高等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同时,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化再一次验证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斯蒂芬海尼曼(Stephen.Heyneman)博士在1992年对教育质量危机的断言,“教育质量的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中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一员,也未能从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之中幸免,高等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我国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等都对中国本科生教育提出“缺乏思维训练,培养出的学生不会思考”的批评.以认知与思维力为核心的本科生学力发展水平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就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调查结果来说,清华大学与美国位列前10%的大学相比,仅在校园环境支持程度上与对方无差异,在学习的严格要求程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四个指标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对方,而这四个指标都与学力的一级指标直接有关.此外,武汉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得分也低于美国大学常模,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学力的二级指标.教育部、学术界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出台多部文件、实施多项工程,并为此设置多种指标体系来考核高等教育质量,但得出的结论依然是“质量普遍不高”.本文根据学力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具体转化为本科生学力的发展研究.围绕主要解决的问题“学力定义近乎百种,究竟什么是学力的本质”、“年级特征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特征,那么本科生学力水平随年级增长发生怎样的变化”、“影响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因素诸多,核心影响因素是什么是如何影响的”,本项研究在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研究思路下,首先采用文献检索法(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研究方法)对已有学力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学力发展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教育、通识教育、终身教育为学力发展提供教育基础,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学力发展提供心理基础,认知神经科学中神经元再生、神经系统重塑机制为学力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其次对学力定义、学力结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学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分歧,甚至误解,不同学力定义混淆了学力的本质,采用词汇分析法对已有学力概念进行关 键 词 分析,修订学力概念,得出学力要素及结构,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本科生学力水平和学力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此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我国30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发现我国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评价方面提出培养本科生学力的课程对策.根据对学力本质的理解,发现它与以NSSE为调查工具的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项研究以NSSE(2013)问卷作为编制问卷的基础,将本科生学力分为认知与思维力、行为力、动力、效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2个题项,将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课程、教师、院校(支持)、学生个体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和题项都来自NSSE(2013)问卷,这就保证了问卷的效度,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65.采用事实性作答的方式组成问卷,以网络调查的方式在川渝高校的本科生中发放,最后收集有效问卷713份,采用教育统计软件IBM 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对学力及要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检验发现,本科生学力水平显著低于理想水平(p<,.001),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其中行为力的差距最大.2.学力四要素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四要素对学力模型的贡献率依次是认知与思维力>,动力>,行为力,效力是通过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学力模型.3.不同年级的学力及要素的得分均值显示,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学力发展趋势呈“V”型,在大二出现最低拐点,归纳为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大二谷底”现象.出现“大二谷底”现象既有学生自我管理不严,缺乏长远规划的自身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对大二学生关注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不严格等方面的原因.4.学力差异比较显示:男、女生的学力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5),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学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5),大二年级显著低于大四,理工农类本科生的学力显著高于文史哲类、艺术类(p<,.01,p<,.01),但文史哲类与艺术类的学力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985”高校、“211”高校(p<,.001,p<,.001)本科生的学力显著高于普通高校,但“985”高校与“211”高校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5.学力发展影响因素调查发现,教师、学生个体、课程、院校(支持)是影响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因素,它们对学力发展影响的大小依次是课程>,教师>,学生个体>,院校支持,即在参加本次调查的本科生看来,大学课程是影响学力发展的主要因素.6.课程与不同变量的卡方检验发现,课程与性别、年级、高校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1,p<,.05,p<,.05),这说明课程因素对不同性别、年级、高校类型学生学力的影响水平不同.与女生相比,男生受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大三、大四学生受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大,与“985”高校、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211”高校的学生受课程因素影响较大.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来自“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音乐专业的30个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中的大学课程存在缺少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同一所大学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致使课程分类不一,重视通识课程,但将通识课程与思政类、外语类、军体类、计算机类组成的公共必修课程等同,致使通识课程对本科生价值判断、思维训练等通识教育的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必修课程脱离培养目标等问题.根据已有教育理论对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中彰显的培养目标与学力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提出基于学力发展目标的课程对策.本项研究在理论上修正了学力定义,明确了学力的要素与结构,得出了学力的线性回归模型,发现了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年级“V”型趋势和“大二谷底”现象,证实了大学课程对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培养本科生学力发展的课程策略.关注和研究本科生学力发展在实践中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生学习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此外,本项研究如果能够获取同一研究对象在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力水平,就能够进一步证明本科生的学力发展趋势,大学课程对本科生学力发展产生哪些具体影响,这些正是今后大学课程影响学力发展模型研究的内容.

本科生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本科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生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本科生论文范文选题

第四篇本科生论文范例: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历史进程的变革,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全球化竞争已经逐渐跨越国界,归根结底转变成为各国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在很大范围上与世界经济实现深度接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对人的能力素质提出更好的要求,而人才‘培养专题俨然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目前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之一.

高校学生群体中日益频繁爆发的心理危机事件以及面对日益扩大的国内人才需求市场毕业生表现出来的“就业鸿沟”的种种问题与矛盾,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当下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是否适应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如过度重视学习成绩,轻视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共性引导,忽视个性发展;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与充分体现;综合评价标准较单一片面,多元化动态导向性不够,评价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错位.这些都影响了素质评价激励、反馈、调节作用的发挥,不利于高校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暴露出以上很多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如何通过科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真正解决我国高校能力素质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不协调、不同步的瓶颈问题,让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从容应对一切机遇与挑战,以崭新的姿态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本文在既定的目标下,通过理论与实证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基于素质教育理论、能力素质理论、素质测评和人才测评等相关理论,首先,基于能力素质模型从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维度开展武汉地区高校素质教育现状调研;其次,通过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实体行为事件访谈、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分别构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力素质模型,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构建高校学生素质测评工具并给出实证案例;最后,基于模型构建和现状调研系统总结提炼出我国高校培养与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有效载体与可行性对策建议.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

通过分析研究认为:

(1)高校学生德育维度培养开发与学生干部、家庭规模、贫困状况、月均消费等变量不显著相关,但与性别、学历、年级、生源地、政治面貌、培养方式等变量显著相关.即研究生、党员群体、城镇生源学生的德育和体育维度培养开发普遍高于本科生、团员群体、农村生源学生:高校学生体育维度培养开发与性别、年级、学生干部、培养方式、家庭规模等变量不显著相关,但与学历、生源地、政治面貌、贫困生等变量显著相关.研究生、党员群体、城镇生源学生的德育和体育维度培养开发普遍高于本科生、团员群体、农村生源学生.

(2)高校学生德育维度培养开发关注的群体应是男本科生、农村生源、非党员,影响德育维度培养开发的重要因子有政治信仰、社会公德、诚信、正义感、职业观、人生观和生活观;高校学生体育维度培养开发关注的相对群体应是贫困生、本科生、非党员,影响德育维度培养开发的重要因子有心理素质、适应力和人际交往.

(3)高校德育维度培养开发与体育维度培养开发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4,两者关系正相关且低度相关.

(4)本科生能力素质模型要素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身心素质、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职业素质,其中因子身心素质下二级指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因子道德品质下二级指标人文素养、品行人格,因子科学素养下二级指标专业成绩、学习能力、跨学科知识,因子职业素养下二级指标适应力、自制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独立思考和领导力.

(5)研究生能力素质模型要素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身心素质、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职业素质,其中因子身心素质下二级指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因子道德品质下二级指标人文素养、领导力,因子科学素养下二级指标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知识,因子职业素质下二级指标人际交往、计划执行、信息寻求、踏实肯干、服务意识.

(6)社会视角与高校视角在供求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能力素质特征从高到低前五位依次是: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专业成绩、沟通能力和主动性,这几项能力素质特征将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未来工作重心调整与社会需求一致的方向.达到高度认知一致的能力素质特征从高到低前五位依次是:学习能力、自制力、社会活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这些能力素质特征将是本科生人培养工作常抓不懈的工作着力点.

(7)社会视角与高校视角在供求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能力素质特征从高到低前五位依次是:品行人格、社会活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踏实肯干、计划和执行能力,这几项能力素质特征将是研究生培养未来工作重心调整与社会需求一致的方向.达到高度认知一致的能力素质特征从高到低前五位依次是:心理健康,沟通能力、主动性、团队协作、独立思考,这些能力素质特征将是研究生培养工作常抓不懈的工作着力点.

(8)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供求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能力素质特征从高到低前五位依次是: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身体健康、主动性,这几项能力素质特征将是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异质性、差异化的主要体现,而达到高度认知一致的能力素质特征从高到低前五位依次是:成就导向、品行人格、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学习能力几个能力素质特征是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齐抓共管的共性点.

第五篇本科生论文范文格式: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本科生教育质量堪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与学的各个方面.教学中,不仅要知道学生“如何学”,还要知道教师“如何教”.本研究以学习科学中知识建构、概念转变等具有影响力的理念为依托,通过调查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探索影响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各因素间的关系而首先了解学生“如何学”.其次,利用学习科学中用来研究和设计新学习环境的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方案,并以教师的身份开展行动研究,运用量化以及现象描述分析、个案追踪等质性结合的方法分析教学策略实施的效果,探讨教师“如何教”.最终,通过修正教学策略方案,达到促进本科生深层学习的目的.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一、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全面学习观旨在强调知识的建构与应用,在深层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先导作用.教学体验在深层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的教学体验,完成于包括教学创新、教学参与和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深层学习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在深层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促进学生采用深层学习策略.深层学习策略是深层学习过程的*变量,对学习结果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经历了深层学习过程,学习收获增加,学习负担降低,将有助于提高学习结果体验.二、以“生成性”学习为教学过程导向,运用语义网络建模“搭桥”进行知识建构,完成概念转变.教学既要以学生现有的建构水平为基础,同时也要为促进学生建构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借助被称为“搭桥”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去除“迷思”概念,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从而进行领域知识建构,完成概念转变.“搭桥”使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笔记流、概念图、协同建构等语义网络建模方式.三、以“活动理论”为教学设计框架,在情境脉络中设计教学.活动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者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使用的工具的本质、活动中合作者的社会关系和情境化的关系、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活动的客体或结果.促进本科生深层学习的教学设计要以活动理论为框架进行,包括分析活动系统的成分、明确活动系统的意图、分析活动结构层次、分析活动系统的情境脉络几个方面.四、以",SOLO学习结果分类”为教学评价目标,为学生提供战略性的学习组织框架.利用SOLO学习结果分类设立教学评价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其在学习开始前所处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想要达到的学习阶段,从而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期望;可以帮助教师思考如何设计教学任务以确保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进行简单、肤浅的学习,而是进行关联结构层和扩展抽象层所需要的,更加复杂和困难的深层学习.五、以“基于设计的学习”为教学活动创设根本,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基于设计的学习”活动对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系统而言特别有效.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离散的事实或某个研究方法的特性方面,而是将内容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学习,从而能够形成对世界整体的认识,达到深层学习的目的.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一、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以行动研究证实教学策略方案能够促进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的转变.从“教”与“学”的关系审视学习过程,探索学生的学习机制,解读学习理论中的“黑箱”.二、整合多种研究方法拓展实证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建构,探讨了因素间的影响路径关系.利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行动研究、现象描述分析、个案追踪等方法探索促进本科生深层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分析教学实施的效果.这种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揭示发生在表面现象下的深层影响机制,为开展“教”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思考.三、尝试将SOLO评价方法运用在大学教学中.本研究以具体的大学教学中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为例,详细列出了针对教学任务而设计的SOLO评价具体指标及对应的学习层次(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并分析了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本文是一篇本科生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本科生引用文献:

[1] 本科生学位相关论文题目 本科生学位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本科生德育学论文题目 本科生德育论文题目如何拟
[3] 最新本科生计算机论文选题参考 本科生计算机论文标题如何定
《本科生论文范文参考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本科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